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丹溪心法》左金丸浅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荣  杨少华 《江西中医药》2003,34(11):33-33
《丹溪心法》载有左金丸一方 ,系丹溪首创 ,药简效宏 ,至今用于医家临床实践而不衰。1 左金丸及其沿革左金丸出自《丹溪心法·火六》。丹溪认为 :“气从左边起者 ,乃肝火也。”左金丸作为治火“入方”(主方 ) ,书中标明 :“左金丸 ,治肝火 ,一名回令丸。”方中黄连六两 ,吴茱萸一两或半两 ,共为末 ,水丸或蒸饼丸 ,白汤下五十丸。清·汪昂曾说 :“左金者 ,谓使得金令得行于左而平肝也。”左金丸后世又名为萸连丸 (《医学入门·卷七》)、茱连丸 (《医方集解》)、佐金丸 (《张氏医通·卷十六》)。黄连和吴茱萸作为药对配伍使用历史悠久 ,北宋…  相似文献   

2.
黄连、吴茱萸不同配伍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富强  徐颂芬 《中成药》2005,27(10):1209-1210
黄连和吴茱萸配伍使用已有悠久历史,北宋<太平圣惠方·治水泻诸方>载有茱萸圆方,由黄连和吴茱萸2味按1:1比例组成,用于下痢水泻;<圣济总录>载甘露散,由黄连和吴茱萸按2:1比例组成,主治暑气为病.<丹溪心法>专用黄连与吴茱萸6:1比例组成左金丸,用于清肝泄火.宋代已有用吴茱萸与黄连同炒炮制黄连,到明代,出现了用吴茱萸煎汤浸炒.明代出现吴茱萸与黄连同炒的记载,至今一些地方标准还收载有黄连水制吴茱萸的的炮制方法.现代化学和药理学的不断发展,在黄连吴茱萸配伍的化学研究方面已有不少研究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3.
<正> 香连丸出自《兵部手抄方》,由黄连、木香二药组成,其剂量之比为4:1。制做时黄连须与吴茱萸同炒,炒后去掉吴茱萸,将黄连、木香研末,生蜜或水泛为丸。每服3~6克,每日3次。主治热痢、下痢赤白、腹痛、里急后重等。笔者经临床反复应用,治疗各种泄泻证,收到明显效果,现介绍如下.1.胃原性腹泻:张某,男,46岁。半年来  相似文献   

4.
古方左金丸出于《丹溪心法·火六》由黄连、吴茱萸两味药组成。组方简单,但适应范围广。本文介绍左金丸的处方意义及临床应用等。  相似文献   

5.
鲁佳慧  涂瑶生 《中成药》2007,29(2):311-312
黄连与吴茱萸两药配伍使用最早见于明代朱震亨《丹溪心法》中的左金丸[1],该方由黄连6两、吴茱萸1两组成,苦寒与辛热并用,是寒热配伍的代表之一,具有泻火、疏肝、和胃、止痛等功效。现代临床常将此两药合用治疗肝火犯胃之各种疼痛及多种消化道病症。吴茱萸的主要成分为吴茱萸胺  相似文献   

6.
刘军  郑立明 《时珍国医国药》2002,13(5):315-315,316
乌梅丸方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附子、当归、黄柏、桂枝、人参、蜀椒组成 ,有安蛔止痛之功。原主治蛔厥及寒热错杂之久痢等症 ,现临床医师在此基础上谨守病机 ,辨证施治 ,随证化裁 ,收到显著疗效 ,故总结如下 :1 治疗头痛、眩晕1.1 血管神经性头痛梅和平[1 ] 用乌梅丸养血疏肝 ,和中止呕 ,平调寒热治之。处方为 :乌梅 30 g,细辛、柴胡、黄连各 6 g,干姜、黄柏、桃仁、当归、制附子、桂枝各 10 g,党参、白芍各 15 g。服 3剂 ,头如释重负 ,余症减轻。用上方加吴茱萸 6 g,连服 6剂 ,诸恙皆除。何红…  相似文献   

