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医强调"药乃局限于人"的药性观,重视人对药物的选择性。提出了药物归象、辨象用方、随证加减的用药遣方规律。"药乃局限于人"是韩医独特的药性观。由于人的天禀脏局大小、功能强弱、阴阳分布、气质特点、体质不同而产生的"药物不符人"现象。因此,提出了药物归象、按象用药、辨象施治、随证加减的用药规律,阐明了药物的异象反应原理,把药物分成为太阳人药、太阴人药、少阳人药、少阴人药,严格遵守按象用药,在临床上不可混用。  相似文献   

2.
《临症验舌法》中说:"凡内外杂证,亦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3.
田琳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0):1726-1727
咳嗽之湿热证为该病的常见证型之一,但观现代中医教材,对此证的辨证施治多有忽略.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此证并非少见,且具有其病程长、症状难以缓解之特点.湿为阴邪,其性重着黏滞,与热相蒸,壅滞上焦,阻遏肺气,则形成湿热咳嗽,现总结该病的用药宜忌如下. 1 选药宜轻平 湿热证的治疗以燥湿、化湿及淡渗为常法、定法,常用方如三仁汤、藿朴夏苓汤、泻心汤类及平胃散等.但此治法对病位在上焦的湿热咳嗽证疗效不佳.笔者阅读文献发现是因药过病所,或化湿、淡渗药过多所致.盖陈皮、半夏、苍术、厚朴、藿香等祛湿药皆味辛而散,多归中焦,上焦肺病用之,药过病所,反伤正气,正伤则湿邪难化,故选药宜平正、轻灵,具宣透之性者为佳,如大豆黄卷、淡豆豉、紫苏叶、荷叶、芦根、栀子等,取"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义,否则病轻药重,药过病所,反致无效,前贤用药皆以"平正、轻灵"著称.  相似文献   

4.
仓田  王萍  曲剑华 《北京中医药》2010,29(5):329-332
目的以药证为纲领,以陈彤云教授理论精髓为依据,发掘其治疗痤疮的辨证用药规律。方法把中医理论思维与数据挖掘技术相结合,以陈彤云教授治疗痤疮的207个原始处方作为分析对象,制作数据库并使用统计软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结果其处方药证规律:在以法统方的基础上,根据痤疮辨证基本证型及药物统计结果 ,分析出常用基础方1个。遣方用药中涉及88味药物,根据出现频次总结了14味最为常用药物。207张处方中药物按其功能分类,以清热药居首位,活血调经药、补阴药和理气药使用次之。按性味归经进行分析,苦味药、甘味药、寒凉药、辛味药相加占总体的74%,入肺、胃、肝经的药物占总体的55%。结论治疗痤疮当以清热解毒燥湿、活血化瘀并举,同时养阴理气;痤疮病位在于肝、胃、肺三经。  相似文献   

5.
补中益气汤系金代李东垣根据《内经》"损者益之"理论确立的方剂,是治疗气虚发热的代表方,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证、中气下陷证和气虚发热证。儿童"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中,以肺、脾、肾不足尤为突出。补中益气汤在儿科临床应用较广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王冰  樊茂蓉  崔云  苗青 《北京中医药》2017,36(12):1124-1126
王书臣教授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时遣方用药善用对药,临证如布阵,用药似排兵,或为增效减毒,或为平调寒热,或为攻补兼施,常获佳效。总结王师临证常用的部分药对,分析其药对组成、组合原因、配伍特点、特殊用量等,挖掘王师治疗肺系疾病独特的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7.
喉源性咳嗽为耳鼻喉科临床常见病之一,以阵发性喉痒干咳、不痒不咳为主要特点。吴拥军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发现在其疾病发展过程中,风邪是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这与风邪轻扬开泄、善行数变、易袭阳位等性质密不可分,提出"风邪犯肺"为该病的基本病机,临证施治以"疏风宣肺"为基本治则,治疗上运用风药,自拟"疏风散邪止咳方",临证灵活加减虫类药、活血药、滋阴药、收敛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陈天然主任医师认为:哮喘急性发作时的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搏结气道而发为哮喘。临证时分发作期(冷哮证、热哮证、湿热哮喘证)和缓解期(肺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来治疗。对于难以控制的哮喘,多是宿痰入络所致,常选用全蝎、地龙等虫类药。  相似文献   

9.
金元·李东垣《脾胃论》,独辟脾胃学说,共载方63首,用药101味,笔者分别从脾证、胃证、脾胃证、脏腑互传证制方加以归纳,并对方剂组成及用药加以分析。该方药特点,制方不离补中益气之法,选药不弃健脾胃升阳之味。认为脾气行于四脏,顺逆传变,反映在心肝肺肾的病机中,治其"有余不足,或补或泻",皆从脾胃兼化去考虑。在配方遣药时,还告诫要遵守时禁、经禁、病禁、药禁等,做到了辨证施治,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0.
徐艳玲教授从事中医教学与临床20余载,治学严谨,精究医理,其积数十年临床、治学经验,深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之重要,临证治病善用前贤名方,师古而不泥古,随证临床化裁,灵活而巧妙,运筹自如.兹将徐师运用麻杏石甘汤临床经验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王绍印 《世界中医药》2011,6(2):159-160
清代名医陈士铎所著《辨证录》,全书共十四卷,一百二十六门,包括伤寒、杂病等各科,载证七百七十六则,其证候分析,病机阐述,立法处方,遵古训而不拘其法,师古法而不泥其方。展阅数过,别具心裁。其中"种嗣门"着重阐述了多种常见男科病症的病因、病机及立法处方,  相似文献   

