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HBsAg无症状携带者HBVM的转归.方法对1989年普查发现的135例HBsAg阳性者于1993年及2003年作血清学随访,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等并作比较分析.结果135例HBsAg无症状携带者的总体HBVM感染模式变化不大;小三阳模式相对最为稳定;大三阳中有39.13%转为小二阳,小三阳中有21.28%转为小二阳,小二阳中有28.26%转为小三阳.有23.70%的随访对象曾出现ALT异常升高;主要见于HBeAg阳性者;60岁以上者在10年后的随访中,HBeAg阳性率有增加的趋势.结论HBsAg无症状携带者的HBVM感染模式总体呈现动态的变化,并有一定的转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标记物(HBVM)模式的自然转变规律。方法 对399例无症状HBV携带者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进行检测。 结果 399例HBV携带者中起始HBsAg阳性381例,阳性率为95.5% ,随访期间HBsAg阴转28例(7.3%),15例(3.9%)出现抗-HBs阳转;最初检HBeAg阳性129例,阳性率32.3% ,随访期间HBeAg阴转46例(35.7%),23例(17.8%)出现抗-HBe血清转换。最初HBeAg阳性129例中,随访终点时HBsAg阴转13例(10.1%);HBeAg阴性270例中,随访终点时HBsAg阴转21例(7.8%),在随访期间,出现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升高者11例(2.8%),其中5例(1.3%)表现为急性肝炎发作(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3倍正常值上限)。结论 HBV在体内复制的过和中可产生不同的抗原,抗原对机体的刺激反应又可产生相应的抗体,随着病毒感染的时期不同以及个体间免疫应答的差异,血清HBVM 的检测结果显示可有多种模式,且不同的模式很有可能互相转变或变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斑点杂交法检测了163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及105例HBsAg阴性而抗HBc和(或)抗HBs阳性者血清HBV-DNA,借以比较不同血清标志的传染性。无症状HBsAg携带者HBV-DNA检出率为58.3%,其中HBeAg阳性者为90.8%,抗HBe阳性者为14.7%:HBsAg阴性(抗HBc和/或抗HBs阳性)者中HBV-DNA检出率仅为1.9%.表明HBV-DNA与HBeAg关系最密切,HBV-DNA检出率与HBsAg滴度呈正相关,无性别差异,但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小HBV-DNA检出率越高。大多数无症状HBsAg携带者血中HBV—DNA阳性可持续9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掌握我市饮食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HBV感染状况。方法:用ELISA法检测HBsAg及乙肝两对半。结果:检测34950名饮服从业人员HBsAg阳性率1.13%,检出11种感染模式,以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为主,占45.58%,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为次,占33.49%。结论:对HBsAg及HbeAg阳性者及时调岗,是控制乙肝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免疫状态对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表达模式的影响。方法以确诊的慢性肝病患者包括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轻、中、重度、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对研究对象的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IL-2、IL-10进行检测,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CD4+、CD8+T细胞分析,应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肝病患者共有3种HBVM表达模式:大三阳(HBsAg、HBeAg和HBcAb阳性)、小三阳(HBsAg、HBeAb和HBcAb阳性)和小二阳(HBsAg和HBcAb阳性)模式。大三阳、小三阳和小二阳表达模式的阳性率分别为31.09%、57.14%和11.77%;小三阳表达模式组的CD8+细胞显著低于大三阳表达模式组(P0.05),其余各组间的IL-2、IL-10、CD4+、CD8+T细胞水平虽有差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肝病患者小三阳表达模式多见;患者血中CD8+细胞水平低可能有助于慢性肝病患者HBVM小三阳模式的表达,反之可能有助于HBVM大三阳模式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标记物(HBVM)模式的自然转变规律。方法对399例无症状HBV携带者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进行检测。结果399例HBV携带者中起始HBsAg阳性381例,阳性率为95.5%,随访期间HBsAg阴转28例(7.3%),15例(3.9%)出现抗-HBs阳转;最初检HBeAg阳性129例,阳性率32.3%,随访期间HBeAg阴转46例(35.7%),23例(17.8%)出现抗-HBe血清转换。最初HBeAg阳性129例中,随访终点时HBsAg阴转13例(10.1%);HBeAg阴性270例中,随访终点时HBsAg阴转21例(7.8%),在随访期间,出现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升高者11例(2.8%),其中5例(1.3%)表现为急性肝炎发作(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3倍正常值上限)。结论HBV在体内复制的过程中可产生不同的抗原,抗原对机体的刺激反应又可产生相应的抗体,随着病毒感染的时期不同以及个体间免疫应答的差异,血清HBVM的检测结果显示可有多种模式,且不同的模式很有可能互相转变或变化。  相似文献   

7.
