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中医范春如,是崇明县中心医院主任中医师,已年近八十。他以自己的医德和医术,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尊重。  相似文献   

2.
汗法是临床常用方法之一,不仅可用于外感病证,也可用于内伤病证,不仅可用于表证,还可用于里证。治疗外感病证不应以发汗为目的,而应以散邪为宗旨。通过辛散使病邪从表而解。四时感冒,往往是风寒与风热相兼为病,故辛温  相似文献   

3.
王大红 《光明中医》1999,14(4):22-22
汗法,又称解表法,是去除表邪,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方法。它具有疏泄腠理,透邪外出的作用,邪在肌表,及时采取汗法,常能达到“汗出而解”的目的,然而怎样充分发挥汗法临床效果,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除必须正确辩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外,还有一个“度”的问题,医圣...  相似文献   

4.
汗法是指以祛除身体内的邪气为目的,借助具有发汗作用的药物、针法、灸法、熏蒸等手段进行治疗,从而使邪随汗解的一种疗法,属于中医八大治疗方法之一。古今临床应用表明,它不单单能够用于外感疾病,亦可用于治疗一些内科疾患。兹就近年来应用汗法治疗各类疾病的进展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5.
由于汗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实用价值,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内、外、五官各科多种疾病,所以被古人列为“八法”之首。历代医家对汗法的内涵、临床应用提出了诸多观点。笔者根据自己临床经验和学习心得对汗法的应用以及使用汗法时的注意禁忌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养血法是宗《内经》“虚者补之,损者益之”的治疗原则。引起血虚的原因较多,但由于所虚脏腑和程度的不同,其临床表现也各异。因此,治疗法则也愈  相似文献   

7.
“汗法”为八法之首,是临床治疗常用的基本大法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凡受风、寒、湿邪,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脉浮苔白等,均为使用“汗法”的辨证依据。多见于伤风、风寒、风热、风湿、风水、风疹、风痹、寒痹、湿痹等证。“善治者,治皮毛”。正确使用汗法,能截断病邪由表入里,否则就会贻误病机。曾遇一位支气管炎患者,拘束头疼,咳呛痰白,前医予止咳清肺化痰,药用桔梗、杏仁、浙贝、半夏、橘红、苏子、甘草、紫菀、黄芩,五  相似文献   

8.
孟帅 《光明中医》2014,(7):1362-1363
汗法是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中医治病的“八法”之首。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外感表证,要正确应用本法。根据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有关汗法论述的方剂17首为依据,阐述汗法的临床适应症、用法、禁忌症及药后护理等。临床应用汗法时一定要辨证论治,要首分虚实,灵活加减,且要注意发汗有度,勿必注意其慎忌和药后护理。《伤寒论》对汗法的应用论述详尽,独具特色,对当时、后世及现代中医应用汗法也颇有指导和启迪。  相似文献   

9.
王亮  王珂 《中国中医急症》2014,(8):1468-1469
王珂老师是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首批基层老中医专家,北京市第4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王珂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处方用药自成一派,擅长运用清热解毒法治疗内、妇、儿、皮肤科等各种疑难杂病。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略有所悟,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朱德宝 《四川中医》1999,17(7):20-21
汗法是祖国医学临床上较为常用的辨证论治大法之一,《内经》中就有“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论述,又有“汗之则疮已”之说,许多医家对此应用研究颇多。本人在临床中常择而用之,多能取效,在此不揣简陋,作一简叙,望同道指正。1痈疮痈疮之发生,多由邪毒内侵,壅阻经络,气血凝滞,“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病之早期常具表证,最忌妄投寒冻之品冰凝气血。如能妙用辛散发表之剂,使邪毒从汗而解,则可使病人免遭刀针之苦。具体使用时只要掌握痈肿尚未塞热腐肉成脓便可开之。笔者取大辛大热之巴豆与蓝白等药配伍外用,配合姜葱场…  相似文献   

11.
<正>汗证是指出汗过度。动辄汗出称为自汗,寐中出汗称为盗汗。内科书中将汗证分为肺卫不固、营卫不和、阴虚火旺、邪热郁蒸、心血不足等五种类型来辨证施治,张铎老中医则认为该种分类方法繁杂无序、不系统、不全面,不利于掌握汗证的要领。张铎老中医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汗出异常,一定是阴阳失和,因此任何导致阴阳不和的原因都会导致多汗,并把阴阳失和的原因分为虚、实两大类,虚证不外气、血、阴、阳之虚,实证有风热、暑热、湿热、热  相似文献   

12.
徐元庚老中医,泰州市名老中医,从事肛肠科临床数十载,积验颇多,著作一部,论文40余篇。笔者有幸随诊案前,深刻体会徐师医术精湛,医理精深,经验丰富,辨证准确,受益匪浅。在临床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肛肠疾病有时表现出血瘀的症候,有机地采用活血化瘀法,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汗法:是八法中的 一种治病方法,由于现 代医学的进步,外感一 类疾病人们已普遍接受 西医治疗,所以致使人 们对汗法的研究亦相对 减少,本文就临床中治 疗效果较好的病例介绍 给大家,以引起大家对 治外感病中的汗法的重 视。 1 急性虹膜炎 患者,陆某,男性,31岁,1994—4—28就诊,自诉患急性虹膜炎已3周,一直在西医院静点氢考治疗,效果前2周还可以,视力有所恢复,但现在效  相似文献   

