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针刺"后三里"穴对小鼠热水、冰水甩尾痛阈的影响.方法 手针针刺小鼠"后三里"穴,以50℃热水和0℃冰水浸鼠尾测量小鼠甩尾潜伏期,并进行对比.结果 热水浴组针刺前痛阈(4.02±1.07)s、针刺后痛阈(10.03±5.33)s,针刺前后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t=3.822,P=0.031<0.05);冰水浴组针刺前痛阈(64.14±54.65)s,针刺后痛阈(108.86±83.58)s,针刺前后配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t=1.185,P=0.076>0.05);两组痛阈变化百分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P=0.083>0.05).结论 针刺镇痛,热水甩尾痛阈测定方法优于冰水.  相似文献   

2.
目的原发性痛经患者疼痛时针刺十七椎穴,观察其不同留针时间的镇痛效应变化及规律,为临床确定最佳留针时间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留针20 min组30例,留针30 min组30例及空白等待组30例。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治疗前后随时间变化情况,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针刺组针刺镇痛效应从针刺10 min时开始显现,镇痛效应随留针时间的延长而递增(P0.05);留针30 min组疗效明显优于留针20 min组(P0.01)。结论针刺十七椎穴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即刻止痛作用,留针30 min优于留针20 min。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手针针刺不同时程对大鼠痛阈影响的实验观察,了解合适的针刺时程在建立针刺动物实验模型以及临床针刺治疗中的科学作用。方法分别采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SD大鼠"后三里"穴5,10,15,20,25 min,采用热水甩尾测痛方法检测大鼠针刺前后的痛阈,利用统计学STATA 10.0处理分析数据。结果①针刺5 min,针刺前痛阈值(6.12±0.26)针刺后痛阈值(7.95±0.27);针刺10 min,针刺前痛阈值(5.31±0.51)针刺后痛阈值(9.27±0.44);针刺15 min,针刺前痛阈值(5.44±0.24)针刺后痛阈值(10.57±0.45);针刺20 min,针刺前痛阈值(5.29±0.22)针刺后痛阈值(10.34±0.34);针刺25 min,针刺前痛阈值(4.55±0.32)针刺后痛阈值(9.87±1.01);经配对t检验比较,均显示出有意义的差异(p<0.01)。②针刺5 min后痛阈值(7.95±0.27)与针刺10 min后痛阈值(9.27±0.44)配对t检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P<0.05);针刺5 min后痛阈值(7.95±0.27)与针刺15 min后痛阈值(10.57±0.45)配对t检验比较,具有显著意义的改变(P<0.05)。③针刺15min后痛阈值(10.57±0.45)与针刺20 min后痛阈值(10.34±0.34)以及针刺25min后痛阈值(10.8±0.89)分别配对t检验比较,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P=0.658 3;P=0.686 2)。结论手针平补平泻针刺大鼠"后三里"腧穴15 min、即可达到较佳的调节大鼠痛阈的针刺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大鼠"后三里"后,其针刺侧及未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和脑组织、肾上腺等组织提取物对受体鼠痛阈的影响.方法:针刺大鼠单侧"后三里"穴15min,将针刺侧及未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和脑组织、肾上腺提取物,分别接种于同种异体大鼠,测量受体鼠接种前后痛阈值.结果:接种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提取物后,受体鼠出现类似针刺镇痛效应.接种未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或脑组织、肾上腺提取物后,受体鼠的痛阈未出现有意义的变化.结论:仅同侧大鼠经络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在针刺后能产生镇痛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十七椎等穴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即刻镇痛效应。方法:选取原发性痛经患者93例,在疼痛时针刺十七椎、地机、三阴交、次髎穴,留针30 min,观察针刺前即时、进针5 min、10 min、20 min、30 min 及起针后30 min、60 min、120 min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原发性痛经患者从针刺5 min至起针后120 min与针刺前即时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针刺镇痛效应从针刺5 min开始显现,并随着留针时间的持续,针刺镇痛效应逐渐增强至起针后120 min。结论:疼痛时针刺十七椎等穴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具有明显的即时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手针与电针"足三里"穴位镇痛效应的穴位传入机制的差异性,分析这两种临床常用针刺方法的穴位始动信号的启动机制。方法:SD成年大鼠6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手针组、电针组、胶原酶手针组、胶原酶电针组、色甘酸钠手针组和色甘酸钠电针组,每组8只。