张泓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125-126
目的:了解我市部分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方法:调查2007年1~6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人群的3 250例血清乙肝五项标志物检测结果,采用ELISA法试剂盒检测。结果:共检测出8种感染模式,乙肝病毒携带者占总检测人数的5.96%,其中,HBsAg、HBeAg、HBcAb均为阳性者(大三阳)占0.98%,HBsAg、HBeAb、HBcAb均为阳性者(小三阳)占3.2%;结论:继续加强乙肝五项标志物的普查和乙肝疫苗的接种,对乙肝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近年来涟钢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乙肝病毒感染情况。方法:3425例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抽取静脉血,做乙肝表面抗原筛查,阳性者再做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HBsAg阳性率为4.08%,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血清标记物主要有四种模式:I组俗称大三阳[HBsAg(+)、HBeAg(+)、HBcAb(+)]和Ⅱ组俗称小三阳,[HB-sAg(+)、HBeAb(+)、HBcAb(+)]感染者比例偏高,其次为Ⅲ组俗称大二阳[HBsAg(+)、HBeAg(+)]及Ⅳ组俗称小二阳[HBsAg(+)、HBcAb(+)]。结论:整个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乙肝病毒感染较低。  相似文献   

9.
承德市饮食服务人员HBsAg检测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199年至1993年从事饮食服务行业的23283人次,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和解放军302医院提供的药盒,进行了乙肝表面抗原检查,结果,阳性人数1009人次,平均阳性率为4.35%,低于全国总体人群8.9%的感染率,我们对无状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进行了区别对待;单纯HBsAg阳性,中和试验阴性,HBsAg阳性,HBeAg阴性或抗-HBe阳性者可办证上岗,HBeAg阳性者调离岗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PHC)患者乙肝病毒感染状况与血清甲胎蛋白(AFP)结果的关系.方法 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106例PHC患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及AFP水平.结果 106例PHC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模式分析中,HBV感染95例,其中感染模式HBsAg、抗HBe、抗HBc 3项阳性(小三阳)为54例,HBsAg、HBeAg、抗HBc 3项阳性(大三阳)25例,单纯HBsAg阳性8例.106例PHC患者中,HBVM阳性者AFP升高比例明显高于HBVM阴性者(P<0.01).结论 HBV是原发性肝癌发生的重要病因,在PHC患者中AFP升高与HB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1.
对222例HBsAg携带者进行了四年动态观察.其血清学转归:HBsAg阴转46例,阴转率20.72%;HBeAg阴转25例,阴转率34.72%.其临床转归:康复46例.慢性携带者117例,急性肝炎12例,慢性肝病22例.轻微肝功能损害25例.影响转归的主要因素是HBsAg滴度、年龄及HBeAg-抗HBe系统.HBsAg、HBeAg阴转和HBsAg滴度呈负相关.和年龄呈正相关;HBeAg阳性者HBsAg阴转率低,且易倂各种急、慢性肝病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父婴传播的流行情况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父亲的新生儿群体中,HBV的感染和流行情况。方法:对230例慢性HBV感染的父亲和母亲HBV标志物(HBVM)阴性的新生儿进行HBVM测定,另一组无HBV感染的父亲和母亲的新生儿为对照组。结果:44名新生儿HBV DNA阳性(阳性率19.1%),对照组阴性。结论:HBV感染的男性其子代中有较高的HBV感染率,HBV可通过父婴垂直传播给新生儿。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PCR技术在乙肝病毒感染诊断中的应用及HBV-DNA与HBVM间的关系,对524例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清采用PCR与ELIAS进行检测。结果:HBsAg、抗-HBc、HBeAg三项阳性组,HBVM全阴组,单项抗-HBs阳性组,HBV-DNA检出率分别为80.14%、47.62%、26.47%,提示三项阳性组HBV-DNA检出率是8组形式中的最高组,标志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HBVM全阴组也  相似文献   

14.
谷茂林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12):1394-1396
目的:探讨HDVM阴性慢性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及组织中HBsAg、HBcAg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4例原因不明的慢性肝炎患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HBV-M(HBsAG、抗HBS、HBcAg、抗HBc、抗HBc),抗HAV-IGM,抗HCV-IgMI、gG,抗HDV-IgMI、GG,抗HEV-IGMI、GG,抗EBV-IGM,抗CMV-IgM,抗TTV-IgM: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患者进行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基因(HBVDNA)定量检测;应用免疫组化法,通过肝组织活检测定患者肝组织中HBsAg、HBcAg的表达情况。结果:24例HBVM阴性肝病患者中,6例可检测到HBV-DNA,其中5例肝组织中HBsAG、HBcAg同时阳性,1例HBsAg(+)、HBcAg(-);18例血清HBV-DNA阴性患者中用肝组织活检者3例,其中1例肝组织中HBsAg、HBcAg同时阳性。结论:HBVM阴性不能排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应结合血清HBV-DNA测定及肝组织中HBcAg、HBcAg的检测,以防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5.
