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手术治疗灰质异位症引起的顽固性癫痫(附4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质异位是一种神经元移行异常的先天性畸形 ,顽固性癫痫常常是其主要表现 ,部分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癫痫病人接受外科治疗获得了一定的效果 ,我科 2 0 0 1年 11月到2 0 0 2年 7月采用开颅联合手术方法治疗了 4例灰质异位症引起的顽固性癫痫 ,现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 4例 ,男 3例 ,女 1例。年龄 13~ 32岁。起病年龄为 2~ 12岁 ,平均 6 .75岁 ,病程 4~ 30年。病人发作时主要表现为强直痉挛性发作 1例 ,复杂部分性发作 1例 ,单纯部分性发作并继发全身性发作 2例 ,并可有其他类型发作。发作频率 8~ 30 0 /月。病人无遗传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仅有海马萎缩 (硬化 )的颞叶癫痫的诊断和手术治疗作一探讨。方法 对 2 4例病人术前进行的EEG、MRI、SPECT检查及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4例病人均行前颞叶、杏仁核、前海马切除 ,其中对 3例位优势半球语言区的致痫灶作了多处软脑膜下横切术 (MST) ,术后随访 12个月以上 ,癫痫发作消失者 18例(75 % ) ,发作减少者 6例 (2 5 % ) ,无 1例出现语言障碍。结论 海马萎缩可通过MRI检查量化分析 ,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复杂部分性发作,旧称精神运动性发作、颞叶癫痫等,但最近研究表明,该类病人的癫痫病灶还可位于额叶等脑叶.该类发作在全部癫痫中约占10%~20%,特发性的与海马硬化有关,继发性原因常见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颞叶癫痫病例的海马磁共振波谱(1H-MRS)成像、海马体积测量与脑电图间的关系,探讨1H-MRS在颞叶癫痫海马硬化定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非病灶性颞叶癫痫患者57例和相匹配的正常健康人20例,测定双侧海马体积及海马1H-MRS的NAA/(Cr+Cho)值。根据发作间歇期癫痫性放电(IEDs)优势对病例进行定侧,探讨1H-MRS对颞叶癫痫海马硬化定侧的应用价值。结果根据IEDs能够提供定侧信息的有41例(71.9%),其中左侧颞叶癫痫组(L-TLE)24例,右侧颞叶癫痫组(R-TLE)17例,双侧颞叶癫痫组(B-TLE)16例。海马测量分析结果如下:(1)癫痫组中有56例(98.2%)双侧海马NAA/(Cr+Cho)值均低于对照组。病灶侧海马NAA/(Cr+Cho)值小于对侧海马(P均<0.001)。(2)海马体积测量发现海马萎缩的有28例(49.1%),其中4例双侧海马萎缩;而海马1H-MRS异常56例(98.2%)。两种检查手段的阳性检出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根据海马体积提供定位价值的有28例(49.1%),其中15例与IEDs定位符合(符合率53.6%);1H-MRS结果(双侧差值>0.04)提供定位价值的有41例(71.9%),其中32例与IEDs定位符合(符合率78.0%),比海马体积符合率高(P<0.05)。结论(1)颞叶癫痫伴有较为普遍的双侧生化物质的改变,表现为NAA/(Cr+Cho)值下降。(2)海马1H-MRS显示的生化改变对于颞叶癫痫的异常发现较海马体积测量更为敏感。(3)海马1H-MRS有较高的定侧能力。  相似文献   

5.
癫痫患者美解眠诱发试验32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义  陈堃 《四川医学》2002,23(1):94-94
美解眠诱发试验近 4 0多年来应用于癫痫诱发 ,有比较肯定的诊断价值。我院从 1990年 9月至 2 0 0 0年12月应用本法对 32例患者进行了检查 ,现将资料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32例 ,男 18例 ,女 14例 ,年龄 7~ 5 0岁。临床诊断标准 :1患者家属提供典型的癫痫表现 ;2脑电图、脑电地形图及其诱发试验显示相应部位的癫痫波 (棘波、棘慢波、多棘慢波 )符合 1985年国际抗癫痫联合会分类标准。临床诊断全身性强直 ,阵挛发作 15例 ,失神发作 5例 ,单纯部分性发作 4例 ,复杂部分性发作 8例。病程 6个月至 2 0年 ,平均病程 1…  相似文献   

6.
