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俊霞  任千民  邱菊香 《临床荟萃》2008,23(20):1480-1480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急性心肌梗死(AMI)后QT离散度(QTd)增大可诱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后者是造成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对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后QTd变化进行分析,探讨成功的早期溶栓治疗对其影响。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AMI患者152例,均符合WHO诊断标准,并符合以下条件: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 (AMI)可致 QT间期延长 ,QT离散度 (QTd)增大 〔1〕。成功的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 (冠脉 )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可减小 QTd〔2 ,3〕。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观察静脉溶栓与 PTCA治疗 AMI时对 QT离散度的影响 ,为临床选择 AMI的治疗方法提供一个心电图的观察指标。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1997— 2 0 0 0年我院心内科收治的 AMI患者 15 5例。入选标准 :持续胸痛超过 30分钟 ,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相邻 2个以上导联 ST抬高≥ 0 .2 m V ;症状发作在 12小时以内 ;无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无束支传导阻滞 ,未服用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前后QT离散度(QTdispersion,QTd)的变化及早期再灌注对QTd的影响。方法:对61例AMI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予溶栓前及溶栓2h后同步记录18导联心电图,分别测量成功组及失败组的QTd,并进行前后比较。结果:溶栓后再通41例,溶栓后未通20例。血管未通组其QTd较前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再通组其QTd较血管未通组降低程度更大,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QTd可作为评价AMI患者溶栓后判断溶栓成功与否的一项临床早期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业已证实 ,85 %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 (acutemyocardialin farction ,AMI)患者的冠脉内有新鲜血栓形成 ,因此溶栓疗法已成为AMI患者最重要的选择性紧急疗法[1 ] 。我科自 1 999年 1 0月至今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 2 6例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临床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 2 6例 ,男 2 2例 ,女 4例 ,年龄 36~ 5 9岁 ,平均 4 8岁 ,均于发病 6h以内行溶栓治疗。1 .2 方法 尿激酶 8.0~ 1 5 .0× 1 0 5U ,先用总量的半量加入2 0ml生理盐水中静推 ,然后用另外的半量加入 5 0~ 1 0 0ml盐水中静滴 ,30min内滴完。尿…  相似文献   

5.
何玉娟  崔永生  高巍  田艳萍 《临床荟萃》2003,18(19):1120-1121
近年来 ,QT离散度 (QTd)的意义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本研究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 (acutemonocyticleukemia ,AMI)患者QTd的测定 ,观察AMI患者的变化及 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对它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自 2 0 0 0年 10月至 2 0 0 2年 10月我院冠心病监护病房住院的初次AMI患者 5 5例。所有患者均为窦性心律 ,并除外窦缓、房室及束支传导阻滞、电解质紊乱及服用影响QT间期的药物者。患者发病至入院均 <12小时 ,血压≥ 10 0 / 6 0mmHg(1mmHg =0 .133kPa) ,入院前无临床心功能不全症状。入院后随机分成两组 ,常规治疗组 …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期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116例AMI患者 ,溶栓再通组 3 6例 ,未通组 16例 ,非溶栓组 64例 ,比较 3组QTd。结果 :溶栓再通组QTd值明显减少 ,未通组及非溶栓组QTd值增大 ,且后两组QTd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QTd增大者发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比率增大。结论 :溶栓再通后AMI患者QTd值明显降低 ,同时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7.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可使其病死率降低 ,心功能得以保护 ,临床预后大为改善 ,这均与相关血管及早再通有关。本文将 1995~ 2 0 0 2年间的 82例静脉溶栓病例的临床情况及随访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82例AMI静脉溶栓患者 ,均符合AMI诊断标准 ,其中男 69例 ,女 13例 ,年龄 3 3~ 78岁 ,平均年龄 5 6± 4 2岁。AMI根据典型胸痛持续时间超过 3 0min ,心电图相邻两个导联ST段抬高 >2mm和动态演变过程及系列酶学改变 [主要指血清肌酸激酶 (CK)及其同工酶 (CK -MB)的开始升高和继后降低 ]确诊。其中 3h…  相似文献   

