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视网膜母细胞瘤Rb基因点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应平  顾健人 《眼底病》1991,7(3):133-136
  相似文献   

2.
10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肿瘤Rb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例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肿瘤组织Rb基因突变分析张清炯箕田健生曾瑞萍吴中耀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retnoblastoma,RB)是由Rb基因两次突变而失活所致,第一次突变为生殖细胞性突变,第二次突变为体细胞性突变。生殖细胞性突变决定携带者患RB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中国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XLRS)患者的基因突变,为患者及亲属提供基因诊断及遗传咨询。 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12个XLRS家系29位男性患者及女性携带者和100名正常对照者的XLRS1基因的6个外显子各片段进行扩增,应用单链构像多态性(SSCP)分析, 对PCR产物进行基因突变筛查,并对发现异常泳动带的PCR产物进行DNA测序, 以明确突变位点及突变类型。 结果 12个XLRS家系检出11种不同的XLRS1致病基因突变,其中,第一外显子碱基缺失致移码突变1种: c.22delT(L9CfsX20);1种碱基缺失致无义突变(Trp163X);1种剪接位点突变(c.52+2 T→C; IVS1+2T to C); 8种碱基替换导致错义突变(Ser73Pro、Arg102Gln、Asp145His、Arg156Gly、Arg200Cys、Arg209His、Arg213Gln、Cys223Arg)。对照者未检测到基因突变。新发现4种基因突变,即:移码突变(L9CfsX20),位于外显子5的Asp145His、Arg156Gly、Trp163X突变;一种新发现的非疾病相关多态性(NSP):即位于第6外显子的 c.576C→T (Pro192Pro)改变。 结论 12个家系发现11种不同的XLRS1致病基因突变,XLRS1基因突变是导致中国XLRS症的原因。基因突变检测可以为患者及亲属提供基因诊断及家系遗传指导。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77-81)  相似文献   

4.
利用Rb基因CAD探针,采用Southern Blot方法,检测5例双眼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及家系中相关人员共19例外周血白细胞DNA。2例患者体细胞出现Rb基因半合缺失,其中1例Rb基因半合缺失来自亲代生殖细胞,另1例Rb基因半合缺失可能发生于配子形成期。这一结果为以分子水平为基因的“二次突变论”提供了依据,并表明此方法在临床上有推广应用价值。文中还讨论了第二恶性肿瘤问题。  相似文献   

