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胃癌VEGF和NOS的表达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eNOS)在人胃癌表达的相关性及与胃癌血管生成的关系 ,探讨NO和VEGF的相互作用及NO在VEGF促肿瘤生长中的作用机理。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34例胃癌组织中VEGF、iNOS和eNOS的表达及分布 ,用血管内皮细胞第Ⅷ相关抗原 (FⅧRAg)行免疫特异性染色计数肿瘤微血管密度 (MVD)。 结果  34例胃癌组织中 ,表达iNOS者占 73.5 % ,表达eNOS者占 82 .4 % ,表达VEGF者占 91.2 % ;VEGF与iNOS的表达具有相关性 (P<0 .0 0 5 ) ,VEGF与eNOS的表达则无相关性 (P>0 .0 5 ) ;表达VEGF的胃癌其MVD明显高于不表达VEGF的胃癌 (P<0 .0 2 5 ) ,表达iNOS的胃癌其MVD明显高于不表达iNOS的胃癌 (P<0 .0 5 ) ,表达eNOS的胃癌MVD与不表达eNOS的胃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结论 胃癌组织中MVD随着VEGF和iNOS表达的增加而增加 ,提示两者对胃癌的血管生成起促进作用 ;VEGF与iNOS的表达具有相关性 ,提示iNOS在VEGF的生成和发挥作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结肠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结肠腺癌iNOS、VEGF、Ⅳ型胶原及FⅧAg的表达情况。结果45例结肠癌iNOS和VEGF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76%和80%。两者呈正相关共同作用于肿瘤间质血管,致微血管密度(MVD)增多。结肠癌iNOS阳性的MVD值为37.0±5.7;阴性的则为30.5±4.9。结肠癌VEGF阳性的MVD值为39.5±8.5;阴性的则为30.7±4.4。VEGF的表达与肿瘤的侵袭、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但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组织分型无关。结论iNOS和VEGF的表达与结肠癌的血管生成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的高低,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表达及与肿瘤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探讨MVD、NOS在胃癌浸润、转移中的意义及其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6例手术切除胃癌组织石蜡包埋标本的iNOS、eNOS、nNOS的蛋白表达,对肿瘤微血管以CD34抗体染色并检测MVD。结果56例胃癌组织MVD平均为(36.25±6.32);i-NOS、eNOS、nNOS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0%、80.4%、83.9%;不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程度及TNM分期的胃癌中MVD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NOS、eNOS、nNOS的表达随胃癌浸润深度的加深,淋巴结转移程度的提高而上调(P<0.01);iNOS阳性表达胃癌组织中的MVD值为(44.76±4.16),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的(32.14±4.89)(P<0.01)。结论随着胃癌浸润,转移程度进展,肿瘤MVD值增高,NOS的表达上调;胃癌中iNOS的表达与肿瘤MVD有关,提示iNOS在胃癌生长,浸润及转移中促进肿瘤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p53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60例胃癌组织进行p53、VEGF表达和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检测。结果 MVD以及p53和VEGF的表达与胃癌病灶的大小(P<0.05)、浸润深度(P<0.01)、淋巴结转移(P<0.01)和TNM分期(P<0.01)密切相关。p53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显著相关(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超敏SP法检测138例胃癌的hTERT、VEGF表达和肿瘤MVD,结合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本组胃癌组织hTERT表达阳性率为81.2%(112/138),VEGF表达阳性率为85.5%f118/1381,MVD平均为45.8。hTERT阳性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状态、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VEGF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化型、淋巴结转移、血管浸润相关,MVD与浸润深度、淋巴结状态相关;VEGF表达与MVD值存在显著性意义。结论:hTERT激活与VEGF表型在胃癌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检测hTERT、VEGF表达和MVD,对胃癌诊断和预后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胃癌血管生成及其与周围静脉血微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血管生成及其与胃癌患者外周血癌细胞微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用巢式RT-PCR方法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癌细胞微转移.结果42例胃癌组织中,MVD计数范围在9~78之间,平均36.5±16.5,MVD计数与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密切相关(P<0.05);17例(40.5%)胃癌组织VEGF表达阳性,其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和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13例(30.9%)患者外周血微转移阳性,微转移阳性患者的肿瘤MVD计数(47.2±19.0)和VEGF阳性率(69.2%)显著大于微转移阴性患者的MVD计数(31.7±13.0)和VEGF阳性率(27.6%)(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MVD计数和VEGF表达与肿瘤进展相关;胃癌组织血管化程度与周围静脉血癌细胞微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胃癌血管浸润与肿瘤血管形成和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66例胃癌血管浸润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并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P53蛋白表达及微血管密度进行检测,探讨血管浸润与VEGF和P53蛋白表达及微血管密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31.4%(115/366)的胃癌伴有血管浸润,血管浸润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相关,淋巴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率随血管浸润加重而增加。