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手术病人因疾病、创伤、禁食、禁饮、呕吐、出汗等因素易造成电解质率紊乱、血容量不足等 ,手术中必须建立快速输液通路用于补偿人体丢失的体液量及电解质。在临床实践过程中 ,常遇到病人肥胖、外周血管细、静脉曲张、静脉硬化、静脉炎、长期输液后外周血管不充盈 ,因疾病、创伤、禁食、禁饮、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等因素造成体液丢失、休克等 ,导致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困难 ,以往常采取静脉切开的方法。随着深静脉置管的应用 ,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置管取代了静脉切开。股静脉置管影响手术操作和手术过程中的药物应用。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 相似文献
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穿刺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与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穿刺比较,PICC安全、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可有护士操作,在直视血管下穿刺,避免了盲穿引起的血胸、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脑血管意外老年患者病程长,治疗过程中需要反复输入高渗性液和肠外营养液。而老年患者外周静脉有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弹性差、脆性增加、皮下组织松弛、血管不易固定、回血缓慢及凝血较快等特性,穿刺难度大,血管通路建立困难,导致治疗药物无法有效及时地输入。笔者对55例脑血管意外老年患者行经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上肢静脉置管困难改行颈外静脉置入的可行性。方法28例经上肢静脉置管障碍或穿刺失败的肿瘤患者,选择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观察其疗效。结果 28例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均一次穿刺成功,无一例出现心慌、胸闷等不适症状。导管留置时间为62~228 d,5例正在使用中。目前无一例出现出血、感染、堵管及滑脱等并发症,无一例中途拔管。结论经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是一种简单易学、更为安全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可作为肘部血管条件差、置管失败的一种补救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经颈外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颈外静脉置管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使用情况,以提供新的置管途径。方法: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经颈外静脉置管的患者情况,观察导管留置时间、血流量情况、导管相关并发症及透析充分性。结果:经颈外静脉置管术856例次,成功率93.22%(798例),双腔223例,单腔575例。留置导管时间为(3.46±2.21)个月。共拔管405例,占50.75%,其平均使用时间(3.12±1.22)个月。退出原因有内瘘成功、死亡、肾移植、感染、血流量不佳、无法使用等。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血流量〈150mL/min者32例(4.01%)(18例为双腔留置导管);经调整导管位置及尿激酶等处理改善20例。随机取100例患者透析后的尿素氮下降率平均为70%,平均Kt/V为1.37±0.35;与经颈内静脉置管透析患者(Kt/V为1.39±0.33,n=100)比较,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置管过程中局部血肿4例(0.5%),渗血3例(0.38%);感染是留置过程中主要的并发症,包括局部皮肤感染32例(4.01%)和导管腔内感染26例(3.26%);导管腔血栓形成6例(0.75%)。结论:血液透析中经颈外静脉留置导管操作简单,无严重并发症,可保证充足的血流量,可推荐用于颈外静脉显露好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新型静脉内心电图(NVECG)的波形变化辅助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准确定位的效果.方法 60例ICU接受PICC置管的成年患者,采用NVECG法引导PICC置管,通过特征性的P波变化,辅助PICC准确定位,并与穿刺后X线胸片检查结果比较,计算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60例患者中58例穿刺后床旁X线胸片证实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2例导管尖端易位于颈内静脉.以X线胸片结果为“金标准”,NVECG法辅助PICC尖端定位的敏感度为98.3%,特异度为100%.结论 NVECG用于辅助PICC尖端定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可作为X线胸片的替代方法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丁佐凤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6,20(4):478-478
深静脉置管术(PICC)因费用较高未能广泛开展,而普通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及进针深度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为防止化疗药物对周围浅静脉造成损伤,我们2004年3月~2006年4月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颈外静脉置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使导管留置较长时间,做好导管护理,防止堵管和感染,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采用心电图辅助中心静脉导管定位技术,探讨胸段脊柱侧后凸患者与同龄无脊柱侧后凸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置人深度是否存在差异,以确定其最佳置管深度.方法 观察组为37例择期胸段脊柱侧后凸矫形手术患者,ASA Ⅰ~Ⅲ级,年龄16~40岁;对照组为40例无脊柱畸形的择期手术患者,ASA Ⅰ ~Ⅱ级,年龄16~40岁.两组患者均于麻醉诱导后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中路),在心电图出现P波改变时停止送入导管,再后退1 cm作为导管最终留置深度.记录心电图出现P波改变时的导管深度及导管最终留置深度;手术结束后24h内拍床旁胸片,确认导管位置.结果 观察组实际完成33例,2例中心静脉导管未放置成功,2例未做术后床边胸片.观察组患者身高、体重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137.9±24.5)vs.(168.2±9.4)cm,(52.3±14.1) vs.(68.4±11.7)kg,P<0.01];观察组心电图出现P波改变时的导管深度和最终留置深度均小于对照组[(12.2±3.7) vs.(14.3±3.1)cm,(11.4±2.9) vs.(13.3±2.6)cm,P< 0.05],两组患者平卧位时测得的中心静脉压(CV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床边胸片显示,观察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与心影的相对位置较好者29例(87.9%),基本位于上腔静脉入口水平,另4例(12.1%)则略偏浅,导管尖端与胸椎的相对位置则变化较大;对照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与心影和胸椎的相对位置均较好,导管尖端基本位于上腔静脉入口水平及第4胸椎上下缘范围内.结论 胸段脊柱侧后凸手术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深度明显短于同龄无脊柱侧后凸的手术患者.