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有“长期伏而不去者为伏饮”之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对伏饮有专门论述,属痰饮范畴,乃由脏腑虚弱,水道损伤,津液横溢,输布失常,积伏胸胁,变化而成。相当于现代医学顽固性、难治性胸水。笔者自拟扶正摄液汤治疗本病3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6例,其中男27例,女9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9岁,平均39岁;单纯右侧胸水17例,单纯左侧胸水16例,双侧胸水3例。所有病例均为经中西药常规治疗和抽胸水3个月以上而胸水未消失者。临床表现为咳嗽咯痰,胸胁胀满疼痛,局部呼吸运动减弱,语颤减弱,叩诊呈实音,呼吸音减弱或消…  相似文献   

2.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原文云:"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弦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本方为久患遗精致虚劳,属阴阳两虚者而设.多年来,笔者常以本方治疗疑难杂症,每获良效,兹举例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3.
臌胀有虚实之分,实胀当予祛邪,虚胀之阳虚型当予温阳化气行水。上述方法较易掌握,惟虚胀之阴虚型较难掌握,此乃肝肾阴伤、阳无以化、水津失布所致,治当柔肝  相似文献   

4.
中医理论认为小儿过敏性鼻炎的病因病机多为肺、脾亏虚,卫表不同,寒邪犯鼻,气机失畅。治疗则以疏风通窍,扶正固本。  相似文献   

5.
小儿久病病情虚实夹杂,其病因多为失治误治病邪久留或久病正虚难以驱邪外出,以致出现正虚邪恋或正虚邪实的虚实夹杂症。小儿“脾常不足”、“肺气常虚”,当病情反复、缠绵、经久不愈时,更易损伤肺脾,脾失健运,水湿内生,湿聚为痰,肺失宣肃,水津不布,聚而成痰,痰湿阻滞,气机不畅;气虚运行无力,气行停滞;气滞血瘀,痰瘀胶结,故常常虚、痰、瘀症并见。笔者在临床辨治久病患儿时,结合“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久病多痰”…等理论,从虚、痰、瘀综合论治获得比较好的效果,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医治疗干眼症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颖  韩贯宇  吕璐 《吉林中医药》2008,28(4):255-256
中医学认为干眼症属燥证范畴,燥邪损伤气血津液,而使阴津耗损,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目,目失濡养出现一系列症状,临床可从燥伤肺阴、燥伤肝阴、外感燥邪、脾虚气弱、气阴两虚等方面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7.
桂枝龙骨牡蛎汤在精神疾病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丁德正 《河南中医》2007,27(9):11-12
桂枝龙骨牡蛎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主并治第六》。原文谓:“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其药物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各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龙骨、牡蛎各3两。方中以桂枝、芍药通阳固阴,甘草、生姜、大枣和中,龙骨、牡蛎潜敛固精;对由阴损及阳,阴阳俱虚,虚阳浮越所致失精、梦交类精神疾病,施之效果颇佳。兹将笔者运用此方治疗精神疾病之点滴经验,简介于下。1抑郁性神经症赵某,女,24岁,未婚,1980年5月12日诊。素体阴亏,头晕,易怔…  相似文献   

8.
周雯怡  苏励 《陕西中医》2022,(5):640-643
本文归纳总结苏励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证经验,苏教授认为导致疾病发生的病因虚实夹杂,实则责之于湿热瘀邪,脾胃之气受损,水湿痰饮,湿热内蕴,瘀血阻滞,导致津液输布失常;虚则责之于气血阴阳亏虚,以致津液化生、运行、输布失常;加之疾病病情迁延、缠绵难愈的特点,造成全身多脏腑功能的失调,津液失化.因而苏教授在临证治疗中提出养阴...  相似文献   

9.
陈华  张国骏  马晓峰 《河南中医》2010,30(12):1147-1148
虚阳外越之证乃阴阳失调之特殊状态,其发生、发展均与阳气虚衰及阴液耗竭有着密切关系,治则总以温固阳气为主。此证实属危殆证候,病至此际,不可不慎,误治或失治皆可出现阳亡阴竭的证候。  相似文献   

10.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 甚则胸痛彻背, 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轻者仅感胸闷如窒, 呼吸欠畅, 重者心痛, 心痛彻背, 背痛彻心,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胸痹的形成, 主要在胸阳素虚的基础上,感受寒邪、阴寒之邪痹阻胸阳,或饮食不当,嗜食甘肥生冷,烟酒,或思虑过度,伤及于脾,脾运失常,均可导致痰浊内生、阻遏胸阳为病,病理因素主要为阴寒与痰浊,病久阴寒,痰浊不化,痹阻脉络,阳气失展、气滞血瘀.瘀阻胸阳,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为胸阳不足,标实为阴寒、痰浊、瘀血等邪痹阻,络脉失畅所致.  相似文献   

