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脑胶质瘤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大脑胶质瘤病是一种少见的颅内肿瘤。肿瘤组织类型以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常见。它病变范围广,通常累及3个脑叶,以白质为主,可同时累及脑深部结构。MRI上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少有囊变、坏死、出血,强化时病灶区域常无明显增强。其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2.
脑干胶质瘤磁共振波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在脑干胶质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脑干胶质瘤的临床资料,肿瘤位于中脑1例,中脑脑桥1例,脑桥7例,延髓1例。均行MRS检查,对肿瘤区、肿瘤边缘区和正常对照区进行对照研究。结果MRS均显示肿瘤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峰值下降,胆碱(Choline,Cho)峰上升。与肿瘤边缘区和正常对照区比较,肿瘤区NAA/Cr明显减低,Cho/Cr和Cho/NAA明显升高。星形细胞瘤4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例,胶质母细胞瘤2例;另3例根据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诊断为脑干胶质瘤。结论MRS可检测到脑干胶质瘤的代谢改变,具有无创、敏感、诊断准确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脑胶质瘤占颅内肿瘤的45%~50%,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其死亡率也在颅内肿瘤中居首位.胶质瘤易复发,预后差.尽管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由于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根治困难,尤其对于功能区的胶质瘤,既要保全功能,又要尽可能多的切除肿瘤组织,如何掌握切除范围仍然存在困难.因此,在术前正确判断肿瘤的性质、部位、病理学级别及其与周围重要组织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磁共振技术已迅速发展,磁共振波谱(MRS)和弥散张量成像(DTI)已广泛应用于胶质瘤的诊治中,从而提高了手术切除率,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和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判别胶质瘤级别和侵袭性的价值,为临床评估胶质瘤生物学特性并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影像学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幕上胶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行常规MRI、MRS和DWI检查,比较正常脑组织、高级别胶质瘤与低级别胶质瘤间胆碱与乙酰天门冬氨酸的比值(Cho/NAA)及胆碱与肌酸(Cho/Cr)比值、表观弥散系数(ADC)、Ki-67标记指数(Ki-67 IL)的差异性,并分析ADC与Ki-67 IL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脑组织对比,高级别胶质瘤中Cho/NAA及Cho/Cr比值显著升高,ADC值降低(均P0.01)。与低级别胶质瘤比较,高级别胶质瘤肿瘤中Cho/NAA及Cho/Cr比值升高,ADC值降低,Ki-67 IL升高(均P0.05)。与正常脑组织比较,低级别胶质瘤中Cho/NAA、Cho/Cr值升高(均P0.05)。在高级别胶质瘤中,Ki-67 IL与ADC值负相关(r=-0.683,P0.05);而在低级别胶质瘤中,Ki-67 IL与ADC值无相关性(r=0.187,P0.05)。结论 MRS联合DWI能够在术前评价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及瘤细胞侵袭性,对胶质瘤手术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脑胶质瘤病的MRI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大脑胶质瘤病的MRI特点。方法对14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大脑胶质瘤病患者的MRI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脑胶质瘤病的临床表现以头痛(12/14)和癫痫(7/141为常见,后期多出现严重颅高压征象。