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脉痉挛、微血管病变等。临床工作中发现胸痛原因就诊的患者,冠脉造影未见明显狭窄,而仅仅表现为血流速度减慢,称之为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本文就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定义、临床特点、危险因素、评价方法、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并发心室颤动原因分析及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造影、择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急诊PCI术中并发心室颤动(VF)的原因及抢救措施,旨在提出预防措施。方法:2005年1月~2008年12月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择期PCI、急诊PCI共10800例,其中55例术中并发心室颤动(VF),分析VF发生原因和抢救措施。结果:10800例冠脉介入手术并发VF55例(0.51%),其中冠脉造影术并发VF29例(0.39%),择期PCI术中并发VF9例(0.29%),急性PCI并发VF17例(6.27%)。冠状动脉造影并发VF原因:造影导管超选进入圆锥支10例、造影导管嵌顿9例、气体栓塞6例、冠脉痉挛4例;择期PCI并发VF原因:指引导管嵌顿右冠状动脉开口6例、左主干病2例、球囊加压扩张缺血1例;急诊PCI并发VF原因:再灌注性VF7例、缺血性VF3例、临时搏器电极导致7例;随访结果:1例住院期间死于心源性休克,其余54例进行了12±4月的随访,无VF复发和猝死病例。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择期PCI、急诊PCI术中并发心室颤动(VF)的原因及发生率不同。冠脉造影术并发VF与导管操作相关,择期PCI术中并发VF与冠脉严重病变相关;急诊PCI术并发VF与心电不稳定相关。随访无VF复发和猝死病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中诱发的各种心律失常的原因及分析。方法:记录发生在导管已进入冠脉口至导管撤离冠脉口这一时间段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分析这一时间段心律失常的类型、发生率、原因及与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冠状动脉造影诱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45.9%(535/1165),其中以缓慢性心律失常多见,而能导致不良后果的心律失常较少见。结论:本观察表明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诱发心律失常十分常见,应予重视,从而可有效避免严重心律失常所致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4.
三种钙拮抗剂对BayK8644诱导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收缩的抑制作用韩凤云GodfraindT(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药理室,北京100005)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取得了较大进展,其中以钙拮抗剂发展最快,已成为治疗冠脉痉挛、慢性稳定型心...  相似文献   

5.
犬21只,经左冠脉内注射麦角新硷诱发冠脉痉挛后随机静滴生理盐水(对照组)或等量盐水溶的巯甲丙脯酸(治疗组),观察1小时。心电图显示治疗组的异常ST段下降和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少于对照组;冠脉造影显示治疗组痉挛血管支数及狭窄程度均少于和轻于对照组;左室造影和超声心电图显示治疗组的左室收缩末和舒张末容积小于对照组,EF值或△D大于对照组,AA/EA小于对照组;血流动力学参数表明治疗组左室收缩压,平均肺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AMI)绝大多数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但也可发生在冠脉造影正常或轻度病变的冠状动脉,本文报道1例外科小手术后出现AMI而冠脉造影正常的病人.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造影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02例临床诊断AMI,应用日本岛津DAR-2400a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装置(DSA),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CAG),观察冠状动脉的改变。结果 左冠状动脉(LCA)病变64例,右冠状动脉(RA)病变38例,其中LCA+RCA二支或二支以上病变17例,1例右冠状动脉痉挛。结论 CAG对AMI的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评价冠状动脉痉挛(CAS)对心室除极时间和晚电位的影响。选成年健康家犬25只,雌雄不限,体重18~22kg,均作硫喷妥钠—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和气管插管,从右股动脉逆行插入Judkins冠脉造影导管(美国Cardis公司出品,DT 5或6号),在X光透视下置入左冠脉开口,自导管快速注入76%泛影葡胺6ml,固定  相似文献   

9.
冠脉树三维重建中几何变换矩阵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冠脉造影图像间的几何变换矩阵是实现冠脉树三维重建的关键。本研究分析了优化几何变换矩阵的必要性,提出利用分支点坐标、分支血管方向矢量和分支夹角三类数据优化几何变换矩阵的方法,并给出了kvenberg-Marquardt算法的优化步骤。最后利用两幅未标定的单面冠脉造影图像,实现冠脉树骨架的三维重建。重建的误差统计结果表明,优化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冠状动脉树三维重建的精度。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冠脉造影也越来越多的用来诊断病变和指导治疗。传统的冠脉造影只能在直观上估计血管病变的狭窄程度,不能判断这种狭窄是否已经产生临床缺血并影响到功能,进而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或者立即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而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可用于监测和指导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尤其是支架置入术。我院46例病人在FFR指导下接受支架置人术,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内皮功能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内皮功能状况,探讨内皮功能不全在不同类型心绞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2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17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向冠脉内依次以递增剂量注入乙酰胆碱。以定量冠脉造影分析软件测量狭窄病变段最小腔径、邻近病变的造影正常段和正常冠状动脉支注入乙酰胆碱前后的内径,比较两组在上述检测部位的内径变化率。结果:两组在注入乙酰胆碱后各检测部位的内径均较基础值显著缩小;在狭窄病变段和邻近病变的造影正常段,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内径变化率显著大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正常冠状动脉支,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内径变化率亦呈现出大于稳定型心绞痛组的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意义。结论: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均存在弥漫性冠状动脉内皮功能不全,但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内皮功能损伤程度大于稳定型心绞痛,内皮功能障碍的恶化可能是促发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血管造影图像序列中冠状动脉的三维运动估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由两个角度的单面血管造影图像序列估计冠状动脉骨架树三维运动的算法。首先对冠状动脉造影图像序列进行二维预处理和二维运动估计。然后根据冠脉造影系统的透视投影模型得到两幅不同角度的造影图像之间的几何变换关系,以及空间点三维坐标的计算方法。最后,在对整个图像序列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将三维运动估计与重建结合起来,得到各骨架点的三维运动向量。采用临床得到的冠状动脉造影图像序列对算法进行了验证,并分析了误差源。  相似文献   

