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宫颈癌演进过程中的细胞动力学特征。方法:应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标记(TUNEL)技术,对25例宫颈癌、15例宫颈上皮内肿瘤中增殖细胞与凋亡细胞进行分析,以10例正常宫颈上皮为对照。结果:正常宫颈上皮中增殖细胞主要位于复层鳞状上皮的基底层,凋亡细胞集中分布于复层鳞状上皮的表层;宫颈上皮内肿瘤和宫颈癌丧失上述分布特征。宫颈癌细胞增殖指数(PI)显著高于宫颈上皮内肿瘤和正常宫颈上皮(P<0.01);宫颈上皮内肿瘤PI显著高于正常宫颈上皮(P<0.01)。宫颈上皮内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I)显著高于宫颈癌和正常宫颈上皮(P<0.01);宫颈AI显著高于正常宫颈上皮(P<0.01)。宫颈癌PI/AI比值显著高于宫颈上皮内肿瘤和正常宫颈上皮(P<0.01);宫颈上皮内肿瘤与正常宫颈上皮间PI/AI比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宫颈上皮内肿瘤向肿瘤向宫颈癌演进过程中,增殖细胞群体随着病变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凋亡细胞群体随着病变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减少,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失衡是宫颈癌发生、发展的重要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宫颈组织中的活性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酶标法(TRAP-ELISA),测定了68例宫颈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其中宫颈癌37例(包括3例原位癌),不典型增生16例,宫颈炎15例。同时检测了31例利片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其中宫颈癌17例,不典型增生10例,宫颈炎4例。结果 活检标本中,宫颈癌端粒酶阳性检出率为91.6%,不典型增生阳性率为25.0%,宫颈炎标本未检出明确的端粒酶活性。宫颈刮片组织中,有1例宫颈癌检出端粒酶活性,另有8例宫颈癌及2例不典型增生检测出微弱的端粒酶活性。结论 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对了解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有一定意义,可用于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宫颈刮片组织端粒酶检测,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端粒酶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诊断和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采用TRAP-ELISA方法,对109例乳腺癌、30例正常乳腺组织及囊性增生病、30例乳腺腺纤维瘤和10例乳腺癌前病变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正常乳腺组织及囊性增生病无端粒酶活性,乳腺腺纤维瘤有23.33%端粒酶呈弱表达,乳腺癌前病变有4例端粒酶表达。乳腺癌中88.07%可以检测到端粒酶活性,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端粒酶阳性率不断上升。其中端粒酶阳性率在临床I期为64.29%,Ⅱ期及以上为91.58%(P<0.05)。端粒酶阳性率在腋淋巴结转移阴性组中为75.56%,而转移阳性组中为96.88%(P<0.01)。端粒酶表达在ER(-)组与ER(+)组间无明显差别。端粒酶表达在PgR(-)为95.08%,在PgR( )组为79.17%(P<0.01)。结论:正常乳腺组织中无端粒酶表达。从乳腺癌癌前病变至各期乳腺癌中,端粒酶表达逐渐上升,端粒酶激活可能是乳腺癌形成和发展中的关键步骤,可以为乳腺癌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在其预后判断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食管鳞癌端粒酶活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临床生物学行为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端粒重复扩增-酶免疫吸附法检测人食管鳞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食粘膜上皮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35例食管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者占86.6%(31/35),癌旁组织中阳性率为17.1%(6/35),正常食管组织端粒酶活性均为阴性。当癌侵及肌层及外侵后,其阳性表达率高于局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者(P<0.01)。伴淋巴结转移标本中其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组织类型,分化程度等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在人食鳞癌的发生、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端粒酶有可能成为食管癌诊断和判断预后的生要生物标志物和治疗新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测定子宫内膜癌组织42例,正常子宫内膜8例的端粒酶活性。结果:子宫内膜癌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hTR(人类端粒酶RNA模板基因)活性表达率为85.7%和35.7%,有显性差异(P<0.01)。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的部位,不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浸润程度,淋巴结转转移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TR活性表达率明显增高,可能与肿瘤的发生有关。但与子宫内膜癌的发展,转移与预后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6.
宫颈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在诊断与预后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宫颈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在诊断预测患者预后方面的意义。方法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PCR-ELISA)对病理确诊的35例宫颈癌组织和12例宫颈炎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半定量检测。结果 35例宫颈癌组织中31例端粒酶阳性表达,端粒酶阳性率为88.6%(31/35)。12例宫颈炎组织中有2例端粒酶阳性表达。端粒酶A值的高低与组织分化、临床期别有关,分化差、晚期癌A值明显增高。结论 宫颈癌  相似文献   

7.
