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住院病人服中药的护理,是中医病房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病在医而医在药”,服药在治疗上占有重要位置,中医服药护理应引起医护人员的充分重视,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1 服药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2.
张红专 《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2):570-570
服药时间 ,是临床根据病情需要 ,在一定的时间内服药 ,从而达到提高疗效、缩短病程、促进患者及早康复的一种服药方法。但从当前的现状来看 ,各地对中药的服药时间重视不够 ,一般不分疾病轻重缓急 ,亦不分药物性能和方剂作用 ,按每日 1剂 ,水煎 ,上、下午各服 1次的模式进行。这种服药模式 ,有碍于提高临床疗效 ,为此 ,笔者从中医护理角度 ,对服药时间问题 ,作一探索。1 急性病证的服药时间急性病证 ,病期短 ,发展快 ,病情危急 ,其服药时间也会随之改变 ,温病之“风温邪袭肺卫 ,病重者二时一服 ,日三服 ,夜一服 ;轻者三时一服 ,日三服 ,夜…  相似文献   

3.
中医时间医学服药护理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4.
服药时间在中医护理中的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药时间,是临床根据病情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服药,从而达到提高疗效、缩短病程、促进患者及早康复的一种服药方法。中药方中由于药物配伍及组成不同,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服药作用较强,另一时间服药则药效较弱。药物的毒副作用也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有强弱之分。因此要掌握正确的服药时间。传统的中医治疗给药时间历来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所用药物的药性而定。一般来说,滋补药宜在饭前服,驱虫药和泻下药大多在空腹时服,健胃药和对胃肠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宜饭后服,治疟药宜在发作前1~2h服,安眠药则应在睡前服,其它药物一般在饭后服。无论饭前或饭后…  相似文献   

5.
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最常用的一种手段,为使中药在人体内适时发挥最佳疗效,除应注意给药时间外,还应注意给药方法。古有"方虽中药、而服之不得其法,非特无功、反而有害"之说,一语道出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因此,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掌握正确的服药方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略论《伤寒论》服药后的病情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东汉张仲景所著.该书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与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同时记载了大量中医护理内容,笔者对其服药后的病情观察与护理试作初步探讨,以备临床之用.  相似文献   

7.
浅谈服药时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服药时间”是临床根据病情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服药,从而达到提高疗效,缩短病程,促进患者及早康复的一种服药方法。但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对中药的“服药时间”重视不够,多不分疾病轻重缓急,亦不分药物性能与方剂作用,按每日1剂,水煎,上、下午各服1次的模...  相似文献   

8.
王颖 《西部中医药》2002,15(6):71-72
内耳眩晕病,又称美尼尔氏病,好发于30~50岁,以听力障碍、耳鸣和眩晕发作为特点。眩晕常突然发作,天旋地转,如坐舟车,发作前耳鸣加重,伴短暂性眼球水平震颤,严重时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等。发作历时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不等。多数1~2天内缓解。间歇期长短不一,每次发作时听力进一步减退,发作随耳聋的加重而减少。至完全耳聋时,迷路功能丧失,眩晕发作亦终止。临床上偶有爆发性耳聋者,可能属此类型。本文根据我省著名老中医王俭之验方,观察了60例患者,通过不同的服药护理,提高了该病的治愈率。1临床资料选择在我院…  相似文献   

9.
中药煎剂能随症加减,在体内吸收较快,祛邪迅速,故临床应用广泛。但小儿难以配合,常影响治疗。笔者在多年的儿科临床护理中,对喂服小儿中草药的方法略有心得,现介绍如下。1服药方法根据疾病性质,确定服药次数。一般新病、急病要分多次服,慢性病可少几次。喂服小儿汤药不能急于求成,具体方法如下。1.1喂服婴幼儿首先护士态度应亲切和蔼,将患儿抱起成半卧位,围上饭巾,先使其安静,同时转移患儿注意力。其次在汤药中加适量调味品,用小匙盛药,从患儿颊面倒入,也可以先一匙药再喂1~2匙果汁或糖水以冲淡留在口中的苦味,这样慢慢喂…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不仅确立了辨证施治的体系 ,亦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今仅以服药护理 ,作一浅探 ,以冀对临床辨证施护有一定指导意义。1 发汗之剂 ,微汗为佳发法之法 ,乃为病在太阳而设 ,以祛在表风寒之邪。然汗之程度 ,要恰倒好处 ,不可无汗 ,亦不可大汗。如服桂枝汤 ,微似有汗者亦佳 ,不可令如水流漓。因汗之太过 ,不仅表证不解 ,反而营阴受损也。故曰“病必不除”。如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等 ,均方后注 ,取微似汗。然若汗之太过 ,补救之法 ,如大青龙汤“温粉扑之” ,其汗则止。2 攻下之类 ,便通为效攻下之剂 ,为驱除体内有形之食积、瘀…  相似文献   