杨勇  赵爱云  罗云  郁惠英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7):913-916, 920
目的对癫痫合并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230例癫痫病人中17例癫痫合并AD的病人设为观察组,213例不伴AD的病人设为对照组,对2组病人的临床表现、脑电图检测、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17例病人中发生在AD早期6例,中期3例,晚期8例;癫痫发作类型: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8例,复杂部分性发作12例,单纯部分性发作1例;3例出现癫痫持续状态。观察组脑电图异常率为82.35%(14/17),高于对照组的43.19%(92/213)(P<0.01);脑萎缩发生率为70.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9%(P<0.01);发病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12例Aβ42降低、总tau蛋白升高、磷酸化tau蛋白升高;观察组应用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欠佳,AD加重时癫痫发作增多。结论癫痫发作可在AD任何时期,癫痫和AD在病理和发病机制上有相关性,颞叶海马硬化是AD病人癫痫发作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7.
①目的 探讨老年癫痫的临床特征。②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0 0例 60岁以上癫痫病人的临床及脑电图资料。③结果  1 0 0例老年癫痫病人中 ,全身性癫痫 1 7例 (占 1 7% ) ,部分性癫痫 76例 (占 76 % ) ,癫痫类型不确定者 7例 (占 7% )。在 1 7例全身性癫痫病人中有 1 3例呈特发性癫痫 ,76例部分性癫痫病人均呈症状性癫痫。症状性部分性癫痫 (SPE)可起病于任何年龄 (1~ 77岁 ) ,早期发病者 (年龄 <2 0岁 )在癫痫发作控制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均较差 ;晚期发病者 (年龄 >50岁 )多没有癫痫家族史 ,其中有近一半的病人过去有脑血管病和头部外伤史。在患有特发性全身性癫痫的 1 3例病人中有 1 1例早期起病 ,其中 35 %的病人有癫痫家族史 ,尽管发作次数不多 ,但有 1 0例病人在 50岁后仍有癫痫发作 ,其中 6例在 50岁左右时病情恶化。④结论 绝大多数晚发性癫痫为SPE ,其预后相对较好。特发性全身性癫痫多预后良好 ,但有些病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其癫痫发作频率有增加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癫痫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方法 :选择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癫痫患者 6 0例 ,复杂部分性发作癫痫患者 6 2例。测定外周血中CD3、CD4、CD8数量及血清TNF α和IL 2含量 ,并与 6 0例健康人对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癫痫组外周血清中CD3、CD4数量、CD4 /CD8比值降低 (P <0 .0 5 ) ,TNF α及IL 2含量增高 ;TNF α、IL 2含量增高与癫痫发作次数呈正相关 (P <0 .0 0 1 ,P <0 .0 5 )。结论 :癫痫患者存在着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细胞因子TNF α、IL 2是影响癫痫病情的重要介质  相似文献   

9.
海马病变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un ZR  Di F  Zhao JZ  Zhang JG  Bai Q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6):3286-3288
目的探索海马病变特别是肿瘤引起颞叶内侧型癫痫(MTLE)的临床特征。方法手术治疗MTLE患者21例,术前行脑电监测、头MRI检查,术后对切除海马进行病理检查。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为复杂部分性发作;头皮脑电监测多数见棘波。术前MRI片影像学表现为海马长1、2信号、体积较饱满10例,颞角扩大、海马长1、2信号、海马体积缩小8例,海马长T1长1、2信号、有明显占位表现1例,正常2例。术后病理证实海马硬化11例,星形细胞瘤6例,神经节细胞瘤1例,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样肿瘤1例,非典型增生1例,放射坏死1例。随访到18位患者,其中16位无癫痫发作。统计学分析表明海马肿瘤与海马硬化的影像学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颞叶内侧型癫痫患者,如果海马在MRI上表现长1、2信号,体积较对侧海马饱满,应该考虑海马肿瘤可能,从治疗策略卜应该积极手术。  相似文献   

10.