采用踝关节腔内注射完全弗氏佐剂(0.05 ml)建立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在AA大鼠模型上,胶原酶手针和电针组于针刺前30 min在患侧"足三里"注射Ⅰ型胶原酶20μl(5 mg/ml)破坏局部组织胶原纤维,色甘酸钠手针和电针组于针刺前30 min在患侧"足三里"注射色甘酸钠20μl(0.02 g/ml)对局部肥大细胞进行功能屏蔽,并予以手针或电针。以大鼠缩爪反射潜伏期、痛阈变化率和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镇痛效果和穴位激活的观察指标,比较穴区组织中胶原纤维对手针或电针"足三里"的镇痛效应及肥大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Ⅰ型胶原酶或色甘酸钠"足三里"预处理后手针镇痛效果明显被削弱(P<0.05),而电针镇痛效果未受影响(P>0.05);两种预处理方法下,手针或电针穴位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均受到明显抑制(P<0.05)。结论:手针的针刺穴位始动信号可能是由胶原纤维参与介导的,并通过激活肥大细胞的功能,将有效信息经外周传入到中枢;而电针的针刺信号可能是直接激活外周神经感受器,由神经介导的。  相似文献   

7.
针刺对痛觉迟钝大鼠痛阈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痛觉迟钝大鼠“后三里”腧穴对其痛阈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大鼠热水甩尾测痛方法筛选出痛觉迟钝大鼠,手针针刺其“后三里”腧穴,分别测定针刺前后的痛阈。结果:痛觉迟钝大鼠的“后三里”腧穴针刺前(10.46±0.60),针刺后(7.44±0.40),针刺前后痛阈差值配对t检验差异显著(t=9.8850,P=0.0001)。结论:针刺“后三里”腧穴对痛觉迟钝大鼠的痛阈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肥大细胞功能对针刺大鼠"足三里"镇痛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观察穴位肥大细胞与针刺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穴位针刺组、旁开针刺组、色甘酸钠组、生理盐水组、色甘酸钠 针刺组、生理盐水 针刺组和色甘酸钠 对侧针刺组。采用大鼠尾部痛阈作为效应指标,在体观察针刺“足三里”提插捻转30 min过程中大鼠的甩尾潜伏期;并通过穴位组织切片染色,离体对照针刺前后穴位处局部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变化,以及色甘酸钠注射对其的影响。结果:手针大鼠“足三里”穴具有显著镇痛作用,效果明显优于针刺旁开对照点;而在色甘酸钠屏蔽穴位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功能后,这种镇痛作用被明显地削弱。针刺后穴位处局部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显著提高;而注射色甘酸钠可以明显减少该脱颗粒现象。结论:穴位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在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肥大细胞脱颗粒参与了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大鼠“后三里”后,其针刺侧及未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和脑组织、肾上腺等组织提取物对受体鼠痛阈的影响.方法:针刺大鼠单侧“后三里”穴15min,将针刺侧及未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和脑组织、肾上腺提取物,分别接种于同种异体大鼠,测量受体鼠接种前后痛阈值.结果:接种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提取物后,受体鼠出现类似针刺镇痛效应.接种未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或脑组织、肾上腺提取物后,受体鼠的痛阈未出现有意义的变化.结论:仅同侧大鼠经络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在针刺后能产生镇痛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槐胺碱(sophoramine,SA)的镇痛作用部位及机制。方法:采用小鼠醋酸扭体法、甩尾法和热板法及进一步观察CaCl_2和维拉帕米对槐胺碱镇痛作用的影响,观察用药后扭体反应数、甩尾潜伏期以及舔后足潜伏期的变化。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观察槐胺碱抗炎作用效果。结果:槐胺碱中高剂量组(30 mg/kg、60 mg/kg)均能显著减少小鼠冰醋酸致扭体次数,(P<0.01);槐胺碱中高剂量组(30 mg/kg、60 mg/kg)在0.5 h和1 h时小鼠甩尾的痛阈与其基础痛阈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2 h痛阈与其基础痛阈相比,存在差异(P<0.05);热板实验,槐胺碱中高剂量组(30 mg/kg、60 mg/kg)15 min和30 min时均能显著提高小鼠舔后足潜伏期(P<0.05,P<0.01),最大的痛阈值出现在给药后45 mi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槐胺碱中高剂量组(30 mg/kg、60 mg/kg)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都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槐胺碱延长小鼠热板反应舔后足潜伏期的作用可被CaCl_2拮抗,而被维拉帕米增强。结论:槐胺碱具有镇痛抗炎作用,其镇痛作用机制可能与Ca~(2+)有关。  相似文献   

11.
