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43名对照组和129例各类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sICAM-1、IL-6及TNF-α水平含量。结果表明: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慢性重型肝炎组明显高于中度和轻度肝炎组(P〈0.01),各类肝炎患者血清sICAM-1水平与ALT、TBil均呈明显正相关;各类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IL-6和TNF-α水平也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 相似文献
2.
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病毒性肝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粘附分子家族的研究中,以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研究最为深入,本文对其在,病毒性肝炎中的表达与调节,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水平与来源,以及它们在肝炎发病中的意义等有关情况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3.
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在免疫和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是ICAM 1脱落循环产物 ,具有ICAM 1的生物学特性。有报道[1] 在某些病毒感染时sICAM 1水平明显升高。为了解sICAM 1在高原地区带状疱疹前发病中的意义 ,我们收集了四川省甘孜州地区 (海拔 2 70 0~ 370 0m )的带状疱疹患者 4 3例进行血清sICAM 1浓度的测定 ,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 4 3例带状疱疹患者 ,为驻高原部队病员 ,男2 5例 ,女 18例 ,年龄 19~ 5 1岁 ,平均 31 8岁 ,无系统性疾病 ,近半年来未使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 相似文献
4.
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病毒性肝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传武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7,20(5):262-264
目前在粘附分子家族的研究中,以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研究最为深入,本文对其在病毒性肝炎中的表达与调节,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水平与来源,以及它们在肝炎发病中的意义等有关情况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再障)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及其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再障30例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15例,正常对照组20例血清sICAM-1和TGF-β1水平.结果慢性再障(CAA)组sICAM-1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5),TGF-β1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1);重型再障(SAA)和MDS组sICAM-1均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均<0.01),TGF-β1均较正常组显著下降(p均<0.01).SAA组sICAM-1较CAA组显著增高(p<0.05),MDS组与CAA组比较,sICAM-1明显增高(p<0.01),MDS组与SAA组比较,TGF-β1明显增高(p<0.01).动态观察10例再障,随着病情的好转,sICAM-1水平逐渐下降,TGF-β1水平趋于上升;当病情加重时,sICAM-1上升,TGF-β1下降.血清sICAM-1和TGF-β1接近正常者疗效、预后好.结论高水平的sICAM-1和低水平的TGF-β1可能参与再障造血干/祖细胞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动态检测sICAM-1和TGF-β1水平,为再障患者监测病情、评价疗效、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较为客观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7.
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ICAM-1和sVCAM-1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了47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含量。结果表明:①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在Ⅱ型糖尿病组及有、无微血管病变组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0.01),有微血管病变组又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P<0.05~0.01);②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ICAM-1和sVCAM-1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53,P<0.01)。提示:血清sICAM-1和sVCAM-1参与Ⅱ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8.
肾移植术后血清sICAM-1和sVCAM-1的动态监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监测血清可溶性细胞问粘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动态监测86例肾移植患者手术前后血清sICAM-l和sVCAM-1的变化。结果:移植术前sICAM-1、sVCAM-l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别,术后均明显升高,于第3天时达到高峰,l周至2周后降至术前水平。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前l-3天血清sICAM-1、sVCAM-1即开始升高,抗排斥治疗有效后逐渐下降。并发感染时sICAM-1、sVCAM-l显著升高,CsA中毒时无明显变化。结论:动态监测血清sICAM-1、sVCAM-l可做为早期辅助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学指标,有助于急性排斥反应与CsA肾中毒的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人类脑缺血后血流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含量与疾病转归、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病变体积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测定 35例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 1的含量 ,与 2 0例正常人对照比较。结果 :脑梗死4 8h内和 14d血清sICAM 1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P <0 0 0 5 )。脑梗死 4 8h内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清sICAM 1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P <0 0 5 ;P<0 0 0 1) ,且血清sICAM 1的含量与血糖水平有明显相关性 (r=0 8857,P <0 0 5 )。动态观察显示 ,脑梗死 4 8h内与 14d血清sICAM 1含量比较无明显变化 ,但血清sICAM 1含量与单发梗死体积有明显相关性 (r=0 4 38,P <0 0 5 ;r=0 5 37,P <0 0 5 )。结论 :ICAM 1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其含量受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梗死体积等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肾移植受者外周血sICAM—1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动态监测41例肾移植受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的变化发现:肾移植术后肾功能稳定组与正常对照组及尿毒症组之间,血清sICAM-1差异不显著;急性肾小管坏死组与环孢素A肾中毒组,血清sIAM-1轻度升高,两组间及与肾功能稳定组之间差异不显著,急性排斥组(AR)与感染组血清sICAM-1明显升高,两组间差异不显著,但与肾功能稳定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且AR组血清sICAM-1比血肌酐提高1 ̄3 相似文献
12.