外周血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恶性肿瘤患外周血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监测血循环中肿瘤细胞转移情况,方法:以PCR-TRAP法检测了77例恶性肿瘤患外周血,并以20例正常人外周血作对照。结果:正常人外周血端粒酶活性为阴性。远处转移外周血端粒酶性率55.26%(21/38)明显高于无远处转移阳性率23.08%(9/39)(P<0.01)。结论:外周血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预测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标志物,并可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及PCNA的表达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晓彬  曹友清  成静 《天津医药》2003,31(4):195-197
目的:探讨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一杂交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端粒酶活性,PCNA在30例食管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93.3%(28/3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距肿瘤3cm处),正常黏膜组织(距肿瘤8cm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01);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无相关性。(2)PCNA阳性表达率为93.3%(28/30),其表达强度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显著相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3)端粒酶活性表达与PCNA密切相关(P<0.05)。结论:端粒酶的激活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有一定作用,检测端粒酶活性和PCNA的表达强度对食管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二者联合检测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蛋白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HIF-1α在正常宫颈组织(NCE)2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CIN)28例、宫颈癌(ICC)组织70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正常宫颈上皮、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宫颈癌(I—IIA期)组织中,HIF-1α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0、32.14%、72.86%(P〈0.01)。结论HIF-1α的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促进宫颈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忠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7):1077-1079
目的研究端粒酶在各种甲状腺肿瘤中的活性状态。方法用改良端粒重复序列扩增聚合酶链反应法(TRAP-PCR)在定性及定量水平上检验100例良恶性甲状腺组织标本及15例甲状腺癌细针穿刺标本的端粒酶活性。结果甲状腺癌组织的端粒酶阳性率(83.8%,31/37例),明显高于良性甲状腺病变(21.2%,7/33例)及病变旁正常甲状腺组织(10.0%,3/30例);15例甲状腺癌的细针穿刺标本也均呈阳性表达,与相应的组织标本相符。定量结果显示甲状腺癌组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良性病变及正常组织,髓样癌及间变癌的活性高于乳头状癌。结论端粒酶活性是恶性甲状腺肿瘤的一个敏感标志物。TRAP-PCR定量分析对甲状腺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HPV-18病毒E2与E6基因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宫颈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HPV-18阳性的宫颈炎15例、CINⅠ 19例、CIN Ⅱ 17例、CIN Ⅲ 20例、宫颈浸润癌24例的标本中E2及E6基因的表达,比较两者在各组中的表达差异.结果HPV-18 E2在宫颈炎、CIN Ⅰ、CINⅡ、CIN Ⅲ和宫颈浸润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94.7%、58.8%、20.0%及0%; E6在上述各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5.3%、41.2%、85.0%及100%; E2和E6在宫颈炎和CIN Ⅰ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E2和E6的表达在CIN Ⅰ、CINⅡ、CIN Ⅲ和宫颈浸润癌组间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E6和E2的表达呈负相关(r=- 0.728,P<0.01).结论 HPV-18 E2的表达缺失和E6的过度表达,可能是H PV诱导宫颈细胞恶性转化的关键环节,在宫颈癌的演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检测HPV- 18 E2与E6的表达对早期评估CIN的预后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端粒酶基因(hTERC)扩增与宫颈上皮内肿瘤(CIN)和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100例存在宫颈病变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中hTERC基因的扩增情况。结果 100例各类宫颈细胞病变中,hTERC基因扩增比例分别为:CIN1组13.3%(4/30),CIN2组71.0%(22/31),CIN3组和宫颈癌组均为100%(19/19,20/20),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宫颈CIN和宫颈癌细胞hTERC基因均有扩增,且扩增率随病变的进展而增加;高级别CIN和癌的扩增率明显高于低级别CIN;检测hTERC基因扩增可以作为宫颈CIN和宫颈癌筛查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廖林虹 《江西医药》2014,(12):1408-1410
目的:研究p16和IMP3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CIN和鳞状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例慢性宫颈炎、97例CINⅠ、78例CINⅡ、68例CINⅢ和24例宫颈鳞状细胞癌中p16和IMP3的表达。结果 p16在慢性宫颈炎、CINⅠ、CINⅡ、CINⅢ和宫颈鳞状细胞癌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55.7%、97.4%、97.1%和91.7%。p16在慢性宫颈炎与低级别CIN中的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高级别CIN和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低级别CIN和慢性宫颈炎,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在高级别CIN和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没有差异(P〉0.05)。IMP3在慢性宫颈炎和CINⅠ中不表达,在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CINⅡ和CINⅢ)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7%和23.5%,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1.7%,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p16的表达强度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到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升高,IMP3表达主要在病变的晚期阶段。 p16和IMP3结合应用有助于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和分级。  相似文献   

14.