结核性脑膜炎并继发性癫痫1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富康  戴启麟 《广东医学》2001,22(5):430-431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与继发性癫痫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 10年来收冶的 10 7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 19例并发继发性癫痫 ,统计癫痫发作的发病率、发作类型及转归。结果 结核性脑膜炎癫痫发作的发病率为 18% ,全身强直性阵挛发作占 74% (14 / 19) ,单纯部分发作占 2 1% (4/ 19) ,部分发作发展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为 5 % (1/ 19) ,14岁以下儿童占 6 8% (13/ 19) ,成人 32 % (6 / 19) ,两组发病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继发性癫痫发作是结核性脑膜炎表现之一 ,尤其在儿童中多见 ,应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CPUT试剂盒检测胃HP感染。方法 对 4 6 0例胃十二指肠病 ,HP感染阳性率及发病年龄进行了统计学半定量分析处理。结果 HP感染率较高 ,占受检人数的 5 1 5 2 % ,其中尤以胃溃疡、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的检出率最高 ,分别为 6 8 85 %、79 0 7% ,其次为返流性胃炎 6 5 0 0 % ,慢性浅表性胃炎 4 8 82 % ;胃癌 4 7 2 3% ,而萎缩性胃炎检出率最低 15 2 2 %。与福建省三明地区比较无明显地区差异。发病年龄在 5 0岁以下者明显增高 ,尤以 31~ 4 0岁感染率最高为 6 1 4 4% ,而 5 1岁以上高龄组HP感染率仅为 31 4 6 %。结论 证实HP在我国人群中感染率高并与上述疾病发生、发展有直接关系 ,应广泛应用CPUT试剂盒检测HP ,此方法简便、及时、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12.
戴前梅  刘仁霞 《安徽医学》2015,36(7):822-824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慢性荨麻疹(CU)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尿素14C呼气试验对88例CU患者和43例健康体检者进行HP检测。 HP(+)的CU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枸地氯雷他啶联合抗HP药物口服,对照组单独口服枸地氯雷他啶。结果88例慢性荨麻疹 CU 患者中62例(70.45%) HP (+),43例健康体检者中15例(34.88%)HP(+),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8.13%和46.67%,两组之间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有一定相关性,建议对CU患者常规进行HP检测,对于伴发HP感染的CU患者,予以抗组胺药物和抗HP药物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53蛋白过度表达与食管鳞癌和宫颈鳞癌临床放射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研究52例食管鳞癌和宫颈鳞癌标本中p53蛋白过度表达状况,并分析其与近期放疗效果的关系。结果:p53蛋白在食管鳞癌和宫颈鳞癌中的过度表达分别为52.38%和35.48%,过度表达率在高分化鳞癌中较中低分化者低(P<0.05),与病期无关(P>0.05)。在宫颈鳞癌,p53蛋白过度表达者放疗效果较差(P<0.05),食管鳞癌p53蛋白过度表达与放疗效果间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p53蛋白过度表达与食管鳞癌和宫颈鳞癌放射敏感性有关,但不是惟一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启动子FokⅠ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不同严重程度前列腺炎(HP)的关联性,探讨遗传学因素在H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6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并发HP患者,采用常规病理学检查将患者分为轻度组79例,中度组52例,重度组38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进行 FokⅠ SNP检测,分析3组患者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数分布情况。结果:轻、中度HP患者Fok Ⅰ位点3种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重度HP患者中Fok Ⅰ位点3种基因型的分布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FF、Ff和ff基因型在轻度和中度HP患者的分布为32%(25/79),46%(36/79);22%(18/79),23%(12/52);40%(21/52),37%(19/5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基因频率在轻度和中度HP患者组分别为54%(86/158)和43%(45/104),f基因频率在2组间分别为46%(72/158)和57%(59/10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DR基因FokⅠ SNP可能与不同严重程度HP发生无关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癌前病变病理改变的性质、程度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药物治疗与其变化过程的关系。方法:胃镜活检慢性萎缩性胃炎(萎缩)37例,伴肠上皮化生(肠化)19例、不典型增生7例,观察其与HP关系,HP以Gimesa染色,肠化者以粘液组织化学染色。19例萎缩伴肠化服德诺28d加施尔康6个月,HP阳性者加阿莫西林14d治疗,常规胃镜查HP根除率。随访6~31.5个月复查胃镜及HP。结果: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HP阳性率分别为86.5%(32/37)、78.9%(15/19)和57.1%(4/7)。19例萎缩伴肠化HP根除率为66.7%(10/15),萎缩、炎症、肠化改善有效率分别为63.2%(12/19)、73.7%(14/19)和78.9%(15/19)。