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着重对重型病毒性肝炎近年来出现的新的生化指标和临床综合指标进行简述,阐明其在诊断,病情进展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型病毒性肝炎病情重、预后差、病死率高。我科于1992年12月至1997年11月收治重型肝炎345例,除74例自动出院外,余271例中死亡188例,病死率为69.4%。现就其对影响预后的有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加以探讨。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按1995年5月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北京)诊断标准,对271例重型肝炎重新统一诊断、分型。其中急性重型10例(3.7%),亚急性重型19例(7.0%),慢性重型242例(89.3%)。男253例(93.4%),女18例(6.6%)。年龄4个月至81岁。其中20岁以下10例(3.7%),21~40岁60例(22.1%),41~60岁164例(60.5%),60岁以上37例(13.7%)。 相似文献
3.
重型病毒性肝炎可相继出现一系列并发症,治疗十分困难,病死率高,国外报道病死率为65%~80%,作者总结本院2001年2月至2006年10月收治的124例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历资料,对影响本病预后的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对重型病毒性肝炎近年来出现的新的生化指标和临床综合指标进行简述,阐明其在诊断、病情进展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重型肝炎患免疫力低下,易并发细菌及真菌感染,病死率高,本对1992至1998年,我院收住的重型肝炎就其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6.
7.
小儿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感染肝炎病毒后一般病情相对轻,重型肝炎发生率低[1]。以往对重型肝炎预后的估计及死因分析多建立在总体病例的基础上,患者中绝大多数为14岁以上者[2~5]。本文分析了15年来收治的小儿重型病毒性肝炎存活与死亡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文献与非儿童组比较,以... 相似文献
8.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预后模型的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评价重型肝炎患者预后评分模型(MSL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我们已建立的MSLD,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前瞻性分析103例重型肝炎患者的生存时间,其中慢性者85例,亚急性者8例,急性者10例,随访终点为6个月。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MSLD最佳危险值;应用Kaplan-Meier进行统计分析,预测患者2周、4周、3个月和6个月的生存率。结果 MSLD分数值-5为最佳危险值;MSLD总分≤4分(A组)和MSLD总分≥5分(B组)两组患者的生存曲线有明显差异(近期及远期危险性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00)。经内科治疗2周后,总分无变化或增加者的2周和4周生存率分别为37.9%和3.5%;总分降低1分者的2周、4周和3个月生存率分别为61.5%、15.4%和5.8%;总分降低2分以上者的2周、4周、3个月和6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95.0%、90.0%、63.9%和52.4%(P均〈0.001)。结论 MSLD对预测重型肝炎患者近期预后(6个月内)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作为预测内科治疗重型肝炎疗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重型肝炎是机体在多种致病因子作用下,肝脏在短期内大量坏死所致的肝功能衰竭的一类综合征,是肝炎治疗中最为棘手的难题,其临床表现复杂,病势凶险,病情发展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若能及时合理的治疗,既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又能节省医疗费用,是临床医师为之努力的目标。因此,探讨各种因素与重型肝炎预后的关系,对指导重型肝炎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对我科收治的106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重型肝炎发病急,肝细胞损害严重,病死率高,但各型重型肝炎预后又有差异,现将我院抢救的85例重型肝炎患者资料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对25例重症肝炎和29例一般肝炎病人进行血氧饱和度等动态监测。结果:重症肝炎病人血氧饱和度为91.50%±5.42%,一般肝炎病人为97.76%±1.30%,经t检验,P<0.001,说明重症肝炎病人存在着明显的低氧血症。同时脉搏、呼吸增快,而血压降低。当血氧饱和度≤90%时,病死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研究重型病毒性肝炎 (简称重肝 )的不同肝炎病毒病因与存活情况。方法 :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比较1994~ 2 0 0 1年间 10 3例重肝不同病毒感染的发生率与存活率。结果 :10 3例重肝患者总存活率 2 5 .2 4% (2 6 / 10 3) ;急性重肝 4例 ,存活率 5 0 .0 % ,亚急性重肝 9例 ,存活率 2 2 .2 % ,慢性重肝 90例 ,存活率 2 4.4% ;单独感染 6 8例 ,存活率 2 7.9% ,重叠感染共 35例 ,存活率 2 0 .0 %。HBV单独感染 6 5例 ,存活率 2 6 .2 % ,HBV与其它肝炎病毒的重叠感染 32例 ,存活率 31.2 %。结论 :肝炎病毒引起的重肝以慢性重肝为最常见的临床类型 ;单独感染重肝的存活率高于重叠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症肝炎肝胆湿热程度与生化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诊断为重症肝炎的患者126例,按中医肝胆湿热诊断标准进行辨证,用肝胆湿热程度分级量化进行积分统计,把肝胆湿热程度分级量化积分与同期肝功能生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126例重症肝炎患者均符合肝胆湿热证的诊断标准。其中重症肝炎肝胆湿热轻度者5例(4.0%),中度者49例(38.9%),重度者72例(57.1%)。湿热程度不同,其胆红素变化有明显差异(P<0.05),且肝胆湿热积分与总胆红素呈正相关,与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两者有明显差异(P<0.05)。凝血酶原活动度与预后呈正相关。结论:湿热既是重症肝炎常见症状,又是其重要的病因病机;湿热与胆红素的变化呈正相关;清热利湿解毒是治疗重症肝炎的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15.
