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跟骨、距骨的计算机三维重建及其解剖学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跟骨、距骨数字化计算机三维模型,测量相关解剖数据,为踝部的手术设计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正常成人志愿者40例,男性20例,女性20例,进行CT扫描,扫描层厚5 mm,以1.25mm层厚、0.6 mm层间隔进行重建,重建后的图像用Mimics软件进行处理,进行三维测量.测量指标包括距骨与跟骨的相关解部学参数.结果:重建的跟骨、距骨数字化虚拟可视模型能够从多角度、多平而进行观察及测量,距骨上关节而前中后宽度,弧形关节面半径,跟骨长度,跟骨前部、沟部及后部的高度和宽度,载距突的长、宽、高的测量值男性大于女性,同性别间左右两侧比较无明显差异,Gissane's角的测量值同性别间、左右两侧及男女间同侧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获取的踝部解剖学数据可能对跟距骨手术器械的设计、手术方案的制定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跟骨前部与载距突关系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跟骨前部与载距突的解剖关系, 探讨自跟骨前部外侧壁向载距突置钉的可行性和方法。 方法 观察跟骨前部与载距突的解剖形态。用解剖测量法、数字化X线摄影法和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法,测量36只跟骨标本的前部和载距突数据,确定自跟骨前部外侧壁向载距突进钉点和方向。在标本上模拟置钉,评价置钉的安全性。 结果 跟骨前部与载距突具有密切的解剖关系。跟骨前部长(22.27±2.96)mm,宽(23.60±1.99)mm,高(25.25±3.03)mm。载距突长(24.24±2.27)mm,宽(15.44±1.41)mm,高 (10.96±1.25)mm,前倾角(39.13±5.28)°,外倾角(27.78±4.36)°。自跟骨前部外侧壁取两点向载距突置钉,前点进钉方向为上斜角(21.37±3.35)°,后斜角(22.39±3.13)°,有效固定长度(43.16±2.12)mm;后点进钉方向为上斜角(33.60±4.15)°,后斜角(10.09±1.03)°,有效固定长度(44.69±2.32)mm。模拟置钉,无螺钉穿透跟骨前部上面的骨皮质。 结论 载距突是跟骨骨折螺钉置入的理想位置,自跟骨前部外侧壁可以向载距突安全地置钉,跟骨前部与载距突的相互关系决定螺钉进钉方向和长度。这些数据为跟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提供了可靠的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量股骨偏心距的大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00例正常双髋关节X线片进行影像学测量,测量参数包括股骨偏心距、颈干角、股骨头直径、外展肌力臂、体重力臂、小转子中点及其上下20mm的冠状径、峡部直径和髓腔闪烁指数等,SPSS10.0统计学软件分析股骨偏心距与外展肌力臂、体重力臂、股骨髓腔各解剖参数的相关关系及男女各参数间的差异,并将测量结果与国内外学者的测量参数进行比较。结果本组股骨偏心距大小为(36.64±5.31)mm;股骨偏心距与外展肌力臂呈明显的正相关(r=0.73,P0.01),与股骨颈干角呈负相关(r=-0.46,P0.01),与其它股骨近端解剖参数无明显相关性。男女两性间股骨偏心距、颈干角、股骨头直径、外展肌力臂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组股骨偏心距、颈干角与白种人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股骨偏心距大小为(36.64±5.31)mm,重建股骨偏心距有利于恢复外展肌力臂,重建正常髋关节生物力学。  相似文献   

4.