12.
<正>1四逆汤治四证经方"四逆汤"是《伤寒论》三阴病的代表方,但也同时散见于六经病的各篇,用于各经疾病误治后的救逆方,被誉为"回阳救逆第一方",虽方中药仅三味,但效专力宏,功专温补脾肾阳气、驱除阴寒浊邪。其中,附子为大辛大热之品,其性善走而不守,为通行十二经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内则达下元而祛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无不可到,被喻为"将军"之药;干姜性温味辛,守而不走,入肺  相似文献   

13.
教材中未列出 ,临床上较少使用的几个证候 ,如肺阳虚证、肺血虚证、肝气虚证、肝阳虚证等。这些证候是机体阴阳气血失调所导致产生的必然结果 ,有其特定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笔者对这几个证候的确立与使用持肯定态度 ,并欲阐述其立证的理论依据。1 肺阳虚证肺阳虚 ,古人称之为“肺气虚寒”或“肺虚冷”。如《备急千金要方·肺虚实第二》中云 :“肺虚冷……病苦少气不足以息 ,嗌干不津液 ,名曰肺虚冷也。”理所当然 ,五脏生理功能的维持需阴阳气血相互制约与相互资生 ,所以 ,阴阳气血某一方发生虚损便会导致整个协调机制的破坏而产生相应…  相似文献   

14.
中药保留灌肠在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治疗中应受到重视,并突出辨证论治。清热化湿祛瘀方用于肾衰临床上出现的"热毒炽盛证"、"火毒瘀滞证"、"湿热蕴结证";温补脾肾方用于急性肾衰恢复期、慢性肾衰出现的"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脾肾气阴俱补方用于急性肾衰恢复期、慢性肾衰出现"肾阴亏损证"、"肝肾阴虚证"、"肝肾气阴两虚证";燥湿化痰利水方用于慢性肾衰病程中出现的"痰湿中阻证"、"水气证";活血化瘀方:用于慢性肾衰病程中出现的"血瘀证"。操作到位,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5.
桔梗宣肺气,祛痰排脓;甘草清热解毒,润肺化痰,且缓急止痛。合用则一宣一清,使郁热散而肿痛消。蔡妙珊教授临床中运用桔梗汤不仅用于肺系病症,还主要根据桔梗汤所具有的清宣肺气、利咽、祛痰、排脓、升提及作为引经药等方面的作用,使桔梗汤在内、外、妇、儿等各个科中随证灵活加味使用,可取得较好疗效。在临证时真正做到了"师其法,不泥其方"。  相似文献   

16.
从病证、方证、药证的内涵入手,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为研究对象,探讨仲景通过以方证现病证,以药证"活"方证的方法,构建其病证、方证、药证三位一体辨证论治体系的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17.
治"肺"方剂常将性能、作用趋势相反的药物配伍应用。鉴于肺病证发病主要为肺气的升降、开合、散收运动失常,其组方配伍多升降并用,散收同施;外邪极易伤肺,痰常为肺病证发病的"夙根",故表里同病之证,遣药自当表里并治;肺的解剖特点与生理特性,决定其用药攻补不能太过,是以临证组方常合补泻于一方;肺喜润恶燥,故于肺燥阴虚夹痰之证,用药又宜润燥结合。相反相成配伍法在肺病证方剂中既可单独使用,也能结合运用。  相似文献   

18.
百合地黄汤为临床常用方剂,有滋阴清热、养心安神等功效,由百合、生地组成,其可用治多种疾病.古代医家多用其治疗百合病,属正治法;此外,张仲景治疗百合病误证、变证相应地用救治法、变治法,如:百合知母汤、百合滑石汤等.百合病的病机为心、肺等内脏阴虚血燥,百脉失和.根据"证同治同,异病同治"原则,在临床上凡是与其病机相同或相类似的疾病,均可用其或其加减方治疗.百合地黄汤组成简单,容易取得"力专效宏"的临床效果;方中所用药物其药性平和,便于临床加减应用;其临床应用的实用性,主要缘于其组成药物的药理作用的可靠性、易认识性,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杨文 《江苏中医药》2011,43(1):70-71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出自《伤寒论》,主治热邪犯肺的肺热喘咳证,其治法是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临床主症一是热一是喘,无论"有无汗出","有无表证"都可辨证应用。药用四味,但组方严谨,选药精当,主次分明,变化巧妙,令人叹服。  相似文献   

20.
玫瑰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的损容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水精四布"理论源于《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内津液的代谢主要依赖于脾之升清运化、肺之宣发肃降、肾之蒸腾气化,而三焦是津液正常输布的通道。基于此理论推测,玫瑰痤疮之发病可责之"脾-肺-肾"通路不畅所致的津液输布失司,治疗可从"脾-肺-肾"病机轴着手,保障津液输布正常运行。临证特色运用角药组合:病位主在肺者选用肺系角药枇杷叶-桑白皮-黄芩以清肺化湿、利水行津;病位主在脾者选用脾系角药清半夏-苦杏仁-茯苓以健脾运湿、通阳生津;病位主在肾者选用肾系角药猪苓-泽泻-丹参以滋肾泄浊、和中生津。自拟方肺湿热汤即在肺系角药、脾系角药的基础上加味而成,临证可化裁用于早、中期病位主在肺、脾之玫瑰痤疮。晚期玫瑰痤疮病久及肾,则可在肺湿热汤基础上加用肾系角药,临床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