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尤明辉 《河南中医》2014,(9):1818-181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上腹部术后胃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4例上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7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和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9.6%,观察组有效率为10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在胃瘫恢复时间、置管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上腹部术后胃瘫,可缩短胃瘫恢复时间、置管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及护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护理效果。方法:对照组32例采取西医保守疗法,观察组32例采用中药介入配合西医保守疗法,两组均行舒适护理。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3.75%,对照组68.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腹痛、腹胀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优于单纯西医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通过实时监测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两组疗效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共有2例并发症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8.3%;而治疗组治疗后未见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5.8%)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临床效果好,治愈率高,可明显缩短患者肠梗阻的时间和康复出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予理气健脾消胀方结合多潘立酮治疗,对照组40例仅予多潘立酮治疗,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P〈0.01),两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FD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在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方法:168例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4例.对照组应用胃肠减压、抗炎及支持等保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六磨汤治疗.结果:治疗组腹痛、腹胀消失及恢复肛门排气或排便的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7.62%、88.1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小样本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5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采用5-氨基水杨酸治疗,1g,每日4次,连续治疗30天;治疗组43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芍药汤加味治疗,疗程同对照组。结果: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明显降低,治疗组治疗后积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肠镜检查积分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76.2%,治疗组总有效率90.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胃肠动力紊乱的效果。方法:治疗组22例在一般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针刺、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20例在一般治疗基础上配合西药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5.4%,对照组8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动力紊乱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IgA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患者分为湿热蕴结,风湿内扰;气阴两虚兼血瘀;脾肾阳虚兼血瘀三型。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西医方法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加减治疗。结果:湿热蕴结,风湿内扰组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治疗组为94.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气阴两虚兼血瘀组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2%,治疗组为9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脾肾阳虚兼血瘀组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治疗组为9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IgA肾病综合征疗效显著,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疣状胃炎临床疗效.方法:时照组34例用阿莫西林胶囊、雷尼替丁胶囊、胶体果胶铋胶囊治疗;治疗组38例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疗程2月.结果:总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2.11%,对照组总有效率70.5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症状积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胃镜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疣状胃炎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张军民 《光明中医》2011,26(2):328-32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幽门螺杆菌清除情况比较:治疗组Hp清除率为93%,对照组Hp清除率为75%,两组Hp清除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9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4例,对照组给予糖尿病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内服、外洗治疗。并且测定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踝肱压指数(AB-PI)、趾肱压指数(TBPI)等相关指标的变化,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治疗组ABPI、TBPI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或P〈0.01);对照组ABPI治疗前后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TBPI治疗前后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糖尿病足疗效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胃肠动力胶囊促进胃部术后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38例用西医术后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38例加用胃肠动力胶囊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3%,对照组总效率86.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肠鸣音、腹胀、肛门排气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胃肠动力胶囊能促进胃部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本组95例冠心病合并焦虑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和治疗组(n=50)。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黛力新;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服用自拟中药汤剂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总有效率(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75.56%),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心电图总有效率(74.00%)显著高于对照组(53.33%),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平均心率与HAMA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平均心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HAM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患者治疗后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症取得了明显的临床效果,很好的改善了患者焦虑情绪,且无明显不良发应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40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自拟补虚化痰止哮汤。两组疗程均为20d,1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记数(EOS)及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的变化、1年后观察复发率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0%,对照组为75.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EOS)、(IgE)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FEV1%)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 EOS、IgE 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1年后治疗组复发率10.5%,对照组复发率46.7%,两组复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显著,并有降低EOS、IgE水平的功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药四磨汤对产妇剖宫产术后肠功能恢复及泌乳量的影响。方法治疗组178例予剖宫产术后6 h服用四磨汤,对照组134例不予服药。观察2组产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有无腹胀及乳汁分泌情况。结果治疗组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提前,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组腹胀情况及乳汁分泌量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重度腹胀发生率分别为8.43%和43.28%,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口服四磨汤后对产后乳汁分泌时间无显著性改变(P〉0.05),但乳汁分泌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剖宫产术后服用四磨汤可有效促进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并可有效预防腹胀及增加乳汁分泌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穴位按压对腹部术后病人胃肠功能恢复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穴位按压组各30例,均行常规术后对症治疗,穴位按压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穴位按压治疗,观察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经比较发现,穴位按压组术后腹痛、腹胀、切口痛、呃逆及恶心呕吐发生情况较对照组显著减少,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按压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0.0%,穴位按压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穴位按压可明显缩短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及首次排气、排便时间(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穴位按压可有效改善腹部术后患者腹痛、腹胀等情况,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临床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5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3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45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1%,而对照组仅为82.2%,两组比较,P〈0.05;且两组HP转阴率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贺惠琴 《河南中医》2014,(9):1816-181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影响。方法:选取腹部手术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排气、排便时间以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MO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可显著缓解腹部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的症状,缩短术后排气、排便时间以及肠鸣音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术后倾倒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与对照组22例,两组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辨证加中药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5.0%,对照组7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术后倾倒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王云萍  周晓莉 《光明中医》2011,26(6):1201-1203
目的观察中药配合柳氮磺吡啶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的疗效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方法 60例AS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简称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简称对照组)。通过观察症状评分、主要体征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并通过对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A)的检测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各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各组治疗前后主要体征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有确切疗效,能缓解关节肿胀、疼痛及晨僵,改善实验室指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