穴位区细胞外基质在针刺始动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穴位区细胞外基质在针刺信号转导中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4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以大鼠热辐射甩尾实验的温度变化为观察指标。实验组大鼠“后三里”区注射人工合成的五肽甘氨酰-精氨酰-甘氨酰-天冬酰-酪氨酸GRGDY(Gly—Arg—Gly—AsP—Tyr)30min后再针刺,以大鼠基础痛阈组、“后三里”区注射0.9%NaCl组及针刺后三里组为对照。结果GRGDY注射后30min再针刺,大鼠甩尾的温度与针刺组相比未见明显改变。结论GRGDY未能阻断针刺效应,针刺效应的初始机制可能与细胞外基质与整合素特异性的结合位点RGD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影响针刺镇痛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野生型(WT)和Cx43基因敲除杂合子(HT)小鼠随机分为6组:WT对照组、WT模型组、WT针刺组、HT对照组、HT模型组、HT针刺组,每组12只,腹腔注射0.6%醋酸(0.1ml/10g)制造内脏痛模型。针刺"中脘"、双侧"足三里"穴,每5min捻针30s,共30min。采用瞬时基因c-fos表达作为神经元活动的标志,用RT-PCR、免疫印迹法检测脊髓背角c-fos基因的表达。结果:HT和WT对照组小鼠脊髓背角c-fosmRNA和蛋白很少表达,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HT和WT内脏痛模型组小鼠脊髓背角c-fos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两模型组间上述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WT针刺组小鼠脊髓背角c-fos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HT针刺组小鼠c-fosmR-NA和蛋白水平虽然亦有下降趋势,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HT和WT针刺组两组间差异分别有显著性(P<0.05)和极显著性(P<0.01)意义。结论:针刺可缓解腹腔内脏痛,同时抑制伤害性痛反应诱发的脊髓c-fos表达;敲除Cx43基因可减弱针刺镇痛的作用,同时减弱针刺下调脊髓背角c-fos表达的作用;提示Cx43与针刺镇痛效应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与胃经镇痛功能的相关作用。方法:SD大鼠16只,在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手术切除6 mm长一段,1周后针刺“后三里”,测定针刺前后痛阈,并与术前、非手术侧、对照组针刺痛阈进行对比。结果:切断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针刺前后的痛阈未产生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与术前、非手术侧和对照组针刺痛阈变化对比具有显著意义。结论: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与胃经镇痛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咪唑啉受体在痛觉调制和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方法 :本文以辐射热照射致甩尾反射潜伏期作为测痛的指标 ,采用蛛网膜下腔注射 (ith)咪唑啉受体的激动剂和拮抗剂的方法观察咪唑啉受体对痛阈和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结果 :ith可乐宁和电针双侧“次”穴可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 ,均可被事先注射咪唑啉受体的拮抗剂苯恶唑 (Idazoxan)所阻断。结论 :说明激活咪唑啉受体可能是可乐宁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共同脊髓机制 ,但是没有观察到可乐宁明显加强针刺镇痛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电针对皮层温度影响的皮层热像显示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栋  傅卫星 《针刺研究》1999,24(2):146-152