其中已根除HP者分别占66.7%(8/12)、71.4%(10/14)和66.7%(10/15),与未根除HP者炎症与肠化改善例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胃癌前病变与HP关系密切,联合抗HP药物及多种维生素疗法对改善胃癌前病变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复发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 随机将77例首次卒中发作时HP阳性患者分为抗HP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其复发情况。同时观察139例首次卒中HP阴性患者复发时HP感染情况。结果 39例HP阳性患者经抗HP治疗后复发率为15.4%,38例HP阳性虱未抗感染治疗复发率为39.4%,139例首次卒中时HP阴性患者卒中复发率为24.5%(P<0.05);在33例首次卒中发作HP阴性者在复发时,其HP检测阳性者21例,阳性率为63.4%(P<0.05)。结论 HP感染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防治HP感染可以减少卒中发作。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87例先天性巨结肠症采用四种不同根治术式。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Soave's法(S法)45%(18/40例,P<0.01),Duhamel-Grob's法(D-G法)35%(5/14例,P>0.05),Ikeda's法(Ⅰ法)11%(3/27例,P>0.05),Rehbein's法(R法)16%(1/6例)。56例获得随访,术后晚期并发症发生率,D-G法20%(2/10例,P>0.05),R法50%(3/6例),S法和Ⅰ法无术后晚期并发症(P>0.05和P>0.05)。随访病例排便功能评分:S法优、良70%(14例,P>0.05),差、极差30%(6例,P>0.05),D-G法优、良90%(9例,P>0.05),差、极差10%(1例,P>0.05);Ⅰ法优、良78.9%(15例,P>0.05),差、极差21.1%(4例,P>0.05);R法优、良3例,差、极差3例。我们的经验Ⅰ法和D-G法是根治先天性巨结肠的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特征以指导临床。方法:收集自2011年7月-2013年6月我院消化内镜中心所检出的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患者294例,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的患者有17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的患者124例,分析它们的临床特征,比较它们在一般情况、病灶形态、HP感染、胃黏膜萎缩、肠化等方面的差异。结果:(1)胃黏膜上皮内瘤变临床常见,老年人多发,以胃窦、胃角常见,同级别上皮内瘤变在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病灶形态、HP感染、胃黏膜萎缩肠化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2)HGIN的发病年龄、HP感染、胃黏膜萎缩肠化率分别为(74.8±13.8)岁、59.7%、46.0%、59.7%,均要明显高于LGIN组[(62.2±14.2)岁、48.2%、34.7%、48.8%],HGIN癌变率也明显高于LGIN组(49.2%VS 6.5%),P〈0.05。而两组在性别、临床表现、病变部位及形态上无明显差异。结论:HGIN易癌变,常伴有HP感染、胃黏膜萎缩、肠化,应加强内镜随访。  相似文献   

19.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常规预防方案干预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hemorrhagiccystitis,HC)的发病情况、危险因素和有效的防治方法。方法:6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自体移植32例,异基因移植30例),移植过程中均进行常规的HC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disease,GVHD)预防。分析移植后HC发生的特点及与移植类型、其他临床特征的关系和防治效果。结果:共6例发生HC(9.68%),均为异基因移植患者。平均发病时间为46.50天,平均病程为42.50天。4例发生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其中3例合并GVHD,另有1例仅出现GVHD。经治疗后3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例行膀胱切除术。结论:在采取充分的预防措施后,HC多为晚期发生,可能与异基因移植、GVHD和CMV感染有关,病程迁延、部分难治。  相似文献   

20.
Guo HP  Tang QZ  Deng W  Zhou H  Qiu TY  Yan L  Shen DF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6):3255-3258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及QT离散度(QTa)与心功能变化的相关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81例临床诊断DCM伴室性早搏患者,按心功能分级分组:A组(心功能Ⅰ~Ⅱ级)34例,B组(心功能Ⅲ~Ⅳ级)47例,并选取同期健康人群30名为对照.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各组HRT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体表12导联心电图测定QTd,同时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E、A峰值及E/A比值;各组间比较且对TO、TS、QTd与心功能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CM A、B两组患者TO值显著增高[0.38(-0.99~1.85)%比1.82(0.02~3.92)%比(-4.03±3.48)%,P<0.01];TS值明显降低(P<0.01),QTd增加[(54±15)ms比(71±18)ms比(32±13)ms];且随着心功能恶化QTd增加越趋明显.TO与LVEF呈负相关(r=-0.701,P<0.05),与LVEDD呈正相关(r=0.621,P<0.05),与E峰及A峰值无相关性;TS和QTd与LVEF、LVEDD也有显著相关性(均P<0.05).结论 DCM患者HRT现象减弱,HRT和QTd变化与患者心功能恶化相一致,联合检测对评价DCM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及预后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