心电图辅助中心静脉导管定位技术,有助于精确定位导管尖端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是测定中心静脉压、长期输液和肠道外营养支持的重要手段,以往常经颈内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但有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曾有报道经颈外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笔者采用该方法术中置管测定中心静脉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及经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方便、无痛、安全、有效并可长期使用的静脉通路,但二者在临床应用时各有优劣,就二种置管方式在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1年1日—2012年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定位在肥胖患者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拟行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肥胖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超声定位组40例和解剖定位组40例,超声定位组在terason 2000+彩色超声引导系统定位后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解剖定位组按照体表解剖标志定位后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观察比较两组一针穿刺成功率、穿刺置管时间、发生误穿动脉、局部血肿、损伤神经、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超声定位组一针穿刺成功率为98%,明显高于解剖定位组的73%(P0.05),超声定位组穿刺置管时间为(9.7±2.6)min,明显短于解剖定位组的(15.4±3.1)min(P0.05);超声定位组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解剖定位组的15%(P0.05)。结论:超声定位应用于肥胖患者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可缩短穿刺置管时间,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更适合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心内心电图引导中心静脉导管准确定位,观察坐位手术中吸除气体栓子的效果。方法13例坐位手术患者,利用中心静脉导管导引钢丝作为心内电极,拾取心内心电信号,通过观察心电图波形判断导管尖端的位置,与手术后X线胸片比较,对比特异度。监测到气体栓子时抽吸中心静脉导管,观察有无气体以及气体的量。结果利用心电图原理放置导管的准确率与手术后胸片对照特异度为100%;13例中有7例监测到气体栓子,气体抽吸的成功率为100%,抽吸到的气体量0.5~20mL。结论利用心电图波形引导可准确定位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位置,并能有效吸除栓塞气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腔内心电图P波与R波比值定位技术联合超声引导在新生儿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42例需行PICC置管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40例,对照组102例。观察组在腔内心电图P波与R波比值定位联合超声引导下进行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行PICC置管。比较两组导管到位率、导管异位率、并发症发生率和置管时间。结果观察组导管到位率高于对照组,导管异位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置管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与常规置管方法相比,采用腔内心电图P波与R波比值定位技术联合超声引导对新生儿进行PICC置管,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导管异位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缩短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16.
我院普外科在 1995 - 2 0 0 2年应用颈外静脉向中心静脉置管使管体直达上腔静脉 ,此方法在直观下置管成功率高 ,并发症少。患者可带管活动 ,液体流速不受体位影响 ,特别是以往输入较困难的高渗液体、化疗药物 ,避免了对外周血管的损害。 84例患者在护士的精心护理下 ,保证了管腔的正常使用 ,达到了预期治疗效果 ,得到了患者及医生的认可。1 临床资料84例患者年龄 16~ 72岁 ,其中 ,肠瘘病人 17例 ,大手术后营养支持 6 0例 ,周期性化疗 7例。 84例经颈外静脉向中心静脉置管均一次穿刺成功 ,平均治疗时间 6 4天 ,其中 1例晚期肿瘤患者置管 18…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在彩色多普勒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穿刺过程中,采用平面内技术与平面外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12月在我院行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130例,经患者知情同意,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超声引导下平面内技术组和平面外技术组,每组65例.观察2组穿刺用时和一针穿刺成功率.结果 彩色多普勒引导下PICC置管穿刺过程中,平面内技术组穿刺时间为(180.0±35.0)s,平面外技术组为(98.0±24.1)s,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面内技术组一针穿刺成功率为66.2%,平面外技术组为96.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平面外技术穿刺用时短,一针穿刺成功率高,适于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心包腔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治疗大量心包积液的价值。方法 18例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在超声实时监视和引导下进行心包腔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引流、冲冼、心包内注药治疗,观察疗效、安全性、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 18例患者均一次置管引流成功,治愈16例,治愈率88.9%,显效2例,显效率为11.1%,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心包腔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具有安全、操作简便、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血流动力学影响小等优点,可作为治疗大量心包积液的首选方法 。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和比较经颈外静脉和股静脉两种途径行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患者两个部位的血管情况,随机选取经颈外静脉(40例)和股静脉(40例)两种途径行中心静脉置管,观察两种途径置管的应用情况。结果:经颈外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在局部感染、静脉血栓形成及舒适感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导管堵塞、置管成功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颈外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与经股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相比,局部感染和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且有较好的舒适感。因此,除特殊情况(颈部疾患或危重症抢救)外,肿瘤患者化疗或静脉高营养应优先选取经颈外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细节管理在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4年1月-2006年12月76例肿瘤内科置管病人作为对照组,对其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007年1月-2009年12月466例置管病人作为细节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