MRI提示病灶呈多灶性生长9例,弥漫性生长5例,至少累及2叶脑组织。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灶,T2WI为等或高信号灶,轻至中度水肿.占位效应轻。增强扫描常见肿瘤轻度强化。星形胶质瘤Ⅰ级7例,Ⅱ级5例.少枝胶质瘤Ⅱ级1例.少枝一星形混合胶质瘤Ⅱ级1例。结论大脑胶质瘤病的影像学表现与某些神经系统病变有类似和重叠之处.但通过影像与临床表现的结合,有利于该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脑胶质瘤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例大脑胶质瘤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且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患者,24岁。临床表现为发作性黑蒙和发作时意识丧失性癫瘸症状,以及随后出现的不能缓解的剧烈头痛。MRI显示左侧颞顶叶.基底节区弥散性不规则稍高信号,局灶信号不均匀,无明显占位效应;MRS显示病灶区Cho/NAA比值明显升高。手术切除部分左侧颞叶及海马组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呈轻至中等密度增生,弥漫性浸润;呈星形胶质细胞样形态,胞核为长梭形或纺锤形,染色质轻度深染;核分裂象罕见;未见微血管增生和坏死;肿瘤细胞排列形成明显的继发性结构,包括软脑膜下和室管膜下肿瘤细胞密集生长、血管周围肿瘤细胞聚集及神经元卫星现象等;灰质与白质分界不清,但神经元分布结构基本保留。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S-100蛋白表达阳性,少突胶质细胞系转录因子-2、突触素和神经元核抗原表达阴性;TP53过表达,约8%;Ki-67抗原标记指数约为10%。结论大脑胶质瘤病为临床少见、可累及多个脑叶的弥漫浸润性肿瘤,影像学上无明显占位效应,MRI和MRS检查可提示诊断。肿瘤细胞弥漫性浸润并形成明显的继发性结构,需与多中心,多灶性胶质瘤和脱髓鞘病变等相鉴别。TP53和Ki-67抗原标记指数可资与非肿瘤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脑胶质瘤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例大脑胶质瘤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且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患者,24岁。临床表现为发作性黑蒙和发作时意识丧失性癫癎症状,以及随后出现的不能缓解的剧烈头痛。MRI显示左侧颞顶叶-基底节区弥散性不规则稍高信号,局灶信号不均匀,无明显占位效应;MRS显示病灶区Cho/NAA比值明显升高。手术切除部分左侧颞叶及海马组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呈轻至中等密度增生,弥漫性浸润;呈星形胶质细胞样形态,胞核为长梭形或纺锤形,染色质轻度深染;核分裂象罕见;未见微血管增生和坏死;肿瘤细胞排列形成明显的继发性结构,包括软脑膜下和室管膜下肿瘤细胞密集生长、血管周围肿瘤细胞聚集及神经元卫星现象等;灰质与白质分界不清,但神经元分布结构基本保留。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S-100蛋白表达阳性,少突胶质细胞系转录因子-2、突触素和神经元核抗原表达阴性;TP53过表达,约8%;Ki-67抗原标记指数约为10%。结论大脑胶质瘤病为临床少见、可累及多个脑叶的弥漫浸润性肿瘤,影像学上无明显占位效应,MRI和MRS检查可提示诊断。肿瘤细胞弥漫性浸润并形成明显的继发性结构,需与多中心/多灶性胶质瘤和脱髓鞘病变等相鉴别。TP53和Ki-67抗原标记指数可资与非肿瘤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Hallervorden-Spatz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例Hallervorden-Spatz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1例患者进行了MRI检查,另1例进行MRI及磁共振波谱(magnel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检查.结果 2例患者均表现出锥体外系症状和典型的"虎眼征".1 例患者起病年龄早,存在智能障碍,视力障碍和锥体束受类.另1例起病年龄较晚,构音障碍明显,病程进展快,MRS显示出NAA值和NAA/Cr比值下降.结论 影像学特点("虎眼征")和临床症状是临床实践中明确诊断HSS的重要依据.NAA值和NAA/Cr比值可以帮助预测HSS患者病灶局部神经元受损情况.  相似文献   

9.
