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玲  顾殿华  王绍闯  陆军  常新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7):3139-3141
目的:评价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EMI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3例行EMIC(EMIC组)和456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组)患者的术中和术后情况,对比其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止痛剂使用情况、切口感染率及住院时间,随访比较两组消化不良、腹胀腹泻、胆总管结石发生率。结果:在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消化不良、腹胀和腹泻发生率方面,EMIC组低于LC组;在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止痛剂使用情况、切口感染、住院时间及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发生率方面,EMIC组与LC组差异无显著性。EMIC组随访期间未见结石复发。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保证手术彻底性的前提下,EMIC是一种安全且值得推广的治疗胆囊结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和内镜Oddi’s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治疗胆囊和胆总管结石的方法和价值。方法对已证实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46例病人,经内镜Oddi's括约肌切开取石成功后,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结果除5例内镜取石失败外,其余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及严重并发症。结论联合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内镜Oddi’s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或腹腔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326例作为研究样本,依据手术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60例患者采取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观察组166例则采取腹腔镜下保胆取石术治疗。结果两组手术用时和治疗费用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以及术后饮食恢复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为3.0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胆囊结石患者治疗中采取腹腔镜保胆手术效果优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保胆取石手术可降低患者术中损伤,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同时术后并发症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术(LRCL)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184例术前胆囊收缩率≥30%的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行LC和LRCL,分别于术后3、12、24个月进行随访,B超测量胆总管内径,统计腹痛、腹泻、脂肪泻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4个月LC组胆总管内径(7.6±0.4)mm,显著大于术前的(5.3±0.7)mm(P< 0.05);而LRCL组术前与术后比较胆总管内径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3个月LC组腹痛的发生率57.6%,高于LRCL组的15.2%(P<0.01).LC组术前无腹泻和脂肪泻,术后3个月腹泻发生率为34.8%,脂肪泻发生率为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LRCL组腹泻及脂肪泻的发生率术前及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腹泻、脂肪泻的发生率差异最为显著,LC组显著高于LRCL组(P< 0.01);LC组在术后24个月仍有少数患者存在腹泻(4.3%)、脂肪泻(6.5%),与LRC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术前胆囊收缩功能良好的胆囊结石患者,LC后胆囊功能缺失,术后2年内包括腹痛、腹泻及脂肪泻在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而LRCL保留了胆囊亦保留了胆囊功能,术后2年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胆结石患者实施微创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术后生理、心理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2019年4月截至2022年1月收治的83例在本院行手术治疗胆结石的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参照组(41例)与观察组(42例),其中参照组患者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以及两组患者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排气、住院方面消耗的时间均是比参照组更少的,统计也证实两组之间的差距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主观症状、社会状态、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等各项评分均高于参照组相应评分,统计也证实两组之间的差距有显著性(P<0.05);护理干预前评估两组的心理状态情况,得到的结果是没有差距的(P>0.05),护理干预后再次评估,两组的SAS和SDS评分呈现出来的结果是减少,尤其是观察组减少的程度比对照组更大,统计也证实两组之间的差距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38%,参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4.63%,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统计也证实两组之间的差距有显著性(P<0.05)。结论:胆结石患者临床中实施治疗,选择微创保胆取石术以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治疗效果均较为显著,但微创保胆取石术效果更为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微创保胆取石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我院100例胆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对照组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生活质量和术后并发症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结石在手术指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等多方面均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胆镜碎石取石术(PCCL)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手术方法和技巧。方法38例PCCL术后结石复发的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手术,30例采用腹壁四孔法实施,8例采用腹壁五孔法实施,闭合法建立气腹,置入套管,视上腹部粘连情况确定第二孔位置,可选择于剑突下中线旁偏右、中线旁偏左、右锁骨中线、右腋前线及右下腹等处穿刺第二孔,成功后分离粘连于常规位置行其他孔的穿刺。然后按常规操作切除胆囊。术后根据需要决定是否放置腹腔引流。结果38例均获得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无一例LC术后并发症。结论有过PCCL术史的患者,扎实的腹腔镜技术加仔细、耐心的操作,LC可以达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系统评价内镜保胆取石术(EGPC)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The Cochrane Library等,收集2000年1月-2022年6月关于EGPC和LC治疗胆囊结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语言仅限于中文和英文。对获得的文献进行筛选、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运用RevMan 5.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2篇中文文献被纳入研究,共1 888例患者。与LC组比较,EGPC组术中出血量更少(MD = -12.88,95%CI:-16.29~-9.47,P = 0.000),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更短(MD = -6.05,95%CI:-8.17~-3.93,P = 0.000),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更短(MD = -4.76,95%CI:-5.89~-3.62,P = 0.0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OR^ = 0.25,95%CI:0.17~0.36,P = 0.000),两组患者手术时间(MD = 1.79,95%CI:-5.02~8.59,P = 0.610)和住院时间(MD = -0.68,95%CI:-1.48~0.12,P = 0.1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GPC对于满足保胆取石指征的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运用价值,但由于研究纳入文献质量较低,结论还不足以支持EGPC在治疗胆囊结石方面优于LC,有待下一步纳入高质量的RCT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于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90例胆囊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LRCL和LC组,LC组采用传统的三孔穿刺法进行治疗,LRCL组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进行治疗,比较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均痊愈出院,其中LRCL组有2例出现并发症,分别为皮下气肿和腰背部疼痛,LC组则有8例,2例皮下气肿,2例切口脂肪液化,4例为腰背部疼痛。此外,LRCL组在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的结果均优于LC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LRCL是胆囊结石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腹腔镜切除术(LC)在基层医院已广泛开展,由于胆道系统解剖复杂性,加之初期开展腹腔镜手术医师的经验不足,易出现胆管损伤及出血,成为初期LC开展的制约因素,为防止出现上述并发症,总结我院自2000年12月至2003年12月施行LC84例的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血液透析患者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探讨和评价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24 ~48h恢复血液透析。8 例术后恢复良好,无任何并发症,1 例出现胆囊三角区少量积液。结论:围手术期处理对血液透析患者相当重要,控制良好的血液透析患者可以安全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腹腔镜胆囊切除围手术期处理(附386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总结老年人胆囊良性病变386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的处理经验。方法:为386例60岁以上的老年胆囊疾病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前除常规检查外,特别注意心,肺功能和血糖的检查;术中心电监护及监测血氧饱和度;术后侧重观察心肺功能和测定血糖。结果:380例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6例中转开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24h均恢复胃肠功能,术后平均住院4.2d。结论:合理且周密的围手术期处理是保证老年患者耐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围手术期处理(附176例报告)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行LC的176例老年胆囊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1例完成LC手术,5例中转开腹;因胆漏和术后病理证实为胆囊癌而再次剖腹手术各1例;无1例死亡。结论:严格的适应证选择、充分的术前准备、细心的术中操作和妥善的术后处理是老年患者LC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中转开腹的发生与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l02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成功率97.4%,中转开腹27例,占2.6%。其中被迫性中转开腹17例,占1.7%(胆囊局部粘连严重)。强迫性中转开腹10例,占0.97%。(胆管损伤6例占0.58%,出血4例,占0.39%。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原因依次为腹腔粘连严重,胆道损伤及出血。严格腹腔镜手术程序可降低严重并发症率。  相似文献   

15.
