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对左心室重构 (LVRM)的影响。方法 对2 7例AMI患者发病 2周后行择期PCI,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观察PCI术前及术后 3个月的左心室室壁运动积分指数 (WMSI)、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 (LVES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变化 ,并进行分析。结果 AMI后择期PCI术后WMSI、LVEF较术前明显改善 (P <0 0 1) ;LVEDD、LVESD均较术前缩小 (P <0 0 5 ,P <0 0 1)。结论 AMI后择期PCI仍可明显抑制LVRM ,改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行PCI介入治疗者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于PCI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口服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24~36h。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48h后血小板聚集率及PCI术后6个月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接受治疗48h后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6个月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率为6.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能有效地减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4.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心血管内科对AMI患者行急诊PCI手术,术前(≤2h)或术中出现电风暴(ES)患者8例。其中男6例,女2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手术中及住院期间死亡率与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方法1999年3月~2006年10月于我科行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623例。发病至介入治疗时间为2~36h。结果患者死亡27例,死亡率为4.3%。60岁以下死亡率1.7%(4/232),60~75岁死亡率为5.0%(14/279),75岁以上患者的死亡率为8.0%(9/112)。侧支循环形成率60岁以下为91.4%(212/232),60~75岁61.6%(172/279),75岁以上37.5%(42/112)。结论PCI治疗AMI的死亡率与侧支循环形成率呈负相关。年轻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率较高,相应死亡率也较低。老年患者死亡率较高,可能与侧支循环形成率较低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支架植入术后药物应用情况及预后.方法:对344例AMI患者直接PCI支架植入术后应用的主要药物进行调查,观察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12个月,出院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他汀类和β受体阻滞剂的服药率分别为99.4%、100.0%、76.7%、98.0%、77.3%,随访12个月时降低到98.8%、77.5%、41.0%、65.4%、64.2%.年龄≤60岁患者ACEI或ARB和β受体阻滞剂的服药率较>60岁者低(P<0.05).前壁AMI患者ACEI或ARB服药率较下壁AMI高(P<0.05).12个月时未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者发生终点事件的风险增加(P<0.05).结论:AMI患者支架术后对药物的依从性良好,前壁AMI患者ACEI或ARB服药率高,PCI术后患者应加强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特点及防治。方法12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根据梗死相关动脉分为:左前降支组(LAD)33例、左回旋支(LCX)组11例、右冠状动脉(RCA)组32例,统计干预不同的冠状动脉中RA的发生情况。结果127例患者中76例发生心律失常,其中12例患者出现2种以上心律失常。LAD组发生快速心律失常多见,RCA组发生缓慢心律失常多见,部分患者需临时心脏起搏、直流电复律等。结论AM I患者急诊PCI术中常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RA)。RCA病变患者术中缓慢心律失常及严重心律失常多见,LAD病变患者快速心律失常多见。需熟练应用临时心脏起搏、直流电复律、利多卡因等防治RA。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的心肌灌注和心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STEMI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替罗非班组在PCI前,在常规给药基础上静脉推注替罗非班10μg/kg,3min内注完。后予0.15μg/(kg.min)替罗非班静脉滴注36h,对照组只常规给药,不予替罗非班。冠状动脉造影观察术后冠状动脉血流TIMI分级,术后90min计算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术后1周内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①PCI术后TIMI0~2级者,对照组29例,替罗非班组10例,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IMI3级者,对照组21例,替罗非班组40例,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替罗非班组术后心电图ST段迅速回落者17例,对照组10例,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替罗非班组LVEF(60±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10)(P〈0.05)。结论 STEMI患者直接PCI联合使用替罗非班治疗可以改善术后冠状动脉血流及心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予以左卡尼汀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我院住院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抗凝及抗缺血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检测术前及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脑钠肽(BNP)水平,术前及术后2周心脏B超检查。结果:左卡尼汀组CK-MB、cTnT及血浆BNP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LVEF)治疗后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卡尼汀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的患者使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联用替罗非班对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0例,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联用替罗非班的方案;对照组30例,采用直接介入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方式后的临床表现。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例数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且术后死亡例数较对照组患者减少(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替罗非班对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支架内血栓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作用,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比分析36例老年与22例非老年人AMI急诊PCI治疗的情况,分析其临床特点、手术成功率和手术疗效.结果老年组36支梗塞相关血管,置入支架40枚,围手术期死亡1例,手术成功率为97.2%,非老年组22支梗死相关血管,置入支架25枚,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成功率100%.两组支架特点及出院时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无显著性.且两组均无严重的出血并发症.