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ST)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效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行脾切除的278例肝硬化PH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患者术后PVST发生率为38.8%(108/278)。Logistic回归-ROC曲线模型显示,手术时间(AUC=0.651,95% CI:0.585~0.716)、术中输血浆量(AUC=0.615,95% CI:0.546~0.684)、术后脾静脉直径(AUC=0.665,95% CI:0.598~0.731)是影响脾切除术后PVST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中输红细胞量(AUC=0.583,95% CI:0.514~0.651)和术后第7天TT水平(AUC=0.634,95% CI:0.568~0.699)是独立保护因素,以上指标对术后PVST都具有一定预测作用,且联合以上指标预测效能更高(AUC=0.783,95% CI:0.727~0.839)。 结论对于肝硬化PH患者,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通过围手术期适量输注红细胞和减少血浆输注预防PVST。综合考虑术后脾静脉直径和第7天TT水平因素有助于提高术后PVST的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2.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Vein Thrombosis,PVT)是一种少见并发症,临床上有时起病隐匿,缺乏典型症状和体征.自1895年Delatour首次报道以来,文献中仅见散在病例报道,其误诊率和病死率都很高.本文总结1970年1月至2003年10月间1129例脾切除术病人,其中6例(约占0.53%)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它可以引起肝损害、缺血性肠坏死和曲张静脉出血等严重后果.近年来关于PVT的危险因素、诊断、预防及治疗均有大量报道.影像学检查已经可以早期诊断门静脉血栓,这对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的肝硬化发生率一直较高,而在其发生原因中,乙肝病毒性肝炎占据重要部分。当肝硬化发展到失代偿期时,就会出现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进、肝功能衰竭等,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威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和肠系膜静脉血栓(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形成的成因及诊治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以来收治脾切除术后门静脉及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例脾切除后静脉系血栓的发生率为4.3%(12/280),其中PVT发生率为3.2%(9/280),MVT发生率为1.1%(3/280)。PVT和MVT患者均出现白细胞增多,血小板计数升高,D-D二聚体检测阳性和凝血功能异常。彩色多普勒超声、增强CT检查及MRA门静脉成像确诊9例,同时行肠系膜上动脉血管造影确诊1例,因急性肠梗阻剖腹探查术确诊2例。9例经积极的全身抗凝、祛聚、溶栓治疗1~2周好转出院。2例MVT因肠坏死行小肠切除肠吻合术,术后全身抗凝、祛聚治疗,痊愈出院。1例PVT血栓急性发展至肝内门静脉,死于肝功能衰竭。结论脾切除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期诊断与及时抗凝治疗对预后有重要影响。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应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脾切除术后静脉血栓形成十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脾切除术后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于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脾静脉,并偶见于全身静脉系统.我院自1989年9月至2004年12月共治疗脾切除术后合并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0例,占脾切除术总数的0.7%,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行脾脏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形成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204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其中150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54例行脾脏部分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发生PVT30例,未发生PVT174例;发生PVT患者的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术后门静脉血液流速及术后并发症与未发生PVT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脾脏部分切除术后患者PVT的发生率明显比脾脏切除患者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门静脉血液流速及术后并发症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PVT形成的危险因素,脾脏部分切除术可有效减少断流术后P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脾切除术后早期接受抗血栓治疗对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3-2005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欲接受脾切除术的病人59例随机分为2组:早期使用抗凝、祛聚药物预防组与同期常规用药组为对照进行对比研究,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52例完成随访6个月以上,随访率88.1%,其中预防组29例,对照组23例.术后对照组10 d内发生门静脉血栓1例,1个月内4例,1月后3例,合计8例(34.8%),1例为复发性血栓.预防组10 d内无一例发生门静脉血栓,1个月内2例,1个月后1例,合计3例(10.3%),两组病例门静脉血栓发病率差异有显著性(X2=4.59,P<0.05),3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结论 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脾切除术后早期接受抗凝、祛聚治疗能降低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2002年8月至2008年8月期间收治的因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及外伤脾破裂行脾切除术后发现PVT的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9例PVT患者中27例经抗凝溶栓治疗后血栓完全或部分溶解吸收、康复出院;1例因腹膜炎、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因呕血、肝昏迷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4例患者获随访,3例失访,随访时间0.5~3年,平均2年,其中2例因大出血死亡、1例因肝性脑病死亡、1例因肝功能衰竭死亡,2例于出院1年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余患者未再发生静脉血栓。结论 PVT与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升高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手术操作规范化、早期诊断以及抗凝祛聚是防治PVT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急性期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评估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11月在丽水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完成的92例肝硬化行脾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周内是否发生门静脉系统血栓分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结果构建Nomogram模型,再随机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同期肝硬化行脾切除病例43例,进行外部验证。采用ROC曲线、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对模型的预测价值进行验证,采用临床决策曲线(DCA)对模型的临床获益进行评估。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是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急性期门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是1.311和1.345,P<0.05)。ROC分析显示,本研究建立的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区分度较好(AUC=0.824,95%CI:0.739~0.910)。加强Bootstrap校准图形中标准曲线与校准预测曲线相贴合,表明模型的校准度良好。DCA曲线显示模型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 术前门...  相似文献   

11.