13.
马秀华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2,44(8):1440-1443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1年3月我院接收的8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时均行MSCT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检查,记录疑似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及冠脉斑块性质,并以冠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S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及冠脉病变程度的评估价值,同时记录并比较不同性质冠脉斑块的CT密度值.结果:冠脉造影结果显示,86例患者中非冠心病41例,占47.67%,轻度病变19例,占42.22%,显著病变17例,占19.77%,高度病变8例,占9.30%,完全闭塞1例,占1.16%,以冠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MSCT冠脉成像评估冠心病的准确度为82.56%(71/86),MSCT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结果具有较为理想的一致性(Kappa=0.739);在可评价血管中,冠脉造影共检出斑块172个,其中钙化斑块118个,非钙化斑块54个,钙化斑块的CT密度值明显高于非钙化斑块,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均有较高的评估价值,并能较好地判定冠脉斑块性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冠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畸形(CA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57例经DSCT冠脉成像检出的冠状动脉畸形患者的MPR、VR、MIP及CPR图像,其中31例患者的图像与常规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进行对照。结果:DSCT冠脉成像检出的357例冠状动脉畸形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37例,包括冠状动脉高位起源15例,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窦13例,回旋支起自左冠状窦7例,回旋支起自右冠状窦1例,单一冠状动脉1例;本组冠状动脉走行异常均表现为心肌桥(MB),其发现MB319例326处;冠状动脉终止异常中冠状动脉瘘1例。其中31例于DSCT冠脉造影后行CAG检查,DSCT冠脉成像检出27例29处MB者CAG仅检出21例22处,但3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及1例冠状动脉瘘行CAG全部检出。结论:DSCT冠脉成像能清晰地显示各种冠状动脉畸形,为术前评估及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信息,亦可作为随诊复查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冠脉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是指痉挛、闭塞的冠脉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溶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等治疗措施使心外膜冠脉和梗死相关动脉充分开放,血流得到恢复后触发的一系列后续事件,进而加速细胞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的普及,各种冠脉畸形(coronary artery anomalies CAA)的检出日益增多,但右冠状动脉开口异常的畸形病例报告却很少见[1,2].作者自1991年开展冠状动脉造影以来共检查冠脉介入诊疗病人5000例,其中发现仅1例此种畸形.  相似文献   

17.
微循环障碍型缺血性心脏病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观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临床有明确心绞痛和电图缺血表现,符合WHO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标准的28例病人发生心肌缺血的原因。用Seldinger穿刺插管法行冠脉造影。造影前、后及治疗后查心电图、甲襞微循环并进行对照。28例造影前、后均有明确的心电图缺血表现,甲襞微循环显著异常,但冠脉造影正常。微循环异常主要表现为管襻数减少、红细胞聚集、白色微血栓、微血流流速显著减慢、管襻周围渗出及乳头平坦。用血管扩张剂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选择性冠脉内注射麦角新碱诱发冠脉痉挛,观察30只犬的左右冠脉分别痉挛后30min和60min时血浆内皮素,P物质和血管紧张素Ⅰ、Ⅱ含量的变化,发现冠脉痉挛后左冠和右冠痉挛组的ET含量明显高于痉挛前及对照组,左右冠脉痉挛组间无明显差别;SO水平明显高于痉挛前和对照组,并且右冠痉挛组高于左冠挛组;AngI、AngⅡ含量变化与ET类似,二者间呈显著正相关。作者认为ET、SP、和AngⅠ、AngⅡ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冠脉介入术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反复形成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例因冠心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在当地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术后7d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示支架内血栓形成,使用球囊反复高压扩张支架内血栓部位开通血管,术后7d又行冠状动脉造影支架内再次血栓形成,查氯吡格雷抵抗试验阳性,改变抗凝方案7d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示支架内血流通畅.结论 冠脉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原因较多,但针对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抗凝治疗是减少介入术后血栓形成的关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2例临床诊断AMI,应用日本岛津DAR-2400α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装置(DSA),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CAG),观察冠状动脉的改变.结果左冠状动脉(LCA)病变64例,右冠状动脉(RA)病变38例,其中LCA+RCA二支或二支以上病变17例,1例右冠状动脉痉挛.结论CAG对AMI的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