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心房颤动起搏器临床应用观察并初步探讨其作用原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追踪观察具有预防心房颤动程序的DDDR型起搏器(Vitatron 900E型)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机制及疗效。方法 2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分3段(每段2周)观察:第1段程控起搏器进入房性心律失常记录状态,DDD起搏,60次/min,探寻心房颤动的诱发因素;第2段为起搏治疗阶段1,DDDR起搏,85次/min,初步评价超速起搏的抗心房颤动作用;第3段为起搏治疗阶段Ⅱ,DDD70次/min,根据第1阶段得知的心房颤动的触发因素,启动预防心房颤动程序中的相关程序。结果 24例均可控制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7例可用心房超速起搏控制,17例仅通过启用“房性期前收缩后反应”和/或运动后心率控制程序,其中7例尚需伍用可达龙0.1~0.2g/d。结论 抗心房颤动起搏器有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作用,尤适用于合并症状性心动过缓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十二导联体表心电图P波参数对起搏器植入患者房颤预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起搏器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十二导联体表心电图检查。根据是否出现房颤分为A组(出现房颤,25例)与B组(未出现房颤,35例)。比较两组的P波离散度(Pd)及P波最大时限(Pmax),使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P波参数Pd、Pmax对起搏器植入患者房颤预测的价值。结果A组的Pd、Pmax均高于B组(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十二导联体表心电图P波参数Pd、Pmax预测起搏器植入患者发生房颤的AUC分别为0.865、0.842。结论对起搏器植入患者进行十二导联体表心电图Pd、Pmax监测,能够较好地预测患者是否发生房颤,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利于患者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马长生 《药物与人》2007,20(6):26-26
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治疗房颤的同时会引发各种不良反应,所以在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必须考虑到抗心律失常药物有潜在的致命性不良反应,如器官毒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做到用药个体化。  相似文献   

4.
随着房颤射频消融技术的不断发展,治疗房颤的方法越来越丰富,但是药物仍然是处理大多数阵发性房颤的首选措施,尤其在基层单位。目前在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律上选用胺碘酮(可达龙)最为普遍,但是治疗过程中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率较高(20%左右)[1],笔者在临床中通过对维拉帕米与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最近几年,房颤因其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抗心律失常药物在转复及维持房颤患者窦性心律方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虽然新的治疗手段如肺静脉消融等已经有所进展,但是对于很多心房颤动患者,药物治疗仍然很重要。这些非药物治疗方法由于其适应证较窄、并发症较高或医疗费用较昂贵等原因只能使部分患者受益;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ythmic drug,AAD)治疗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包括:(1)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常用Ⅰ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2)允许心房颤动存在,通过减慢房室结传导控制心室率,常用Ⅱ类、Ⅳ类和洋地黄类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机械瓣置换术后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852例行机械瓣置换术进行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分析研究,统计机械瓣置换术后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率,然后将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作为研究组,将其非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危险因素。结果:852例机械瓣置换术患者中共有31例患者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永久性起搏器置入率为3.64%,包括6例患者近期植入,3例患者中期植入和22例患者远期植入。研究组患者的年龄以及房颤患者比例分别为(54.25±8.42)岁和48.39%(15/31),分别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6.23±7.69)岁和17.30%(142/821)(P<0.05)。结论:机械瓣置换术后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率目前处于较低的水平,远期植入率显著高于中期和近期植入率,年龄和房颤是机械瓣置换术后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长寿》2008,(11)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即心房不协调的乱颤,许多心脏病都可以引起房颤,比如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炎以及心衰等,病人主要表现为心慌、头晕、气短等。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患者的心脏内容易形成血栓,而房颤又容易使血栓脱落,脱落的血栓随血管运行到脑部,容易引起脑梗塞。所以,房颤患者患脑梗塞大约是心律正常人的4~7倍。  相似文献   

8.
房颤,全称是心房颤动,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正常情况下,有节律的心脏跳动是60~100次/分钟。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不规则,有时可达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许多心脏病都可以引起房颤,比如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炎以及心衰等,病人主要表现为心慌、头晕、气短等。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患者的心脏内容易形成血栓,而房颤又容易使血栓脱落.脱落的血栓随血管运行到脑部,容易引起脑梗塞。  相似文献   