11.
中医护理工作中饮食调护与药效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服药是辩证施护关键环节,提高服药效果的基础是掌握食、药性味、归经、及其功能。明确食药同源的关系,食药配伍合理,食性与药性相顺应就能增强药物的作用,药效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反之则会降低或减弱药物的治疗作用,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中药的服用是中医护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药方剂众多 ,变化灵活 ,服药方法的合理与否 ,对临床疗效影响甚大。护理人员既要重视传统的中医用药理论 ,又要结合现代药物的知识 ,科学正确地服药 ,才能有利于病人的早日康复。目前 ,中药服法主要是汤剂 ,每日一剂 ,煎 2~ 3次服用。临床根据病情需要适当增减 ,如热性 ,急性病可以一日两剂。原则上治疗寒证疾病 ,药宜热服、温服 ,治疗热证疾病 ,药宜凉服。两次服药时间间隔 4~ 6小时。其次 ,中成药每日三次。在多年的护理实践中 ,笔者体会到中药的服用讲究及护理很多重要 ,浅述如下。1 选择…  相似文献   

13.
从服药时间、服药量次、辅服白饮及啜粥、药后护理等四个方面对《伤寒论》的服药护理知识作了归纳和论述。  相似文献   

14.
中医择时用药及服药规律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医学十分重视天人相应 ,重视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时间的关系 ,并进而指导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各方面。选择恰当的时间、时辰用药、服药治疗疾病 ,是中医时间医学重要的一部分。1择时用药、服药的依据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 ,人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不但  相似文献   

15.
万凤琼 《光明中医》2011,26(9):1928-1929
作为中医医院的护士,应该掌握一定的中药知识,如:中药的性味、功效、作用及副作用等。有利于正确地执行医嘱和做好服药指导,并能辨证护理病人,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金匮要略》既有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更具有临床学科的性质。学习《金匮要略》,对于拓宽临床思路,提高综合分析和诊治疑难病症的能力有独特的作用。历经2000余年,历代医家勤耕细读著述达数十百家,但对护理方面研究文章尚不多见,中药服法是辨证施治最后一环,服法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疗效。《金匮要略》按辨证施治的原则,对内服方剂,随治疗目的和药物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服药方法,值得借鉴和发扬。今仅将其服药方法及护理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7.
从中医时间医学探讨高血压患者服药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时间医学强调根据疾病的节律变化择时治疗,择时用药;而血压的波动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因此,在治疗上也应根据其节律变化选择适宜的时间治疗和服药.  相似文献   

18.
"不服药,得中医"的临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敬远 《吉林中医药》2003,23(11):47-47
张子和在《儒门事亲·过爱小儿反害小儿》中曾引班固言 :“有病不治得中医。”山东中医大家李克绍曰 :“不服药 ,得中医。”“不服药 ,得中医”是古人提示用药不当 ,易造成医疗事故的警戒性用语。药能治病 ,但用药不慎 ,也能加重病情。治好病为上医 ,致病加重为下医 ,那么 ,不服药虽不能愈病 ,但也不至于出事故 ,就等于请中等医生看过了。这提醒中医临床工作者 ,不是一遇到前来就诊的病人就一定开方用药 ,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 ,如未找到较理想的治疗方案 ,可不必服药 ,应多予患者心理上的疏导 ,也不失为一名合格的中医。笔者曾翻阅大量文献…  相似文献   

19.
李艳琳 《北京中医药》2008,27(7):556-557
自古中医治疗疾病离不开中药,临床常用的中药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等;其中汤剂是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药物剂型,由最初的单味用药,到商代伊尹创制复方汤剂,中医用药加减更加灵活、方便,为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1].但汤剂亦有不足之处,如煎煮、携带以及储藏均有不便,因此陆续出现了丸、散、膏、丹等剂型.随着现代制药工业的发展,各种新的剂型不断涌现,如片剂、合剂、糖浆剂、冲剂、注射剂等.  相似文献   

20.
李艳琳 《北京中医》2008,(7):556-557
自古中医治疗疾病离不开中药,临床常用的中药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等;其中汤剂是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药物剂型,由最初的单味用药,到商代伊尹创制复方汤剂,中医用药加减更加灵活、方便,为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1]。但汤剂亦有不足之处,如煎煮、携带以及储藏均有不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