病毒性肝炎患者IL-1、IL-6和TNFα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检测了甲、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IL-1、IL-6和TNFα的诱生活性及其血清中活性。结果表明,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乙型肝炎后肝硬化(HC)和乙型重型肝炎(SH)PBMCs经脂多糖诱导后,IL-1活性分别为3531.1±882.7U/m1、2769.7±730.4±U/ml和5329.3±1089.3U/ml,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IL-6诱生活性分别为38.90±14.75U/m1、2.45±18.85U/ml和71.95±28.05U/m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0.05或<0.01);TNFα诱生活性在乙型慢性迁延性肝炎(CPH)、CAH、HC和SH中分别为33.23±7.25U/ml、6.99±1.84U/m1、4.29±2.17U/ml和86.70±24.18U/ml,与对照组相比P<0.05或P<0.01。各型患者血清中IL-1、IL-6和TNFα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文中对SH患者IL-1、IL-6和TNFα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sIL-6R)在多发性硬化(M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对28例MS患者和25例正常对照组血清sIL-6R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缓解-复发型和进展型MS患者血清sIL-6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良性型组(P<0.05,P<0.01);而良性型MS患者血清sIL-6R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改变。缓解-复发型MS患者血清sIL-6R水平随着病情的好转而下降。sIL-6R水平与MS患者头颅MRI上的病灶大小和部位无明显相关性(r1=0.124,P>0.05;r2=0.091,P>0.05)。推测sIL-6R水平的高低可作为判断MS患者病情变化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颈总动脉的细胞间粘附分子表达和单核细胞粘附的免疫组化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胞粘附分子与动脉硬化和缺血再灌流损伤的等疾病有关。文内采用冷冻切片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比较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具有中风倾向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和正常血压大鼠颈总动脉内皮的细胞间粘附分子表达及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和聚集。 相似文献
15.
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测定了例慢性活动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的白细胞介素2(IL-2)活性,其中部分病人检测了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膜白细胞介素2受体(mIL-2R)表达,LAK活性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IL-2活性,mIL-2R表达,LAK活性,CD4/CD8比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而sIL-2R水平,CD8细胞显 相似文献
16.
胃癌组织中GST—π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胃癌组织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π表达的临床意义,运用流式细胞技术,对75例胃癌组织及癌旁粘膜组织中GST-π的表达进行了检测;同 免疫组化检测胃癌组织中C-erB-2蛋白和nm23蛋白。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球蛋白反应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全面评价乙肝患者的Ig反应类型,按血清总Ig、游离Ig和复合Ig对6类乙肝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前两者与对照组的关系基本一致,而复合Ig则独具特征,其中IgM和IgG均显著下降,提示复合Ig检测的重要性。考察各类Ig在Ig池中的比例,结果证明患者特异性IgG类抗体产生相对不足,文中还对Ig变化与ALT,GOT,TBIL,DBIL、HBeAg和PCR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培养大鼠肝癌细胞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培养大鼠肝癌细胞的定位,为进一步研究肝癌细胞中IACM-1的意义提供形态学依据。结果表明,几乎所有大鼠肝癌细胞都呈ICAM-1免疫反应性。肝癌细胞中ICAM-1免疫反应物呈细颗粒状,存在于细胞的胞体和突起的胞质中。 相似文献
19.
鸡胚尿囊绒毛膜法研究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 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 1,ICAM 1)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鸡胚尿囊绒毛膜 (chorioallantoicmembrane ,CAM)法进行在体血管生成实验。 结果 1 10d鸡胚的尿囊绒毛膜经ICAM 1作用 3d后 ,明胶海绵周围放射状走行的微血管非常明显 ,似车辐 ,显微镜下明胶海绵内有垂直长入的微血管 ,明胶海绵周边CAM间充质内微血管数目显著多于对照组 (P <0 0 1)。 2 6d鸡胚的尿囊绒毛膜经Anti ICAM 1作用 3d后 ,明胶海绵周围放射状走行的微血管极不明显 ,显微镜下明胶海绵内几乎没有新生的微血管 ,明胶海绵周边CAM间充质内微血管数目显著少于对照组 (P <0 0 1)。 结论 结果提示 1 ICAM 1有诱导微血管生成的作用 ;2 ICAM 1参与胚胎的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