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据方剂出处,主治证候,麻黄应用剂量,炮制方法,配伍药物5项内容对麻黄在仲景哮喘诸方中的应用做归纳总结并进行分析,以期为麻黄在临床实践中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伤寒杂病论》中麻黄与石膏配伍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载方 31 4首 ,其中麻黄、石膏同用之方有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升麻汤、越婢汤、越婢加半夏汤、越婢加术汤、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厚朴汤等 9方。纵观仲景将辛温之麻黄与甘寒之石膏同用 ,不外乎治疗表寒里热证、上寒下热证、寒轻热重证、寒重热轻证等 ,均系寒热错杂之证。然细揣摩 ,由于方中麻黄、石膏用量不同 ,君臣佐使作用不一 ,故其功效迥异。笔者不揣浅陋 ,特作探讨如下。1 麻黄、石膏配伍的功效1 .1 宣畅肺气 ,清热平喘 主治表寒里热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后 ,不可更…  相似文献   

3.
《伤寒杂病论》中麻黄与甘草配伍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伤寒杂病论》中麻黄与甘草的配伍规律,从其用药形式、治疗病症、用量规律、配伍方法及煎煮技巧等细微之处,探求其在方中的配伍作用与配伍技巧,认为合理巧妙配伍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其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伤寒杂病论》中麻黄石膏用量比与其作用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仲景是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其著作《伤寒杂病论》记载的麻黄与石膏配伍应用的处方有6方,即大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越婢汤、越婢加半夏汤、小表龙加石膏汤。古今注家,皆以石膏清热释之,认为在麻黄类方剂中加入生石膏,就可以监制麻黄的发汗作用,扭转麻黄的药性,变辛温之方为辛凉之剂。从两药的用量比例不同,细绎仲景组方原意。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预治防变的思想,是在全面继承《内经》、《难经》关于“治未病”的预防理论,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刻意发挥而形成的。这一思想充分体现在其《伤寒杂病论》所创立的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中。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仲景抨击了当时的“居世之士”不知养生防患慎微之理,“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而是“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当“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说明养生防病的重要性。不仅如此,仲景  相似文献   

6.
高雪  李春红 《江苏中医药》2019,51(12):79-80
东汉张仲景用麻黄治疗病症广泛,使麻黄的应用得到极大的发展。通过整理分析其所著《伤寒杂病论》中含有麻黄方剂的条文,以探求仲景应用麻黄的规律。发现仲景用麻黄主要治疗外感发热、咳喘、身黄、浮肿、肢节疼痛等病症,且同一病症根据不同病机,麻黄的配伍、用量不同,为拓宽麻黄临床应用范围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麻黄的适应证十分广泛,通过不同的用量及不同配伍发挥着不同的功效,通过梳理《伤寒杂病论》中所有含麻黄条文的方剂,探求张仲景使用麻黄的用药规律。发现以麻黄为角药的配伍在发热、咳喘、痰饮、疼痛、黄疸、水肿等不同病症中发挥着不同作用,且麻黄角药配伍严谨,灵活多变,为拓宽麻黄的临床使用范围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  相似文献   

8.
内科疾病采用外治法,早在东汉末年张机所著《伤寒杂病论》就有论述。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可将仲景外治法归纳为药塞法、熏洗法、外敷法、针灸法四种方法,以便指导临床。一、药塞法仲景用药塞法有肛门、阴道、鼻中三补给药途径。如《伤寒论》233条:“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  相似文献   

9.
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晓北 《四川中医》1998,16(10):8-9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现于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中,原文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场主之。”方剂组成:麻黄去节2两,细辛2两,附于他1枚,去皮被8片。历代注解伤寒的医家都认为是用治少明里寒兼太阳表热(太、少两感)之证的。然  相似文献   

10.
小议《伤寒杂病论》中麻黄之用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于瘀血病证治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这一篇,比较具体论述了瘀血的脉证治法,但并没有系统集成方药章节,然而治疗瘀血病证的方剂并非没有,而是散录在其他各主题篇章中,如疟病、虚劳、肝着、黄疸、妇人癥病、阴阳毒、肺痈、肠痈等。张仲景书中杂病共22篇,加上《伤寒论》中记载的有关瘀血病证治方剂20多首,按寒热归类有温性祛瘀和凉性祛瘀,温性祛瘀如小温经汤、胶艾汤、大黄虫丸等,寒性祛瘀如大黄牡丹皮汤、大黄硝石汤、升麻鳖甲汤等;按虚实证有攻下逐瘀和扶正祛瘀,攻下逐瘀如桃核承气汤、抵挡汤等,扶正祛瘀如百合地黄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此外还有利水消瘀的大黄甘遂汤,理气化瘀的枳实芍药散、旋覆花汤,逐水祛瘀的大黄甘遂汤、当归芍药散、土瓜根散,润燥消瘀的猪膏发煎。为了便于对《伤寒杂病论》中的瘀血病证治的理解和研究,笔者以内科、妇科及外科临床疾病常用治疗方剂为主线分别归纳阐述。  相似文献   

