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目的 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病变随访的应用价值.方法 50例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术后6~20个月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原始数据行VR、CPR、MIP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重建.由2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对重建图像进行观察,对桥血管通畅性进行分级诊断.结果 50例患者总计140支桥血管,134支桥血管显示良好,其中通畅或狭窄<50%的桥血管共127支(91%),狭窄≥50%的桥血管7支(5%),闭塞未显示的桥血管共6支(4%).结论 DSCT冠状动脉造影能够清晰显示并评价冠状动脉桥血管病变,尤其是重度狭窄和闭塞的桥血管,可作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随访的有效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20层容积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相关的护理因素。方法:对620例(男380例,女240例,平均年龄58.4±9.2岁)临床怀疑冠心病行320层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在检查前、检查过程中及检查后采用有效的护理流程进行严格的护理,并对相关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20例患者中605例(97.5%)的图像能满足影像学评价。在2480支冠状动脉分支中1级血管分支共1709支(68.9%),满足诊断要求的血管分支共2390支(96.4%)。结论:严格和有效的护理流程是320层容积CT冠脉造影检查成功和提高图像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 Cardiac64螺旋CT对22例冠脉搭桥术后的患者(共计44根桥血管)进行了扫描,其中11例患者同时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64层螺旋CT显示22例患者发现44支桥血管,显示率100%。44支桥血管中,33支(75%)通畅、5支(11.4%)闭塞、3支(6.8%)中重度狭窄、3支(6.8%)轻度狭窄。与冠脉造影对照,诊断桥血管明显狭窄及闭塞的敏感性100%,特异性92.9%,阳性预测值87.5%,阴性预测值100%,准确率95.2%。结论:64层螺旋CT是评价桥血管闭塞及狭窄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4.
应用320排CT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相比较,评价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方面的准确性。方法:选择冠心病诊断明确或可疑冠心病患者共60例(男38例,女22例)。所有患者的心律均为窦性心律,心率≥70次/min的患者口服美托洛尔控制心率;均同期行320排动态容积CT(DVCT)与冠状动脉造影,将两种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320排动态容积CT显示的780个冠状动脉节段中(每位患者分为13个节段),均符合影像学评价要求;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较,320排动态容积CT发现冠状动脉狭窄的总体敏感性为92.9%,特异性97.3%,阳性预测值91.9%,阴性预测值97.7%;对于冠状动脉狭窄检出的准确率为96.2%。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能够较为准确的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可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无创性诊断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320排动态容积CT对心律失常冠状动脉成像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在心律失常条件下,320排容积CT(V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心律不齐14例行320排VCT扫描,以优、良、中、差为标准,评价各支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分布.以60例心律整齐病例为对照,评价不同心率时,心律不齐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 心率<70次/min时,心律整齐和心律不齐图像质量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390);心率≥70次/min时,心律整齐和心律不齐图像质量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01).心律整齐时,心率过快并不明显影响图像质量(P=0.460);当心律不齐时,心率过快可导致图像质量明显下降(P<0.001),但图像可诊断率仍保持在96.3%.结论 心律失常的情况下,VCTA图像质量仍具有很高的优良率和可评价率,扩大了冠状动脉CTA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通畅状况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38例患者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行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作为“金标准”,对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8例患者共检出桥血管92支,其中内乳动脉桥31支,大隐静脉桥61支;31支内乳动脉桥中,26支(83.9%)桥血管通畅,5支(16.1%)管腔狭窄、闭塞;61支大隐静脉桥血管中35支(57.4%)桥血管通畅;26支(42.6%)管腔狭窄、闭塞.大隐静脉桥血管狭窄、闭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内乳动脉桥血管(P<0.05).