脾切除术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脾切除术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8例。发生于术后10天 ̄11年。术前误诊7例。全组均行手术治疗,切除坏死肠管及其相应系膜。治愈3例,死亡5例。本病是脾切除后一种严重致死性并发症,一旦发生,诊治困难,死亡率极高,外科工程师对其应有足够的认识。本文对其发病机理、诊断、治疗和预防进行了详细讨论。  相似文献   

12.
Portal vein thrombosis after splenectomy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BACKGROUND: Portal vein thrombosis (PVT) has been described after splenectomy, but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its development and the clinical outcomes are poorly characterized. METHODS: Case logs of four surgeons from 1996 to 2001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to identify cases of postsplenectomy PVT. RESULTS: Eight cases of PVT (8%) among 101 splenectomies were identified. Indications for splenectomy in patients with PVT were 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 (n = 4), hemolytic anemia (n = 3), and myelodysplastic disorder (n = 1). All patients had splenomegaly (mean 1698 g, range 360 to 3150 g). Among 10 patients with 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 (MP), 4 patients (40%) developed PVT, compared with 4 of 12 patients (25%) with hemolytic anemia. Three of 4 patients (75%) with MP disease and spleen weight greater than 3,000 g developed PVT. Five patients developed PVT despite receiving prophylactic subcutaneous heparin postoperatively. Presenting symptoms included anorexia in 7 (88%), abdominal pain in 6 (75%), and both elevated leukocyte and platelet counts in 8 patients (100%). All diagnoses were made by contrast-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and anticoagulation was initiated immediately. One patient died of intraabdominal sepsis; the others are alive with no clinical sequelae at 38 months of follow-up. CONCLUSIONS: PVT is a relatively common complication of splenectomy in patients with splenomegaly. A high index of suspicion, early diagnosis by contrast-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prompt anticoagulation are key to a successful outcome.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行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ortalveinthrombosis,PVT)的相关因素,及早期抗凝治疗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分析102例门静脉高压行脾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性别、年龄、术前肝功能Child—Paph分级、门静脉直径、术前和术后2周血小板计数、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抗凝等临床指标与PVT形成的相关性。结果102例患者脾切除术后PVT发生率16.7%(17例),其中抗凝患者PVT发生率9.1%(5/55),低于未抗凝治疗患者的25.5%(12/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32,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PVT组与无PVT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64.7%与36.5%)、门静脉内径[(13.8±2.1)mm与(15.2±2.2)mm]和抗凝治疗(29.4%与58.8%)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门静脉内径(OR=2.448,P=0.029)及是否抗凝治疗(OR=1.610,P=0.032)与术后PVT形成有关。结论脾切除术后PVT形成与门静脉内径增宽、是否抗凝治疗有关。术后早期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能降低P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门静脉血栓形成(PVST)是脾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术后血栓形成及机制至今未明确。目前我们已经确定了脾切除术后PVST的几个系统性和局部性危险因素。系统性危险因素包括血液病、恶性肿瘤等。局部危险因素主要与脾脏特征有关,如脾脏重量和脾静脉直径。脾切除术后PVST发生的具体机制仍在研究中,本文旨在通过血流动力学的紊乱、血液的高凝状态、血管内皮的损伤(Virchow三联征)方面来探究脾切除术后PVST发生机制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成因,做好脾切除手术围手术期的管理,有效地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武汉市第七医院2005~2015年的211例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的临床资料,同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211例病人脾切除术后91例发生PVT(43.13%)。