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强调望诊是诊断的第一要务。《素问·五脏生成篇》"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色脉,可以完全"进一步指出了望诊的重要性。1五色望诊源于《内经》《素问·举痛论篇》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说明脏腑之气有一定的分部,五色主病有一定规律。《灵枢·五阅五使》"五色之见于明堂,以观五脏之气"更加  相似文献   

2.
奇经八脉学说,属经络学说的组成部分,虽与经络学说有关,但毕竟自成体系,且其形成过程尤为复杂,故特专题论述。1黄帝内经在今存《素问》及《灵枢》中,虽无“奇经八脉”之概念,但已有其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诸篇:督脉,《素问·骨空论》言之甚详,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不仅贯脊而上行,至巅上,入络脑,复下项,循肩髆内,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说明其在背部有上下往复之线路。又《灵枢·本输篇》仅言“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又《灵枢·营气篇》亦曾言督脉[1]。任脉,《素问·骨空论》云:“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系咽喉,上颐循…  相似文献   

3.
“血汗同源”的学术观点源于《内经》。《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决气篇》亦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说明汗是由津液所化生,而津液又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在临床实践中,常可见到津伤及血和血损及津的病征。所以说“血与汗同源而异流。”《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汗为心液”,“心主血”,这就是汗的生成和“血汗同源”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冠心病的认识冠心病,是现代医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中医文献中虽然无此病名,但是根据本病的发病因素和临床表现,却有很多类似之处。公元前五世纪,我国最早的古典医学文献《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二部著作)中已有类似本病的描述:在《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有“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篇》则有“痛如以锥鍼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  相似文献   

5.
《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得气是针灸取得疗效的关键所在,本文根据《灵枢·行针》和《灵枢·通天》所述内容,分析阴阳“五态人”的特点及其对针刺得气的影响.提出了因质施针,并对“五态人”的发病特点及疗效预后进行了分析推测,为针灸在临床中因人制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正> 尿潴留属中医“癃闭”的范畴,早在《内经》时期即有论述,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膀胱不为利为癃。”《灵枢·胀论篇》说:“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并谓此症可用针刺治愈。作者数十年来用针灸治疗尿潴留87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奔豚之名,最早见于《内经》、《难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肾脉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难经·五十六难》:“肾上积,名曰奔豚”。本篇所论当与《灵枢》含义相同,而与《难经》“肾积奔豚”有别。杨玄操注《难经》亦云:“又有奔豚之气,非此积病也”。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不齐,心力衰竭,心脏扩大等现象,祖国医学虽无此病名,但对其症状的认识早有记载。如《素问、标本病传论》:“心病先心痛”,说明了心痛是心脏疾患较常见的症状。《素问、藏气法时论篇》及《圣济总录·心痛总论》中说:“心病者心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包络之痛,痛于两乳中,鸠尾之间,即膻中也”。此乃对疼痛发生和放射部位作了较详细地描写。在《灵枢、厥气篇》中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  相似文献   

9.
肠痛最早记载于《素问·厥论》,“少阳厥逆……多为肠痛”。“痈”即壅塞不通之意,指“邪气”与“荣卫”相搏于肠道,致运化失职,糟粕停滞,气血瘀阻而成。《灵枢·痈疽篇》:“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其治疗则“其下者引而竭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相似文献   

10.
下合穴为针灸特定穴之一,指手三阳经在下肢所设的三个合穴,结合足三阳经的三个合穴,共称下合六穴。根据《灵枢,四时气》篇:“邪在腑,取之合”而立论。《素问,咳论》篇指出:“治脏者,取其俞,治腑者,取其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荥腧治外经,合治内腑”。进一步明确了合穴的治疗作用。诚然,下合六穴对腑病确有显著的疗效,故特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1.
《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灵枢·营卫生会篇》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指明五  相似文献   