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评价桥血管狭窄、闭塞的敏感性为93.9%,特异性为100.0%.结论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通畅状况的评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一种快速、无创、准确、安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CTA)质量及其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经320排动态容积CTA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拟诊为冠心病的图像资料.结果 40例520个冠状动脉节段中(每位患者分13个节段),320排动态容积CT图像质量1、2、3级分别为290(55.8%)、194(37.3%)、36(6.9%)个节段.其中l、2级即优良率共484 (484/520、93.1%)个节段,能满足临床诊断;而36(36/520,6.9%)个节段因运动伪影或严重钙化无法对管腔进行评价.以CAG为"金标准",320排动态容积CT发现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90.2%,特异性97.5%,阳性预测值92.4%,阴性预测值96.7%.320排动态容积CT对于冠状动脉狭窄检出的准确率为95.7%.结论 CTA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十分准确,可作为一种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无创性筛查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CT)扫描及其三维重建方法对冠状动脉搭桥术(ABG)后血管显示情况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320排CT容积扫描在心律失常(房颤和室性早搏)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CA)的可行性及其图像质量.方法 31例持续房颤和8例室性早搏患者.经320排CTCA检查.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CT图像质量(4级评分)进行评价,分析图像质量与患者的辐射剂量.2名评价者之间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结果 31例持续房颤和8例室性早搏患者中可评估的冠状动脉血管510段,其中496段(97.2%)达到诊断要求.患者的平均辐射剂量为(12.7±4.8)mSv.2名评价者对冠状动脉评分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2).结论 房颤和室性早搏患者的CTCA检查具有可行性,心律失常患者可以不作为检查的禁忌证,但仍须进一步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在评价冠状动脉解剖结构方面的价值,阐述其在CTA扫描方面的优势,并分析其对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及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行320排动态容积扫描的冠状动脉CTA受检者中CTA图像未发现病变且图像质量为1级者70例,均测量其左冠状动脉主干、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开口处的内径,左、右冠状动脉的开口位置、开口角度,左前降支与左回旋支之间角度及左主干长度,并按性别分组,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左冠状动脉主干、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开口处的内径平均值分别为(4.10±0.80)mm、(3.52±0.69)mm、(3.43±0.72)mm及(2.84±0.77)mm。其中,男性平均值分别为(4.25±0.80)mm、(3.78±0.68)mm、(3.54±0.75)mm及(3.06±0.83)mm;女性平均值分别为(3.91±0.79)mm、(3.18±0.53)mm、(3.30±0.66)mm及(2.54±0.58)mm。2左、右冠状动脉起始处与升主动脉之间夹角分别为110.13°±15.04°、47.49°±17.19°。其中,男性平均值分别为108.42°±17.25°、45.57°±17.07°;女性平均值分别为112.41°±11.33°、50.05°±17.30°。左前降支与左回旋支之间夹角平均为72.70±30.88°,其中男性为74.18°±31.04°;女性为70.74°±31.08°。3左、右冠状动脉开口位置:位于窦内者分别占78.57%、81.43%,位于窦管结合处者分别占15.71%、14.29%,位于窦外者分别占5.72%、4.29%。4左主干长度平均为(10.49±4.08)mm。其中男性平均为(10.63±4.48)mm;女性平均为(10.29±3.53)mm。5冠状动脉变异情况:左、右冠状动脉开口高位者各1例;双开口10例;右冠状动脉缺如1例;心肌桥9例;冠状动脉瘘1例。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正常解剖结构及变异情况,对于指导CAG及PCI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随访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4例搭桥术后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别评价CT图像桥血管近远端吻合口、桥血管本身和吻合口远端引流血管的图像质量及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有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作对照的病例,评价CT诊断桥血管通畅性和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的可靠性,以管腔狭窄大于50%作为诊断血管狭窄的指标.结果:14例患者共发现桥血管33根,桥血管近远端吻合口可评价率分别为93.9%(31/33)和90.9%(30/33);桥血管本身近、中、远三段的可评价率分别为97.0%(32/33)、100%(33/33)和97.0%(32/33);远端引流血管的可评价率为93.9%(31/33).CTA共显示冠状动脉139段,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价率为69.1%(96/139).CTA对评价桥血管的通畅性和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未出现假阳性及假阴性结果.