为观察电针后大脑皮层的温度反应,研究皮层在针灸刺激中的作用,应用皮层红外热像显示法(CIT),对家猫在分别电针单侧“内关”穴和“后三里”穴后的皮层温度变化进行显示和分析。①电针穴位后,各观察组皮层均出现一定的升温反应,与不针刺对照组小幅平稳降温形成对比;②对区域平均升温值较高者的分析显示,各组前上薛氏回、冠状回针后的升温均较高;除此之外各组还有各自针后高升温区。上述结果表明:电针穴位后皮层以升温反应为主要趋势;电针不同穴位有共同高升温区,亦有各组特异性高升温区。皮层热像显示法用于研究皮层的针刺温度效应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头针超前镇痛对肠癌患者术后硬膜外吗啡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头针超前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需做肠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头针加硬膜外组(头针组)30例和硬膜外组30例。头针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前20min即行头针刺激,持续刺激至手术结束,手术结束时给予硬膜外镇痛。硬膜外组只在手术结束时给予硬膜外镇痛。通过观察肠癌患者手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布氏舒适评分(BCS)、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探讨头针对肠癌患者术后硬膜外吗啡镇痛的影响。结果:头针组VAS评分在6h、12h、24h、48h4个时间点均较硬膜外组低,6h、12h两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BCS评分在4个时间点比较,头针组均较硬膜外组低,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以头针组快,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恢复时间也以头针组快,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头针具有一定的超前镇痛作用,可减轻患者术后不适,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乌鸡调经丸对抗针刺引起的子宫平滑肌收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观察了乌鸡调经丸对抗针刺“足三里”穴位引起的大鼠子宫平滑肌兴奋性收缩的作用和对由此引起的小鼠流产的保胎作用。用银针在大鼠“足三里”穴位处进针刺激 ,当子宫平滑肌兴奋达最高时 ,按 1 .0和 4.0 g生药 /kg口服乌鸡调经丸 ,再观察子宫平滑肌的兴奋状态 ;取受孕小鼠 ,每天按 1 .0 ,2 .0 ,4.0 g生药 /kg口服乌鸡调经丸 ,从第三天开始每天加针刺“足三里” ,连续 1 0天 ,共 1 3天。处死小鼠 ,打开腹腔检查各组小鼠是否有死胎。结果 :针刺“足三里”后 ,大鼠子宫兴奋性增加 ;小鼠发生流产数增多。而应用乌鸡调经丸后 ,大鼠子宫平滑肌明显松弛 ,引起流产小鼠数明显减少。提示乌鸡调经丸明显对抗针刺引起大鼠的子宫平滑肌兴奋 ,使子宫平滑肌松弛 ,促进小鼠的保胎作用。  相似文献   

18.
激活GABA_B受体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脑室注射γ 氨基丁酸 (GABA)A受体的拮抗剂荷包牡丹碱 (Bic)未能阻断针刺镇痛效应 ,微电泳导入Bic部分阻断电针抑制脊髓背角伤害性反应 ,说明GABA可通过激活A受体参与针刺镇痛中脊髓节段性抑制。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激活GABAB 受体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方法 :以辐射热照射大鼠尾部引起甩尾反射潜伏期作为痛阈的指标 ,以针刺“次”穴后痛阈最大变化百分率判断镇痛效应 ,观察脑室注射 (icv) 5μL或蛛网膜下腔 (ith)注射 1 0 μLGABAB 受体的拮抗剂CGP 55845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每组 6~ 8例。结果 :icvGABA( 1 2 5μg、2 50 μg、50 0 μg)或GABAB 受体激动剂苯氯丁氨酸 (Baclofen ,2 5ng、2 50ng、2 50 0ng)可产生剂量依赖的镇痛效应。icvCGP 55845( 5ng、50ng)可大部分阻断GABA和Baclofen的镇痛效应。针刺双侧“次”穴( 50Hz,1~ 2mA) 1 0min ,痛阈提高到针前值的 ( 1 42 .5± 2 .1 ) % ,镇痛效应显著。针前icvCGP55845针后痛阈分别提高到 ( 1 1 1 .2± 1 .2 ) %和 ( 1 1 2 .1± 1 .1 ) % ,阻断率分别为 73 .7%和 71 .6% ,和事先icv生理盐水 ( 1 43 .7± 2 .0 ) %相比 ,阻断效应明显。若针刺前ithCGP 55845( 50ng、50 0ng) ,也能明显阻断针刺镇痛效应。结论 :脑内注射GABA或Baclofen可通过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