非血栓组和血栓组的脾脏大小分别为(112.54±23.77)mm~2和(149.69±55.94)mm~2、门静脉直径(11.23±2.46)胁和(16.34±2.79)mm、脾静脉直径(10.42±1.99)mm和(12.87±3.01)mm、门静脉血流(12.96±2.31)cm/s和(9.43±2.08)cm/s、是否合并肝硬化及血液疾病,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切除手术前是否合并肝硬化血液病、脾脏的大小、门静脉及脾静脉直径、门静脉血流速度对于预测术后PVT的形成有指导作用,应做好早期的预防与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经脾静脉置管抗凝治疗对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60例择期行脾切除断流术的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置管组和对照组,采用超声多普勒和(或)强化螺旋CT 扫描监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60例患者全部随访3个月,对照组累计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6.7%,置管组为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脾静脉置管以200U/h的剂量输入肝素溶液对体循环静脉血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无影响.结论 断流术后经脾静脉置管抗凝治疗能有效降低门脉高压脾切除断流术后早期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 (Portalveinthrombosis,PVT)成因及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 1 992年 1月~ 2 0 0 2年 1月 ,1 1例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4 98例患者脾切除术后有 1 1例 (2 .2 % )发生PVT。平均诊断时间 6 .1± 3.5d ,4 5 .5 %发生于骨髓增生性疾病 (Myeloproliferativedisorder ,MP)伴有巨脾患者 ,所有患者均出现白细胞增多和血小板计数升高。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增强CT检查可以诊断。 1例死于败血症 ,余 1 0例经抗凝治疗血栓全部或部分溶解 ,随访 2 1个月无复发。结论 PVT多见于巨脾行脾切除术后 ,早期诊断、及时抗凝是预后良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为脾切除术后血栓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Science Direct、CNKI、VIP、CSCD、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2014年4月.并辅以手工检索、文献追溯等方法.纳入有关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由两位研究者独立提取数据并采用Stata 1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4项符合标准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数为4 335例.其中脾切除术后发生血栓的患者1 028例,血栓发生率为25.0%.Meta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形成与脾脏体积(WMD=13.75,95% CI:6.47 ~ 21.00)、脾静脉直径(WMD=1.34,95% CI:0.39~2.30)、手术前后门静脉直径(术前WMD= 1.54,95% CI:0.56~2.52;术后WMD=2.09,95%CI:0.55 ~ 3.64)、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流速度(术前WMD=-5.78,95% CI:-10.46~-1.10;术后WMD=-5.57,95% CI:-5.92~-5.22)、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差(WMD=1.90,95%CI:1.29~2.50)、腹水(OR=1.83,95% CI:1.19~2.82)以及术后抗凝干预(OR=0.63,95%CI:0.50 ~0.79)等有关;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肝功、血小板计数、术前总胆红素、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手术前后凝血酶原时间及D-二聚体、手术时间以及糖尿病无关.结论 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脾脏体积、脾静脉直径、门静脉直径、门静脉血流速度、腹水等,与患者基本情况、凝血相关指标、手术时间等无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我院2000年8月至2007年6月共为226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施行了脾切除或脾切除加断流术.本文对其中15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形成血栓将病例分为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和无血栓形成两组.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水平、术前凝血酶原比值(PTR)、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FIB)、术前及术后1、7、14 d血小板水平、术前门静脉直径、术前胆红素水平、术中出血量各指标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 在154例病人中,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31例,123例无血栓形成.Logistic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均显示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门静脉压力下降水平有关;术前凝血酶原比值(PTR)、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FIB)、术前及术后1、7、14 d血小板水平、术前门静脉直径、术前胆红素、术中出血量水平与门静脉血栓形成无关.结论 术前、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水平可能是影响门脉高压脾切除术后门脉系统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越多,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几率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