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晋嫄  张春艳  何昕  龚枚 《新中医》2013,(11):117-119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胃肠道紊乱性疾病,是一组以包括腹痛、腹胀、不适、大便习惯改变为临床特征,并伴大便性状异常的功能性肠病,其缺乏形态学和生物化学异常改变。罗马III诊断标准将其分为便秘型、腹泻型、混合型和不能定型。目前认为IBS是多种发病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胃肠动力紊乱、内脏感觉异常、炎症、免疫、激素、脑肠调控异常、精神心理等。现代医学治疗以改善症状为主,大多通过止泻、镇静、抗抑郁、抗焦虑等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D-IBS)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肝郁脾虚证病机与症状、精神心理及胃肠激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罗马Ⅲ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选取111例诊断为D-IBS合并FD肝郁脾虚证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以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记录受访者的一般情况、消化道症状评分及肝郁脾虚证亚型分布,并应用北京惠诚成人心理测验软件完成90项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90,SCL-90)心理测评,同时检测血浆脑肠肽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生长抑素(somatostatin, SS)、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VIP)、内皮素(endothelin, ET)及炎症细胞因子白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白介素12(interleukin 12, IL-12)水平。结果(1)D-IBS合并FD肝郁脾虚证各亚型分布以脾气虚亚型比例最高 (51/111,45.9%),脾阳虚亚型次之(34/111,30.6%);三个亚型间消化道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比较,D-IBS合并FD肝郁脾虚证三亚型焦虑因子评评分及总症状指数均显著升高,脾阳虚亚型及肝郁亚型抑郁因子评分亦显著升高(P<0.05, P<0.01),肝郁亚型抑郁因子分显著高于脾气虚亚型(P<0.01);D-IBS合并FD肝郁脾虚证患者无论是否合并焦虑和(或)抑郁,血浆5-H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VIP、IL-10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合并焦虑和(或)抑郁患者血浆VIP水平亦显著低于无明显心理异常患者(P<0.01),S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患者组血浆ET及IL-12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对照组比较,D-IBS合并FD肝郁脾虚证各亚型血浆5-HT水平显著升高,VIP及IL-10水平显著下降(P<0.05, P<0.01),SS、ET及IL-12水平无显著改变(P>0.05);此外,肝郁亚型患者血浆5-HT水平显著高于脾阳虚亚型,VIP水平显著低于脾气虚亚型(P<0.05)。结论D-IBS合并FD肝郁脾虚证病机有肝郁、脾虚主次之分,精神心理异常及血浆5-HT 水平升高、VIP水平降低可能与肝郁亚型关系密切,这为本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探寻中医证型客观化指标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四逆散加味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均予一般治疗,治疗组加用四逆散加味中药汤剂治疗。对照组加用耐信及吗丁啉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改良消化不良严重程度评估(mSODA)积分及其差值和临床有效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8.3%,对照组75.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0.05)。治疗组腹胀痛严重度评分、非腹胀痛症状评分、生活满意度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O.01),2组治疗后各评分及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护〈0.05)。结论:四逆散加味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肠安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经检查排除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本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在普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有IBS症状者欧美报道为10%-20%,我国北京和广州的报道分别为7.3%和5.6%。本病虽呈良性过程,但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治疗较困难,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笔者在导师甘爱萍教授的指导下,采用肠安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60例,疗效较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7.
