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并黄斑裂孔的视网膜脱离,有很多手术方法,但都要在黄斑部行凝固术,有时需做黄斑扣带,其缺点是黄斑部功能丧失,并发症多。黄斑裂孔可使中心视力降至20/100—20/200之间,黄斑部凝固术使中心视力进一步降至20/200以下。本文设计的手术主要是璃玻体切除和空气注入,从而避开了对黄斑的任何刺激,保护了裂孔附近的视网膜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玻璃体切割联合全氟丙烷治疗复杂性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敏 《广西医学》2000,22(3):520-522
黄斑裂孔系指由于各种因素使黄斑部视网膜内膜至感光细胞层发生组织缺损,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是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黄斑是视觉最敏锐区,患病后视力一般不到0.1,少数达0.2.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在我国占视网膜脱离5.4%~14.4%较欧美0.5%~4.3%和日本4.29%~11%为高(1).常规手术方法为黄斑部电凝、冷凝封闭裂孔,巩膜外垫压或兜带术,由于黄斑部位于眼球后极部,手术时要暴露后极部巩膜极为困难,手术难度大,操作复杂,手术耗时长,病人痛苦,且手术时采用凝固黄斑部,对视细胞损害大,术后网膜虽复位,但视力提高不理想.  相似文献   

3.
对61例63眼全层黄斑裂孔进行临床分析,提出了不同类型黄斑裂孔的诊断要点和处理原则,认为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式应根据黄斑裂孔大小、有无周边裂孔、视网膜脱离范围等因素决定。对于特发性黄斑裂孔和大部分外伤性黄斑裂孔,即使形成全层裂孔,通常病情稳定,很少发生视网膜脱离,不需要用光凝或其他手术来预防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相似文献   

4.
虽然激光治疗黄斑裂孔有重大进展,但对黄斑裂孔合并玻璃体牵引、网膜脱离不能平复和周边网膜还有囊变或裂孔者,仍有采取手术治疗的必要。我科自72年以来,共行黄斑裂孔手术16例,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背景和目的:研究玻璃体手术中使用的吲哚青绿染料(ICG)术后残留时间。患者和方法:接受内限制膜(ILM)或视网膜前膜剥除黄斑手术的33例患者(34只眼),术中使用ICG染色以清楚辨认增殖膜。术后行红外线眼底摄影检查直至红外线下荧光完全消失。比较全层黄斑裂孔、视网膜前膜和黄斑水肿患者视网膜ICG残存时间。结果:ICG主要残留于黄斑裂孔、未移除的ILM和视盘处。黄斑裂孔患者ICG平均消失时间为7.3个月,其他黄斑患者为3.4个月(P<0.01)。结论:黄斑手术中使用的ICG染料在黄斑区可能会残留达7个月,而黄斑裂孔患者似乎持续时间更长。因而,术…  相似文献   

6.
Kelly等[1]1991年首先报道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联合气液交换治疗黄斑裂孔,结果裂孔成功封闭,视力获得提高。自此,治疗黄斑裂孔的手术方式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自2002年3月起用玻璃体手术切除玻璃体后皮质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或视网膜內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获得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OCT对黄斑裂孔的形态、分期及黄斑裂孔预后的影响,同时建立黄斑裂孔尺寸、持续时间、术前视力与术后视力预后之间联系。方法:对50例黄斑裂孔(IMH)患者共60眼进行的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以确定是否存在黄斑裂孔。结果:明确裂孔分期、形态及对手术适应症及手术后疗效观察提供可靠临床资料。结论:OCT在临床上对于黄斑裂孔的定性、定量诊断及对裂孔手术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背景和目的:比较手术采用硅油和C3F8气体填充治疗黄斑裂孔的疗效。患者和方法:对2、3或4期黄斑裂孔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结果:44例患者的46只眼接受黄斑裂孔手术,包括注入硅油(23例,病例组)或气体填充(23例,对照组)。分别有19例病例(82.6%)和20例对照(86.9%)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外伤性黄斑裂孔的自然病程和视力预后。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1月北京同仁医院诊治的外伤性全层黄斑裂孔30例(30眼),随访6个月~4年,包括视力、彩色眼底照相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眼黄斑裂孔均由钝挫伤所致,其中28眼于外伤后即刻发生。随访过程中,3眼黄斑裂孔在外伤后3~12周自行闭合,视力提高;8眼黄斑裂孔扩大,2眼视网膜脱离,发生时间均在伤后3个月,此2眼均进行了手术治疗,手术后视力提高;2眼黄斑裂孔缩小;其余15眼黄斑裂孔大小无明显变化,视力稳定者,未做特殊处理,仍在继续观察中。结论外伤性黄斑裂孔有自行闭合可能,且发生多在伤后早期。因此对视力稳定、孔径无扩大者,可暂不手术而密切随访;外伤性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发生率很低,对孔径扩大、视力下降者,或者发生视网膜脱离时,手术治疗有利于黄斑裂孔的闭合和视力恢复。  相似文献   

