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膜片钳技术原理、常用记录方式在胃肠道疾病研究中的应用及针灸治疗胃肠道疾病的优势入手,对膜片钳技术在针灸治疗胃肠道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予以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2.
针灸是儿科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 ,早在《内经》中已有记载 ,后世不断完善、发展 ,在临床治疗上取得了肯定的疗效。现就近年来有关此方面的临床资料综述如下。1 神经系统  徐氏[1 ] 针刺治疗小儿脑瘫 90例 ,主穴 :八脉交会穴 (按时取穴 ,采用灵龟八法穴位开合规律选取穴位 )、耳穴脑点或脑干、合谷或足三里 ,并据症配穴 ,以补法为主 ,每日或隔日 1次 ,5 0次为 1疗程 ,每疗程间隔 1周 ,治疗 7疗程 ,显效 2 9例 ,有效 5 6例 ,无效 5例 ,总有效率 94.4% ,疗效优于空白对照组 (p <0 .0 1 ) ,且治疗组康复年龄低于空白对照组 ( p <0 .0 5 )。…  相似文献   

3.
美尼尔氏症是以眩晕为主的非特异性炎症性内耳综合症 ,属祖国医学“眩晕”范畴 ,目前治疗虽多 ,但无特效疗法。近几年用针刺治疗 2 0例 ,收到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   2 0例中 ,女 11例 ,男 9例 ;年龄最小 2 0岁 ,最大 65岁 ,病史最少半年 ,最多 8年。  诊断依据 :突然发作 ,眩晕 ,耳鸣 ,耳聋 ,听力减退 ,恶心呕吐 ,有间歇期眩晕发病史 ,检查无中耳疾患 ,并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眩晕者即可诊断。2 治疗方法  辨证分型 :眩晕耳鸣 ,听力逐减 ,腰酸腿软 ,五心烦热 ,舌尖红 ,苔黄腻 ,脉弦细数 ,为肝肾阴虚型 ,共 12例 ;头眩眼花 ,天旋地转 ,…  相似文献   

4.
许建军  张维 《西部中医药》2013,26(1):106-107
通过对1例肯尼迪病(kennedy disease,KD)患者的治疗,认为针灸治疗肯尼迪病有一定优势,可以改善患者肌无力状况,为相关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天枢穴在针灸治疗肠腑病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琳珊  施茵 《江西中医药》2004,35(12):53-56
“天枢”穴,又名长溪、长谷、谷门、循际、循元、补元,乃足阳明胃经的腹部要穴、大肠募穴及大肠经气所聚集之处。其命名为前人假借天文星名所为,因其位居脐旁二寸,恰为人身之中点,如天地交合之际,升清降浊之枢纽,故名。文献记载天枢穴有疏调肠腑、消食导滞、活血化瘀、化湿和中、制泻止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近年来有关针灸治疗失眠的文献进行研究,探讨针灸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近年来针灸治疗失眠的文献资料按从心论治、从脑论治、营卫学说、辨证论治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结果与结论:针灸治疗失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乌灵胶囊配合针刺治疗奔豚病(心虚肝郁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心率变异性(HRV)、心功能变化的影响和作用机理。方法将54例心虚肝郁型奔豚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应用乌灵胶囊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21例以口服谷维素及维生素B1治疗,观察1个月后两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各组对HRV、心脏功能变化的影响。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改善情况较对照组为优,治疗组主要指标改善具有显著意义(P<0.01),能明显缓解症状、改善HRV和心功能。结论乌灵胶囊配合针刺对于治疗奔豚病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 (Coronaryheartdisease ,CHD)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针灸治疗本病历史悠久 ,疗效肯定。近年来 ,广大医务工作者从临床和实验方面对针灸治疗冠心病进行了广泛的探索 ,为非药物方法治疗冠心病开辟了新的途径。1 针灸治疗冠心病的疗效观察李氏[1] 针刺心俞、肝俞、肾俞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4例 ,另 2 8例口服冠心丹参片为药物对照组 ,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 91.18%和 82 .14% ,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 79.4 1%和 4 6 .4 3% ,统计分析表明针刺组疗效优于药物组。梁氏[2 ] 运用针灸与中药结合治疗冠心…  相似文献   

9.
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对传统医学针刺作用机制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并探讨未来应用前景。通过fMRI对穴位特异性、针刺机制、针刺效应观察等几方面的文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针刺腧穴与脑结构具有区域特异性;针刺效应是通过多个脑功能区的相互作用而产生;针刺效果与脑内部分区域的功能变化有相关性。因此,fMRI技术是研究针刺作用机制的一个有效方法,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0.
Background: Sepsisis one of the mostserious complications and a leading cause of death in patients with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In general, it isthe result of an unregulated inflammatory cascade such as a postinfection “cytokine storm.”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mainly relies on glucocorticoids, of which curative effects are not ideal, as they come with significant side effects. It is critical to seek or develop other effective therapeutics in dealing cytokine storm to fight COVID-19 with sepsis. Aims and Objectives: Raise awareness of the significance applying anti-inflammatory acupuncture in dealing COVID-19 patients with sepsis and provide an appropriate acupuncture protocol that can be easily integrated into existing medical guideline. Materials and Methods: Current evidences from animal experiments and clinical trials about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infectious sepsis are reviewed, and a detailed discussion on advantages of anti?inflammatory acupuncture is followed, then the rationality on the point selection and stimulation parameters of acupuncture is analyzed to propose an appropriate acupuncture protocol. Results: Current experiments have shown that acupuncture can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to improve inflammation reaction and reduce mortality in infectious animal and patients with sepsis and its mechanisms are mainly achieved by stimulating the vagus?cholinergic anti?inflammatory pathways.Applying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COVID-19 patients with sepsis hasfour aspects of advantages. Moreover, a simple and convenient clinical acupuncture protocol including point selection and appropriate stimulation parameters is proposed. Conclusion: Acupuncture, especially electroacupuncture, has shown potentials in effectively treating infectious sepsis of animal models and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small sample studies by stimulating the nervous system, but has been largely overlooked in the clinic so far. It is advised that acupuncture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existing medical guidelines in dealing with COVID-19 complicated with sepsis.  相似文献   