7.
龙胆泻肝汤临床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胆泻肝汤为临床常用之方。方名同而药品不尽相同者共五方。一方出于李东垣《兰室秘其》,由龙胆草、泽泻、木通、前仁、当归、柴胡、甘草、生地共八味组成;二方见于《证治准绳》,由龙胆草、甘草、人参、天冬、麦冬、黄连、栀子、知母、柴胡、黄芩、五味子共十一味组成;三方见于《沈氏遵生书》,龙胆草、木通、黄连、连翘、栀子、大黄、柴胡、白芍、青皮、滑石共十味组成;四方见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由龙胆草、甘草、连翘、生地、泽泻、前仁、木通、黄连、黄芩、栀子、当归共十一味组成;五方见于《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是由东垣…  相似文献   

8.
<正> 大黄黄连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太阴篇》,由黄连、大黄二味药物组成,主治热邪结于心下,症见胃脘部痞闷堵塞,按之柔软者。其煎服法原方后注:“以麻沸汤渍之,须臾,绞去  相似文献   

9.
左金丸又名萸连丸、四金丸、回金丸。《丹溪心法》方,由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组成,为末水泛为丸,每服一钱,有清泻肝火之效。适用于肝郁化火之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嘈杂  相似文献   

10.
黄连吴茱萸单煎后配伍沉淀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丽仙  黄忠京  谭倪  林永成 《中草药》2007,38(4):515-516
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已有悠久的应用历史,《丹溪心法·火六》中的左金丸(6:1)、《太平圣惠方·治水泻诸方》中的变通丸(又叫茱萸丸,1:1)、《圣济总录·中喝门》中的甘露散(2:1)等,都是通过改变该药对配伍的比例而来。现代临床应用也证明,调整黄连、吴茱萸的用量比例,可用于治疗多种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的疾病,如胃脘痛、腹痛、呕吐、呃逆、泄泻、便秘、痢疾、反酸嗳气、痞满等。古方中左金丸、变通丸、甘露散等均采用散剂或丸剂。据文献报道,黄连与吴茱萸复方煎出液可产生沉淀,且复方煎出液中黄连生物碱和吴茱萸生物碱的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人认为生物碱量的降低是由于两药配伍后使生物碱的溶解度下降所致,也有人认为是两药配伍后黄连生物碱和吴茱萸黄酮类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沉淀所致。沉淀物是否为具有生理活性的有效成分,这是制剂中应引起注意的问题。本实验对黄连、吴茱萸煎液产生的沉淀进行了研究,首次从沉淀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吴茱萸次碱(evodiamine,Ⅰ)、吴茱萸碱(rutacarpine,Ⅱ)、N-甲基-邻氨基苯甲酰胺(N-methylanthranylamide,Ⅲ)、吴茱萸酰胺(evodiamide,Ⅳ)、小檗碱(berberine,Ⅴ)、药根碱(jatrorrhizine,Ⅵ)和巴马汀(palmatine,Ⅶ)。  相似文献   

11.
韦宇  张莉莉  顾成娟 《吉林中医药》2020,40(10):1270-1272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疾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中医药在改善患者症状,减少发作有一定优势。仝小林教授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因主要由肝脾不调所致,治疗时既要兼顾肝脾不调之态,又要改善频繁腹泻之靶。常用黄连、吴茱萸、白芍三味小方态靶同调,疏肝理脾调肠道,缓痛止泻治症靶。根据肝脾虚实不同,采用不同的用量与配伍,便粘臭重用黄连,黄连、吴茱萸用量之比为6:1;便溏重用吴茱萸,吴茱萸、黄连用量之比为6:1;痛泻重用白芍,配甘草;便脓加当归;便血加三七;里急后重加厚朴;紧张即加重者,合四逆散。  相似文献   

12.
杨欣 《江西中医药》1995,26(4):13-14
连梅汤在男科临床运用举隅杨欣(北京西苑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男科研究生100091)关键词连梅汤;临床应用,男科连梅汤出自清·吴瑭的《温病条辨·下焦篇》,是一首补阴扶正兼以法邪的方剂。原方由"黄连二钱、乌梅三钱、麦冬二钱、生地三钱、阿胶二钱"5味药组成,...  相似文献   