脑干的MRI解剖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健 《解剖学研究》2007,29(1):59-61
目的应用MRI测量正常脑干大小,探讨脑干大小和性别、年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120例健康成人按性别分为60岁(含60岁)以上组和60岁以下组,分别用MRI测量了脑干的大小,并与4例自然冰冻大体断面标本相对照。结果脑干大小随性别、年龄不同而不同,随年龄的增长,脑干有萎缩的趋势,男性尤为明显。结论正常成人脑干大小存在正常值范围,但应用时须考虑性别和年龄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距跟外侧韧带(LTCL)的解剖学特征并分型,为踝关节外侧面损伤的诊治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取50例(左侧40例,右侧10例)结构完整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踝关节外侧的LTCL、跟腓韧带(CFL),测量LTCL、CFL的长度及宽度,观察二者的关系,对LTCL划分解剖学类型.结果 有12例标本出现LTCL,该韧带具有如下解剖学类型:①LTCL从CFL分出5例(10%),LTCL向前上方连于距骨或距腓前韧带的前下缘;②LTCL具有独立的起点4例(8%),此LTCL与CFL纤维方向几乎平行,向前上方连于距腓前韧带的下缘;③LTCL与CFL具有共同的起点3例(6%),但二者均为独立的韧带;④LTCL缺如38例(76%).LTCL与CFL的宽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5,P=0.032).结论 对LTCL的解剖学分型,不仅是对既往研究的补充,也为踝关节外侧面损伤的影像学诊断及外科治疗提供基础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寰椎因素致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发病机制及手术切开横突孔减压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5 0例中国成年人干燥寰椎标本上 ,对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 寰椎横突孔与椎动脉沟的成角左侧为(6 7 87± 5 39)°,右侧为 (6 9 84± 4 5 5 )° ;椎动脉沟绕寰椎侧块成角 :左侧为 (6 2 4 6± 4 6 6 )°,右侧为 (6 3 6 1± 2 31)°。寰椎横突孔前壁厚度 :左侧为 (2 96± 0 5 4 )mm ,右侧为 (3 2 1± 0 4 0 )mm。横突孔后壁厚度 :左侧为 (2 2 8± 0 5 7)mm ,右侧为 (2 0 2± 0 2 6 )mm。以上数据左、右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椎动脉行经在寰椎横突孔与椎动脉沟内时 ,在骨性结构上有明显的两个成角 ,即横突孔与椎动脉沟的成角和椎动脉沟绕过侧块的成角 ,椎动脉的这两个成角增加了血液循环的阻力 ,同时在头颈部旋转运动时 ,椎动脉与骨性成角间更加贴近 ,这两个成角与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发生有关。寰椎横突孔后壁较前壁薄 ,此数据可作炒寰椎横突孔后壁切开减压时手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腓肠豆骨的解剖学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国人腓肠豆骨进行解剖观察,为临床腓肠豆骨相关疾病诊治提供解剖学参考依据.方法:对61侧成年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观察腓肠豆骨的出现率、形态及其与周围相关结构的关系.结果:外侧腓肠豆骨的出现率为86.89%,且以骨性多见(55.74%),而内侧出现较少(9.84%),且均为软骨性.腓肠豆骨与腓总神经毗邻,20.8%的腓总神经从其表面通过.腓肠豆骨的存在与腓肠豆韧带的出现并不相关,不能作为判断腓肠豆韧带是否存在的标志.结论:国人腓肠豆骨以外侧多见,与腓总神经关系密切,临床医生需要对此结构有一定的认识,以利腓肠豆骨相关疾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跟骨骨刺的解剖学形态特点,为跟痛症的诊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589例成人干燥的跟骨骨性标本上,仔细观察跟骨骨刺的形态结构,观测跟骨骨刺的长度和宽度。结果①跟骨骨刺生长在趾短屈肌起点,并非趾筋膜止点处;②趾筋膜止点是一个区域,并非一个点或线;③骨刺除位于内侧突外,还位于内外侧突之间、足底长韧带起点处。结论骨刺并非只位于趾筋膜的起止点,趾筋膜起止点处劳损时的压痛点不能等同于骨刺尖部。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量臀肌悬带的相关解剖学参数,为国人解剖学数据提供资料,同时为临床通过切除臀肌悬带降低坐骨神经麻痹发生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国人成人尸体下肢标本24例,测量其臀肌悬带以及其与坐骨神经、第1穿动脉、股骨大转子尖和坐骨结节的关系。结果臀肌悬带的长度为(8.68±0.80)cm;悬带的近侧端和股骨大转子尖之间的距离为(6.57±0.92)cm;坐骨结节后尖的臀大肌纤维和悬带近侧端距离为(5.56±0.71)cm;悬带近侧2/3末端与坐骨结节的连线与坐骨神经夹角为(42.2±5.4)°;坐骨神经外侧缘与悬带近、远侧端之间的最小横向距离分别为(2.93±0.56)cm和(2.30±0.42)cm;大转子尖和第1穿动脉的距离为(10.84±0.54)cm;大转子尖和第1穿动脉升支的距离为(8.77±0.58)cm;悬带近端到第1穿动脉的距离为(3.84±0.53)cm;悬带近端到第1穿动脉升支的距离更近,为(1.78±0.93)cm。结论切断悬带近侧端约6cm就足以释放坐骨神经压力而不必完全切除悬带。第1穿动脉特别是其升支与臀肌悬带极为接近,极易受损,解剖分离后者与周围结构时,应极为谨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干燥标本距下关节面的解剖学形态特点,并比较不同形态关节面的解剖学参数,为预防下肢运动损伤和治疗跟骨骨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本校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人体干燥右跟骨标本,根据距下关节前、中、后3个关节面的融合与分离程度进行分型.测量不同类型跟骨3个关节面的长轴之和、短轴之和、跟骨Gissane角、Bohler角...  相似文献   

11.