小儿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效果,安全性和费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在儿外科实践的效率。方法 :回顾性研究两所儿童医疗中心开展儿童LC(1 993年 3月~ 2 0 0 0年 5月 )的效果 ,安全性和费用材料。统计分析用Student’st检验。结果 :1 1 8例胆囊切除术中 ,32例OC(2 7% ) ,86例LC(73 % )中 ,3例中转OC(3 .5 % )。手术时间LC =96 .3min与OC =96 .7min ,P >0 .0 5。住院时间LC比OC减少 2 .8d ,P <0 .0 5。两组均无手术技术并发症。LC总费用与OC比较没有明显增加 ,LC是 (30 4 2 9± 897)元与OC是 (30 2 4 5± 6 842 )元 ,P =0 .91。结论 :LC应用于儿童安全而有效。LC明显缩短了住院时间。经过培养的医生做LC ,不会增加并发症。与OC比较 ,LC不增加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6.
小切口直视下胆囊切除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创伤应激反应的程度差异、代谢改变以及术式特点。方法:选择62例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患者,随机分为MC组和比组,每组各31例,圈手术期分别测定血清胰岛素、生长激素、皮质醇水平,并监测手术前后动脉血气和酸碱平衡,记录平均手术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结果:MC与比组创伤应激反应的程度无显著差异。PO2在MC组圈手术期无明显变化,比组术后第1天明显下降。SO22组术后第1天均较术前明显下降,第3天2组均恢复至术前水平。H2CO3和BE在LC组术后第3天明显低于MC组;PH值在比组术后第1天明显低于MC组。MC与LC两种术式在手术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上无显著差异,但在医疗费用方面比明显高于MC。结论:MC与LC所引起的创伤应激反应的程度相近,MC对呼吸及代谢的影较LC小,与LC相比MC更为安全、简单、经济并且适应症广泛。  相似文献   

17.
18.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血浆儿茶酚胺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观察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头高脚低体位(r T 位) 和 C O2 气腹对血浆儿茶酚胺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监测15 例患者麻醉前、气腹前、腹内压达2k Pa 后10min 及术毕4 个时点血浆肾上腺素( E) 和去甲肾上腺素( N E) 浓度。其中11 例患者采用 Swan Ganz 导管技术,监测r T 体位、气腹及术毕等各时点的血液动力学指标。结果:气腹时血浆 N E、 E 浓度明显增加,术毕 E 仍未恢复( P< 0 .05) ;r T 体位时,中心静脉压、每搏量、心输出量、平均肺动脉压均明显下降( P< 0 .05) ,余无明显变化。气腹时,除每搏量无明显变化外( P> 0 .05) ,其余指标均明显增加( P< 0 .05) 。结论: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引起机体应激反应和血液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羟考酮控释片在治疗慢性癌痛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同时观察伴随疼痛的肺癌患者在接受奥施康定镇痛治疗后其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疼痛的评价采用0-10数字疼痛强度评分法,并记录剂量滴定达稳态时间和维持剂量。采用生活质量量表EORT CQLQ-C30(V3.0)中文版对其中28名肺癌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了评估。结果:入组的48例患者中,有46例可评价疗效及安全性。其中42例(87.5%)患者达到了满意的疼痛缓解,平均滴定达稳态时间为2.1天。用药期间,25名(52.1%)患者曾经发生至少1种不良反应。在疼痛缓解的同时,大多数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结论:奥施康定用于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是安全有效的;它能改善肺癌疼痛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慢性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疼痛科门诊慢性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简式Mc Gill疼痛问卷(short-form of Mc 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及生活质量指数(quality of life index,QL-Index)。结果:1慢性疼痛患者生活质量总分与SF-MPQ总分、感觉项总分、情感项总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现时疼痛强度(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感觉项计数、情感项计数均呈显著负相关(r=-0.195~-0.433));2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模型可解释慢性疼痛患者生活质量指数改变的88.8%,情感项总分、感觉项总分、VAS评分、感觉项计数、情感项计数、PPI评分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变有影响,尤其以目前疼痛强度评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最为显著。结论:慢性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其疼痛特征的多重影响,患者目前疼痛强度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