13.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载《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该方主治血虚寒凝、兼有久寒所致诸症。所谓“久寒”,历来有两种看法:一曰“久寒”,是指平素胃肠虚寒,有腹痛、呕吐清涎等症状;一曰“久寒”,乃指沉寒痼疾,表现为下焦积冷,少腹冷痛等症状。从吴茱萸、生姜并用,有温胃降逆,暖肝散寒的功效来看,以上两种意见均有道理,可以相互并存。  相似文献   

14.
明目地黄丸与明睛地黄丸,两者仅为一字之差,同为明目之良方,从方名上看似为一方,其实不然,两者方药主治皆有出入,今分录于下,以备临床辩用。明目地黄丸所指有三方。其一,出自明《审视瑶函》卷五方,由六味地黄丸加柴胡、当归身五味子、生地共十味药组成,主治肾虚目暗不明,视物昏蒙之视赡昏渺症,有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功效。各版《方剂学》教材、《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等专著均有记载;其二,是现市售之中成药明目地黄丸,方由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当归、白芍、白蒺藜、石决明共十二味药组成,主治肝  相似文献   

15.
连朴饮见于清·王孟英《霍乱论》一书。由厚朴、黄连、石菖蒲、制半夏、香豉、山栀子、芦根组成。主治湿热内伏,脾胃升降失司,清浊相干,发生之霍乱吐  相似文献   

16.
连附六一汤(以下简称本方),出自明·虞抟所著《医学正传》。清·汪讱庵所辑《汤头歌诀》将本方与《丹溪心法》中左金丸合辑一处,均列入泻火之剂,方歌名“左金茱连六一丸”。歌有六句,末两句云:“连附六一治胃痛,寒因热用理一般”,即指本方,药用黄连18克,附子3克,加姜、枣煎。  相似文献   

17.
左金丸系《丹溪心法》方,由黄连6两、吴茱萸1两组成。其中重用黄连,以苦寒清热泻肝火为主,佐吴茱萸少量,辛热开肝郁、降逆气,以为反佐。两药合用,功能辛开苦降,开肝郁,泻肝火,降逆气,止呕止痛。适用于肝火旺盛,肝胃不和,胃失和降所致的左胁作痛,吞酸或呕吐酸水等症。临床应用,颇具疗效。对于治疗早期血吸虫病注射锑剂引起的恶心呕吐,亦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兹将笔者应用经过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8.
清胃散方出自金&#183;李杲《兰室秘藏》,由黄连、升麻、丹皮、生地、当归等药组成,书载主要功效为清胃凉血,临床以其加减治疗口腔疾病每收良效,现摘要病历数则如下。  相似文献   

19.
左金丸首载于《丹溪心法·火六》,由黄连、吴茱萸二味药组成,是治疗肝火犯胃证的代表方。笔者通过考证左金丸的源流及发展,筛选整理古今医家在黄连-吴茱萸药对基础上衍化的13首方剂,并依据中医病因病机等理论,结合古今医家的相关阐释分析黄连与吴茱萸的配比、方中的配伍关系,以此探析左金丸类方的应用规律。  相似文献   

20.
列缺穴,首见于《灵枢·经脉》篇,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手太阴之络脉,由此别走手阳明经。唐代《千金要方》以列缺为手太阴所过之原穴,当另有所本。金代《针经指南》倡用流注八穴,将列缺归入八穴之一。明代《普济方》、《针灸大全》首载八脉交会八穴说,认为列缺通于任脉,金明以来流行的针灸歌赋,多次提到列缺穴的运用。如《四总穴歌》、《千金十一穴歌》提出列缺能治头项病;《席弘赋》、《灵光赋》等提出列缺能治偏正头风,究竟列缺穴的主治范围为何?兹探析如下:《灵枢·经脉》篇首载列缺的主治证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