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与电针、理疗综合治疗早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0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采用针灸理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康复训练和电针。结果:治疗4周后,在面神经功能分级上、在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上,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二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P<0.01、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电针、理疗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9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治疗组采用电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电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0%,高于对照组的87.8%(P〈0.05)。结论:电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林敏 《河南中医药学刊》2011,(10):1275-1276
目的:观察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电针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将12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0例)采取电针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普通针刺,治疗1月后分别在0月、3月对照观察两组并发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结束后0月并发症例数无显著差异(P〉0.05),在3月后治疗组并发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3月后治疗组面肌纤维性痉挛和面肌痉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3个月后治疗组并发症患者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电针治疗会提高并发症的发生,其中老年人急性期电针治疗后期更容易出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温针与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与对照组39例。两组均采用TDP照射治疗,治疗组加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加用电针治疗。结果:愈显率治疗组为97.22%,对照组为84.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优于电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疗效。方法:84例中,发病1周内43例为治疗组,发病1周后41例为对照组,两组均用电针治疗20天。结果:治愈率治疗组67.4%、对照组38.6%,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电针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疗效优于稳定期,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用电针治疗效果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6.
万泉 《吉林中医药》2009,29(8):699-700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分为运用电针配合超短波组(治疗组)和单纯采用电针组(对照组),进行对比治疗,并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电针配合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电针梅花针火罐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9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梅花针火罐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电针梅花针火罐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97.7%,对照组为86.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梅花针火罐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分别为分期针刺组、分期针刺加灸组、分期针刺加电针组及对照组即不分期针刺组,每组分别为30例。比较分期针刺治疗与不分期针刺治疗之间的疗效差异,以及分期针刺治疗各方法之间的疗效差异。结果:①分期针刺组、分期针刺加灸组及分期针刺加电针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与不分期针刺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三组疗效要优于第四组。②分期针刺加灸组及分期针刺加电针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与分期针刺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两组疗效要优于分期针刺治疗组。③分期针刺加灸组及分期针刺加电针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可以提高针刺治疗效果,且明显优于不分期针刺组;在分期针刺的基础上增加灸法、电针综合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分期针刺组。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越早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TDP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配合TDP治疗组(50例)和单纯毫针对照组(22例)。结果:电针配合TDP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0%(49/50),明显优于单纯毫针组的81.8%(18/2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TDP治疗周围性面瘫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灸标本兼治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慢性疲劳综合症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疗程结束后,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面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本兼治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在增强患者体质、改善生活质量的同时,还明显提高了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加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方法:将14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72例,对照组针刺患侧面部牵正、下关、颊车等穴,治疗组在此基础加面部推拿。10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休息3d,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愈显率分别为77.8%、94.5%,对照组分别为59.7%、75.0%。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基础上加面部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瘫比单纯电针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针刺面瘫穴加马钱子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面瘫穴加马钱子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21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加马钱子外敷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8.25%,对照组有效率73.53%,两组有效率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面瘫穴加马钱子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电针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86例患者分为治疗组52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针刺患侧颊车、地仓、太阳等穴,并服用加味牵正散,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有电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15%,对照组总有效率61.6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在针刺加中药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刺透穴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40例采用针刺透穴合电针治疗,对照组30例单用毫针刺治疗。结果:2组均在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治疗组治愈28例,显效7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治愈14例,显效9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为90.00%。两组治疗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在同样治愈的病例中,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治疗组施治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针刺透穴合电针二联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压对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影响。方法:将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高血压组168例与正常血压组144例,2组进行相同针刺及电针治疗,治疗4个疗程后对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血压组在痊愈率优于高血压组(P〈0.05);正常血压组治愈时间明显短于高血压组(P〈0.05)。结论:高血压可影响周围性面瘫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合康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周围性面瘫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4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在针刺选穴和针刺时间、疗程上均一致,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康复手法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疗效(P〈0.05),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合康复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寻找能提高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的电针波型。方法:将147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选用地仓和颧髂、阳白和太阳、迎香和鼻通、下关和VI禾髂或夹承浆各一组,4组同时应用,先用连续波,在用疏密波治疗;对照组不分组,采用连续波治疗。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和痊愈所用时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在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将疏密波和连续波配合使用,效果显著优于单纯使用连续波者。  相似文献   

18.
穴位注射结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川芎嗪穴位注射结合针刺、肌肉注射结合针刺和单纯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各20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3.3%,对照Ⅰ组46.7%,对照Ⅱ组40.0%。治疗组疗效优于两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疗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川芎嗪穴位注射结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明显优于单一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平衡针灸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蓉晖 《光明中医》2008,23(3):303-304
目的:观察平衡针灸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急性期(1—7天)健侧给予平衡针灸治疗,穴取腰痛穴、鼻炎穴、胃痛穴,7天后配合患侧分组常规取穴加电针;对照组急性期健侧常规取穴并开四关,恢复期患侧分组常规取穴加电针。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73.9%,明显高于对照组50%(P〈0.025)。结论:平衡针灸配合电针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探索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新方法。方法将4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两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0 d后、治疗3个月后HBN进行评分并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0 d后和治疗3个月后HBN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30 d后和治疗3个月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5.0%和95.0%,对照组分别为60.0%和80.0%,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