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英莲 《传染病信息》2005,18(3):116-116
本文检测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定量测定(Fbg)等指标,旨在探讨肝硬化患者出凝血功能紊乱的某些机制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某些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sICAM-1含量,并检测他们的某些凝血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和FI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T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sICAM-1含量与梗死面积显著相关(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和FIB浓度显著增高,前者与脑梗死面积相关。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75例肝病患者进行凝血机制检查,结果证实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症肝炎、肝炎后肝硬化病人,其凝血酶原、KPTT、凝血酶时间均有一项或多项延长,并与病情严重度相关。HBV 携带者凝血象正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检测晚期血吸虫病与慢性血吸虫病患者的凝血指标,探讨晚血病人的凝血功能机制,及时监测晚血病人的出血倾向并为临床指导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国产雷杜RT-2204C 血凝仪检测37 例晚血病人和80 例慢血病人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结果 晚血病人PT、APTT 和TT 值均大于慢血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1)。结论 晚血患者凝血功能明显异常,处于低凝状态且纤溶系统受损,检测该指标对监测晚血病人出血倾向与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随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肝硬化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结果肝硬化组凝血指标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均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FIB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失代偿组PT、APTT、TT及FIB与代偿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凝血指标可以客观准确的评价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能够发现早期肝病造成的凝血机制障碍,对肝硬化出血患者的抢救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合成凝血、抗凝、纤溶途径的多种因子,肝脏在维持正常止血平衡中发挥关键作用。慢性肝病(chronic liver disease,CLD)或肝硬化患者出现"万花筒"般变化的止血紊乱并不足为奇。尽管CLD、肝硬化患者与健康个体相比凝血时间延长,被认为是"自然抗凝者",但也可自发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其临床意义及治疗有待明确。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解凝血纤溶系统疾病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状态,指导临床医师对凝血纤溶系统疾病患者适时干预治疗和判断预后。方法:运用全自动血凝分析,对脑血栓,脑外伤,妊高症患者的凝血、纤溶等6项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在妊高症组未见显著变化(P〉0.05);脑血栓形成组和脑外伤组PT延长(P〈0.01),APTT、TT在3组疾病中无显著变化(P〉0.05)。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在3组疾病中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凝血与纤溶6项指标联合检测能较全面反应患者出凝血系统的状态,对临床医师监测病情即时有效治疗,防止DIC的发生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和凝血指标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秀贤  黎建源  梁娟英 《内科》2008,3(6):845-846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功能损害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对受检者进行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F)、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测定。结果TBIL、DBIL、TBA、ALT、AST升高,PT、TT、AFIT延长,FIB下降。结论乙型肝炎肝功能损害患者与其凝血功能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肝病与凝血机制山东省立医院(250021)朱菊人,杨崇美肝脏在凝血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能合成大量凝血因子,消除血循环中过多的抗凝物质,使凝血和抗凝保持动态平衡。在肝细胞损害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抗凝物质增多,并存在异常纤维蛋白血症,血小板质与量的改...  相似文献   

10.
鼻黏膜出血是肝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肝病患者由于凝血机制受损,出凝血时间延长,使止血成为难点。如不能迅速有效的止血,往往会引起  相似文献   

11.
研究特发性门脉高压症(IPH)和肝硬化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原标准化比率(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分析其异常的原因及在IPH发病中的作用。收集IPH患者40例、肝硬化患者41例和正常对照组18例。结果IPH患者和肝硬化患者与正常组相比均存在明显的凝血异常,有轻度DIC发生。IPH凝血异常可能是感染引起的内毒素血症激活了凝血机制所致,凝血异常可引起肝内门脉微血栓形成,与其它原因所致的肝内门脉损伤,共同导致了IPH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出血是急性白血病(AL)常见的临床表现,也是本病主要死因之一。本研究对117例AL患者血浆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多项指标进行检测,全面分析其止凝血系统的异常情况,探讨AL患者出血的发病机制及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3.
心脉宁抗凝血作用的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玉  黄芩  王向荣 《心脏杂志》2004,16(4):321-322,326
目的 :探讨心脉宁对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的影响。方法 :小鼠 30只 ,心脉宁混悬液灌胃 ,末次给药后 30 min自内眦以毛细玻璃管取血 ,记录凝血时间。家兔 2 4只 ,iv心脉宁溶液后 30 min颈动脉取血 ,测定凝血酶原时间。豚鼠 32只 ,心脉宁混悬液灌胃 ,末次给药后 30 m in于心内取血 ,测定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不同浓度的心脉宁可延长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 ,并缩短优球蛋白溶解时间。随心脉宁浓度的增加 ,凝血时间随之延长 (P<0 .0 5或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凝血图及血小板数目、体积变化情况,探讨脑梗死发生发展的理论依据。方法对80例发病时间在6~24h内的脑梗死患者测定其血小板数目(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凝血图,并与正常人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结论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的异常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肝功能状况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常规检测慢性肝炎45例,肝硬化45例和慢加急性肝衰竭生存患者32例和死亡患者18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I)和纤维蛋白原(Fbg)水平,并与正常对照人群40例进行比较。结果肝硬化和肝衰竭患者PT、APTT、TT和Fbg水平与正常对照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肝衰竭所处病期越晚,凝血功能越差。结论肝衰竭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并与肝功能的损害程度密切相关。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其凝血障碍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6.
