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Nakaya 氏之水平面QRS环偏前(Prominent anterior of QRS orce,简称PAF)的诊断标准,在1262例常规检查心电向量图中,有27例诊断为左中隔支传导阻滞。对其心电向量图与心电图做一分析。提出水平面QRS环诊断标准。2/3总面积指向左前方>30°或>45°。水平面QRS环的5 ms向量在+98°~110°。10ms向量在+89°~77°。T环方位在+38°~46。。QRS-T夹角在+17~22。。  相似文献   

2.
冯庚 《中国全科医学》2005,8(12):1033-1033
室内传导阻滞(Intraventricular block)又称房室束远端传导阻滞,它是指室上性冲动在希氏束及其分支的传导过程中出现障碍,出现下传受阻的情况,此时由于心室除极程序发生改变,其心电图QRS波形态和时间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狭义的室内阻滞是指QRS波增宽(≥0.12s),但不能给予准确定位时对该情况的通称。临床上将室内传导阻滞分为束支阻滞(左束支、右束支)、分支阻滞(左前分支、左后分支)和弥漫性室内阻滞3类,  相似文献   

3.
对141例6~12岁健康学龄儿童进行T环分析,并探讨T环特征与年龄及性别的关系。发现随年龄增大,T环逐渐前移,左侧面T环长/宽比值趋于减小,左侧面和水平面T环由QRS环逆钟向侧渐转至顺钟向侧;男性T环最大向量振幅及T环长/宽比值较女性大,QRS/T比值较女性小。临床上应考虑这些指标的年龄或性别差异,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正> 中隔支传导阻滞(Septal FascicularBlock)也有称作向前传导延缓(Anteriorconduction delay)及向前向量增大(Pro-minent anterior QRS forces)。近年来国内外报告日渐增多。据报道,这种传导异常发生率在连续检查1000例向量图中为6.4%左右,可见临床上并不少见。但横面QRS 环向前增大并非为中隔支传导阻滞所特有,在诊  相似文献   

5.
中隔支传导阻滞(septal fascicular block),也有称作向前传导延缓(anterior conduction delay)及向前向量增大(prominent anterior QRS forces),近年来国内国外报告日渐增多。据报道,发生这种传导异常者在连续检查1,000例向量图中约为6.4%,可见临床上并不少见。但横面QRS环向前增大并非中隔支传导阻滞所特有,在诊断上必须除外右室肥厚,正常人变异、右束支传导阻滞、A型预激综合征、肥厚型心肌病及正后壁心肌梗塞等。在鉴别中有些疾病有病史及特征性心电图可助鉴别。而中隔支传导阻滞和正后壁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6.
张健  王浩  张金光 《实用医技杂志》2003,10(12):1402-1402
患者,男,56岁,因阵发性心慌、胸闷4a,加重3d来我院查体。心电图示:窦性心律。QRS有两种图形,相间出现,一种呈完全右束支阻滞图形,QRS时限为0.122s,另一种呈正常图形。QRS时限为0.78s。出现右束支阻滞时的心率为88次/分,正常图形时的心率为62次/分。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快心率依赖型间歇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7.
心电向量(VCG)横面(H)T 环运行方向在正常时一般与 QRS 环的运行方向一致,均呈逆钟向运行.当 T 环在 H 面上呈顺钟向(CW)运行时,多数学者认为是心肌复极异常,往往提示心肌缺血或心肌受损,但是 Chou 等曾提出少数正常人 H 面 T 环也可以为 CW 运行.但究竟 CW运行其程度与临床关系如何,尚未有过报道.为探讨其临床意义,本文对52名 H 面 T 环 CW 运  相似文献   

8.
冯夏  黄奕江 《海南医学》1996,(3):150-150
低血钾心电图主要表现为ST-T及U波异常,部分以出现心律失常为特征。由于低血钾加速4相除极化,缩短不应期和促进单向阻滞,故常可以引起折返性心律失常,发生传导及柬支阻滞者均极为少见。现将我院1984年至1994年10年间仅出现8例低血钾患者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及柬支传导阻滞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低血钾原因及临床资料(见附表)。1.2心电图:一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二度工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三度房宣传导阻滞1例,心房内传导阻滞1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其中1例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各例均有T波明显降低,T-U波分界不清,…  相似文献   

9.
左束支分有前、中、后三支,早在1906年就有描述。近年来根据动物实验和人体解剖的结果均肯定有中隔支的存在。由于中隔支阻滞在心电向量图上有环体前移和右胸导联上出现高的 R 波,而这些改变还可见于其它一些疾病,故使诊断发生一定困难,本文报道我们所见5例中隔支阻滞的心电向量图改变,加以分析,以供临床参考。1 对象和方法5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41~55岁,男4人,女1人,3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例糖尿病患者,另1例患者无主观症状。采用心电向量图机,取弗兰格导联体系,摄制 P、QRS、T 向量环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0.
1 病例介绍 病例:患者男性,47岁,主诉:劳累后心悸,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P间期变化为1.2~1.4 s之间(相当于心率43~50 次/min)P-R间期为0.16 s,Q-T间期为0.42 s,QRS波群呈两种不同形态,其前有相关P波,当P-R间期为1.2 s时,QRS波群呈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型,当P-P间期为1.4 s时,QRS波群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心电图诊断:频率依赖性双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1.
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室性期前收缩后的第一个QRS波形态是否正常与其联律间距、代偿间歇有关 [1]。现就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室性期前收缩 2例进行分析。1 病例资料例 1 患者男 ,6 5岁 ,因胸闷 1 0天入院。临床诊断 :冠心病。心电图诊断 :窦性心律 ,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间歇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动态心电图示QRS波群有两种形态 ,Mv1呈 rs R′、r S,R- R规则 ,Mv1呈 rs R′时 ,QRS波群畸宽 ,Ms ,v5粗钝 ;Mv1呈r S时 ,QRS波时限为 0 .0 9s,两种形态出现 R- R长短无关。联律间距为 0 .46 s的提早宽大畸形 QRS后的第一个 QRS波形态…  相似文献   

