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阿尔茨海默病(AD)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关其发病机制有β-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Tau蛋白假说、神经血管学说和氧化应激学说等多种.本文就现有较公认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现有研究表明,大脑中金属离子动态平衡的改变与阿尔茨海默病(AD)的形成和病理改变密切相关。AD患者大脑神经元外出现的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形成老年斑,伴有金属离子浓度升高异常。AD的其他病理特征,如神经元纤维缠结、神经元丢失、神经突触可塑性降低等也与金属离子有关。金属离子平衡紊乱已被认为是AD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大脑中的Fe3+,Cu2+和Zn2+参与突触神经活性,维持各种金属蛋白的生物学功能,Ca2+是普遍存在的第二信使,这些金属离子在脑内的稳态平衡对于维持大脑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本文对铁、铜、锌、钙等金属离子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综述。(1)金属离子与蛋白异常:多项研究表明,铁、铜、锌、钙等金属离子等在不同脑区的错误沉积可促进Aβ的聚集与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而相关金属转运蛋白的异常是导致金属离子在脑中错误分布的关键因素。(2)金属离子与氧化应激:神经元对破坏性自由基的攻击极为敏感,AD患者大脑中存在的病变(如DNA损伤、蛋白质氧化、脂质过氧化和高级糖基化终产物),通常与自由基的攻击和金属离子失衡相关。金属离子失衡可引起氧化应激,使神经元中tau蛋白磷酸化、Aβ沉积,神经细胞受损、神经纤维交联等,与AD发病关系密切。(3)金属离子与细胞自噬:由于过度刺激的自噬和损耗造成细胞过度损伤以致细胞死亡,这是AD的标志。自噬-溶酶体缺陷发生在AD发病早期,被认为是AD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溶酶体降解蛋白依赖于其内部的水解酶,抑制溶酶体蛋白水解酶活性,同时增加自噬囊泡的数量,降解异常蛋白沉积和损伤细胞。因此自噬可能成为改善AD神经元发病机制的潜在治疗靶点。(4)金属离子与神经突触:突触丢失是AD的病理特征之一。突触结构功能改变造成的神经系统紊乱会导致认知功能的障碍,且突触密度下降与AD认知功能障碍减退程度明显相关。而金属离子稳态对维持突触功能至关重要。综上所述,金属离子的作用在AD的发病机制中至关重要,所以近年来金属离子在AD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关注。金属离子螯合剂可能会减轻AD患者的病理特征,这些研究和发现将为治疗AD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阿尔茨海默病(AD)是痴呆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发病机制至今未明,主要病理改变为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的沉积。清除Aβ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策略。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血压和痴呆的发病有一定关联,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可以降低痴呆的发生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高血压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在AD发病机制中也具有一定作用。本文主要阐述高血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AD的关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可能有助于AD患者的病情改善。  相似文献   

4.
阿尔兹海默症(AD)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仍没有良好的临床治疗药物.随着系统生物学的发展,更多的发病机制不断被提出,为抗AD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作者对胆碱能损伤学说、Aβ学说、tau蛋白学说、炎症学说、兴奋性神经损伤学说、"微生物-脑-肠轴"学说等发病机制及...  相似文献   

5.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以学习记忆减退和认知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学改变为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 Aβ)沉积和Tau蛋白异常磷酸化,但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双底物特异性酪氨酸磷酸化调节激酶1A(dual specificity tyrosine-phosphorylation-regulated kinase 1A,DYRK1A)是一种在进化中高度保守的蛋白激酶,与大脑发育异常、神经退行性改变、认知障碍和早发性AD相关。DYRK1A可通过磷酸化多种底物的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促进AD疾病中老年斑形成、神经纤维缠结、氧化应激和神经炎症反应,因此DYRK1A可能是防治AD的重要靶点。本文将对DYRK1A的结构、分布、功能及其在AD发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AD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近年研究发现磷酸二酯酶5(Phosphodiesterase-5,PDE5)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生发展过程的作用倍受关注,其抑制剂可明显增强动物和人的认知功能,其机制与干预AD发病过程如改善血管功能紊乱、促进神经递质释放、促进神经再生及抗凋亡等作用有关。因此,PDE5抑制剂可能为AD的治疗提供新方向。本文中,笔者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重点阐述PDE5抑制剂对AD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小胶质细胞(microglia, MG)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免疫巨噬细胞,可通过不同极化状态和受体蛋白表达水平参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发生、发展过程。传统中药对小胶质细胞具有调控作用,中药所含多种成分在减少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 Aβ)沉积、抑制神经炎症以及调控MG极化等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对MG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中药调控MG的作用和机制进行总结和分析,旨在为中药治疗AD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已有研究认为免疫调节紊乱在多因素致病过程中是关键的发病因素,而肠道菌群可能是导致这种免疫紊乱的重要诱发因素.本文对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阿尔采末病(Alzheimerp's disease, AD)亦称老年性痴呆症,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以及人格改变,判断力下降等症状.我国5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AD发病率为4.8%[1],并不是一个AD低发病国家.因此,对于AD发病机制和防治的研究近些年来已经成为国内关注的热点.AD的主要病理特征有:在大脑皮层和海马出现淀粉样蛋白(amyloid-β protein,Aβ)聚集形成的老年斑(SP),Tau蛋白异常聚集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NFT)以及脑皮层和海马区神经细胞减少[2].  相似文献   

10.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因复杂.目前虽然已明确遗传学背景、环境因素及免疫学异常在AD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确切的病理生理过程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的研究证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在调节AD Th1/Th2失衡、维持AD炎症发展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