寰枢椎的解剖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 :为寰枢椎区病损机制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15 0例中国成年人干燥寰枢椎标本上 ,对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 :寰椎上关节面内倾角、下关节面外倾角及侧块内倾角两侧不对称分别占 19.3 %、10 .7%和 7.3 % ;椎动脉沟处形成沟环者占 16 .0 % ;所有横突孔的前后径和横径均大于 4mm ;后弓内侧半距仅为外侧半距的 1/2。枢椎椎弓根内倾角变异较大 (-3 .5°~2 1.5°) ;齿突腰部宽度小于 9mm者占 71.2 % ,齿突后倾角的变异较大 (0°~ 2 2°) ;2 7.5 %的椎动脉在经过枢椎侧块下方时会形成一动脉压迹沟 ,致使侧块外端和椎弓根变薄。结论 :①寰枢椎的解剖学形态与其生物力学性质及损伤机制密切相关 ;②手术时寰椎前弓向外显露不宜超过 2 0mm ,后弓切除向外不宜超过 10mm ,经寰枢外侧关节融合或内固定术应选择在关节的内侧 2 /3 ;③大部分中国人不适宜于两枚齿突螺钉内固定术 ;④ 2 7.5 %的中国人不适宜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术 ,枢椎椎弓根变异较大 ,手术前应作CT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椎横突孔形态特点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关系及为手术减压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5 例成年人颈椎标本上,对C1~7横突孔的前、后壁厚度和矢径及横径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C1~2 同侧横突孔后壁较前壁薄,C3~7 同侧横突孔前壁较后壁薄.C1同侧横突孔的矢径大于横径,C2~7同侧横突孔横径大于矢径.结论:颈椎横突孔的大小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关.颈椎横突孔前、后壁的厚度数据可作为颈椎横突孔切开减压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鉴于中国人距骨测量的资料甚少,本文对250例成人距骨进行了测量和统计,以期积累和充实国人体质资料,并为人类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一些参考数据。材料和方法本文选用成都地区出土的干燥、完整的整套成人骨骼巾的距骨250例,(男性121例,女性129例).据全身骨骼的人类学特征进行了整套骨的性别鉴定,按《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及其肌支的解剖学特征,为体表定位提供形态学基础。 方法 解剖 30具成人防腐尸体的60侧上肢骨间背侧神经及其肌支,观察骨间背侧神经的行程与神经分叉点,测量分叉点分别至肱骨外上髁(LHE)、桡骨Lister结节(LTR)、尺骨茎突(SPU)的距离等参数,通过三圆交汇法及神经分段法来确定神经的体表位置。 结果 骨间背侧神经在发出指伸肌支、小指伸肌支及尺侧腕伸肌支后,主干有4个主要分叉点(O、O1、 O2、 O3);以分叉点分别至LHE 、LTR 、SPU 的平均距离为半径,LHE 、LTR 、SPU为圆心,绘制3个圆,三圆交汇的点或区域可作为神经的体表定位;4个分叉点又可将骨间背侧神经分为7段(O点上段、OO1段、O1点下段、OO2段、O2点下段、O2O3段、O3点下段)。 结论 骨间背侧神经分叉点结合三圆交汇定位及神经分段法,根据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可明确神经损伤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成人颞骨骨迷路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制作26侧成人颞骨骨迷路标本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1)半规管长度以后半规管最长,前半规管次之,外半规管最短。(2)半规管横断面呈椭圆形,其弓顶处管腔纵径大于横径。(3)壶腹端、单脚端、总脚端均近似圆形。后、前、外半规管壶腹端的纵径分别为:1.94mm,1.95mm,1.92mm。外半规管单脚端纵径为1.20mm,前、后半规管总脚端纵径为1.60mm。(4)三个半规管弓除外半规管弓在同一平面上外,前、后半规管弓均不在同一平面上,而呈不同程度的扭曲。(5)同侧三半规管之间并非相互垂直。(6)26侧中前半规管位于弓状隆突下的有16侧(61.54%),余10侧(38.46%)与弓状隆突不相重叠。结论:本研究结果为骨迷路结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为临床内耳手术的开展提供解削学基础和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7.