结论: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随访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电子束CT(EBT)及其三维重建技术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开通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16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患者行EBT血管造影和三维重建、血流扫描及曲线分析,其结果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所有53支桥血管均重建成功,其中乳内动脉桥12支,大隐静脉桥40支,桡动脉桥1支.通畅的桥血管38支(67.9%),不同程度狭窄6支(11.3%),完全闭塞9支(17.0%).12支乳内动脉桥支11支通畅(91.7%),40支大隐静脉桥支27支通畅(67.5%).1支桡动脉桥闭塞.EBT桥血管血流曲线及定量参数可辅助判断开通情况.结论:EBT三维血管重建成像及血流扫描是评价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开通的极有价值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新疆维吾尔族成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情况并与汉族成人比较.方法:2006年6月至2010年1月间成功完成的、349例新疆维吾尔族成人的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资料纳入研究,回顾性分析左主干、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开口位置情况,并与同期完成的1557例汉族成人冠状动脉影像资料进行比较.结果:维吾尔族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发生率为3.15%(11/349),明显高于汉族人(1.48%,23/1557).参照Yamanaka分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均以良性类型为主,维吾尔族的冠状动脉起源异常以回旋支最多见,也不同于汉族人.结论:新疆维吾尔族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发生率高于同地区汉族人群水平,常见受累血管也与汉族人群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层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识别能力及各种类型斑块在CT血管造影(CTA)上的密度差异。方法:16例冠状动脉内超声(ICUS)检查阳性患者纳入研究,年龄49~73岁。全部病例在ICUS后72小时内进行CTA检查(Philips Brilliance 64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采集模式,层厚0.67mm)。对照ICUS所观察的24个节段进行分析,逐一记录每个斑块的位置、CT值及组织分型,同时以10mm/段计算无动脉粥样硬化的正常血管段数,并与ICUS结果一一对照,统计分析64层螺旋CT识别斑块的敏感性以及识别正常血管段的特异性,并根据ICUS对斑块的组织学分型计算各型斑块的CT值。结果:对照研究的24个节段ICUS共发现27个斑块,其中软斑5个,中间斑块8个,钙化斑块8个,混斑6个。64层螺旋CT能正确探查出其中26个斑块,漏诊中间斑块1个,敏感性为96.3%。不含斑块的以10mm为单位长度的节段共34个,冠状动脉CTA正确识别了其中33个节段,特异性为97.1%。CTA共发现26个斑块,对照ICUS对斑块的组织学分型,软斑的平均CT值为(46±16)HU,中间斑块为(121±50)HU,钙化斑块为(712±268)HU,软斑、中间斑块及钙化斑块三者的CT值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层CT冠脉造影能有效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一定程度上可取代ICUS。钙化斑块密度较高,CTA上易于同中间斑块和软斑区分,但后两者之间不易区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探讨壁冠状动脉的检测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临床怀疑冠心病的1000例病人行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在工作站进行冠状动脉曲面重建并进行分析.结果 在检查的1000例病人中380例(38%)有壁冠状动脉存在,其中314例发生在前降支及其分支,32例发生在回旋支及其分支,13例发生在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另外21例为多支病变.结论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壁冠状动脉显示率高,并能对其临床症状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对于右冠状动脉起源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320排CT、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检出右冠状动脉起源变异19例的临床资料,评价两组冠状动脉变异的检出情况及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等差异.结果 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窦或窦上嵴为较常见的具有潜在危险的冠状动脉变异类型;CT冠状动脉成像多平面重组(MPR)、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可较直观地显示右冠状动脉起源变异;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基础上,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P=0.000).结论 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无创、准确、辐射剂量较低,可作为冠状动脉变异的筛查手段,对于冠心病的预防及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