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内窥镜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 探讨内窥镜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技术的可行性、临床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 颈椎骨折脱位7例及颈椎间盘突出症16例,男14例,女9例;年龄23~64岁,平均41.5岁。在全麻下取右颈前偏外侧横切口(长1.6cm),通过工作通道,在电视监控下切除颈椎间盘,扩大椎间隙。颈椎骨折脱位者采用颈前路钛钢板固定5例、高分子聚合材料GBK颈椎Cage固定1例,螺纹状钛合金Cage固定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者采用颈前路钛钢板固定2例,高分子聚合材料GBK颈椎Cage固定12例,螺纹状钛合金Cage固定2例。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2.2个月。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发生内固定松动,椎间骨融合率100%。颈椎骨折脱位伴不全瘫或全瘫患者疗效评估采用Frankel分级标准;2例全瘫者术后分级无变化;3例不全瘫者术前均为C级,术后半年随访时2例恢复到D级,1例恢复到E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分析采用Odom评估标准;优10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为94%。结论 通过对椎间盘手术设备和技术的改进,可将其用于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短期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植骨材料的选择、内固定的作用、颈椎椎间融合器的并发症及保留终板的作用等,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这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相似文献   

3.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并发症的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并发症的MRI表现王武Karl-AkeThuomas近三十年,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discectomyandfusion,ADF)已广泛应用于颈椎多种疾病的外科治疗,部分病人术后疗效不佳。目前,MRI已取代...  相似文献   

4.
同种异体皮质骨在颈椎前路减压术后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同种异体皮质骨用于颈椎前路减压术后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 2 0 0 1年 1月~ 2 0 0 3年 1月 ,应用异体皮质骨替代自体髂骨移植治疗 5 7例颈椎疾病患者 ,平均随访 2 3 1个月 ,对临床疗效、颈椎曲度及植骨愈合情况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脊髓功能评分平均增加 5 5分 ,手术疗效优良率为 84 2 %;颈椎前凸保持良好 ;术后5个月内出现植骨并发症 3例 (占 5 2 %) ,其中 2例行二次手术 ;术后 5~ 6个月拍片及骨扫描示植骨融合 ,随访 1年以上患者骨性融合率达 10 0 %(19/ 19)。结论 :同种异体皮质骨可替代自体髂骨植骨用于颈椎前路减压术后重建。  相似文献   

5.
自1953年Robinson和Smith提出从颈椎前方行椎间盘摘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以来,国内外颈椎前路手术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但由于颈部解剖复杂,手术的难度大,以及有些各级各类人员的技术水平所限,术中术后的并发症较多,作为矫形外科医师应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郜德龙  方忠  徐勇  李勇  吴巍  李锋 《骨科》2019,10(3):231-233
目的 评估同种异体骨椎间融合器(Cage)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3月使用同种异体骨Cage行ACDF手术者45例(48节段),收集其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椎间隙高度。术后3、6个月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行CT三维重建评估融合率。结果 随访时间为(16.18±6.78)个月(6~25个月)。与术前的数值比较,45例病人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NDI及JOA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椎间融合率分别为64.58%(31/48)、93.75%(45/48)、100%(48/48);椎间隙高度分别为(9.25±0.50) mm、(8.85±0.46) mm、(8.25±0.48) mm,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无神经压迫、受损症状,无Cage脱出、位移等情况发生。结论 同种异体骨椎间融合器用于ACDF手术可提供早期的稳定和较高的融合率,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改良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38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8.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钛笼下沉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影响钛笼下沉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09年6月我院收治的104例行颈椎融合钛笼植骨患者的颈椎平片和手术资料,分析撑开程度、钛笼直径和安放部位与钛笼下沉的相关性。结果:104例手术患者中,术后6个月复查时发现16例(15.4%)钛笼发生下沉。46例钛笼直径10mm者中9例发生下沉(19.6%),而58例直径12mm者中7例发生下沉(12.1%),差异有显著性(P<0.05)。钛笼前缘与椎体前缘距离在1mm以内者89例,距离大于1mm者15例,发生下沉例数分别为13例和3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开槽节段相邻椎体终板延长线成角,其中角度在20°~30°者82例,成角大于30°者22例,两组发生下沉例数分别为11例和5例,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椎间撑开程度、钛笼直径和安放部位可能是影响钛笼下沉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已成为治疗颈椎病和颈椎骨折、脱位最常用的方法。随着新的颈椎内固定器材不断应用于临床,使该传统方法得到了改良。内固定器材的设计不尽相同,其共性皆在于固定邻近椎体并覆盖在植骨块前方使其不易脱出。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围手术期的护理尤为重要。我科自2003年1月至2004年8月开展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9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笼(ATFC)复合自身红骨髓混合植骨在颈椎前路椎间植骨融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4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的患者应用红骨髓与ATFC混合植骨,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定期X线片等资料,并与同期单纯行ATFC植骨的19例对照组的相关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在随访中发现,加红骨髓的ATFC植骨组与单纯ATFC植骨组比较并未延长手术时间或增加手术出血量,但可缩短椎间骨融合时间(P<0.01).结论 ATFC复合红骨髓植骨,柔合了异体骨植骨中没有取骨附加创伤和自身红骨髓独有的活跃成骨能力的优点,植骨可顺利融合,是一个值得推广应用的良好术式.  相似文献   

11.