11.
胸痹为本虚标实。实者有寒凝、血瘀、痰阻、气滞、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虚者为心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多为气虚血瘀型。方用正心汤,治疗53例,显效23例,有效24例,无效6例,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肺积方治疗肺癌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娟 《山东中医杂志》2006,25(8):531-532
肺癌又称支气管肺癌,属于中医学肺积范畴,是由于饮食失调、劳倦过度等致正气先虚,邪毒乘虚而入所致。由于邪毒的干扰,脾脏失去了正常生理功能,致宣降失司,津液输布不利,壅结为痰,气机不畅,血滞为瘀,痰瘀交阻,阻塞经路,久而成积。这是因虚而得病,因虚而致实,虚为病之本,实为病之  相似文献   

13.
庞国明教授认为阴虚燥热,肠道失润发为消渴便秘;五脏失调,肝气不疏;肺失宣降,津液失布;气阴耗伤,传导无力;脾肾亏虚,传导失常。临证庞师强调辨证准确,善辨病性、抓主证、立主方,仔细把握药物剂量,内外合治。辨证分型:肠燥津枯-增液润肠,增液汤;气滞血瘀-行气化瘀,四逆散;肺失宣降-宣肺润肠,清气化痰丸;气阴两虚-益气养阴,自拟益气增液汤;阳虚不化-温肾通便,右归丸。配合神厥贴敷(大黄、芒硝、当归、黄芪、冰片)。  相似文献   

14.
蛋白尿病因病机以正虚与邪实有关,正虚系脾虚和肾虚,邪实乃风邪、水湿、热毒、瘀血,或因风邪外袭,肺失通调,精微不布,下走膀胱;或因外感水湿,脾阳被困,脾失转输;或因热毒内侵,损伤肺脾,脾运失健;或因瘀血阻络,气血不畅致精气下泄。清热化湿、活血祛瘀、祛风清热治标,益肾健脾扶正治本,根据病情辨证论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骨关节炎的发病与五脏密切相关,从病因病机看,五脏失调可致骨关节炎的发生。心阳虚则血流不畅,命火虚衰;心肾不交,水火相克,则骨髓枯虚;心主神明失用,运动失控,易致筋失气养,出现关节疼痛。肝血不足,血不濡筋;或肝血亏虚,筋失濡养,则出现四肢倦怠无力,甚至肌肉萎软。脾主四肢肌肉,脾病则四肢肌肉功能障碍;脾之调节水液功能失调,则湿邪留滞于关节则肿胀;阳明虚衰则诸经不足,不能濡养宗筋,出现关节不稳、腿软等;脾主运化,脾病不能为胃行其精液,则四肢不得禀水谷之气,四肢出现酸痛麻之感。肺热伤津,气血精微输布不足,筋失濡润,发为骨痿、骨痹。肾主骨而藏精,肾虚则骨病,肾虚是形成骨关节炎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血脂异常的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过逸少劳、情志不遂,病机主要与脾、肾、肝功能失调有关,脾失健运、肾气亏虚、肝失疏泄导致水谷运化失职,津液输布不及,痰浊内生,痹阻脉道而成血脂异常。阐明血脂异常的病因病机,对于临床证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介绍卜献春教授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经验.卜教授认为本病多因肝血亏虚,筋脉失养,而致虚风内动,肝气犯脾,脾失健运,水液运化失司,痰湿内生,痰瘀互结,壅塞脉道所致,核心病机为"络虚,,"络瘀",主要从肝论治,兼活血化瘀等治法.其临证辨证论治,阴虚血瘀证予养血通络汤加减滋阴养血、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气虚血瘀...  相似文献   

18.
杨宁 《中医药通报》2019,18(1):22-23
初步探讨从脾论治干燥综合征。干燥综合征的主要病机为脾气亏虚,脾失健运,致津液生成不足或津液输布失常。临证以益气健脾法为主,配伍养阴生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药治疗干燥综合征,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9.
乙肝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乙型肝炎是因急性期失治、误治或反复发作,逐步演变而成。病程缠绵,症情反复,部分病人后期可出现肝功能失代偿的肝硬化、腹水等症状,迁延难治,张亚洲教授自拟乙肝汤随证化裁,经多年临床实践,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l审证求团,重在湿热毒瘀乙型肝炎多因平素失于摄养,情志失调,饮食失节,酗酒无度导致肝脏疏泄失司,湿热毒邪内合于肝,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从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和辩证角度体验,湿热内蕴,毒聚血瘀可贯穿于本病之始终。既使是脾胃虚弱、肝肾两虚阶段,因久病致虚,湿热稽留,亦需在全方基础上酌加补脾益胃或…  相似文献   

20.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在临床上以病程长、肝功能反复损害为特点。中医认为 ,肝病日久 ,肝气郁结 ,久而化火 ,肝肾阴亏而致肝阳偏亢 ;肝气犯胃乘脾 ,造成肝强脾弱 ,脾失健运 ,生化之源受累 ,气血化源受影响 ,日久肾气不盛 ,精髓不充 ,可致脾肾两虚 ;肝气郁结 ,久而气滞血瘀 ,而致症瘕之证。笔者在临床治疗该病 ,常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 ,进行辨证施治。现将临床体会分述如下。1 辨证治疗胁痛胁痛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症状。两胁属肝 ,肝经经脉布于胁肋 ,凡肝气郁结或瘀血阻滞 ,气血不能畅通 ,不通则痛 ,则会引起胁痛 ,其痛有气、血之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