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举了临床常用的治疗颈项强痛的足少阳胆经腧穴效穴及典型病案;总结了用足少阳胆经腧穴治疗颈项强痛的经验体会;并就该法的作用依据做了理论的探讨,为针灸治疗颈项强痛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腧穴名称具有极其丰富的中医学意义和文化内涵,而其命名多源于古代汉语。为了更清楚地探析腧穴名称蕴含的重要意义,借用训诂学工具进行研究。发现运用训诂学研究腧穴名称有助于明确有争议的腧穴定位,揭示腧穴背后文化内涵和蕴含的中医基本理论,同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腧穴的作用原理(如天枢为何既可治疗便秘又可治疗腹泻)、发掘腧穴的临床作用,发现并纠正一些对腧穴的错误命名(例如字音、字形等)具有重要意义,对我们正确、全面地认识腧穴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浅析蠡沟穴     
蠡沟穴又名交仪穴,首载于《灵枢·经脉》篇:"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归属于足厥阴肝经,是肝经的络穴,起着沟通肝胆两经的作用。蠡沟是临床常用穴,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现对蠡沟穴命名、定位及功用主治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关于命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  相似文献   

4.
“取象”思维贯穿整个中医思维过程,对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和应用有重要意义。其对经络、腧穴命名的构建作用,在经络理论的基本概念、腧穴的位置、五输穴的命名、穴位得气的判定等很多方面有广泛体现.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我们既要学会“取象比类”,又要学会“异类不比”,对于通过取象比类得出的结论,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聚类分析技术探索清代针灸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经穴选用规律。方法:利用古代针灸处方管理信息系统,检索清代针灸治疗中风半身不遂处方150首,采用频数分析,获取主要腧穴;在此基础上,利用SPSS 21. 0统计软件,进行主要腧穴的聚类分析。结果:清代针灸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主要腧穴包括16个,其中频数最高的5个腧穴是曲池、足三里、合谷、肩髃、阳陵泉,频数最高的5条经脉是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均为阳经,以及4个腧穴聚类结果(即组类)。结论:从古代针灸处方中,发现中风半身不遂治疗选用腧穴的组类,为现代针灸临床治疗中风半身不遂提供了用穴规律参考,为有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
穴象探究     
穴象是运用象思维研究腧穴命名及功用的重要思维方式,从法天,法地,法人,三个方面予以总结,来认识腧穴的命名、位置、气血流注、功用等,从穴象来解读穴性,以期对针灸理论及临床应用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整理现代针灸教材中主治面瘫的腧穴,归纳总结面瘫的"同功穴"及其规律谱,为腧穴配伍及针灸处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网络检索和人工检索两种途径,检索27部现代针灸教材中主治面瘫的腧穴,分析面瘫的"同功穴"及其规律,对其进行频次、归经、所在部位、规律谱分析,并与《腧穴主治·国家标准GB/T30233-2013》对比并进行分析。结果主治面瘫的"同功穴"有48个,所属经脉以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为主,穴位所在部位以头颈部、上肢、下肢为主。将出现频次在20~27次的腧穴定为1级谱,共27个腧穴;将出现频次在4~19次的腧穴定为2级谱,共10个腧穴;将出现频次在1~3次的腧穴定为3级谱,共11个腧穴。结论《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治疗面瘫的腧穴共有24个,其中24个与面瘫"同功穴"相一致,表明面瘫的"同功穴"与国家标准吻合。  相似文献   

8.
"肾主骨"与"少阳主骨"是出自《黄帝内经》的两种不同观点,前者侧重于藏象内容,广为人知;后者立足于经脉理论,但其思想的形成和真正含义仍不清晰。笔者查阅了"少阳主骨"这一理论观点的相关文献、后世注说,现从经脉学说的视角出发,基于足少阳经循行、腧穴、经脉病候及临床应用具体阐释"少阳主骨"的内涵,为其在针灸临床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针灸治疗偏头痛取穴规律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和分析针灸治疗偏头痛临床对照试验中的十四经腧穴用穴规律。方法搜集近几年来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报道40篇,对其取穴规律从中医角度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在合格文献中,治疗偏头痛的主穴有10个。10个腧穴分布于6条经和经外奇穴上,其中足少阳胆经用得最多,有3个,其他经上的各有1个。结论偏头痛的临床研究中使用的腧穴、归经主要以足少阳胆经为主,并且多以风池、太阳与率谷相配出现,而配穴则以辨证取穴为主。  相似文献   