10.
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它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成人患病率在0.5%~0.95%之间,60岁以上人群为1%,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的诊断依据房颤发作时,心电图上面可以看到规律整齐的窦性心律消失,代之以快速而紊乱的心房电活动(心房颤动波),同时代表心室的QRS波快慢不等.  相似文献   

11.
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是临床上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房颤最大的危害是导致脑卒中,可使脑卒中风险增加5倍,且所致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未能有效控制的房颤可引起心力衰竭和脑梗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也是老年人脑卒中、心功能障碍和致死的重要危险因素。房颤患者除了要定期到医院请医生进行病情和治疗效果的评估外,还需加强日常的自我管理。  相似文献   

13.
提起中风,人们想到最多的就是高血压。然而,还有一种疾病引发的中风却令患者猝不及防,危害更大,那就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什么是房颤前几天,一个75岁的老大爷清晨起床后,突然倒地意识不清,紧急送往附近的医院,被诊断为“急性大面积脑梗塞”。医生解释,老大爷为“心房颤动”,心房内血液不能有规律地流动,淤积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引起中风,幸好送医及时,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并发焦虑或抑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86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心宝丸口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心宝丸口服治疗的基础上植入双腔心脏永久起搏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AMA评分、HAMD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安全性。结果:治疗前两组中的HAMA评分和HAMD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AMA评分和HAMD评分分别为(9.63±1.94)和(12.37±2.18)?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13.85±2.74)和(16.09±2.66)?分(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是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进行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房颤——临床意义在美国,房颤(AF)是导致住院治疗的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据估计,美国现有二百二十万人患有AF,同时每年又有十六万人被新诊断为患有AF[1]。AF尤其常见于老年人,原因是年龄增长是它的危险因素[2]。AF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它还是医疗费用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3]。AF使得中风发生的危险性增加了三到五倍。同时,AF还是心脏外科手术后的共同并发症,它出现于11%-40%接受冠脉搭桥手术的患者和大于50%接受瓣膜手术的患者中。识别AF的指征最近的研究表明,将AF尽早逆转为窦性心律有助于防止心电学重建,并降低发生慢性AF的危…  相似文献   

16.
房颤是老年人的常见心律失常之一,75岁以上老年人群达10%左右。由于房颤时的心房收缩功能缺失和心率异常增快易致心力衰竭.因而老年房颤的病死率较高.可达正常人的2倍以上。所以.一旦老年人出现房颤,就应在积极控制病因(高血压病、冠心病、肺心病、心肌病、甲亢等)和消除诱因(精神紧张、水电解质或代谢失衡、严重感染等有关)的基础上尽早予以抗心律失常药。治疗目的在于恢复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7.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危险的心律失常,会使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2倍、发生脑中风的风险增加5倍。而且房颤引发的脑中风病情更加凶险,致死率更高。我国是房颤的重灾区,目前约有800万患者。房颤是心房不规则的乱颤房颤又称为心房颤动,属于快速性心律失常,是指心房内产生不规则的冲动,心房内各部分肌纤维极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对其认知功能的影响,并对其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55例,另选择同期55例健康体检者,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2组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并对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对比对照组,观察组MoCA评分(定向、延迟回忆、抽象、语言、注意、命名、执行能力与视空间、总分)、MMSE评分(计算力和注意力、即刻记忆、短时记忆、图形执行能力、语言能力、定向、总分)均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植入双腔起搏器前后患者认知功能,对比植入前,植入后认知功能改善明显,对比差异性明显(P<0.05);对认知功能造成影响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和文化水平。结论: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可对认知功能起到改善作用,其独立危险因素为文化水平和年龄。  相似文献   

19.
胺碘酮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迄今应用于心律失常治疗已许多年,为一广谱抗心律失常药。但其对快速型心房颤动(房颤)的治疗报道尚少。本研究将其用于治疗快速型房颤并对治疗前后的心室率及QT变化进行自身对照,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医院》2014,(9):85-85
<正>ESC2014公布的一项研究表明,阵发性或永久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消融后短期口服胺碘酮治疗未显著减少其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复发,但在消退期,这种治疗方法可将房性心律失常相关住院率和心脏电复律减半甚至更少。论文9月2日在线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Eur Heart J)。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常在消融后数月内反复发生心律失常。该研究旨在探讨房颤射频消融后早期预防性短期应用胺碘酮是否可以减少晚期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