何江涛  蔚芃  赵吕国  吴青  蒋成 《中国骨伤》2005,18(11):661-662
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与钛网植骨重建颈椎稳定性。方法: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39~63岁;病程9个月~3.9年。随机分为两组,采用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22例;钛网植骨加Orion钢板内固定19例。观察椎间隙高度变化,生理曲度变化,植骨融合率及融合时间。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40个月,平均23.2个月。植骨均获骨性愈合,植骨融合时间,椎间高度丢失,Cobb角丢失,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自体髂骨植骨组优于钛网植骨组。术前后椎间高度比较两组均有显著变化(P〈0.01)。结论:两种融合方式近期均能有效重建和维持颈椎稳定性,但在融合时间,椎间高度丢失,生理曲度丢失方面髂骨植骨优于钛网植骨。钛网植骨并不具有独特优点,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2.
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明确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和局限性。方法 :本文对 14例颈椎特发性后凸畸形患者采取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所有患者均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 ,椎间隙植骨和前路钢板内固定。结果 :手术后患者临床体征明显改善 ,颈椎后凸畸形由手术前平均 -15 6°矫正为手术后平均 -6 4° ,矫正效果明显 ;手术后患者的短期随访表明颈椎矫正度数在随访中没有丢失。结论 :前路手术 ,延长颈椎前柱能够矫正颈椎的后凸畸形 ,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寻找一种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新的理想方法。方法 采用颈前路同一切口一次完成切骨取骨、脊髓减压及原位植骨三个手术步骤 ,自 1990年 5月以来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人共 5 6例。结果 资料完整的 40例获得随访 ,优良率为87 5 % ,植骨块全部骨性融合 ,颈椎稳定性好。结论 本方法具有脊髓减压彻底 ,植骨融合牢固 ,手术操作简便 ,病人痛苦小等优点 ,对具有颈前路手术指征的脊髓型颈椎病人 ,是一种可供选择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体植骨融合术后颈椎后凸畸形的原因。方法:随诊1982年8月-2000年12月274例行颈椎前路减压、单纯植骨融合术的病例,对其中确诊为颈椎后凸畸形患者的手术减压节段、植骨方式、骨融合情况及术后颈椎后凸畸形的进展对疗效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随访2年3个月~7年6个月,平均4年1个月,17例患者确诊为颈椎后凸畸形;术后1年时融合节段前柱短缩明显,颈椎后凸畸形最明显,其中12例为双节段减压、Keystone式植骨;8例后期颈椎植骨融合节段上下相邻椎体不稳:17例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10.2分.术后1年平均15.2分,末次随访时为15.6分。结论:单纯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因减压节段和值骨方式的不同使融合节段前柱短缩及植骨融合节段上下相邻椎体不稳是颈椎后凸畸形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颈前路应用Zero-P椎间融合系统与钛板联合cage椎间融合系统治疗颈椎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数据库2008年1月~2018年6月对比Zero-P椎间融合系统与传统钛板联合cage椎间融合系统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献,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以纽卡斯尔渥太华评分(Newcastle Ottawa scale,NOS)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数据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吞咽困难发生情况、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上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C3~C7Cobb角、融合率、邻近节段退变。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合并,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危险度差值(risk difference,RD)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以漏斗图判定发表偏倚。结果 :共有14篇文献总计1159例患者(Zero-P组546例患者,钛板组613例患者)纳入研究。文献质量评价6篇为9分,4篇为8分,4篇为7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应用Zero-P椎间融合系统患者的手术时间[SMD=-0.60,95%CI(-0.73,0.46),P0.01]、术中出血量[SMD=-0.50,95%CI(-0.64,-0.37),P0.01]、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RD=-0.09,95%CI(-0.14,-0.04),P0.01]及慢性吞咽困难发生率[RD=0.14,95%CI(0.06,0.31),P0.01]显著低于应用钛板联合cage椎间融合系统的患者。两组手术前后JOA评分、NDI、VAS评分、Cobb角、融合率及邻近节段退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漏斗图显示无明显发表偏倚。结论:与应用钛板联合cage椎间融合系统相比,应用Zero-P椎间融合系统治疗颈椎病亦具有满意的疗效,且能显著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减少术后吞咽困难发生情况,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可吸收螺钉内同定治疗颈椎病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3月~2008年9月我院应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颈椎病患者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38~70岁,平均49.4岁.脊髓型颈椎病1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5例,混合型颈椎病10例.1个椎间隙受压8例,2个椎间隙受压18例.所有患者采用标准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块植骨,应用可吸收全螺纹螺钉自植骨块纵轴中线与冠状面呈45°角方向将植骨块固定于上、下椎体.术后常规颈托同定4~6周.每月门诊随访拍片,观察植骨块位置及植骨愈合情况.了解植骨块融合时间;应用JOA评分评估神经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可吸收螺钉固定顺利.术后1周,患者手术切口均I/甲愈合.