逍遥丸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燕 《光明中医》2007,22(8):42-43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具有特殊生理病理基础的、独立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与排便有关的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粘液便及便后不尽感[1].根据肠易激综合征的特点,大致相当于祖国医学的"腹痛"、"泄泻"、"下痢"、"便秘"等范畴.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腹针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7月收治的42例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试验对象;抽签法分组后明确各组治疗方法;参照组(21例):选择西医方法展开治疗;研究组(21例):选择西医方法 +腹针方法展开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 24%)明显高于参照组(66. 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患者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腹针方法的有效应用,对于患者治疗愈显率、总有效率以及症状评分改善,效果明显,最终促进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加味痛泻要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抽取在我院2011年至2012年治疗的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120例,并随机的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患者口服加味痛泻药方颗粒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则口服得舒特片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1个月的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治疗后发现治疗组患者康复54例,总有效率为90%;而对照组患者康复42例,总有效率为72%,可以看出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的数据有明显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分析发现采用加味痛泻要方治疗的患者的临床效果要明显的优于采用得舒特片的治疗效果,且患者在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说明选用加味痛泻要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的功能性肠病、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腹泻型乃其常见临床类型、中医将其主要归于泄泻、腹痛等范畴。近年来随着对其认识和研究的深入,中医药在本病治疗本病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脾虚肝郁证是其最常见临床类型之一、现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方药及体会等方面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施晓萍  顾勤 《环球中医药》2013,(12):948-951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较常见的慢性胃肠功能紊乱疾病,发病率高,目前尚无一种药物对IBS有确切疗效,而中医在IBS的治疗方面有良好的疗效。本文检索了近5年有关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的文献,发现肝郁脾虚证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类型。目前中医药不仅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而且在作用机制研究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拟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中医药治疗及作用机制等作一概述,并简要分析了目前中医药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今后中医中药的进展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三香汤加味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按就诊顺序将13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6例。对照组口服莫沙比利,5 mg/次,3次/d。观察组口服加味三香汤,1剂/d,水煎早晚分服。2组均坚持服药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SODA评分、情绪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0.91%,对照组为68.18%。总有效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S、SA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腹部胀痛严重程度、非腹部胀痛症状及生活满意度评分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三香汤治疗肝郁脾虚型FD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不良情绪,提高治疗效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正>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和(或)粪便性状改变的功能性肠病,根据罗马Ⅲ标准,IBS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及未分型[1]。笔者跟从导师于2009年12月~2010年4月收集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辨证属肝郁脾虚证患者47例,均用辛开苦降法治疗,获得满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健睥疏肝方治疗肝郁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曲美布汀片和酪酸梭菌活菌片治疗,治疗组予健脾疏肝方汤剂。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0%、85.00%,组问中医证候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分及各主要症状积分均明显减少(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除食后腹胀外,其余次要症状积分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食欲减退、食后腹胀积分明显减少(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口苦口黏、精神疲乏、四肢无力、畏寒怕冷、烦躁易急等次要症状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疏肝方能有效改善肝郁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柴红四君汤对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IBS罗马Ⅱ诊断标准,且辨证属肝郁脾虚型的患者共160例,按1∶1比例随机分为柴红四君汤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治疗组与柴红四君汤每日1剂,对照组与匹维溴铵每次50mg,3次/d,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1.25%,显著高于对照组76.25%的总有效率(P<0.05);治疗后各组主要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治疗组神疲乏力、胃纳减少、胁胀、烦躁易怒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腹胀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组便溏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柴红四君汤对肝郁脾虚型IBS有较高的疗效,且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疲乏力、胃纳减少、胁胀、烦躁易怒等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加味三香汤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研究,共收集8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中药加味三香汤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复方消化酶治疗,疗程28天,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Zung焦虑自评量表(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抑郁自评量表(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积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天有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66.7%与64.0%,P〉0.05);28天有效率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88.2%与68.0%,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28天后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减少( P〈0.05),治疗前后症状积分、餐后饱胀积分、早饱积分下降程度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焦虑、抑郁评分方面:治疗组治疗28天后SAS、SDS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 P〈0.05);治疗组SAS、SDS积分下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安全性评价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加味三香汤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并可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叠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其与中医体质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中医体质量表对331例受试者进行调查,其中观察组159例,对照组172例。同时对观察组进行中医证型和中医体质的调查。结果:1两组体质构成不同(χ2=94.5,P0.05),观察组以气郁质为主,对照组以平和质为主;2观察组中医证型的频率从高到低排列为肝脾(胃)不和、脾胃(肠)湿热、寒热错杂、脾虚湿阻、脾肾阳虚和胃肠燥热;中医体质类型的频率从高到低排列为气郁质、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阳虚质、平和质、阴虚质、血瘀质及特禀质。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叠肠易激综合征以肝脾(胃)不和为主要证型,与气郁质有密切关系。肝脾功能失调是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叠肠易激综合征发生和发展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腹安汤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腹安汤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FD罗马II诊断标准,且辨证属肝郁脾虚型的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用腹安汤治疗,对照组用吗丁啉治疗,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评价及不良反应统计。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0%,对照组总有效率82.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主要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胸脘痞满、纳差、烦躁易怒、神疲乏力等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安汤对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越鞠丸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7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90例肝郁脾虚型FD患者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中药对照组和西药对照组各30例,分别予相应的治疗方法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及中脘、关元、任督二脉皮温,血浆生长抑素(SS)、P物质(SP)含量的变化。结果:穴位埋线组总有效率(96.7%)高于西药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穴位埋线组症状积分低于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P0.05),中药对照组症状积分低于西药对照组(P0.05)。治疗后,穴位埋线组和中药对照组中脘、关元、任脉及督脉皮温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西药组各穴位皮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埋线组各穴位皮温均高于中药对照组和西药对照组(P0.05)。治疗后,3组血浆SS含量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血浆SP含量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穴位埋线组血浆SS含量均低于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P0.05),血浆SP含量均高于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肝郁脾虚型FD疗效显著,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浆SS及SP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