5.
国人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RB1基因突变的特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检测国人RB患者体细胞中RB1基因突变,分析我国RB1基因突变的特性,探讨RB1基因突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应用PCR—SSCP技术筛查28例RB患者及亲属的白细胞基因组DNA,测序分析确定突变。结果:共确定7例RB1基因生殖细胞性突变。结论:本组RB1基因生殖细胞性突变的方式为点突变和小缺失,这些突变改变了RB1基因的遗传信息,致使异常的RB1基因蛋白产生,导致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中国RB1基因突变方式主要是以微小突变为主,但复杂突变的比例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6.
患儿男,11个月。因发热伴左眼结膜充血于2018年5月至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眼科就诊。体温38.8℃,嗜睡,精神差。左侧眼睑水肿,睑裂较右侧小,结膜充血,角膜混浊,瞳孔未窥见。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检查,左眼后极部可见3个小的灰色黄色点、类圆隆起,鼻上、颞下、近锯齿缘分别见灰黄色隆起结节,大小约2 DD。右眼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7.
苏冠方  林海江 《眼科研究》1993,11(2):125-128
对12例单眼散发性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进行了Rb基因存在状态的检测,其中3例Rb基因剂量低于正常对照、2例有异常大小DNA片段出现、2例DNA片段部分缺失,并且1例体细胞Rb基因有扩增改变,这种改变为首次报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视网膜母细胞瘤(RB)病人体细胞中RBI基因突变,探讨RBI基因突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应用PCR—SSCP技术筛查RB病人白细胞基因组DNA,测序分析确定突变。结果在12例RB病人中,确定3例RBI基因生殖细胞性突变。他们分别是第10外显子中T至A杂合性突变,将苯丙氨酸编码序列变为酪氨酸编码序列;第10外显子1bp碱基缺失(GAT—AT),发生阅读框架改变;第22外显子中A至T杂合性突变,将精氨酸序列变为终止密码。结论这3例RBI基因生殖细胞性突变的方式为点突变和小缺失,这些突变改变了RBI基因的遗传信息,致使异常的RBI基因蛋白产生,导致视网障母细胞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SO-Rb50细胞系瘤细胞Rb基因突变的动态变化。方法:1.用Southern blot杂交法分析SO-Rb50细胞系第327代瘤细胞DNA。2.用PCR-SSCP法对SO-Rb50细胞系第415代及第713代瘤细胞的Rb基因27个外显子和1个启动子逐个筛查。3.将SO-Rb50细胞系的第775代克隆出3个细胞株:MC2、MC3及MC4。用PCR-SSCP-HA法对MC2、MC3及MC4第11代细胞和MC3第138代细胞的Rb基因的27个外显子逐个筛查。结果:SO-Rb50细胞系第327代细胞DNA缺失3.5Kb、2.9Kb及1.0Kb的三条带,证明SO-Rb50细胞系瘤细胞Rb基因缺失。第415代瘤细胞Rb基因第23外显子少一条单链;第713代第25外显子发生新的突变。SO-Rb50细胞系第775代的3个克隆株MC2、MC3及MC4的第11代细胞,只有MC4第24外显子突变;而MC3第138代第24外显子突变,提示MC3经多次传代后第24外显子发生新突变。结论:SO-Rb50细胞系在长期培养传代过程中,瘤细胞的Rb基因突变有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0.
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b基因)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b基因是与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生有关的基因,是人类克隆成功的第一个抗癌基因。Rb基因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及肿瘤性的抗癌作用。Rb基因的这种抗癌性主要与Rb蛋白的蛋白结合功能、Rb蛋白对多种与细胞增殖有关的基因转录的影响,以及由此导致的细胞周期在G1期停滞有关。Rb基因的功能还受到各种细胞机制的调节,特别是Rb蛋白细胞周期性的磷酸化和脱磷酸化对Rb蛋白功能的调节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RB患者肿瘤及体细胞中Rb基因点突变谱及其特征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RB患者肿瘤及体细胞巾Rb基因点突变的频率,特征及其在肿瘤遗传易感性的传递及肿瘤形成机制中所起的作用。 方法:SSCP分析及直接DNA序列分析。 结果:在302例经Southern blotting杂交证实无明显Rb基因缺失或重排的RB患者的肿瘤或外周血白细胞DNA中共发现187个Rb基因点突变。 结沦:Rb基因点突变几乎随机分布在整个编码区,常常导致氨基酸密码突变为终止密码,阅读框架移位或mRNA拼接异常,产生缩短丁的或缺乏某个外显子编码氨基酸的蛋白质。并以半个碱基取代占绝大多数。缺失或插入突变通常是一个或二个碱基的微小病变。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5,11:240-243)  相似文献   

12.
三个Rb基因突变嵌合体家系分子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遗传型RB是一种单基因疾病,由定位在13q14的Rb基因突变所致。大多数遗传性RB表现出典型的孟德尔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作者分析三个遗传性RB家系RB外显不全及表型传递规律变异的原因。 方法:RELPs和VNTRs作单体型分析,SSCP及直接DNA序列分析检测Rb基因点突变。 结果:Rb基因突充嵌合体是造成某些Rb基因突变携带者不发病以及家庭成员中RB表型遗传不符合孟德尔规则的重要原因之一。结论:直接检测致病性的Rb基因突变才能准确判断携带者,估计患病风险。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37-40)  相似文献   

13.
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PCR-SSCP)联合序列分析,对视网膜母细胞瘤肿瘤组织RB1基因存在状态进行检测。对RB1基因全部27个外显子分别进行PCR扩增后,选用适当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将扩增产物切割成200bp左右的片段,加热至双链解离后,6%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电泳后对有异常电泳迁移率条带所属标本的同一外显子行PCR扩增、序列分析,进一步证实突变的位置和类型。本研究发现包括点突变、缺失、插入等RBl基因改变,显示PCR-SSCP联合序列分析在已知序列基因突变检测中的敏感性和可靠性。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4,10:17-20)  相似文献   

