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总结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卫生合作研究的重点内容,为未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在卫生领域的务实合作提供思路。方法:检索2013—2017年在中外文数据库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采用文献研究法归纳总结卫生合作研究的现状。结果:通过对116篇文献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主要关注7个方面:中医文化传播推动中医药国际合作;传染病防控需进一步加强国际机制建设;卫生服务和体制的建设要求国际经验的相互借鉴;健康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卫生应急合作面临协调机制不足与语言障碍;对卫生发展援助的研究更加深入;关注人才培养方式。结论:现有研究主题覆盖面广,对中医药关注度最高,人才培养关注较少;强调卫生各领域的合作应加强国际经验借鉴以及政府与民间力量的共同参与;但与卫生相关的合作机制、法律法规、国际惯例和不同国家的卫生合作需求等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影响中非卫生合作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深化中非卫生合作提供参考。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法,对2018年中非卫生合作高级别会议的中国与非洲国家参会代表进行调查;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92.3%的调查对象支持中非卫生合作;83.3%的非方代表和73.2%的中方代表有卫生合作意向;中非双方合作意向重点领域为疾病防控和医学人才培养。通过政府协议或接洽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合作途径;影响非方合作意向的主要因素是合作支持度、伙伴关系和医学人才培养,而影响中方合作意向的主要因素是资金的便利性和合作渠道。结论:中非卫生合作未来应该以疾病防控和医学人才培养为合作重点。中非双方应在政府引导支持下,巩固伙伴关系,加强产品质量与认证,疏通合作渠道,促进资金融通、技术交流与信息共享,进一步深化中非卫生合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一带一路"国家的卫生合作意向及需求、优势和障碍,为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卫生合作提供参考。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法,调查"一带一路"暨"健康丝绸之路"高级别研讨会上受邀参会的中外嘉宾共217名,了解其所在国家或机构开展"一带一路"卫生合作的情况,其中有效问卷209份,有效率为96. 3%,问卷采用SPSS22. 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受访人员中,外方有"一带一路"卫生合作意愿的占外方调查人数的91. 7%,中方为73. 2%;中外双方卫生合作需求主要为健康产业、医疗卫生服务和传染病防控领域;中外双方认为合作便利性和长期的伙伴关系是国家间卫生合作的优势,但优惠政策方面存在分歧;最大的障碍为文化差异,还存在交流平台缺乏、法律法规压力和政策不稳定等障碍。结论:中外双方的卫生合作意愿较高,合作空间广阔,中外未来的卫生合作重点将集中在合作需求均较高的健康产业、医疗卫生服务和传染病防控领域。卫生合作中应利用已有伙伴关系和合作便利性的优势因素,克服文化差异和交流平台缺乏等阻碍因素,促成卫生合作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4.
泛美卫生组织提出的PAHO-Hanlon方法通过对国家卫生合作战略的各领域进行排序,得出卫生合作领域的优先顺序,可类比用于国际卫生合作需求的研究。本文对该方法进行了适用性分析,并以哈萨克斯坦为例,探索该方法在中哈两国卫生合作需求研究中的应用。结果显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卫生人力资源、卫生技术、结核病、卫生筹资、医疗产品和药品、卫生服务是哈萨克斯坦国际卫生合作的首要需求,中哈两国可在"一带一路"国际卫生合作框架下优先就上述领域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5.
多边机制是传统医药合作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依托多边平台,中国能够提升本国中医药国际影响力,并与其他成员国形成合力,提升区域或跨区域辐射作用,以推动全球传统医药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聚焦于中国参与的主要多边卫生合作机制,包括全球倡议(以WHO为主导的全球合作框架、“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多边机制(东盟国家、中日韩卫生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大湄公河次区域)、跨区域多边机制(金砖国家、中非合作论坛、二十国集团),梳理不同机制下传统医药合作政策与合作行动,分析现有机制在开展传统医药合作的特点与挑战,为中国开展传统医药多边合作路径提供论据支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国开展公共卫生援助的优先合作领域以及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方法:根据SWOT分析框架,以中国对外开展公共卫生援助的优先合作领域、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的机遇和挑战为主题,对105名来自国家级和省市级疾控中心的专家与学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人才培养”、“疾病监测与检测”是选择人次最多的优先合作领域。“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我国在某些疾病防控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被认为是排在优势选项的前两项。劣势中排在前两项的分别是“援助协调机制与平台有待完善”和“全球卫生人才建设有待加强”。外部机遇分析中“全球卫生治理在国际上发展迅速”以及“开展对外公共卫生援助是展现我国大国形象的重要领域”排在机遇选项的前列。威胁分析中,“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成为了最受被调查者关注的选项。结论:现阶段我国开展对外公共卫生援助应当优先考虑人才培养和疾病监测与检测,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和疾病防控经验的优势,在全球卫生发展的浪潮中积极参与对外公共卫生援助,展现大国形象,但同时应注重卫生援助协调机制与平台的完善,加强中国全球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与储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越南的卫生合作需求,提出中越卫生合作的策略建议。方法:通过二手资料收集和定性访谈,收集健康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SDG)数据、越南卫生发展规划、国际组织对越援助以及中越卫生合作现况。结果:越南以SDG为基础,规划优先发展领域。国际组织对越南卫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随着越南的经济发展,部分组织开始撤资。中越目前主要在多边合作框架下开展卫生合作,合作内容涉及卫生安全、卫生发展和医学创新。结论:中越卫生合作应根据两国卫生发展水平、卫生合作基础及国家发展规划决定合作的领域和方式。两国的卫生合作应随双方的发展进程和需求变化而动态调整。除了中越两国的资源,其他国际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有助于卫生合作的推进。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非洲视角,探究中非卫生合作的态度、需求及主观影响因素,为深化中非卫生合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参加2018年中非卫生合作高级别会议的非洲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医药企业代表等进行调查。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134份,接受调查对象来自35个非洲国家。超过90%的非洲代表对中非卫生合作表示肯定,81.5%的非洲代表所在单位具有合作意向,意向合作的重点领域是疾病防控(56.2%)、医学人才培养(55.2%)等;认为最有效的合作途径是通过政府协议或接洽(89.4%),影响中非卫生合作的主要因素是伙伴关系(87.3%);最容易开展卫生合作的国家依次为其他非洲国家、中国等(P0.001);影响合作难易程度的因素是政府和民众的支持(P=0.001)、安全风险(P=0.029)。结论:中非卫生合作影响因素多元化,政府作用占主导,可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增进伙伴关系,畅通合作渠道,加强产品质量与认证,提升合作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正>日前,金砖国家卫生部长会暨传统医药高级别会议在天津召开,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卫生部长及代表团团长出席会议,联合发布《天津公报》,五国承诺将在公共卫生、传统医药、医疗产品研发、艾滋病防治等领域推进持续合作。同时,五国国家卫生高官经过积极准备和充分磋商,一致通过《金砖国家加强传统医药合作联合宣言》。  相似文献   