8.
李金珉 《临床医学》2002,22(10):22-23
糖尿病(DM)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独立危险因子。而DM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病情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本文旨在探讨静脉溶栓治疗DM合并AMI的近期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AMI患者69例。DM组(DM—AMI)19例,均为2型DM,病史2~30年,平时应用口服降糖药物、胰岛素或单纯饮食治疗。非DM组(NDM-AMI)50例。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制定的“AMI溶栓参考方案”溶栓适应证,除外禁忌证。见表1。  相似文献   

9.
静脉溶栓是当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重要手段 ,按国内溶栓方案[1] ,AMI溶栓的最佳时机是在发病后 6h以内 ,3h以内溶栓效果最好 ,否则冠脉再通率降低或影响预后及生活质量。但有的患者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及时就医 ,错过了溶栓治疗的最佳时机 ,从而造成不良后果。为此我们就急性AMI患者及时就医的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996年 6月至 2 0 0 3年 3月我们收治急性AMI 195例 ,均符合WTO的AMI诊断标准 ,38~ 70岁 ,平均 5 4岁。其中干部 90例 ,工人、农民 10 5例 ;中专以上文化 88例 ,中专以下 10 7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QT离散度 (QTd)的影响 ,及心梗相关动脉再通后对QTd的影响。方法 :回顾 12 5例成功接受PTCA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段的心电图测量 ,对比分析10 6例不适合或因各种原因未行PTCA或溶栓患者 (对照组 )不同时间QTd的变化。结果 :PTCA再通组同对照组比较术前QTd、QTcd均明显延长 ,但两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 >0 0 5 )。PTCA组术后 2 4小时、3天QTd、QTcd同本组术前比较明显缩短 (P <0 0 5 ) ,同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 (P <0 0 1)。结论 :对于AMI患者 ,成功PTCA后QTd和QTcd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1.
静脉溶栓治疗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有效措施 ,它能够消除或缩小AMI范围 ,降低死亡率[1] 。高原地区AMI溶栓治疗开展较晚 ,为提高高原地区AMI救治水平 ,现将我院 2 0 0 0~ 2 0 0 2年 3a来院前采用静溶栓治疗AMI 19例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见表 1。平均溶栓时间 3 4h。表 1临床特点病例数百分比 ( % )年龄 (岁 ) 2 0~ 40 2 10 540~ 60 13 68 4>60 42 1 0性别 (藏族 )男 15 ( 9) 78 9女 4( 3 ) 2 1 1梗死部位前壁 947 4下壁 42 1 0其他 63 1 6溶栓时间 (h) <2 3 15 82~ 4947 44~ 67 3 6 81 2 溶栓治疗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QTd)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105例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和未溶栓组.测定其溶栓前及溶栓治疗1、2周后QTd变化,并与未溶栓组比较.同时比较三组治疗2周时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结果:溶栓治疗再通治疗1、2周后QTd显著缩小(P皆<0.01),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低,其与未通组和未溶栓组比较,差异皆有显著性(P<0.01).而未通组、未溶栓组治疗前后QTd变化和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皆无差异(P<0.05).结论:AMI后2周内QTd增大者,其溶栓再通的可能性小,发生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溶栓前后QT离散度测定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将 6 7例AMI患者中有心律失常的 30例分为心律失常组 ,37例无心律失常分为对照组 ,测定溶栓前后QT离散度。结果 AMI心律失常组与对照组间QTd差异有极显著性 (94 8± 9 2msvs 6 6 .32± 12 2ms,P <0 0 1) ,溶栓后QTd降至 6 8 3± 8 8ms,心律失常消失。结论 成功的溶栓可使QTd显著下降 ,减少危险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张爱兰  朱文玲 《临床荟萃》2004,19(11):612-614
目的 评价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利弊。方法 利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研究了 1 0 6例 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获益显著 ,30天总病死率及心源性病死率溶栓组均明显低于非溶栓组 (总病死率为 1 4 .5 %和 36 .7% ,P <0 .0 5 ;心源性病死率为1 0 .5 %和 33.3% ,P <0 .0 1 )。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15.
院前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41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溶栓治疗可大大降低病死率 〔1〕。 1996年 6月~1999年 12月我们对 41例老年 AMI患者院前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与基层医疗部门建立院前溶栓治疗急救通讯网络 ,科室成立医疗小组。1.2 病例 :(1)临床上明确诊断 AMI患者 ,入选  相似文献   