结论老年人AMI行急诊PCI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心绞痛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55例直接PCI术后的AMI患者根据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分为梗死前心绞痛组(A组,124例)和无梗死前心绞痛组(B组,131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特征、心功能及随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①A组磷酸肌酸激酶 (CPK)峰值、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及无复流(NF)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而自溶现象发生率显著高于B 组(P<0.05)。②A组随访时期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显著低于住院期间(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增加(P<0.05);而B组的差异均无显著性。③A组在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的心力衰竭(8.06%)和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20.16%)显著低于B组(分别为16.79%和35.11%,P< 0.05),两组在死亡率及不稳定性心绞痛、缺血性靶血管重建、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直接PCI对所有AMI均有一定疗效,但存在梗死前心绞痛可促进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自溶现象的产生,减少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并有利于减少直接PCI术后心肌微循环损害,改善左心室重构,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心绞痛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255例直接PCI术后的AMI患者根据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分为梗死前心绞痛组(A组,124例)和无梗死前心绞痛组(B组,131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特征、心功能及随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①A组磷酸肌酸激酶(CPK)峰值、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及无复流(NF)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而自溶现象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②A组随访时期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显著低于住院期间(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增加(P〈0.05);而B组的差异均无显著性。③A组在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的心力衰竭(8.06%)和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20.16%)显著低于B组(分别为16.79%和35.11%,P〈0.05),两组在死亡率及不稳定性心绞痛、缺血性靶血管重建、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直接PCI对所有AMI均有一定疗效,但存在梗死前心绞痛可促进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自溶现象的产生,减少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并有利于减少直接PCI术后心肌微循环损害,改善左心室重构,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的预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欣维宁)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的心肌灌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直接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分级达到3级的119例资料完整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PCI前后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分为研究组(n=51)和对照组(n=68)。评估PCI术后TMPG心肌灌注分级及心电图动态变化情况:发病后1周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评价心脏收缩功能;观察住院期间的出血并发症。结果:(1)两组基本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2)PCI术后心肌灌注分级(TMPG)0—1级:对照组高于研究组(P〈0.05);3级: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3)研究组术后60min心电图迅速回落(STR≥50%)者高于对照组(P〈0.05)。(4)PCI术后1周内超声心动图LVEF: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5)研究组轻度出血(出血TIMI分级)发生率有增高趋势,但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联合使用替罗非班治疗可以改善术后心肌灌注及心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梗死相关动脉病变进展情况及其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对519例STEMI患者直接PCI治疗,临床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因冠心病临床症状再次血管重建率。结果 112例患者因冠心病临床症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其中72例患者行再次PCI治疗,其中罪犯血管PCI 27例(梗死相关动脉再次PCI组:包括支架内再狭窄19例,支架血栓8例),非梗死相关动脉病变进展45例(非梗死相关动脉再次PCI组);未再次PCI患者447例(未再次PCI组)。3组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既往心肌梗死、既往PCI、既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左心室射血分数、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2支血管病变率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直接PCI支架长度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再次血管重建主要是由于非梗死相关动脉病变进展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9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循证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循证组患者进行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循证护理干预后,循证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分别为11.11%、4.35%,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8.89%、17.39%(P<0.05);循证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93.48%,高于对照组的78.26%(P<0.05)。结论:循证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介入术护理,有助于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降低死亡率,提高护理满意率。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急诊介入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 0 2年 1~ 12月的 6例AMI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 6例均需主动脉内气囊反搏 (IABP)支持 ,其中介入治疗 4例 ,成功 3例 ,死亡 1例。另 2例在等待冠状动脉旁路术过程中死亡。梗死相关冠状动脉为左主干 1例、前降支 2例 ,右冠状动脉 3例。 4例为 3支血管病变。结论 IABP支持下急诊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可显著提高AMI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的生存率。未能介入治疗及左主干病变经介入治疗后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时应及时行冠状动脉旁路术。 相似文献
20.
Emergency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in52patientswith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LiuYingfeng刘映峰,QianXuexian钱学贤,Fu...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