12.
肝大是一个体证。早在《内经》的《灵枢·本脏篇》就有“肝大”之论述。《景岳全书·积聚》云:“盖积者,积垒之谓。“此言肝大是肝之“积”所致。属“肝积”或曰“肥气”之范畴。肝脏的生理功能:肝主藏血,有贮存血  相似文献   

13.
谈“针刺得气”与“气至病所”和针灸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针刺得气”与“气至病所”和针灸临床高俊雄,赵万标(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北京100015)关键词:《灵枢》;针刺得气;气至病所《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刺节真邪》曰:“用针之类,在于调气”。《金针赋》着重指出:“气速效速,...  相似文献   

14.
“气至病所”的激发方法与现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至病所”是一个古老的经络问题,是指在针刺后经气从刺激点开始到达病所的一种针刺手法,古今医家都很重视。《内经》明确提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强调了在针刺治疗中,“气至病所”关系到临床治疗效果,本文结合文献及近年来的研究,对“气至病所”这一经络现象加以论述。1“气至病所”探源古代医学在针刺过程中,很注重调气,《灵枢·刺节真邪》篇:“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又如《灵枢·终始》篇:“凡刺之道,气调而上。”均指出调气的重要性,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提出了针刺感应趋向病痛局部的“气至病所”法,…  相似文献   

15.
胸痹是指以胸膺部闷塞及疼痛为主的病证。祖国医籍对于胸痹心痛的记载甚多。《素问·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厥心痛,与背相控,……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同篇还有“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  相似文献   

16.
古人对穴位的命名,有部分是直接接所处部位的名称定名的。由于古代有些部位名称,现在已不常用,所以由此而取名的穴名,也就难以使人理解其涵义。本文仅对这类穴名,选择部分作初步讨论。 完骨 “完骨”一名,在《内经》中既作部位名,又作穴名。前者如《素问·气府论》:“下完骨后各一”。《灵枢·经筋》:“上结于完骨”。《灵枢·骨度》:“耳后当完骨者,广九寸”。等;后者如《素问·气穴论》:“完骨二穴”。《医宗金鉴》释“完骨”部位为:“耳后之棱骨,名曰完骨,在枕骨下,两旁之棱骨也”。张隐庵曰:“耳后高骨为完骨”。即颞骨乳突。本穴“在耳后,入发际四分”。当“完骨”部的后下方,穴名即以部位名名之,故名“完骨”。  相似文献   

17.
经期感冒是妇女常见疾患之一,常常直接影响月经周期;如经期临近而患感冒,常使月经逾期不至;或行经之际,罹患感冒,以至经行骤停,或止而复来,来而忽止,参差不调.《内经》指出:“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月事不以时下。”(《灵枢·水胀篇》),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把经期感冒称为“热入血室”,在他的《伤寒杂病论》中重复篇出,叙述详  相似文献   

18.
刺络疗法是以针刺人体一定穴位或浅表络脉,放出少量血液,以达到治病的一种方法。此法源远流长,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称为“络刺”,如《素问·刺法论》说:“络刺者,刺小络血脉也”。《灵枢经》则称为“刺络脉”,如《灵枢·经脉篇》说:“故诸刺络脉者,必剌其结上甚血者”。其它如“赞  相似文献   

19.
祖国医学对肺炎的认识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可包括于咳喘、温病的范围。有关咳喘的概念出现较早,如《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气贲郁,皆属于肺,……诸瘘喘呕,皆属于上。”《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金匮要略·肺痈肺瘘咳嗽上气篇》:“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等。温病学说形成较晚。温病学产生以后,医学大都参考温病辨证施治的方法治疗本病,将  相似文献   

20.
"肾主精"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肾主精的理论根据《灵枢·本神》云:“肝藏血,……脾藏营,……心藏脉,……肺藏气,……肾藏精”,《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主精”理论的提出包括以下方面:第一,肾具有生殖功能。在机体发育至一定的年龄阶段,产生出“天癸”物质促使女子“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