大脑胶质瘤病(gliomatosis cerebri,GC)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性疾病,以弥漫性白质浸润及多部位发生为特点.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导致误诊,结合影像学检查及组织病理检查可与相关疾病进行鉴别,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对于其治疗,术后放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辅以化疗可延长生存期,但预后不佳;如何改善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需要更深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22例脑胶质瘤患者术前行MRI检查的同时作^1HMRS分析,并以20例对侧正常的相应部位作为自身对照,比较N-乙酰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和乳酸(Lac)以及Cho/Cr、NAA/Cr、NAA/Cho比值的变化。结果与对照脑区比,脑胶质瘤在^1HMRS上均表现为明显增高的Cho峰(P〈0.01),NAA、Cr峰下降或消失(P〈0.05),Cho/Cr比值升高,NAA/Cr比值降低(P〈0.05);它们的变化并与肿瘤不同病理级别密切相关,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1HMRS是研究脑胶质瘤物质和能量代谢的有效方法,能为脑胶质瘤的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多体素磁共振波谱成像对神经上皮组织起源肿瘤诊断的应用价值,预报神经上皮组织起源肿瘤的病理类型及级别,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提供有效信息。方法对25例不同级别神经上皮组织起源肿瘤患者的手术前常规MRI及多体素磁共振波谱检查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与手术后病理结果相比较。根据肿瘤中心、周边区域及对侧正常区域N鄄乙酰天冬氨酸(N鄄acetylaspar鄄tate熏NAA)和胆碱(choline熏Cho)代谢物峰下积分值,计算Cho/NAA比值,分别比较肿瘤中心及周边区域Cho/NAA比值与对侧正常区域的差异(配对秩和检验),以及不同级别肿瘤之间肿瘤中心及周边区域Cho/NAA比值的差异。结果与对侧正常区域Cho/NAA比值(0.68±0.19)相比,肿瘤中心(4.50±4.94)和周边区域(1.07±0.39)Cho/NAA比值明显增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中心Cho/NAA比值,低级别肿瘤组为(2.17±0.88),高级别组(6.22±5.86);肿瘤周边区域Cho/NAA比值,低级别组为(0.84±0.22),高级别组(1.23±0.4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多体素磁共振波谱成像作为一种无创、简便、直观的活体代谢检查技术,对神经上皮组织起源肿瘤病理级别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用价值。随着该技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必将成为神经上皮组织起源肿瘤无可替代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人低血糖脑病的临床及神经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36例低血糖伴神经系统表现的患者进行病史回顾、临床分析及颅脑CT和MRI检查.结果 36例低血糖患者11例发现颅脑MRI典型的双侧尾状核和豆状核对称性异常信号,而脑CT相应部位未见明显异常,病前27例有感染、发热等诱因,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低血糖脑病的发生以老年糖尿病患者口服或注射降糖药者居多.随访6个月,神经影像学无明显好转.结论 低血糖脑病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对意识障碍的患者,要注意低血糖反应.颅脑CT对低血糖脑病的诊断价值不大,颅脑MRI对重症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特征性的磁共振表现预示着病情危重,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PRES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病例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显微镜下多发性血管炎、病毒性脑膜炎各1例,其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意识障碍、痫性发作、视力受损和血压升高。3例均行头颅MRI检查,显示以双侧顶、枕叶为主的皮层和/或皮层下T1低或等信号,T2及FLAIR高信号。治疗后3例于2周内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1例于起病后14d复查MRI基本恢复正常。结论PRES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认识,早期诊断和适当治疗有助于恢复,避免疾病进展和发生不可逆的脑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系统萎缩(MSA)不同亚型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及其相关性.方法 对143例符合1999年Gilman诊断标准的MSA患者进行临床分型和诊断分级,根据Horimoto分期对108例影像学出现异常的患者脑桥十字征和壳核裂隙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不同临床亚型及病程与影像学异常的相关性.结果 143例MSA患者男女比例为1.3:1,其中MSA小脑萎缩型(MSA-C)93例,MSA帕金森型(MSA-P)39例,两者同时出现的即为MSA-P+C型11例;很可能的MSA 90例,可能的MSA 53例.108例MSA患者影像学出现异常,其中MSA-C型患者36例(36/76,47%)出现脑桥十字征,10例(10/76,13%)出现壳核裂隙征;MSA-P型患者6例(6/24,25%)出现脑桥十字征,6例(6/24,25%)出现壳核裂隙征.MSA-C型中病程较短的患者脑桥十字征分期较早.