胸腰椎椎弓根的解剖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观测胸腰椎椎弓根形态结构特征 ,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 测量 31例成年男性椎骨T1~L5的横径、矢径、椎弓根间距及椎弓根通道长度。结果 横径 :T1~T6逐渐变小 ,T6~T12 逐渐增大 ,L1和L2 小于T12 ,L2 ~L5逐渐增大 ;矢径 :T1~T3 逐渐增大 ,T4~T7均小于T3 和T8,T7~T12 又逐渐增大 ,L1~L3 逐渐变小 ,L3 ~L5又逐渐增大 ,T1~L5均明显大于其横径 (P <0 0 1) ;模仿弓根通道长 :T1~T10 逐渐增长 ,T11和T12 均较T10 和L1短 ,L1~L4逐渐增长 ,L5较L4短 ;椎弓根间距 :T1~T4逐渐变窄 ,T5~L5逐渐增宽 ;左右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进行椎弓根螺钉固定时应根据不同节段椎弓根形态特点 ,结合影像学资料 ,选择相应的螺钉直径、长度、进钉部位及方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手腕部血管进行灌注,研究月骨滋养动脉与月骨缺血性坏死之间的联系,为临床更好地预防、诊治月骨缺血性坏死提供依据。方法选用成人新鲜上肢标本8例,进行以下试验:(1)前臂血管灌注:在前臂近端断面解剖分离出肱动脉断端,将已经磨顿圆的针头插入肱动脉断端3~4 cm,冲洗血管内淤血,过氯乙烯乙酸乙酯溶液混合氧化铅填充剂分别隔2 h、4 h、6 h、8 h各补充灌注1次,灌注结束将标本置于4℃冰柜冷存24 h后,CT观察月骨滋养动脉分布情况。(2)尸体解剖:显微镜下解剖游离桡动脉发出的腕掌支,然后暴露尺动脉并向远侧追踪尺动脉掌深支,继续探查尺动脉末端与桡动脉掌浅支吻合成的掌浅弓,并拍照记录。解剖前臂背侧:显露掌背皮动脉及腕背浅层血管网,游离行走于其内的桡动脉,并向远端追踪其走行,显露桡动脉腕背支、尺动脉腕背支、骨间前动脉腕背支。(3)肉眼观察月骨血管孔的分布、数量,并测量血管孔的口径。标本主要血管解剖完成并且拍照后,根据滋养孔大小、位置分别做好记录以备数据整理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1)月骨的血供来源于腕掌、背侧动脉网。掌侧的动脉是月骨的主要血供来源;(2)月骨与周围腕骨多是关节软骨相接触,缺乏骨膜和肌腱附着,其血液供应主要依靠腕前韧带的滋养血管;(3)月骨掌侧面血管孔数为(2.13±1.13)个,背侧面为(2.00±0.76)个。结论 (1)月骨掌侧面大、中孔相对较多,背侧面小孔较多,且掌侧面血管孔多数分布于内侧区;(2)月骨骨折线越靠近掌侧极,其发生缺血性坏死可能性越高;(3)月骨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时需避开月骨掌侧面内侧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外踝及其周围结构进行解剖学观测,为外踝骨折内固定及设计外踝定位导向器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①80例(男20对,女20对)干燥腓骨下端形态进行观察分析;②40例(男20,女20)X线片观察外踝的大体形态;③40具(男20,女20)尸体解剖观测外踝前动脉、腓浅神经,腓肠神经毗邻关系。 结果 (1)外踝从上往下骨质逐渐均匀的变薄变窄,近似一个倒立的三角形;(2)骨性标本外踝左右两侧高度、宽度、厚度测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存在性别差异(P<0.05)。(3)男女X线片上外踝角测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外踝前动脉在距离外踝尖端平面男性(4.30±0.22)cm,女性(4.11±0.6)cm处由胫前动脉发出,先斜向外下方至腓骨下端;然后紧贴腓骨下端及外踝前缘进入足背。(5)腓浅神经主干距离外踝前缘男性(1.59±0.20)cm,女性(1.31±0.64)cm;腓肠神经经过外踝后外下方,距离外踝后缘男性(1.80±0.13)cm,女性(1.62±0.34)cm; 结论 外踝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学测量结果为外踝骨折内固定以及设计外踝定位导向器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跟骨的测量与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跟骨的解剖学特点,,为跟骨骨折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观察102副成人正常跟骨的形态特征和骨小梁分布情况,测量跟骨的各项指标.结果:跟骨最大长、跟骨体中部高、跟骨中部宽、跟骨体中部周长、跟骨前部高、跟骨前部宽、跟骨体中部后距、载距突长、载距突宽、载距突最厚处高的测量值男性大于女性,同性别间左右两侧比较无明显差异,男女间同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长屈肌沟宽的测量值同性别间左右两侧及男女间同侧比较无明显差异.Bohler角的测量值同性别间左右两侧比较无明显差异,男女间同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Gissane角的测量值同性别间左右两侧及男女间同侧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本次测量结果可为恢复跟骨骨折的形态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