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9 毫秒
1.
脊柱外伤及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脊柱外伤及手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本院2000年1月~2004年3月资料完整的812例脊柱外伤及手术病例,发生有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5例。其中2003年2月以前病例均未采取血栓预防措施;2003年2月以后对于高危病例,采用以低分子肝素为主的血栓预防措施,比较2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未采取预防性措施组病例570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2例;采取血栓预防措施组病例24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3例。采取预防措施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采取预防性措施组(P<0.05)。未出现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对于深静脉血栓高危患者,伤后或围手术期进行以低分子肝素为主的预防性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联合不同剂量分子肝素钙对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将231例行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补中益气汤组(A组)62例,补中益气汤+低分子肝素钙标准剂量组(B组)60例,补中益气汤+低分子肝素钙1/2剂量组(C组)53例,补中益气汤+低分子肝素钙1/4剂量组(D组)56例。A组患者于术后给予单纯补中益气汤,其余3组患者术后给予补中益气汤联合对应剂量低分子肝素钙,比较4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于术后第14天检测患者血小板计数及凝血五项。结果:A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9例,发生率为14.52%;B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发生率为5.00%;C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发生率为9.43%;D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7例,发生率为12.50%。B组与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及凝血五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配合低分子肝素钙标准剂量预防髋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确切,对凝血机制无影响,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动静脉脉冲系统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2006年3月-2008年3月,对76例(76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行TKA。男25例,女51例;年龄58~79岁,平均66.6岁。左侧41例,右侧35例。患者根据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处理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此外实验组术后1~4d不间断应用动静脉脉冲系统,术后5~7d每日应用2次,30min/次。术后7d患者均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探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发生小腿深静脉血栓5例,发生率13.16%,经给予尿激酶、丹参等药物治疗后完全消失;对照组发生小腿深静脉血栓11例,全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发生率36.84%,经同样治疗后好转。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继发肺栓塞及死亡发生。结论动静脉脉冲系统可有效加速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速度,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应用较单纯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对预防TK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谢松林  吴宇黎  周维江  张穹 《中国骨伤》2002,15(12):712-71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情况及预防治疗措施。方法:对220例(244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来预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第7天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58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远端血栓33例,近端血栓14例,全静脉血栓11例,DVT发生率26.4%,未发生1例肺栓塞。结论:围手术期低分子肝素应用可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在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行静脉曲张手术的611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288例,下肢静脉曲张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治疗;对照组323例,术后不采用任何抗凝药物治疗。比较2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于研究组(P0.05)。两组病人均未出现内脏出血或硬膜外出血。结论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腔内激光闭合术的513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2组:低分子肝素组238例,下肢静脉曲张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治疗;对照组275例,术后不采用任何抗凝药物。比较2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低分子肝素组发生浸透敷料的出血14例(5.9%),切口出血或皮下血肿25例(10.5%),血小板减少1例(0.4%),肝功能异常2例(0.8%),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对照组发生浸透敷料的出血19例(6.9%),切口出血或皮下血肿27例(9.8%),肝功能异常2例(0.7%),深静脉血栓形成7例(2.5%),无血小板减少发生。2组患者浸透敷料的出血、切口出血或皮下血肿、血小板减少及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分子肝素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获访487例,随访时间为4-12个月,平均10个月。其中低分子肝素组获访225例,对照组获访262例。获访患者随访期间发生下肢静脉曲张复发9例(低分子肝素组4例,对照组5例),隐神经损伤11例(低分子肝素组5例,对照组6例),无远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2组患者的下肢静脉曲张复发率和隐神经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对比观察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全膝关节置换(TKR)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0年1月~2004年4月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随机分两组,围手术期给予低分子肝素钠预防治疗25例,未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抗凝20例。结果预防组DVT总发生率为20%,对照组DVT发生率为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用药组阳性检出率20%,未用药组为50%。结论低分子肝素可显著降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可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Yang G  Lu H  Gao J  Kou B  Yuan Y  Xu B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25-27
目的 对比观察采用低分子有直素预防人工髋、膝置换术(THR、TKR)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997掉11月-1999年3月行人工髋膝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未用药组和用药组,其中未用药组共47例患者,62例关节置换,未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用药组共31例患者,36例关节置换(19膝,17髋),围手术期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术后行下肢静脉造影检查。结果 用药  相似文献   

9.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4年至2007年87例TKR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87例患者中,15例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38例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5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35例使用阿司匹林患者中,6例深静脉血栓形成,与使用低分子肝素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仅使用机械预防措施10例患者中发生4例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术前使用低分子肝素可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采用硬膜外麻醉,术后采用药物阿司匹林或低分子肝素可以较好地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局部物理加压预防全麻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全身麻醉手术患者345例,分为对照组、肝素组和物理加压组,各组间血栓形成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无任何抗凝措施介入,肝素组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物理加压组使用梯度压力弹力袜进行下肢局部加压。所有患者在术后第7天查双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术后第3天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FYF)。结果术后血管超声检查显示,肝素组和物理加压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肝素组凝血酶原时间(PT)长于对照组和物理加压组(P〈0.05)。结论下肢局部物理加压是一种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和预防措施.