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妊娠合并心脏病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妊娠合并心脏病严重威胁母儿生命 ,妊娠可加重原有心脏病导致孕产妇心功能恶化 ,也可使胎儿丢失率增高。此外 ,孕妇常因心功能不能耐受继续妊娠而提前终止妊娠 ,医源性早产成为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为降低围生儿病死率及促进优生 ,提高人口素质 ,分析 10 1例妊娠合并心脏病临床资料 ,探讨心脏病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对象和方法对象  1999年 1月至 2 0 0 0年 10月间在分娩的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 10 1例。年龄 2 0~ 4 5岁 ,平均 (2 7.69± 4 .97)岁。 10 1例妊娠合并心脏病中有先心 2 5例 (房缺 12例 ,室缺 4例 ,肺动脉狭窄 3例 ,动脉导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巨大儿对分娩方式、 产时并发症与围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巨大儿5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50例正常体质量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产妇的分娩方式、产时并发症以及对围生儿结局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的剖宫产率以及阴道助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自然分娩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肩难产、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以及新生儿产伤发生率均大于对照组(P<0.05),2组产妇的羊水过多状况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巨大儿中,有1例出现颅内出血死亡,1例出现肱骨骨折.结论 巨大儿是母婴发生并发症的重要因素,也是剖宫产率升高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产前进行积极的预测并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能够减少剖宫产率,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优生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产时发热即体温>38℃时产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产科临床资料记录与产后42 d调查,收集分娩时发热产妇共196例(2008年1-10月分娩人数共4 72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从同期中抽取孕期无发热史的产妇196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产时发热所致不良妊娠结局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产妇年龄、自然流产史、孕期并发症与合并症、孕期职业有害因素接触史、孕期吸烟、孕期饮酒等混杂因素.结果 产时有发热史的产妇占产妇总数的4.15%.产时发热导致胎儿宫内缺氧、剖宫产、新生儿窒息、气管插管、新生儿肺炎发生率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单因素分析结果一致.结论 产妇产时发热可致新生儿不良的结局.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子痫前期(重度)对围生儿发育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我院60例子痫前期(重度)患者对围生儿影响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收集我院2002年1月至2003年6月住院的子痫前期(重度)患者60例(诊断标准为乐杰主编的妇产科学第6版[1])为观察组。其中早发型(孕28周以前)子痫前期(重度)22例,发生在(孕28周以后)妊娠晚期的子痫前  相似文献   

5.
脐带绕颈是分娩过程中造成胎儿宫内窘迫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者孕期可引起胎儿宫内窒息、死亡。产时可引起新生儿窒息甚至围生儿死亡。为了解脐带绕颈及分娩方式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我们将近三年来发生的510例脐带绕颈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6.
黄桂凤  周霓  林红 《当代医学》2011,17(16):64-65
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最佳终止妊娠时机与方式。方法对2006~2009年诊治的358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的终止妊娠时间和方式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结果终止妊娠时孕周〈34周的低体重儿、FGR、HIE、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孕周34~37周及孕周≥37周;阴道分娩组的HIE、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子痫前期围生儿预后与终止妊娠时间及方式密切相关。终止妊娠孕周〈34周,围生儿预后差,所以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最好保守治疗至34孕周后终止妊娠;剖宫产是重度子痫前期最佳终止妊娠方式。  相似文献   

7.
杨庆雪 《中原医刊》2011,(2):106-107
目的探讨羊水过少与围生儿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治疗的羊水过少孕妇136例,随机抽取同期我院分娩的羊水量正常孕妇12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妊娠并发症、围生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羊水过少组胎儿生长受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过期妊娠、胎儿畸形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胎儿窘迫、羊水粪染、新生儿窒息、剖宫产率也明显升高(P〈0.01)。结论羊水过少与妊娠并发症密切相关,严重影响围生儿预后,一经确诊应尽早终止妊娠,剖宫产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8.
探讨脐带绕颈396例与胎儿,婴儿预后的关系,2年间共分娩3595例,发生脐带绕颈396例其中脐带绕颈1-2周374例,脐带颈 3周21例,脐带绕颈4周1例,。  相似文献   