10.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2004~2008年期间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所收录的核心期刊文献中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涉及的腧穴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并总结文献中针灸处方、腧穴频次、腧穴分布及组方关系。结果显示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穴以循经取穴为主,并配合局部取穴,主要选取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的腧穴,腧穴选择主要为五输穴及下合穴,委中、阳陵泉、环跳、华佗夹脊穴是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常用的腧穴。数据挖掘结果反映出的取穴规律和特点与针灸临床理论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基本相符,表明数据挖掘技术用于针灸处方用穴和配伍规律的研究是较合理可行的,分析结果可为针灸临床选穴提供相当程度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灵枢·经脉》详细描述足少阳胆经的循行、是动病、所生病,阳陵泉是其上腧穴,所谓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根据所在腧穴的主治规律,阳陵泉具有广泛的临床作用。以《灵枢》为基础,对路绍祖老师运用阳陵泉穴的应用进行总结,并根据临床病例,通过经络理论探讨其治病机理,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代针灸文献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取穴选用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式,对1957~201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中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及梳理,得到相关文献43篇,分析现代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选穴规律。结果:通过分析发现,现代针灸文献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选取腧穴主要为合谷、内关、三阴交、外关、肩髃、曲池、手三里、阳陵泉、尺泽和足三里,选取腧穴所属经脉主要为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选取腧穴所在部位主要是上肢部和下肢部,选取腧穴特定穴类别主要是五输穴、交会穴和八脉交会穴。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取穴规律具有以循经取穴、局部取穴和重视特定穴取穴为主的特点。结论:临床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应在中医阴阳平衡理论、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选取以肢体痉挛性瘫痪所在部位属于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为主的腧穴进行配伍,坚持辨证论治选穴配方,重视特定穴,从而发挥所选腧穴协同增效的作用,增强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力敏腧穴的分布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选穴依据.方法:纳入240名符合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力敏腧穴探查标准,对相应部位腧穴进行探查.随后根据穴位敏化特征的出现与否判断其是否为力敏腧穴,按骨度分寸记录其位置,并对探查所得的力敏腧穴归经、部位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共纳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40例,脱落4例,纳入有效研究病例236例,其中出现力敏腧穴的受试者有219例,LDH患者腧穴力敏化率92.80%,共探查力敏腧穴568个,经过对比,共有492个力敏点在传统腧穴穴区内,涉及传统腧穴32个.其中分布最密集的前5名穴区及频次如下:委中(59,25.00%)、环跳(51,21.61%)、风市(44,18.64%)、肾俞(38,16.10%)、阳陵泉(34,14.41%);力敏腧穴归经前3名分别为足太阳膀胱经(235,41.37%),足少阳胆经(195,34.33%),足阳明胃经(76,13.38%).结论:LDH患者力敏腧穴大部分与传统腧穴的位置重合,主要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上.  相似文献   

14.
腧穴命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并且具有极其丰富的意义和内涵。腧穴释名即对腧穴的名称进行注解训释,进行腧穴释名的研究和探讨,不仅有利掌握腧穴定位,理解脏腑经络、气血流注和腧穴功效、配伍,更有利于了解古人的哲学思想,提升学术和文化素养。自隋代杨上善首次注释十四经穴名,古今医家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探讨,对腧穴释名的源流进行梳理,有利于了解前人的探索研究成果,加深对腧穴的理解,促进腧穴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复杂网络技术,分析临床针灸治疗眩晕的穴位选择和配伍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和眩晕穴位处方选择研究提供了参考。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近5年关于针灸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类文献,依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本次研究的文献,并建立针灸治疗眩晕原始数据库。通过IBM SPSS Modeler18.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再利用Gephi0.9.2对腧穴数据进行“Fruchterman Reingold”算法建模,进行k-core层次分析,通过modularity class算法进行社团分析。结果 最终筛选出符合本次研究类型文献102篇,提取针灸处方169条,包含103个腧穴,腧穴使用总频次1163次。其中,使用腧穴以足少阳胆经为主,而足少阳胆经中又以风池穴使用频次最高(128次)。关联规则分析显示风池-夹脊穴在腧穴间支持度最高;风池-天柱在腧穴间置信度最高。运用k-core优化腧穴处方,得到31个核心腧穴,通过modularity class算法聚类得到3个社团。结论 针灸治疗眩晕处方所选腧穴主要分布于头部,特定穴中以五输穴、原穴以及背俞穴使用较多,而在选穴和腧穴配伍方面则...  相似文献   

16.
经穴命名,始于《内经》,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经穴的名称是根据经穴各方面特点,利用比拟、象形、会意、写实的方法,把腧穴的实质通过命名具体、鲜明、生动地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7.
大多腧穴的命名不仅清楚地反映出其定位,还寓意深刻地提示了各自的生理功能、类别、主治和操作等.重视腧穴的命名,开展启发式教学,可加深学生对腧穴的理解和记忆,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少阳主骨"学说首见于《黄帝内经》。相较于流传更为广泛的"肾主骨"学说,"少阳主骨"学说则是从经脉濡筋骨、利关节以及少阳经秉受胆腑之刚气的角度而论,可能与全身性骨骼疾病的关系更为密切。关于"少阳主骨"学说,后世医家虽各有所论,但均未能全面、系统地论述这一学说。本文从"少阳主骨"学说的溯源、理论依据、少阳经脉腧穴治骨病及应用举隅4个方面对《黄帝内经》"少阳主骨"学说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针灸是中医的瑰宝,探究其腧穴命名的含义,对于提高其临床疗效具有实际意义。而取象思维是古人思维方式的代表,利用古人的思维方式去探析腧穴命名的含义,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腧穴,从而更进一步提高针灸在临床上的疗效。通过采用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运用训诂学的方法对十四正经的腧穴进行逐字释义,然后再借助统计学进行分类,最后汇总出以取象思维命名的腧穴计200余穴。  相似文献   

20.
基于《内经》"周痹"理论,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关键病机为情志失常引发身体痹病。从情志不畅、脏腑在肝胆、经络在少阳等方面进行分析,阐明七情致痹、少阳为枢、其痛在筋为本病之中医学发病机制。治疗以畅情志、调五脏而和少阳为大法,以柴胡剂为主方,使气血阴阳、升降出入和谐,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