VEGF和P53蛋白的高表达率及高微血管密度与血管浸润的程度有关,在有血管浸润的胃癌中,VEGF和P53蛋白表达之间也具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表明,VEGF表达是血管浸润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生存率分析提示,在有血管浸润的胃癌,血管浸润愈严重,预后愈差。结论 以血管浸润为特征的胃癌具有较多的血管生成和远处转移,VEGF和P53蛋白表达与血管生成之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在结直肠癌侵袭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1例结直肠癌组织中VEGF表达,用CD34染色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对癌组织中MVD进行计数.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49.2%,MVD为28.7±12.9.在肿瘤坏死区周围或肿瘤浸润边缘VEGF表达较强,MVD较密集.VEGF表达及MVD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及Dukes分期密切相关(P<0.01),而与肿瘤大小、组织病理学类型无关(P>0.05).高血管密度组(MVD>29)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浆膜和肝转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低血管密度组(MVD≤29).VEGF阳性表达组MVD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组(P<0.01).结论:VEGF表达和MVD与结直肠癌侵袭和转移有关,可作为反映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人胃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与癌细胞增殖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4例胃癌手术切除标本VEGF、iNOS、eNOS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分布及表达。结果:①31例胃癌组织表达VEGF,25例(73.5%)表达iNOS,28例(82.4%)表达eNOS;②VEGF与iNOS的表达具有明显相关性,VEGF与eNOS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③表达VEGF的胃癌PCNA标记指数(PLI)明显高于不表达VEGF的胃癌,表达iNOS的胃癌PLI明显高于不表达iNOS的胃癌,表达eNOS的胃癌PLI与不表达eNOS的胃癌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VEGF与iNOS的表达具有明显相关性,说明iNOS在VEGF的生成和发挥作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②PLI随着VEGF和iNOS表达的增加而增加,说明二者对胃癌细胞增殖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受体表达与肿瘤间质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用抗EPO受体的多克隆抗体和抗血管内皮细胞CD31单克隆抗体对50例胃癌组织标本进行分析。结果胃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胃组织[(25±13)比 (12±4),P<0.01],与肿瘤分化情况(P>0.05)无关,而与肿瘤大小、侵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密切相关;EPO受体表达与MVD高度相关(P<0.01)。结论 EPO受体水平与胃癌患者的血管生成程度和病情进展高度相关,EPO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是一种内源性的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的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NO)过多产生在获得性肾囊肿 (ACDK)发生肾癌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用高压液相自动分析方法测定 1 6例 1 8份ACDK和 1 2份单纯性肾囊肿囊内液体中NO的代谢产物亚硝酸盐 /硝酸盐 (NO-2 /NO-3 )的含量 ,同时测定 5份ACDK患者血浆NO-2 /NO-3 的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LSAB法 )检测 1 7份ACDK和 2 0例非ACDK肾组织一氧化氮合酶 (iNOS)的表达。 结果 ACDK囊内液NO-2 /NO-3 的含量 (1 5 1 .6± 6 4.2 μmol/L)明显高于单纯性肾囊肿组(5 0 .1± 33.6 μmol/L)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0 1 )。其中在相同的 5例ACDK患者中囊内液NO-2 /NO-3 的浓度明显的高于血浆中的浓度。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LSAB法 )检测肾组织iNOS的表达中 ,1 7份ACDK中 1 4例 (82 % )为阳性。 1 3例正常肾组织和 7例非ACDK慢性肾衰的肾组织均无i NOS的表达。 结论 NO在ACDK囊内液中过多产生有可能是其囊上皮发生肾癌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一氧化氮对精子的调节作用及影响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一氧化氮 (NO)是一种不稳定的小分子有害气体 ,又是一种生物活性物质 ,参与了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NO在体内由L 精氨酸在一氧化氮合酶的作用下生成。它分布于睾丸、附睾及输精管等组织中 ,也分布于精子的顶体和尾部 ,对生精过程 ,精子活力、活率 ,受精能力以及精子脂质过氧化反应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双向调节作用。低浓度NO有益于增加精子活力、活率 ,降低精子脂质过氧化反应 ,提高精子的受精能力 ;高浓度NO对精子具有损伤作用 ,使精子活力、活率下降 ,脂质过氧化反应加强。本文简要介绍了NO在体内的产生机制 ,并着重概述了NO对精子的调节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13.