9.
钟庆 《海南医学》2014,(24):3701-3702
目的:探讨脐带脱垂产妇分娩方式的选择以及诊断至分娩间隔时间与围生儿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脐带脱垂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剖宫产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7分者占16.67%(4/24),显著低于阴道分娩的75.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确诊脐带脱垂开始到胎儿分娩所间隔的时间(Diagnosis delivery interval,DDI)〉20 min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7分者占50.00%(4/8),显著高于DDI≤20 min者的10.00%(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娩方式、诊断至分娩间隔时间与脐带脱垂后围生儿预后密切相关,对于脐带脱垂的围生儿,剖宫产可以缩短其诊断至分娩间隔时间,因此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胎儿生长受限(FGR)脐血流变化规律及其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189例FGR分为脐血流S/D正常(FN)组、S/D增高(FI)组、脐血流缺失或返流(FA)组,对其血流变化规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FGR胎儿脐血流S/D增高率、断流或返流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围生儿预后不良发生率也较高(P<0.01)。结论:并发FGR孕妇应早期干预;S/D增高者出现脐血断流或返流可作为终止妊娠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 中上呼吸道感染(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URTI) 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发热疾病科2009 年2 月- 2012 年12 月间符合FUO 诊断标准的URT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年龄< 40 岁组和≥ 40 岁组进行比较。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URTI 58 例,平均年龄38.6 岁,平均发热时间25.1 d,75.9% 表现为间歇热,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 40 岁组较年龄< 40 岁组确诊时间长(P = 0.007 7)、医疗花费多(P = 0.000 0)。 结论 表现为长期发热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症状体征不典型,多可自愈。如能早期诊断可减少患者的恐慌及医疗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上感颗粒对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治疗作用。方法:;共观察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180例,做1∶1随机对照,治疗组服用上感颗粒,对照组服用功效相近的银黄颗粒,观察体温、症状和体征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均可降低体温,改善临床症状,降低临床证候积分(P<0.05或P<0.01),2组比较,治疗组在第2天8时、第3天8时、第3天12时、第72小时时点上,治愈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在改善临床症状及降低临床证候积分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感颗粒对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疗效可靠,退热作用明显,能迅速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3.
收集60例下呼吸道感染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另选择同期仅感染碳青霉烯敏感的肺炎克雷伯菌(CSKP)患者492例为对照组,分析CRKP感染的临床特征,并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60例病例主要来自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ICU)、呼吸内科ICU、综合ICU。45例有脑血管病需长期卧床存在吞咽功能障碍,10例需维持气管切开状态,19例之前使用过碳青霉类抗菌药物,31例检出该菌前均使用过酶抑制剂等多种药物但未用碳青霉烯,药敏有效药物为米诺环素、替加环素及磺胺;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ICU时间≥5天、合并脑血管疾病、序贯性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深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插管、2周内使用过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抗生素种类≥3种、营养状况差为导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CRK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因此,下呼吸道CRKP感染形势严峻,长期住ICU,脑血管病吞咽功能障碍、气道分泌物引流不良、气道开放、广谱抗生素的使用、营养状态差是CRKP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建立一套快速可靠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毒/细菌检测方法,对杭州市某学校暴发的一起群体性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用甲、乙型流感病毒核酸联合测定试剂盒、呼吸道合胞病毒核酸测定试剂盒、腺病毒核酸测定试剂盒、B型流感嗜血杆菌核酸测定试剂盒对20例上呼吸道感染疑似患者样品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20例样本中有7例为腺病毒病毒阳性,无其它病毒或细菌阳性。【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能快速准确地检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本次暴发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腺病毒病毒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陈雄捷 《西部医学》2012,24(7):1316-1317,1319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将13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与对照组64例。治疗组给予痰热清注射液,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静脉滴注.疗程6d。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痊愈率分别为61.8%、40.6%,总有效率分别为92.6%、81.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经治疗后发热、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中药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中医药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价,分析目前临床研究现状。方法检索2002年至2012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中医药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照数据提取表提取数据,Jadad标准评价文献质量,由两名评价者独立提取资料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4.3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检索到相关文献112篇,最终纳入符合条件的14篇文献共1 989例患者。经Meta分析显示,中医药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总有效率优于西药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值比(OR)=3.66,95%可信区间(95%CI)为2.78~4.82,Z=9.22,P0.01]。结论中医药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与西药治疗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因纳入文献数量有限且部分质量较低,结论尚不确定,需高质量证据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在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时对体内CRP的影响.方法:以2013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门诊治疗的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98例,按照随机字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阿奇霉素+利巴韦林)99例及对照组(头孢拉定+利巴韦林)99例,观察并统计2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并对患儿体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进行测定及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退热、咳嗽消失时间、咽痛消失时间、扁桃体红肿消失及血象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清CRP、PCR及P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CRP、PCR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血清P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10%及18.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奇霉素可明显降低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血清CPR水平,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单核细胞ADCC效应的变化。方法:利用细胞增殖检测单核/巨噬细胞周ADCC效应方法,测定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单核细胞ADCC效应及非特异杀伤效应,并以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急性上感伴发热病人单核细胞活化前ADCC(nADCC)效应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活化后ADCC(sADCC)效应无明显变化;上感不伴发热病人nADCC效应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上感病人无论发热与否其单核细胞非特异杀伤效应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发热者与无发热者ADCC效应不一致,单核细胞ApeC效应与非特异性杀伤效应功能状态可不一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喜炎平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0例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热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静脉滴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喜炎平注射液静脉滴注+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1);观察组退热时间、咽喉肿痛及咳嗽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喜炎平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热疗效显著,能够快速退热,迅速改善其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9):78-81
目的 观察小儿推拿在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100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小儿推拿治疗)与对照组(常规治疗),每组各50例。比较两组患儿中医证候积分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临床症状(咳嗽、流涕、咽痛、发热)消失时间及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1.08±0.54)分、(1.31±0.23)分、(1.13±0.48)分、(1.04±0.31)分,均低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咳嗽、流涕、咽痛以及退热时间分别为(2.01±0.24)d、(2.38±0.21)d、(2.31±0.24)d、(1.24±0.24)d,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推拿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在改善中医证候、缩短症状消失时间作用突出,疗效确切,可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