10.
黄斑部裂孔引起的视网膜脱离,其治疗方法首先是封闭裂孔。目前较广泛采用的是电凝黄斑裂孔加巩膜缩短术,这种手术对于一般的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疗效较好,但对于有显著后巩膜葡萄肿或黄斑部有皱襞、玻璃体牵引及黄斑部裂孔较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16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16% C2F6或硅油手术.术后严格俯卧位至少2周以上.结果:11例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复位.13例术后视力提高,3例术后视力无变化.术后主要并发症为晶状体核硬化和眼压升高.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16%C2F6或硅油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各种类型黄斑裂孔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形态特征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诊断、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我院眼科自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采用常规直接或间接检眼镜、三面镜检查的各种确诊、疑似黄斑裂孔患者23例23眼,进行光学相干视网膜断层扫描(OCT)检查,针对图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3例23眼中:黄斑外板层裂孔2例2眼;内板层裂孔5列5眼;假性黄斑裂孔3例3眼,常见于视网膜前膜者(2例2眼);黄斑全层裂孔13例13眼。结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能清晰的观察到各型黄斑裂孔组织形态特征,可准确、直观的鉴别黄斑裂孔、假性黄斑裂孔和板层黄斑裂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复发的原因以及再次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4例(14只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第一次玻璃体手术后复发的原因以及再手术后的效果.结果14例复发性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眼中,7例存在黄斑前膜,占50%;2例黄斑白孔及气体量不足2例;前部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新裂孔及体位不正确各1例.再次玻璃体手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3例失随访,余11例中解剖复位成功者9例,占81.8%,其中视力提高者6例,占66.7%.结论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后复发原因主要由黄斑前膜造成.再次玻璃体手术仍是治疗复发性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5 G玻璃体切割联合扩大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可行性。方法:选取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30例,均接受25 G玻璃体切割联合扩大内界膜剥离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矫正视力;并在患者出院后,对患者进行半年至一年的随访,观察患者黄斑裂孔的愈合情况。结果:30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2~20 min,平均(15.3±2.37)min;手术后的视力:3例为0.1~0.3,12例为0.3~0.5,15例为0.5~0.8;在随访期间,有28例患者的黄斑裂孔闭合,2例患者黄斑裂孔缩小。结论:25 G玻璃体切割联合扩大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可行,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张敏芳  孟晓红  刘波 《重庆医学》2005,34(9):1402-1403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的形态特征.方法对于27例28眼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患者行OCT观察其黄斑裂孔的图像形态特征.结果 28眼高度近视患者中合并单纯黄斑裂孔4眼;同时合并黄斑前膜6眼;同时合并视网膜脱离17眼;同时合并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1眼.结论 OCT能直观、清晰地显示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横截面的形态特征,为指导临床治疗、选择最佳手术时机提供可靠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阐明黄斑裂孔形成的发病机制,着重研究细胞移行在围绕黄斑裂孔的皮质部玻璃体和内界膜(ILM)的可能作用。方法:综合性回顾在黄斑裂孔手术中撕除的ILM(n=36),仔细展开ILM,呈连续的平片样铺于载玻片上,且每个取材标本都包括1个黄斑裂孔。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标本(n=9),以扫描电镜定量分析细胞的分布(n=27)。以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角蛋白18以明确细胞学特点。以增殖性细胞核抗原和Ki-67的免疫组织化学来评价细胞的增殖。结果:黄斑裂孔发展的早期,其周围的细胞移行不明显(2期,0μm)。当黄斑裂孔跨过发展的…  相似文献   

17.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以往采用凝固法封闭裂孔,因从眼球外后极进行手术,操作难度大,手术时间长,效果也不令人满意。1986~1989年间,我科采用玻璃体内注气法治疗19例(19眼),其疗效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成功率并分析有关因素。方法对15例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18%C3F8或硅油手术。术后严格俯卧位至少2周以上。结果13只眼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复位,13只眼术后视力提高,2只眼术后视力无变化。术后主要并发症为晶状体核轻度硬化2只眼,眼压升高1只眼,纤维素性渗出2只眼,双眼复视1只眼。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18%C3F8或硅油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术前详细检查眼底、正确设计手术方案及良好的手术技术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最佳治疗方法和手术治疗时机仍然不明。本回顾性研究旨在确认黄斑裂孔手术中和解剖复位及视力恢复相关的因素。方法:分析2002年7月以前的2年期间在3个医院行黄斑裂孔手术的5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确定和解剖复位及视力恢复相关的因素。评估以下预测性的因素:患者年龄、裂孔的分期、手术前裂孔的潜伏期、术前视力、同时行超声乳化手术及眼内人工晶体植入、用或不用吲哚青绿进行内界膜剥离及术后姿势。结果:术前出现症状的时间、吲哚青绿引导下剥除内界膜、裂孔的分期、术前较好的视力和解剖复位及术后获得≥6/12视力相关。…  相似文献   

20.
探讨黄斑裂孔手术后患者俯卧位近视力是否可作为裂孔成功闭合的可靠指征,收集21例接受黄斑裂孔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18例裂孔闭合患者中有17例和全部3例黄斑裂孔持续存在的患者其Rosenbaum视力同手术前相比提高,结果显示敏感性为94%,特异性为0%,阳性预测值为85%,阴性预测值为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