骨质疏松发生一氧化氮机制及雌激素调控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骨质疏松发生的一氧化氮机制及雌激素防治骨质疏松作用的一氧化氮通路 ,深入理解骨质疏松症病理过程中一氧化氮作用环节。方法  45只SD雌性大鼠分为①假手术组(Sham组 ) ;②卵巢切除组 (OVX组 ) ;③OVX +倍美力治疗 (Premarin组 )。进行iNOS原位杂交及iNOS、eNOS免疫组化研究 ,测定其平均灰度值及平均积分光密度 (ODI)作统计指标。结果 iNOS原位杂交实验结果显示 :正常大鼠去卵巢后 ,骨髓腔内及骨小梁表面iNOSmRNA有强阳性表达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iNOS免疫组化实验结果也显示OVX组iNOS阳性表达明显较Sham组增加 ;而Pre marin组iNOS表达强度较OVX组明显降低 (P <0 0 5 )。OVX组与Sham组eNOS表达差异无显著性 ,Premarin组较OVX组eNOS表达强度则明显增加 (P <0 0 5 )。结论 NO是调节OB、OC功能活动的一种重要效应因子 ,NO导致细胞因子诱导性骨吸收增强与绝经后雌激素缺乏OP密切相关。雌激素可下调iNOSmRNA表达 ,抑制iNOS蛋白合成 ,从而减轻功能亢进的OC性骨吸收 ,而对骨组织正常生理活动中的eNOS合成 ,有适度促进作用 ,有利于骨组织的重建及骨量的恢复 ,从而重建骨形成 吸收新平衡偶联  相似文献   

14.
比较局麻与全麻对病人血清NOS及NO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局麻与全身麻醉对手术病人血清一氧化氮合酶 (NOS)和一氧化氮 (NO)的影响。方法 根据不同麻醉方法将 2 0例颌面外科手术病人分为局麻组 (A组 )和静吸复合全麻组 (B组 ) ,每组 10例 ,在麻醉诱导前、手术切皮和手术开始后 1h抽取静脉血 3ml,分别测定血清NOS和NO浓度。结果 A组血清NOS及NO含量在切皮和术中 1h与术前比较显著增高 (P <0 0 5 ) ,B组血清NOS及NO含量在切皮和术中 1h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增高 (P >0 0 5 ) ;在切皮和术中 1hB组NOS及NO含量比A组显著降低 (P <0 0 5 )。结论 静吸复合麻醉能明显抑制NOS的活性 ,降低NO的生成  相似文献   

15.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常见临床疾病. 目前,对ALI病理生理学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的了解越来越多,但并没有提出新的治疗策略能够明显改善ALI的治疗.在ALI的动物模型和患者中,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 oxide synthases,NOS)表达及活性增强和一氧化氮(NO)的增多在ALI的病理生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临床抑制NO生成以及选择性抑制NOS并没有对ALI的治疗有明显效果.目前提出了不同细胞源性NO的概念,这种NO的细胞源性差异可能对ALI的治疗有潜在的意义.现综述NO和NOS在ALI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 (NO)和一氧化氮合酶 (NOS)在心肌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探讨卡托普利(captopril)对缺血 -再灌注鼠心肌保护的机制。 方法 采用 L angendorff离体鼠心灌流模型 ,将 18只 SD大白鼠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6只 ) ,对照组、缺血 -再灌注组、卡托普利组。观察心肌 NOS同工酶活性、过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肌酸激酶含量和冠脉流出液 NO的变化。 结果 缺血 -再灌注组与对照组比较心肌诱导型 NOS(i NOS)活性增高 (P<0 .0 0 1) ,而心肌原生型 NOS(c NOS)活性及总 NOS活性显著降低 (P<0 .0 0 1,0 .0 5 ) ,冠脉流出液 NO含量下降(P<0 .0 1)。卡托普利组再灌注 30分钟 ,心肌 i NOS活性低于缺血 -再灌注组 (P<0 .0 1) ,c NOS活性和总 NOS活性高于缺血 -再灌注组 (P<0 .0 1,0 .0 5 ) ,再灌注期间冠脉流出液 NO水平高于缺血 -再灌注组 (P<0 .0 1) ,心肌损伤较缺血 -再灌注组减轻。 结论 心肌 NOS同工酶活性及 NO产生的失常是心肌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卡托普利可通过调节心肌 NOS同工酶活性 ,维持正常的 NO水平 ,起到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选择性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抑制剂氨基胍(AG)和非选择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位硝基精氨甲酯(L-NAME)对创伤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40只Wistar大鼠制作创伤性休克动物模型。