3265名大学新生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HBV的感染与携带情况.方法用ELISA法检测HBVM,酶动力学法测定ALT.结果 HBsAg阳性率为5.70%;HBsAg阳性组的HBVM模式有八种,并以"小三阳"和"大三阳" 模式为主; "大三阳"与"小三阳"组及其它组间ALT异常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HBsAg携带在性别间无差异P>0.05.结论为预防和控制HBV在高校内传染,应加强在新生中HBVM及ALT的检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HBV感染者血清中PreS1与HBV-DNA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乙型肝炎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ELISA方法对320例HBsAg阳性血清进行PreS1、HBVM检测,并与HBV-DNA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比较分析.结果HBeAg阳性组中,PreS1、HBV-DNA阳性率分别为74.6%和83.7%;HBeAg阴性组中PreS1、HBV-DNA阳性率分别为27.7%和24.7%,PreS1、HBV-DNA阳性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相关回归分析,r=0.9911,y=-11.9522+1.2661x.结论PreS1、HBV-DNA阳性检出率呈正相关,PreS1可作为HBV感染转归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1990年9月对武汉市某医科大学379名新生入学时进行了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标志(HBVM)的血清学检查,结果:乙肝感染率为37.73%,HBsAg、HBeAg、HBcAb、HBeAb、HBsAb的单项阳性率分别为9.76%、1.06%、9.23%、1.32%和26.65%。1993年5月进行HBVM复查,总感染率32.72%,单项阳性率分别为10.29%、1.85%、10.23%、0.53%和19.26%。经有关传播因素的调查,乙肝感染与注射史、接触史等无明显联系。结果提示当前大学生中有1/3感染或感染过HBV,还有2/3的学生是HBV的易感者。建议加强对易感医学生进行乙肝疫苗免疫。  相似文献   

18.
HBV 感染者胃十二指肠粘膜HBV DNA地高辛原位分子杂交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HBV在胃十二指肠粘膜的分布,复制,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地高辛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62例HBV感染者胃十二指肠粘膜HBVDNA的分布状态,并与血清HBVM,胃十二指肠粘膜HBsAg,HBcAg,肝炎病情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62例HBV感染者,27例(43.55%)胃肠粘膜检出HBV DNA,检出率与肝炎病情程度,血清HBsAg,HBeAg无明显相关,与血清HBVDNA,胃肠粘膜HBsAg,HBcAg密切相关,胃肠粘膜HBVDNA的表达表现为4种模式。结论:HBVDNA可在胃肠组织原位复制,其不同的表达模式反映了病毒复制或整合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阐明HBs、HBx基因与HBVM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以HCCs、LCir、SeCH、CHB以及ASCs作为研究对象,应用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应用PCR技术、探针杂交法及免疫化学自显影法定性检测HBs、HBx基因。结果:在研究对象中,HBsAg+HBeAb+HBcAb、HBsAg+HBeAg+HBcAb和HBsAg+HBcAb模式阳性率分别为:53.3%、27.0%和11.8%;除ASCs组外,各临床类型肝病HBsAg+HBeAb+HBcAb模式阳性率均高于HBsAg+HBeAg+HBcAb模式的阳性率,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SCs组比较,HCCs组的HBx基因阳性率明显高于ASCs组(P〈0.05),其余各组均无明显差别(P〉0.05)。与ASCs组比较,LCir和SeCH组病人中的HBs基因阳性率显著高于ASCs组(P〈0.025),其余各组无明显差异(P2〉0.05);以HBsAg模式作为对照时,各HBVM模式的HBs、HBx基因阳性率与HBsAg模式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别(P〉0.05);但在HBsAg+HBeAg+HBcAb模式中阳性率显著高于HBsAg+HBeAb+HBcAb模式的阳性率(P〈0.001);HBsAg+HBcAb模式中的HBx基因阳性率也显著高于HBsAg+HBeAb+HBcAb模式的阳性率(P〈0.001)。结论:HBsAg+HBeAb+HBcAb模式与肝病的发病关系似乎比HBsAg+HBeAg+HBcAb模式更为密切;HBx基因与HCCs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而HBs基因与LCir、SeCH的发生关系密切。HBs、HBx基因与HBsAg+HBeAg+HBcAb模式关系密切,而HBx基因还与HBsAg+HBcAb模式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HBsAg致敏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联合拉米夫定和胸腺肽α1治疗HBeAg阳性慢乙肝的临床效果。方法HBeAg阳性CHB患者20例接受临床研究。取肝素抗凝外周静脉血50mL,以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法获得PBMC,GM—CSF和IL-4诱导扩增DC,第6天给予30μg的HBsAg致敏DC,第7天收获抗HBV—DC。联合拉米夫定和胸腺肽011,分别于0、4、12周检测HBVM定量和HBV—DNA定量及肝功能。结果全部患者治疗后4、12周的HBsAg、HBeAg和HBV—DNA均明显下降。总有效率100%(20/20)。结论抗HBV—DC联合拉米夫定和胸腺肽仅1治疗,可快速降低血中HBsAg、HBeAg和HBV—DNA,促进HBeAb的产生,提高HBeAg/HBeAb的血清学转换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