11.
针药并用治疗脂肪肝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对脂肪肝的干预效果。方法将81例脂肪肝患者进行辨证分型,采用针灸和中药治疗。结果 81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7.5%,其中病程在3年之内愈显率97.3%,病程在3年以上愈显率63.6%,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脾虚痰湿型愈显率为84.6%,脾肾亏虚型愈显率为77.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并用是治疗脂肪性肝病一种有效的方法,且越早治疗,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12.
本文比较研究了传统体针加常规药物组与常规药物组各20例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电地形图、体感诱发电位三项指标对体针的作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传统体针确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并可使脑电地形图的慢波(δ θ)和θ波的高区级别降低,两侧差减少,使体感诱发电位 P_(45)波峰值潜伏期左右侧差值减少。体针的疗效是客观的,是有其神经生理学基础的。  相似文献   

13.
小柴胡汤为张仲景《伤寒论》代表方之一,针对邪犯少阳致胃虚(脾虚)胆郁、三焦失枢的病机而设,其药物组成为柴胡、黄芩、生姜、半夏、人参、大枣、甘草,集寒热、补泻于一方,既各奏其功,又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本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达到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之目的,为“和法”代表方。  相似文献   

14.
齐刺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齐刺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症状改善情况及安全耐受性,为临床提供规范、成熟、易推广的诊疗技术。方法 将患者192例随机分为针刺组与药物组各96例,针刺组各以颧(患侧)为主穴,阳陵泉、丰隆穴为配穴;药物组口服卡马西平。结果 两组疗效相近;针刺组在起效时间、止痛的远期效果方面优于药物组。结论 齐刺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美尼尔氏病属中医眩晕范畴 ,为临床常见病。笔者采用针灸加穴位注射治疗本病 ,疗效满意 ,现介绍如下。典型病例刘某 ,女 ,5 1岁 ,1 996年 9月 2 2日初诊。患者头晕目眩、视物旋转 2日 ,恶心欲吐 ,左耳部闷胀不适 ,时有耳鸣 ,心悸气短 ,不能平卧 ,伴汗多、面色苍白 ,舌淡 ,脉细。既往曾有类似发作史 ,诊为美尼尔氏病。针灸取穴百会、风池、太冲、神门、足三里、肾俞 ,得气后留针 3 0 min,每日治疗 1次 ,并用黄芪注射液 4ml穴位注射双侧风池穴 ,隔日 1次。治疗 5日后患者眩晕减轻 ,汗止 ,耳部闷胀不适及恶心症状消除 ,偶有耳鸣。继续按原法治…  相似文献   

16.
针灸治疗冠心病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资料:随机将55例患者分为针灸组30例,针刺组25例。针灸组30例患者中,平均病期5.82±2.2年,其中稳定型心绞痛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5例,梗塞后心绞痛2例。针刺组25例中,平均病期5.64±2.4年,其中稳定型心绞痛1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5例,梗塞后心绞痛1例。治疗方法:主穴:第一组:心俞、厥阴俞、内关、神门、足三里;第二组:膻中、前胸阿是穴、内关、神门、足三里。辅穴:痰浊加丰隆,气滞加太冲,阴虚加照海,气虚加三阴交。针灸组和针刺组每日常规口服中西药物(阿斯匹林、消心痛、心痛定、地奥。心血康等)。两组均选用30号…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针灸治疗痞满的古代文献进行汇总分析,探索并总结历代医家对痞满的治疗规律,以指导现今针灸治疗痞满的临床实践。方法:电子检索((中华医典一针灸推拿类》所收录的历代主要中医著作并建立数据库,从出处、成书年代、穴方、进针深度、行针时间、手法、辅助方法以及禁忌等方面进行数据提取。结果:共获得32篇文献,涉及11个主要穴位(出现频次3次以上),共71频次,分布于7条经络,经脉选用以胃经、膀胱经、脾经、任脉为多,治疗方法以针灸合用为主。结论:古代针灸治疗痞满体现了理气和胃,健脾醒脾,对指导现代,临床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同时,一些历代治疗痞满的经穴在现代临床很少使用,这部分穴位的临床优势未得到发挥。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17,(12):2503-2504
震颤麻痹,又称为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尚无确切的疗法。近年来,针灸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已越来越多地用于震颤麻痹的治疗中。马骏教授总结多年相关经验,认为本病主病在肝,病位在脑,针刺主要选取风府、太冲为主,根据证型辨证选取配穴治疗震颤麻痹。  相似文献   

19.
笔者近年来以针刺治疗颈椎关节突关节病取得很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针灸治疗痞满的古代文献进行汇总分析,探索并总结历代医家对痞满的治疗规律,以指导现今针灸治疗痞满的临床实践.方法:电子检索<中华医典-针灸推拿类>所收录的历代主要中医著作并建立数据库,从出处、成书年代、穴方、进针深度、行针时间、手法、辅助方法以及禁忌等方面进行数据提取.结果:共获得32 篇文献,涉及11个主要穴位(出现频次3 次以上),共71 频次,分布于7 条经络,经脉选用以胃经、膀胱经、脾经、任脉为多,治疗方法以针灸合用为主.结论:古代针灸治疗痞满体现了理气和胃,健脾醒脾,对指导现代临床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同时,一些历代治疗痞满的经穴在现代临床很少使用,这部分穴位的临床优势未得到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