双侧股骨干砸伤后并经股动脉放血至平均动脉压(MAP)35~45mmHg(4.67~6.00kPa),维持30min,然后回输失血和等量的林格式液。随机分为休克组(10只),AG组(根据复苏时静脉注射AG含量为10,50mm/kg。则分为AGⅠ,AGⅡ各10只),L-NAME组(10只,复苏时静脉注射LNAME10mg/kg),观察休克前后血浆NO浓度的动态变化及24h大鼠存活率。并留取肺、肝、肾、小肠组织,观察病理改变。结果:大鼠创伤性休克后,血浆NO水平明显高于休克前;AG各组动物复苏后血浆NO的水平明显降低,各脏器的病理损害亦显著减轻,存活率明显提高,AGⅡ组效果最好;L-NAME组动物复苏后血浆NO的水平也明显降低,各脏器的病理损害无明显变化,存活率无明显提高。结论:NO在创伤性休克的病理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应用AG有助于创伤性休克的改善;L-NAME能降低NO的水平,但对休克的预后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一氧化氮在突出腰椎间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 (NO)在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的含量及组织学定位 ,并对其意义进行探讨。方法 :对 32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突出间盘组织采取两种方法进行研究 :(1) 12例做体外培养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培养液上清中NO含量 ;(2 ) 2 0例用免疫组化方法对产生NO的细胞类型及组织学定位进行研究。同时对取自 4具新鲜尸体的 12个正常椎间盘采用相同方法做为对照。结果 :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产生NO的量为 2 0 0 70± 6 5 5 5nmol/g ,正常对照组的NO量为 76 31± 19 49nmol/ g ,两者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免疫组化结果发现 ,2 0例患者椎间盘组织中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阳性 16例 ,12个正常椎间盘组织中无表达阳性细胞。结论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主要由突出椎间盘周围的肉芽组织产生 ,阳性细胞主要以成纤维细胞、软骨细胞及淋巴细胞为主。腰椎间盘可自身合成NO ,NO可能在椎间盘退变中起重要作用 ,突出腰椎间盘中的NO主要由突出腰椎间盘周围的肉芽组织产生。  相似文献   

19.
一氧化氮信息传递系统对大鼠呼吸道纤毛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一氧化氮(NO)信息传递系统对呼吸道上皮细胞纤毛运动频率(CBF)的影响。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9只,异氟醚麻醉后以无菌技术迅速取其气管,并将气管粘膜切成1mm2大小的组织块,在DMEM中进行组织培养。将组织块分成5组L精氨酸(L-Arg)组;1-Hydroxy-2-oxo-3-(N-ethyl-2-aminoethyl)-3-ethyl-1-triazene(NOC-12,NO载体)组;8-Br-cGMP组;D-Arg组及磷酸盐缓冲液(PBS)组。以相差显微镜及成像分析技术测定CBF,对纤毛运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给L-Arg后CBF由(7.43+0.75)Hz增至(8.59+0.93)Hz(P<0.01);给NOC-12后CBF由(7.66+0.68)Hz增至(8.62+0.91)Hz(P<0.05);给8-Br-cGMP后CBF由(7.11+0.66)Hz增至(8.10+0.83)Hz(P<0.05);(2)PBS及D-Arg对CBF无影响。结论No信息传递系统能使大鼠呼吸道上皮细胞CBF加快。  相似文献   

20.
脑出血患者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与脑出血的关系。方法 测定76例脑出血患者及66例健康人血浆NO、NOS含量,分析上述指标在出血后3个时期的变化以及与患者颅内血肿量、是否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和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脑出血1~3d组NO、NOS含量明显高于4~7d组、14d组和对照组,NO、NOS变化与颅内血肿量和/或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有一定关系。结论 NO、NOS参与了脑出血病理生理过程,其变化对病情的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