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80例经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转归,评价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对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作用.方法:8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等量冰冻血浆进行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 PE)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氨、凝血酶原时间、血常规的变化情况.结果:与血浆置换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血常规、电解质、肾功能无明显变化,总胆红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降低(P<0.01),凝血酶原时间缩短(P<0.01),胆碱酯酶升高(P<0.01).8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总死亡率为41.25%.结论:血浆置换是一种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疗法,对慢性重型肝炎有肯定和可靠的辅助支持与治疗作用.人工肝治疗进行得越早,疗效越好.掌握好治疗时机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280例重型肝炎患者按AFP值大小分为3组:A组95例(AFP<20μg·L(-1)),B组(AFP 20-600μg·L(-1))100例和C组(AFP> 600μg·L(-1))85例.使用放射免疫仪、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AFP水平.对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B组有效率较A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0% vs 20.0%,P>0.05),A,B 2组患者有效率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0.0%、34.0% vs 77.6%,均P<0.01),A,B 2组治疗后1个月血清AFP水平均明显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12.80±27.00),(231.60±23.04)μg·L(-1)vs (360.71±25.80)μg·L(-1),均P<0.01)],A,B,C 3组患者血清AFP水平与预后均呈正相关(r=0.33,0.40,0.87,P<0.05或P<0.01).结论 血清中AFP的高低可以作为判断重型肝炎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混合型肝癌和胆管癌(combin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cholangiocarcinoma,cHCC-CC)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因素.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1年12月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诊断为cHCC-CC的1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cHCC-CC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Cox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105例患者术前均误诊为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男女比例为4.5∶1,平均(51.1±9.3)岁.其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93例(88.6%),肝硬化50例(47.6%).术前,71例(67.6%)甲胎蛋白(AFP)阳性(>20μg/L),6例(5.7%)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阳性(>10μg/L),46例(43.8%)糖类抗原19-9(CA19-9)阳性(>39 U/mL).患者术后1、3、5年的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47.6%、27.7%、27.7%和28.6%、21.4%、11.2%,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8.8个月和4.2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CEA水平和肿瘤直径是cHCC-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HCC-CC预后较差,CEA阳性和肿瘤直径>3cm是肝切除术后的影响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本院住院城镇及农村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免疫情况,推测不同区域发病及免疫状况,为免疫预防及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科2000年度,2004年度,2008年度住院患者的乙肝五项检测报告,按患者长期居住地分为农村组及城镇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具有免疫力及无免疫力年度变化情况及不同组别的差异。结果:同农村组相比,城镇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无免疫率低于农村组,免疫率高于农村组。年度对比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及免疫率呈上升趋势,无免疫率呈下降趋势。结论:近年来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有上升趋势,农村地区免疫普及率相对较低,仍为发病及预防免疫的重点区域,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0.
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进展为严重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进展为严重肾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14例,按尿白蛋白/肌酐(UA1b/Cr)分为4组,健康对照组77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尿白蛋白/肌酐,采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用简化MDRD方程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矫正年龄、病程因素后,在微量白蛋白尿期,糖化血红蛋白(HBA1C)、收缩压(SBP)为UA1b/Cr的独立危险因素,Exp(B)分别为1.028(95YooCI1.009—1.047P:0.004)、1.314(95%CI 1.102—1.567P=0.002);在临床蛋白尿期,SBP、餐后2h血糖(PPG)、胆固醇(TC)、GFR、IMT为UA1b/Cr的独立危险因素,Exp(B)分别为:1.057(95%CI 1.017—1.099P:0.005)、1.228(95%CI 1.027—1.469,P=0.024)、2.666(95%CI 1.296—5.485,P=0.008)、0.95(95%CI 0.932—0.978,P=0.00)、22.703(95%CI2.199—234.35,P:0.009)。结论:IMT是促进2型糖尿病肾病进展的极强的危险因素,IMT的增厚是微量蛋白尿向临床蛋白尿转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