16.
周小勇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10):1709-1711
[目的]观察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和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127例患者分成PCI组、静脉溶栓再通组、静脉溶栓未通组及未再灌注治疗组,在再灌注治疗前及治疗后2、12、24 h、2~7d测量QTd并进行对照.[结果]PCI组及静脉溶栓再通组与静脉溶栓未通组及未再灌注治疗组QTd差异有显著性(P<0.01),PCI组与静脉溶检再通组QTd差异无显著性(P>0.05),静脉溶栓未通组与未再灌注治疗组QTd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再灌注治疗成功可使AMI患者QTd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7.
阮仁正 《临床荟萃》2002,17(1):31-32
静脉溶栓是急性心肌梗死 ( AMI)的重要治疗方法。既往于溶栓后常用普通肝素作抗凝治疗 ,但易致出血倾向。我们于19 99年 10月至 2 0 0 0年 9月对冠心病监护室收治的 30例AMI患者 ,给予重组链激酶 ( r-SK)并用低分子肝素( L MWH)治疗 AMI,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入选的 30例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1 ] ,胸痛持续≥ 30 min,经含硝酸甘油症状不缓解 ,至少有 2个相邻导联或更多导联 ST段抬高 ,在肢体导联≥ 0 .1m V,胸前导联≥ 0 .2 m V,发病≤ 12小时者且无溶栓禁忌证者 ;年龄≤ 70岁。其中男 2 1例 ,年龄 4…  相似文献   

18.
泵衰竭是急性心肌梗死 ( AMI)的并发症之一 ,1999— 2 0 0 2年我们应用硝普钠治疗 AMI泵衰竭 5 0例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 :5 0例患者中男 35例 ,女 15例 ;年龄 38~ 71岁 ,平均 ( 5 6 .0± 15 .4)岁。所有病例均符合 WHO所规定的AMI诊断标准 ,心功能按 Killip标准分级。梗死部位 :广泛前壁 15例 ,广泛前壁+下壁 2 0例 ,下壁 10例 ,下侧壁 2例 ,心内膜下 3例。全部病例心功能为 ~ 级。经止痛、吸氧、卧床休息、静脉溶栓(有溶栓适应证者 )、抗心律失常及去除诱因等治疗 ,同时每日 3次口服安体舒通 2 0 m g…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QTc离散度(QTcd)的影响及探讨QTcd与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接受静脉溶栓的AMI患者63例,分别测量溶栓成功组与失败组QTd,QTcd;并进行前后比较。同时对并发各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d,QTcd进行对照比较。结果63例接受静脉溶栓患者中,39例溶栓成功,24例溶栓失败。成功组治疗前后比较,QTd,QTcd明显减小(P<0.05);失败组治疗前后比较,QTd,QTcd增加(P<0.05)。溶栓治疗后共有34例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各型室性心律失常QTd,QTcd比较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溶栓治疗成功,可使AMI后QTd、QTcd显著降低。QTcd越大,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机会也越大。  相似文献   

20.
在适应症范围内进行静脉溶栓是近些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治疗的重要进展之一[1],但静脉溶栓也有一定的风险,并使AMI临床过程复杂化、非典型化。所以,在护理上掌握其规律,提高对病情观察的预见性及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5年1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25例急性心肌梗死静脉内溶栓治疗的患者临床护理特点,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2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按照1997年WHO标准确诊,符合溶栓条件者[2]给予国产尿激酶行静脉溶栓,其中男73例,女52例。年龄30~69岁,平均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