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与溶栓治疗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毅  王晓蓓  邢辉 《临床内科杂志》2010,27(10):680-682
目的 动态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过程中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指标的变化规律,探讨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与溶栓治疗的关系.方法 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1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验组)和18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凝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及凝血酶时间(TT),动态观察溶栓前及溶栓后1、2、4小时和48小时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的变化.结果 溶栓前脑梗死患者的MPV、P-LCR和Fg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PLT、PT和APTT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溶栓治疗后,MPV、P-LCR和Fg含量显著下降,PLT、PT和APTT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 溶栓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参数(PLT、MPV和P-LCR)和凝血指标(PT、APTT、Fg),可反映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对脑梗死患者的溶栓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异体原位非转流肝移植术中使用凝血弹性图进行凝血功能监测,探讨新肝期再灌注后凝血紊乱的诱因及相应治疗方法。方法 153例终末期肝病行非转流肝移植手术患者,于切皮时、再灌注前5 min、再灌注后5 min及给予鱼精蛋白后10 min检测肝素酶修正及自然全血凝血弹性图。结果切皮时及再灌注前5 min肝素酶修正组与自然全血组凝血弹性图数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再灌注后,自然全血标本在60 min内均未形成有效的凝血图形,46例标本反应为无凝血形成。肝素酶修正组数据与灌注前比较,凝血时间(K)值显著延长,Alpha角度(Angle)与最大幅度(MA)值明显降低。静脉给予不同剂量鱼精蛋白后自然全血标本的有效凝血图形恢复,各组数值有显著性差异。肝素酶修正组各记录数值接近再灌注前水平。结论异体原位非转流肝移植术中的凝血异常由多种原因造成,凝血弹性图对凝血状况的连续监测可以快速准确判断凝血异常的原因,指导临床针对性治疗,并可评价治疗效果。新肝期再灌注后凝血紊乱多由供肝外源性肝素或肝素样物质释放入血引起,给予适当剂量鱼精蛋白可以拮抗肝素活性,改善凝血状况。肝素酶修正凝血弹性图可及时监测到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对心肺复苏(CPR)患者早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72例CPR患者随机分为试药组(n=37)、复苏组(n=35),试药组再灌注后在常规复苏基础上予丹红注射液,观察2组凝血功能指标及APACHEⅡ评分的变化。结果 试药组治疗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平均体积(MPV)、APACHEⅡ评分与较试药组治疗前及与复苏组治疗后比较降低(P<0.05),血小板计数(PLT)增高(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能有效减少心肺复苏再灌注凝血异常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年龄和性别因素对凝血指标的影响,并探讨在排除年龄和性别因素的干扰后,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患者的凝血指标发生的变化。方法观察性别、年龄因素对88例未用促凝药物外伤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的影响。以未用促凝药物外伤患者88例作为对照,检测5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67例肝硬化患者在排除性别、年龄干扰因素的影响后,凝血指标(PT、APTT和TT)发生的改变。结果高年龄组(60—80岁)人群PT显著比其他人群长,APTT显著比他人群短;女性人群APTT显著比男性人群APTT长。和对照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PT、APTT、和TT显著延长。结论在排除年龄和性别影响后,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仍然存在出血倾向;TT是反映凝血功能损伤程度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按ISTH评分诊断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按ISTH评分诊断的928例DI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原发病、临床表现、止凝血指标、治疗及预后等。结果: 40.63%出现不同程度出血,38.04%出现休克,56.36%出现器官衰竭。感染占DIC原发病比例最高(44.40%),感染DIC器官衰竭发生率最高(62.62%);病理产科DIC出血率最高(76.92%),休克率最高(73.08%),有效率最高(65.38%),死亡率最低(0.00%);恶性肿瘤DIC死亡率最高(35.88%),与总计发生率相比差异显著(P<0.05)。有效组和无效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D-二聚体(DD)比较差异显著(P<0.05),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及血小板(PLT)最低值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PLT下降越率越高,DIC患者有效率越低,且差异显著(P<0.05);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ISTH)显性积分越高,DIC患者有效率越低,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出血是DIC典型的临床表现,器官衰竭更为常见;感染占DIC原发病比例最高,感染DIC器官衰竭发生率最高,病理产科DIC出血及休克发生率最高但预后最好,恶性肿瘤DIC预后最差;PT、APTT、DD、PLT下降率及ISTH显性积分有助于提示DIC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