14.
遗传性视神经病线粒体DNA原发性位点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线粒体DNA(mtDNA)11778、3460、14484位点突变与遗传性视神经病(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eber病)之间的关系。 方法 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检测临床一对可疑Leber病同卵双生子患者及其亲属,有突变者,对突变序列进行序列测定。 结果 PCR-SSCP检测同卵双生子及母亲11778、3460位点所在的DNA区段存在突变,14484位点所在的DNA区段均未检出突变,将11778位点所在DNA区段克隆后测序显示11778位点仍为CGC,但发现一个新的突变位点(11915T→A)。 结论 Leber病发病机制为mtDNA点突变。多位点突变也被看作为Leber病的病因。11915位点可能也是多位点突变之一。可用PCR SSCP对临床有视神经萎缩和视神经炎可疑为Leber病患者(包括家系成员)做出遗传性视神经病的基因诊断。 (中华眼底病杂志, 1999, 15: 223-226)  相似文献   

15.
Leber视神经萎缩分子生物学检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线粒体DNA1778突变与Leber视神经萎缩(Leber s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突变特异性引物PCR(mutation specific primer PCR)及PCR RFLP(MaeⅢ)检测临床可疑LHON患者及有关亲属,两种方法结果均阳性者则收集其临床资料。 结果 10例11778突变阳性者中1例为携带者,9例为LHON病人,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3例,起病年龄12-25岁,双眼起病间隔0-6个月,随访0-12年,视力为指数/眼前-0.1(除一例生育小孩后发病的患者有视力恢复),接受过视野、视诱发电位和色觉检查的患者结果均异常,而视网膜电图检查结果及全身情况多正常。 结论 10例受试者的两种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都显示线粒体DNA11778突变。携带者状态和视力恢复现象的存在表明线粒体DNA突变虽是LHON的主要病因,但其他因素如内分泌失调也可影响其发病。(中华眼底病杂志,1998,14:156-158)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视网膜中央血管在前部视神经的解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老年人前部视神经视网膜中央血管的解剖特征。 方法:通过组织连续切片和计算机影像分析,观察60~82岁老年人的18只眼球标本中无解剖变异的视网膜中央动脉(CRA)15条,视网膜中央静脉(CRV)23条在筛板前、筛板区及筛板后的管径变化。 结果:老年人筛板前、筛板区、筛板后CRA平均面积的均值分别为(12.70,17.40,18.00)×10-3mm2;平均周长的均值分别为0.56,0.56,0.57mm,平均周长之间相比无显著差异。CRV平均面积的均值分别为(7.00,5.40,7.90)×10-3mm2;平均周长的均值分别为0.44,0.38,0.41mm;CRV平均周长筛板前与筛板区相比,筛板区与筛板后相比均有显著差异。 结论:老年人CRA眼球内外管径一致;CRV在筛板区管径最小。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7,13:213-214)
  相似文献   

17.
背景 先天性白内障是造成儿童盲和弱视的重要原因,其中约50%的先天性白内障具有遗传性.目的 应用眼遗传病外显子结合目标区域捕获测序芯片检测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 于2011年在宁夏眼科医院收集一回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家系,采集家系中患者及表型正常成员的临床资料.对家系成员进行眼科检查,抽取患者、表型正常家系成员及300名正常对照者的外周静脉血各5 ml,提取DNA,利用眼遗传病外显子结合目标区域捕获测序芯片筛查和检测候选致病突变位点.采用PCR和直接测序法对家系成员和正常对照者进行突变位点验证,最终确定致病突变位点.结果 该家系共6代61名成员,均为回族,先天性白内障患者18例,为5代遗传,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患者中合并眼球震颤和斜视者7例,合并高度近视者4例,来诊前均已实施白内障摘出术.利用眼遗传病外显子结合目标区域捕获测序芯片检测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筛查后共得到8个候选致病突变位点,其中5个在非编码区,3个在编码区,通过PCR和直接测序法验证确定CRYGD基因上的P24T突变是该家系的致病突变位点.该突变与家系内所有患者表型共分离,在家系表型正常者及300名正常对照者均未发现此突变.结论 外显子结合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技术快速检测CRYGD基因P24T突变为该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致病突变,该技术为临床表型多样、致病基因众多的先天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检测提供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