全部病例获4~18个月平均12.6个月随访,植骨块与周围融合时间3.2~4.6个月,平均3.3±0.6个月,症状改善总体优良率84.2%,未观察到明显全身不良反应及局部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可有效治疗单或双节段颈椎病,避免金属内同定物产生的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颈前路病灶清除联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下颈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0年6月至2018年12月接受Ⅰ期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15例下颈椎结核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3972(54.67±10.75)岁;病灶节段为C4-C6。应用ASIA分级评估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手术前后拍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定期复查CT以评估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5例患者均成功手术,术中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且所有患者获完整随访,时间1852个月,随访期间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CT显示植骨融合良好。其中1例术后3年病情复发,强化抗结核方案后,随访治愈。结论:针对椎体破坏、颈椎稳定性丧失的下颈椎结核患者,Ⅰ期颈前路病灶清除联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方案疗效确切,在术前规范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术后长期、规范的抗结核治疗是确保下颈椎结核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董亮  谭明生  移平  杨峰  唐向盛 《中国骨伤》2014,27(12):995-999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采用颈前路保留中部椎体、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钛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连续4个节段病变的颈椎病患者24例,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47~75岁,平均57.9岁.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行标准正侧位X片观察融合、植入物移位、相邻节段病变、融合节段Cobb角的变化.采用JOA评分对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2例患者出现声音嘶哑,对症处理后逐步好转.19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9年(3.1~5.3年).随访患者平均植骨融合时间为4.5个月(3~7个月);末次随访时无螺钉松动、移位等发生;9例患者钛网不同程度下沉,其中4例下沉>3 mm;4例相邻节段退变.融合节段Cobb角由术前的(5.76±4.16)°提高到术后1周的(10.40±2.94)o(P<0.01);末次随访时下降到(8.57±2.82)o,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末次随访时(14.6±1.1)与术前(8.2±1.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具有临床可操作性,在彻底减压的同时,在恢复颈椎曲度和神经功能状态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分析胸腰椎骨折在后路器械固定下对椎管间接减压与开放减压两种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7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将其分为两组:42例行后路暴露、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内固定术,将其定义为间接减压组;34例行半椎板或全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半椎板、横突或关节突融合术,定义为开放减压组。观察两组的术中情况及并发症,评价各组的脊柱矫形、椎管占位、复位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各组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间接减压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分别为65 min、150 mL和70 mL,而开放减压组为110min、360 mL和145 mL,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椎体前高、后高、Cobb角随访时的丢失率及丢失角度两组分别为:间接减压组为2.3%、1.2%和0.5°,开放减压组为7.7%、2.6%和3.1°,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间接减压组术后椎管平均减压30.2%,开放减压组32.2%。两组术后Frankel分级均有1~2级改善。结论间接减压组较开放减压组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引流量少、脊柱矫正度丢失率低、术后康复快、脊柱稳定性好及无明显并发症的优点,两组在椎管减压程度及神经功能恢复进步方面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比较前路经椎间隙减压与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相邻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2008年5月由同一组医师行颈前路手术治疗的相邻双节段颈椎病患者21例。依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A组,椎间隙减压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组9例;B组,保留椎体后壁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联合钛网植骨融合组12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花费、JOA评分、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变化,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 结果 B组中有2例原计划为行经椎间隙减压,术中改为行保留椎体后壁的次全切除减压术式。所有患者均随访18个月以上,平均22个月。B组手术时间略短于A组,出血量略低于A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内置物松动或下沉。A组治疗费用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个月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较术前均有提高,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率为100%。 结论 2种方法治疗连续双节段颈椎病均可获得可靠临床疗效, 并能获得术后稳定性。但椎间隙减压操作相对复杂,治疗费用略高。如术中出血较多影响术野,或者椎体后缘骨赘较多,难以操作,应及时更换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