14.
汗法属中医治病八法中之一法 ,临床多用以治疗表证。痹证乃风、寒、湿邪侵袭肌肤经络 ,客阻于筋脉关节 ,使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在痹证之初 ,邪气客表 ,往往多用汗法 ,使邪气随汗而解。但在久痹 ,邪气深入 ,痹着胶结多舍汗法而不用。笔者近年临床中发现 ,不论新痹久痹 ,均可应用汗法 ,但汗之之法 ,则应根据病之不同而有所不同 ,试归纳如下。1 汗可祛邪以汗法祛邪 ,宜在痹证之初 ,方如麻杏薏甘汤、九味羌活汤。此为常法 ,不多赘述。2 汗可以鼓舞气血久痹之证 ,往往气血虚弱 ,邪气久羁 ,痹着胶结 ,缠绵难愈。治宜补益气血 ,舒筋活血 ,方如独…  相似文献   

15.
陈国安 《河北中医》1998,20(1):27-28
疮疡,乃一切外科疾病的统称.汗法,是指运用辛散发汗的药物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又称解表法.兹将汗法在疮疡治疗中的应用浅述如下.1汗法的治病原理外邪一旦侵入人体,人体的正气必然奋起抗邪,以阻止外邪的侵入,这是正常人体所具备的防御机能.倘若外邪初犯,邪在肌表,其邪气的发展趋势是由表及里,而人体的正气则是由里向外与之抗争,形成邪正相搏之势,此时治疗,当顺其正气之势而应用汗法,促使汗液外泄,往往能使侵入肌表之邪随汗而解,从而使疾病转愈.此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理也.疮疡初起并俱表证时,应用汗法治疗,同样能使邪毒随汗而解,因而使疮疡消散于无形.所以《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汗之则疮已.”汗法,实乃疮疡初起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2汗法的适用范围汗法,并非所有疮疡都能应用,施治当有一定的范围.《外科正宗》在论述肿疡治法中说:“身体拘急,脉紧恶寒,饮热就暖者,邪在表也,宜汗之.”《内经》所指应用汗法的也是有“其在皮者”的前提.由此可见,应用汗法治疗疮疡,一般适用于在患疮疡的同时而兼有表证者,多在发病的初期,外邪尚在肌表,脓肿未成之际.其具体的治疗法则主要有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辛温解表适用于表寒证,症见疮疡色白(即皮包不变),恶寒较重,发热头痛,无汗不  相似文献   

16.
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自古汗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疹出不透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痒等表证。国医大师李士懋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对汗法提出创新性的个人见解。在以平脉辨证为主的辨证理论指导下将发汗法应用到里证、虚实夹杂证、阳虚寒凝证。该治法不拘泥于表证,丰富了汗法的理论研究,扩展了汗法的应用范围,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笔者近几年来运用汗法治愈了多种疾病,现结合病例谈谈临床体会,不妥之处,敬请指正。一、风水王×,男,21岁,1982年10月就诊。半月前开始发热、恶寒,肢体酸痛,咳嗽、流涕、咽赤,头面浮肿,继漫全身,按之凹陷,曾在某医院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肌注青、链霉素,口服地塞米松等,疗效不显,又服中药龙胆泻肝汤加双花、连翘、茅根治之。来诊时尿量更少,浮肿加重,胸闷气憋,脘腹胀满,苔白脉浮数。诊为:风水。遂处越婢汤加浮萍9克,二剂,首次服取汗。二诊:药后己得畅汗,尿增、肿  相似文献   

18.
李惠玲 《新中医》2014,46(5):95-96
目的:观察汗法治疗汗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11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56例,对照组54例,治疗组用桂枝汤加减,对照组予谷维素片及维生素B1片口服进行治疗,疗程2周。观察2组患者汗出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24例,占42.86%;好转27例,占48.21%;未愈5例,占8.93%。对照组治愈14例,占25.93%;好转27例,占50.00%;未愈13例,占24.07%。结论:汗法治疗汗证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正> 王福山老中医,从事儿科临症五十余年,积验甚多。其用药遵古法而不泥,善用丸、散等中成药,配以药引为剂,力求药少力专,一药多用,服用方便,宜于接受。王老常言:“儿科疾病的治法虽与成人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在用药方面,由于小儿有其生理、病理特点,不仅剂量轻重与成人不同,药物选择、配药方法亦当与成人有别”。  相似文献   

20.
脾主运化、升清、统血、四肢,胃与脾同属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症,表现主要是受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临床依据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特点,将胃痛、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反胃、痢疾、泄泻、便秘等归属脾胃病证。张宝军主任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提出"调胃诸法,和降为先"。并应用"降胃八法"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