12.
<正> 自Demonlin于1975年证明了左中隔支的存在后,人们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证明左中隔支传导阻滞(LSFB)对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为探讨LSFB的发病情况,及心电图(EC G)、心电向量图(VCG)的改变情况,现将我院1984年~1989年间,经VCG诊为LSFB、并经ECG及超声排除右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右室肥大、后壁心肌梗塞、心肌病等的92例病人分析讨论、如下: 一、诊断标准:采用Nakaya氏标准:(1)横面QRS环最大向量>+30°,且QRS环在前方的面积超过总面积的2/3;或(2)QRS环最大向量>+45°。二、结果:见附表一、二、三。三、合并的ECG异常:左前分支传  相似文献   

13.
心室前向电力增大,近年来国内外均甚重视,因为这涉及左室内传导系统,即中隔支传导阻滞的问题和与一些常见的心电向量现象,例如右室肥厚、右束支传导阻滞、A型预激综合征、正后壁心肌梗塞、正常变异等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问题。中隔支传导阻滞的诊断标准,国内外多采用Nakaya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人左束支传导阻滞时QRS波时限变化对心脏功能不全的影响。方法对2003年至2006年住院确诊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心脏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160例,根据心电图QRS波时限分为A、B、C组,分别测定各组入院时及治疗后心电图QRS波时限,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对比分析各组治疗前、后QRS波时限变化对左心室功能参数的影响。结果B、C组缺血性心脏病?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均明显高于A组(P<0.05);重度心衰在B、C组明显高于A组,C组二尖瓣反流明显多于B、A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人左束支传导阻滞时QRS波时限越长,心肌电活动紊乱越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5.
心脏正常时,心电向量VCG横面(H)T环运行方向一般与QRS环的运行方向一致,均呈逆钟向运转。当T环在H面上呈顺钟向(CW)运行时,多认为是心肌复极异常,常提示心肌缺血或心肌受损。为探讨其临床意义,本文对52例H面T环CW运行患者进行了左心功能测定,并与50例正常人进行对比分析。1 对象和方法正常组50例,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19~65岁(平均41岁)。无任何心血管病史,血压、体检、胸透、ECG、VCG  相似文献   

16.
隔性q波     
心室除极首先自室间隔左侧面开始。产生的起始QRS向量向右向前,投影在V1、V2导联轴正侧形成隔性r波,间隔向量投影在I、aVL、V5、V6导联轴负侧,出现隔性q波(图1)。室间隔除极异常可使V1~V3导联r波及I、aVL、V5、V6导联q波消失。引起室间隔除极异常的原因有室间隔缺血、损伤或坏死、束支阻滞、心室肥大、心脏钟向转位、束支阻滞、分支阻滞、室间隔缺血、损伤或坏死等。  相似文献   

17.
从频率依赖性左京支[3]相阻滞转变为持久性左束文传导阻滞一例报告钱雪飞,戚文航有时,临床心电图可记录到一些时隐时现的束支传导阻滞.其出现和消失与心率快慢有关.故称之为"与心律有关的束支传导阻滞".心率增快时出现的传导阻滞亦称[3]相束支传导阻滞.又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频率依赖性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心前区不适、有紧缩感,常规心电图诊断正常的患者,行12导联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结果: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到两种形态QRS波群,一种QRS波群正常,另一种QRS波群时限增宽且顶峰有切迹,呈现左束支阻滞图形,左束支阻滞图形R-R间距等于或接近正常R-R间距,考虑是1例非频率依赖性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ST-T异常改变。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左前降支近段可见50%~80%的节段性狭窄,近、中段可见弥漫性斑块。结论:非频率依赖性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心脏传导阻滞与心肌梗死部位的关系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中合并心脏传导阻滞的57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心脏传导阻滞在AMI中的总发生率为38%;与前壁心梗比较,下壁AMI以房室阻滞(AVB)为主;相对于下壁、前壁以束支传导阻滞多见;有心脏传导阻滞者,其住院死亡率、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心脏传导阻滞的患者。结论 心脏传导阻滞的类型与心肌梗死的部位有关.心脏传导阻滞是影响AMI患者近期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脏双支传导阻滞患者围术期安置临时起搏器的指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40例术前合并心脏双支传导阻滞及1例特殊病例的围术期处理作回顾性分析.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体能评估和测评房室传导功能将40例患者分为2组:术前预置起搏器组(P组,n=25)和未置起搏器组(N组,n=15),分析两组麻醉手术期间是否发生房室传导阻滞,起搏器的工作状况和心动过缓时阿托品的治疗效果.结果 40例双支阻滞患者麻醉手术经过顺利,术中发生低血压和心动过缓时均对药物治疗有效,无1例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前近期出现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患者暂缓麻醉和手术,最终因抢救无效短期内死亡,提示有心肌严重损害.结论 术前无症状不伴有房室传导阻滞的慢性双支阻滞患者不必常规安装临时起搏器,食道心房起搏对评价房室传导功能有量化效果且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