结论 本组病例中MSA-C型患者明显多于MSA-P型,可能与种族遗传背景有关.脑桥十字征和壳核裂隙征为MSA患者的显著影像学特征,MSA临床分型与影像学特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脑桥十字征在MSA-C型较为显著,壳核裂隙征在MSA-P型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8例患者中,女5例,男3例;发病原因多样,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妊娠子痫2例,高血压病1例,真菌性脑炎1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肾移植1例;其中使用免疫抑制剂3例,化疗药物1例,使用抗真菌药物1例。以头痛、癫痫发作、视觉障碍、意识和精神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多数患者头颅MRI表现为双侧大脑后部白质对称性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和FLAIR像呈高信号;经采取降压、脱水及对症等治疗2~3周后患者神经系统症状消失,MRI复查病灶完全或大部分消失。结论RPLS是以可逆性后部白质损害为主要神经影像学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可使其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完全可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的临床和神经影像特点.方法 对4例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演变过程、CSF、头颅CT和MRI、EEG动态变化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4例患者均存在低钠血症,纠正后出现精神意识改变、构音和吞咽困难、四肢瘫痪、肌张力障碍等症状,临床过程有双相性.EEG出现一过性的重度异常.头颅CT及CSF均未见异常.MRI特征性影像晚于临床表现10 d以后出现,4例患者首次MRI均为阴性,7~13 d后复查才显示病灶.MRI示4例患者均存在脑桥外髓鞘溶解症病灶,T1WI加权低信号,T2WI加权高信号,对称性地累及双侧尾状核、豆状核、丘脑、脑岛叶皮质、海马头部等部位,其中3例同时存在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改变,呈脑桥基底部位对称性T1低、T2高信号的蝶形病灶;Flair加权异常信号更清楚.3例有好转或痊愈,其中1例遗留明显肌张力障碍.结论 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与慢性低钠血症有关,合并低血钾、低血氯时可能更易发生.治疗时应尽量避免过快纠正,临床病程具有双相性.MRI的特征性改变出现较迟,复查MRI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报道一个肌阵挛性小脑协调不能患者家系,探讨其临床、遗传学及神经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该家系中的先证者进行临床、神经影像学、脑电图、皮肤肌肉病理学及血液学检查,对家系中的其余该病患者进行追踪,绘出家系图谱.结果 该患者家族27位成员中共有肌阵挛性小脑协调不能患者6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肌阵挛、癫痫、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表现.先证者颅脑MRI可见全脑萎缩,其中小脑和皮质萎缩略重.脑白质可见长T1长T2异常信号,T2FLAIR像呈高信号.脑电图见棘慢波、多棘慢波.皮肤肌肉病理活体组织检查未见异常.结论 肌阵挛性小脑协调不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肌阵挛、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和癫痫.颅脑磁共振可表现为脑皮质及小脑萎缩、脑白质异常信号,脑电图棘慢波.诊断主要根据家族遗传史、典型临床表现及颅脑MRI和脑电图特点.  相似文献   

18.
We report a rare case of paediatric diphtheria complicated with encephalitis. A 6-year-old boy who did not receive his scheduled diptheria–tetanus–pertusis vaccination presented with one episode of generalised convulsive seizure. His illness was preceded by a 3 day history of fever associated with enlarged exudative tonsils with a pseudomembrane. He was commenced on intravenous penicillin and oral erythromycin. However, he developed progressive encephalopathy with focal neurological deficit which required intubation on day 5 of illness. Throat swab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for diphtheria toxin A and B were positive and diphtheria antitoxin was give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of brain showed T2-weighted hyperintensities over the anterior cingulate gyri, insular cortex and cerebellum.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ed MRI finding of diphtheric encephalitis. Our report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neuroimaging in diagnosing diphtheric encephalitis particularly in cases with unremarkable cerebrospinal find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