方法 2007年5月至2008年12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41例患者,男53例,女88例;年龄17~86岁,平均(63.20±13.78)岁.根据是否使用低分子肝素随机分成抗凝组(82例)和非抗凝组(59例),术后均行患肢深静脉顺行性造影,明确血栓发生的部位、大小及数量.诊断标准根据1972年Rabinov和Paulin提出的诊断标准,结合国内吕厚山的相关经验进行统一诊断.根据下肢血栓的部位将血栓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和混合性血栓.结果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32.62%(46例),其中中央型1例,混合型2例,周围型43例.临床症状有小腿后侧疼痛,沉重或紧张,足和踝关节周围轻度肿胀.临床体征有肌肉压痛、Homans征或Neuhof征阳性.将症状和体征都作为临床依据,其中无临床依据者共34例,占73.9%.抗凝组(82例)和非抗凝组(59例)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数字化下肢深静脉造影技术能准确地发现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症状与其无直接关联,低分子肝素抗凝后虽能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 评价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997年4月-1998年10月选择接受髋、膝周围手术的患者46例均为40岁以上,3个月内无血栓栓塞性疾病史、无凝血功能障碍,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法筛查,双下肢无DVT,随机分成两组。预防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速避凝)预防DVT,对照组不采用任何预防措施。术后第4-7天行患侧静脉造影,了解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中8例发生DVT,占34.8%;预防组中1例发生DVT,占4.3%。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的出血并发症。结论 低分子肝素能安全、有效地预防髋膝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将120例骨科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及物理气压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后12 h联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14 d,比较2组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肢体周径差值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2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肢体肿胀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肢体周径差值小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能显著降低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减轻术后肢体肿胀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全髋关节置换或翻修术后患者分别采用阿哌沙班和低分子肝素进行规范抗凝治疗,对比分析这两种药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自2019-10-2019-12完成的5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或全髋关节翻修术,观察组25例术后采用阿哌沙班进行抗凝治疗,对照组25例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比较观察组与对...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在预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1年2月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00例,将其分为两组,利伐沙班组100例,给予利伐沙班10mg/d口服,连续14d;低分子肝素组的100例,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IU/d皮下注射,连续14d.术后14d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观察两组用药期间有无肺动脉栓塞和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利伐沙班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5%,显著低于低分子肝素组的9%,两组均末发生肺动脉栓塞和严重出血事件.[结论]应用利伐沙班较低分子肝素更有效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出现严重出血事件很少,二者均较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髋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 D-二聚体升高关系及使用不同抗凝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方法前瞻性分析70例行髋膝关节置换的患者,根据术后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分为血栓组(11例)和非血栓组(59例),记录两组在术前及术后D-二聚体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按照使用抗凝药不同分为低分子肝素(速碧林)预防组和利伐沙班预防组,记录并比较二者DVT发生率和术后伤口引流量关系。结果血栓组术前D-二聚体浓度与非血栓组术前D-二聚体的浓度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栓组较非血栓组增高。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术后第7天的D-二聚体浓度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栓组与非血栓组各自组内比较,术后与术前的D-二聚体浓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浓度较术前均有增高。在使用抗凝药物情况下DVT的发病率为15.71%,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速碧林)干预后DVT发生的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P>0.05)。术后伤口引流量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研究发现D-二聚体对DVT预测不是特异性指标;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使用抗凝药物情况下 DVT发生情况明显下降,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对于预防DVT作用上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围手术期应用抗凝药物预防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96例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两组(非抗凝组48例,抗凝组48例).抗凝组围手术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非抗凝组围手术期未用低分子肝素钙.结果 抗凝组DVT的发生率为4%,明显低于非抗凝组(19%)(x2=5.031,P<0.05);抗凝组术后住院时间为(12±3)d,明显少于非抗凝组[(22±6)d](t=10.328,P<0.01).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血量,手术前后外周血小板计数,手术前后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开始时间,继发不良反应,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抗凝药物围手术期应用可安全有效地预防直肠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8.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与防治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分析12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12例并发深静血栓形成的资料。结果12例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原因有血栓史、心肺血管疾病、下肢静脉曲张6例,长期卧床或下肢长时间制动3例,手术时间过长及创伤过大3例。本组采用肝素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后,治疗效果明显。结论及时手术、减少卧床及术中创伤、肝素的应用等是防治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预防高危孕妇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112例高危孕妇剖宫产术后患者分为2组,预防组52例联合应用活血复元汤及低分子肝素,对照组60例单纯采用低分子肝素。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预防组为3.85%,对照组为8.33%(P0.05)。预防组用药后APTT和PT明显延长,与术后2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结论:活血复元汤配合低分子肝素钠可有效预防高危孕妇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苗绍刚  张锡光  陆景华  杨阳  鲁宁 《中国骨伤》2015,28(10):893-896
目的:探讨3种不同抗凝药物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11月至2014年3月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49例临床资料,其中男66例,女83例;年龄48~76岁。按抗凝药物不同分为阿司匹林组、低分子肝素组和利伐沙班组,阿司匹林组48例,男23例,女25例,平均年龄(61.52±13.42)岁;低分子肝素组54例,男20例,女34例,平均年龄(64.37±11.81)岁;利伐沙班组47例,男23例,女24例,平均年龄(63.83±12.04)岁。分别观察3组患者术后6、8、12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及出血并发症(包括切口瘀斑、切口血肿等局部并发症,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泌尿系统出血等出血事件).结果:阿司匹林组4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4例,肺栓塞1例,出血并发症2例;低分子肝素组5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肺栓塞1例,出血并发症3例;利伐沙班组4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肺栓塞0例,出血并发症11例。3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利伐沙班组高于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组。结论: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均能有效预防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且疗效相近。利伐沙班引起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安全性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