12.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的专书 ,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 ,比较完善 ,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 ,它的核心是辨证施治 ,经历代运用不衰 ,究其内容 ,新解几点如下 :1 辨证核心 六经新解  《伤寒杂病论》的核心是六经辨证 ,那么六经究竟应当怎样理解 ,它同现代医学有何联系呢 ?六经之经 ,与经络之经殊异 ,经 ,即部 ,如六部之部 ,是将身体的各个部位 ,内在体质统分为六个部位 ,其手足之分上下 ,犹宰职传列左右也 ,名为三阴三阳 ,各列为纲 ,以此囊括万病 ,立法较之思邈用脏腑统令百病 ,无择括三因为病纲 ,丹溪以气血痰郁…  相似文献   

13.
《伤寒杂病论》作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书中蕴含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为后世医学临床治疗各科疾病提供了范例,被誉为"方书之祖"。  相似文献   

14.
陈桂敏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0):1048-1049
目的:探析仲景苦辛并用,寒热共剂治法。方法:通过探讨其组方特点、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举例说明。结果:苦辛法在治疗寒热错杂证、湿热证、支饮重证时有和阴阳调气机之功。结论:仲景苦辛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效果肯定,值得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秦建平 《四川中医》2001,19(7):20-20
目的:探讨中医名著《伤寒杂病论》的外治法及外用药的特色。方法:用归类统计分析法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坐药5条、熏洗药4条、外敷散2条、塞鼻散1条、含噙2条。结论:仲景外用药特点为:(1)审证求因使用;(2)内病外治、内外结合;(3)剂型灵活。对后世医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付 《中医药通报》2016,15(3):8-10
思考与探索麻黄的基本作用有发汗宣通、宣肺平喘、宣通经筋、宣利水饮、温阳宣通,学好用活经方中用麻黄组方辨治诸多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杂病的基本切入点是深入探索用量主导药效,只有全面地深入地研究麻黄药量与药效之间的必然内在关系,才能更好地运用而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伤寒杂病论》栀子豉汤证,其方后服法均有“得吐后、止后服”六字。因这个“吐”字,古今无人作注解析,长期争论不休。有主涌吐剂者,有调和解剂者,有取折衷论者,至今莫衷一是。 笔者认为,此“吐”字,应训为“舒”字。理由如下: 其一,《说文》曰:“吐,写也。”写、泻是古今字。引伸为抒发、消除义。故《增韵》直释吐字为“出也,舒也。”舒乃舒展、舒畅的意思。此训诂有据者。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为河南南阳人,其在撰著《伤寒杂病论》时,不自觉地掺入了家乡土话——南阳方言,致后学者对一些症状、眯象、药物等把握不准,甚至产生误解,对学习《伤寒论》、应用经方带来一定困难。笔者世居南阳,为仲景故里之人,深习民俗,熟识方言,故将《伤寒  相似文献   

19.
《国医论坛》2021,36(5):5-6
《伤寒杂病论》中用麻黄多先煎、去上沫,亦有少数方不先煎、去上沫。通过对麻黄先煎、去上沫的认识,以及麻黄的作用和所治病证,总结出麻黄先煎与否有以下规律:发汗解表为主,病变部位较表浅者,麻黄宜先煎、去上沫;邪气盛且部位深时不先煎、去上沫;宣肺利水为主,蠲除水饮者,当以"和"为贵,减缓麻黄峻烈之性,麻黄宜先煎、去上沫;温阳发汗为主,防止麻黄发散太过伤阳者,麻黄宜先煎、去上沫;开宣肺气、发越阳气为主,只取其升清阳发腠理者,麻黄宜先煎、去上沫。  相似文献   

20.
仲景著作原本有二,一为仲景自序中所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二是曾在隋唐时期流传而于唐以后不复再现的《张仲景方论》。后来得以传世的是王叔和整理撰次的《伤寒杂病论》。这部书在晋、南北朝、隋、唐至宋的浸长时期内,基本上是伤寒与杂病合论的,并无外感与杂病的明显界定,也无王叔和把《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伤》和《金匮要略》的记载,更未见单独形式的《金匮要略》的分化流行。《伤寒杂病论》删分为二的现象并非叔和所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