宫颈肿瘤细胞端粒酶含量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宫颈上皮肉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和各期宫颈癌组织端粒酶含量的测定方法,研究其在宫颈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以正常宫颈组织为对照,收集病理证实为宫颈内瘤样变和各期宫颈癌组织标本,获取宫颈组织细胞,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isothiocyanate,FITC)间接荧光标记法对端粒酶进行标记后,流式细胞仪进行定量检测。以端粒酶表达率及端粒酶表达的荧光指数为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端粒酶表达的百分率及荧光指数两指标在宫颈癌、CIN及正常对照的组间差异显著,且有渐减规律;②宫颈癌不同期别的组间差异显著。结论 端粒酶含量在癌前病变中已表现出显著升高,且其含量随肿瘤的发展而进行性升高,因此端粒酶的定量检测对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及检测肿瘤浸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发生过程中端粒酶活性异常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意义,同时分析与细胞周期蛋白异常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显色原位杂交(CISH)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鳞癌及上皮内瘤变组织中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C)基因、高危型HPV 16/18、31/33和细胞周期蛋白Rb、P16ink4a、CDK4和Ki67的表达,正常宫颈组织作为对照检测。结果鳞癌和上皮内瘤变中hTERC基因的扩增率和高危型HPV及Rb、P16ink4a、CDK4和Ki67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宫颈,鳞癌中高危型HPV的感染与hTERC基因的扩增呈正相关;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TERC基因的扩增率显著高于低级别;Rb与Ki-67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CDK4阳性表达与鳞癌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HPV16/18的感染与脉管内瘤栓的形成有相关关系。结论宫颈鳞癌的发生与高危HPV的感染密切相关,且其感染可能导致hTERC基因的异常扩增,二者协同作用导致癌变;hTERC基因的扩增可作为预测癌前病变进展的因子之一;P16ink4a、CDK4、Ki67可作为辅助诊断宫颈癌前病变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郑洪  侯文  胡琼 《贵州医药》2003,27(2):105-107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及宫颈癌中凋亡凋控因子Survivin和Caspase 3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S P法 )检测 4 0例宫颈癌及 1 0例正常宫颈组织以及 1 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中Survivin和Caspase 3表达水平 ,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Survivin和Caspase 3在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均有表达 ,表达率分别为 4 0 %和 5 0 % ;且Survivin和Caspase 3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宫颈组织 (P <0 0 5 )。Survivin在 72 5 % (2 9/ 4 0 )的宫颈癌中表达 ,且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和宫颈上皮内瘤样变 (P <0 0 5 )。Survivin的表达水平在不同分化程度的宫颈癌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Survivin在Ⅱb和Ⅲ期宫颈癌中的表达均是不同的 (P <0 0 5 )。结论Survivin和Caspase 3在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样变中的表达水平增加 ;Survivin基因的表达发生在宫颈癌恶性转化的早期 ;Survivin的表达与瘤细胞分化有关 ;并且其高表达可作为预后不良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宫颈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与HPV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PCR和原位杂交技术对66例宫颈癌和2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进行检测。结果宫颈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为92.4%(61/66),明显高于CIN的32.0%(χ2=33.24,P<0.001)。宫颈癌组织中HPVDNA阳性率为78.8%(52/66),52例HPVDNA阳性组织中51(98.1%)例端粒酶阳性(χ2=11.188,P<0.001)。结论端粒酶活性与HPV感染有密切关系。HPV感染在宫颈癌发生中可能有病因学意义,端粒酶活性增强可能是宫颈癌转化中的重要分子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免疫组化P16、Ki67在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 收集经活检或手术切除宫颈组织标本,其中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80例将其作为病例组,此外将30例非宫颈病变手术切除正常宫颈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对所有标本进行P16、Ki67表达的检测,并分析其表达及意义.结果 P16阳性率依次由对照组、CINⅠ、CINⅡ、CINⅢ组呈上升趋势,对照组与病例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Ki67阳性率明显低于病例组CINⅠ、CINⅡ、CIN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16、Ki67的关联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i67和P16的表达情况可有效甄别子宫颈良性反应病变情况,但二指标的关联性不强,提示其对病变的指示方向并非相同,因此,对于Ki67和P16的表达情况进行联合检测,可以更为公允的帮助相关人员鉴定子宫颈病变情况,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张红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8):1413-1414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鳞癌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组织蛋白酶D(Cath-D)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宫颈鳞癌39例、宫颈上皮内瘤变33例、正常宫颈组织15例中uPA、Cath-D的表达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uPA、Cath—D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及宫颈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呈上升趋势(P〈0.05);uPA、Cath—D在CINⅠ组、CINⅡ组、CINⅢ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呈上升趋势(P〈0.05);uPA、Cath-D在高、中、低分化宫颈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呈上升趋势(P〈0.05);uPA、Cath-D在无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有淋巴结转移组(P〈0.01)。结论uPA、Cath-D联合检测作为诊断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鳞癌的指标,可提高宫颈鳞癌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