10.
<正>学校卫生监督监测综合评价是对学校传染病防控、生活饮用水和教室教学环境等各项内容开展监督的同时,应用现场快速检测和实验室检验技术手段对学校卫生状况进行监测,并按统一的评分体系进行量化评分后对学校整体卫生状况作出综合评价。为改善学校卫生状况,探索学校卫生监管模式,上海市根据国家学校卫生监督监测综合评价试点工作要求,于2012—2013年对全市50所中小学校实施了卫生监督监测综合评价试点工作,本文分析评估实施该项工  相似文献   

11.
非洲感染性疾病监测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勇  韩黎  刘超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8,39(11):1530-1534
感染性疾病的流行与暴发是危害非洲人民健康和全球卫生安全的主要问题之一。感染性疾病监测体系的建立以及持续、规范、系统地开展监测工作,对于感染性疾病防控至关重要。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逐步实施,中非之间交流合作不断深入,积极了解和参与非洲感染性疾病监测与防控工作,有助于保障全球卫生安全和促进中非经贸合作。本文主要从整个非洲、非洲不同区域以及部分非洲国家等3个层面介绍与分析非洲感染性疾病的监测现状,为我国开展输入性感染性疾病防控和卫生援外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疾病控制角度分析当前我国居民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方法通过统计分析、文献检索和网络检索,找出能反映全国居民发病和死亡情况的数据,确定我国居民主要健康问题。结果我国居民面临慢性病、重大及新发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等多重健康挑战。结论我们需要加强健康相关的政策制定、财政投入、人才培养和流动人口管理并落实疾病的三级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典型国家基层卫生服务提供中实现医防整合的经验,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整合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结果:在个人层面,英国、泰国、古巴培养全科医生作为"守门人"并将其作为提供医防整合服务的主体;在机构层面,各国基层机构组成服务网络,内部强调跨学科合作;在体系层面,通过横向合作和有序的首诊与转诊协调服务;国家立法保障和健康保险筹资等引导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整合。结论:培养和配置高质量的医防一体的全科医生、促进机构跨学科融合、通过立法和筹资体系予以保障是各国提供基层整合型服务的核心,值得我国基层医防服务整合借鉴。  相似文献   

1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构建现代医防结合机制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讨论了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对构建现代医防结合机制的反思及其对策措施。透过SARS危机,暴露出我国现行公共卫生管理体制上存在的医防分离的严重性,提示我们应改革现行医院等级评审标准,增加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分值比例;改革医学教育模式,促进多学科、跨专业的合作;加强医疗机构预防保健科建设,规范做好院内感染控制工作;统一规范建设卫生信息网络;以构建现代疾病预防控制临床沟通系统。  相似文献   

15.
深圳市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为战略主题,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完善公共卫生政策法规体系,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做好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和重点疾病防控,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市民健康。2018年,全市乙类传染病报告例数同比下降5.3%,成立了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精神卫生、艾滋病防治、卫生应急、医防融合、医养结合等7个方面承担了国家试点任务,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建立完善新时代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关键是构建医防结合的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公共卫生投入机制,建立以基层为重点的市民健康管理制度,建设智慧健康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文着重分析中国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 19)疫情暴发以来所暴露出来的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方面的突出问题,并结合国际经验及我国相关现况,就如何加强我国医学人才培养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建议。方法通过新闻媒体报道、发表文章以及政策文件的查询,对此次疫情暴发、传播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着重指出我国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结果我国临床医学生和临床医生普遍缺乏流行病学、传染病和医院感染防控等方面的系统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缺乏公共卫生方面的轮转与疾病防控实践;临床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薄弱。结论需进一步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强医学生和临床医生的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生物统计、传染病防控和重大疫情防控能力的培养,建立传染病防控培训与演练制度。  相似文献   

17.
医防融合是“治病”和“防病”有效衔接。多年来,医防融合研究多聚焦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慢性传染性疾病,对急性传染病关注不足。面对新发突发传染病,如何做好持续监测、早期预警、应急处置和合理救治,将是医疗卫生体系发展和改革的重点。而医疗健康数据互通共享是弥合医防裂隙的首要前提,也是推动智慧化传染病监测预警的重要路径,信息化则是实现医防高效协同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梳理美国、欧洲国家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历程,对比并探讨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以期为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及医防融合机制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