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人急性脑梗死就诊时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脑梗死 (ACI)的有效治疗时间窗一般为 3~ 6h ,此时间内很多脑保护剂和血管再通治疗是有效的〔1,2〕;现就我科 1996年 10月至 2 0 0 2年 10月住院的 6 2 8例老年ACI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探讨影响其早期就诊的原因及全民卒中科普教育的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6 2 8例中 ,男 341例 ,女 2 87例 ,年龄 6 0~ 94岁 ,平均 (71 8± 7 8)岁。诊断均符合 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 ,既往有高血压史 4 12例、糖尿病 2 37例、心脏病 112例、卒中史 193例。首发症状为明显意识障碍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就诊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9月~2011年4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急诊室就诊的脑卒中患者748例,记录就诊时间和到达急诊室的方式,分析脑卒中类型、病情轻重、发病次数、职业、文化程度及首发症状对就诊时间是否有影响。结果 748例患者中,仅22.99%的患者在发病<2 h到达医院就诊,31.95%的患者在发病2~6 h到医院就诊,到达急诊室最常见的转运方式是出租车(37.97%)。脑出血、病情重、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干部及专业技术人员就诊时间≤6 h比例高(P<0.05),首发症状以头痛、意识障碍、癫痫发作以及≥3个症状的患者就诊时间短(P<0.05)。结论公众对脑卒中的识别能力低、急救意识差,院前急救系统不完善,缺乏救护人员对脑卒中救治的规范化培训,院前延误治疗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缺血性卒中在一天中某一时段发病和其不同亚型的昼夜发病差异,作者对医院卒中登记资料作了研究,分析了首发卒中和复发卒中发病的昼夜节律是否不同。研究对象是1994年3月~1996年5月连续收治的缺血性卒中病人,发病后48h内作了CT检查(至少1次)。缺血性卒中分为腔隙性、非腔隙性和不确定性卒中;非腔隙性卒中又分为心源栓塞性(栓塞性卒中,PES)和非心源栓塞性(血栓形成性卒中,PTS)两亚型。作者对首发卒中和复发卒中也作了分析。病人首次表述因卒中症状被惊醒,其卒中可能在睡眠中发病;病人首次表述从…  相似文献   

4.
市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就诊时间及CT诊断时间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急性脑血管病就诊时间的现状 ,为探索缩短患者治疗前延误的措施。方法 :对在本院急诊科就诊的 2 64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就诊时间和CT诊断时间进行观察。结果 :急性脑血管病 (2 64例 )缺血性脑卒中 (14 0例 )和出血性脑卒中 (12 4例 ) 3h内就诊率分别为 4 7%、3 4%、62 % ,CT诊断率分别为 13 %、10 %、18% ;6h内就诊率分别为 61%、4 6%、78% ,CT诊断率分别为 3 9%、3 3 %、5 0 % ,大多数患者就诊及CT诊断时间超过 6h。缺血性脑卒中就诊时间及CT诊断时间均迟于出血性脑卒中 (P〈0 .0 1)。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尤其缺血性脑卒中存在明显的治疗前延误 ,大多数患者未能在 6h治疗时间窗内得到紧急救治。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出血的治疗时间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急性脑出血(ICH)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比,急性ICH的研究显得非常不足。由于急性ICH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也就无法确定其治疗时间窗。重组因子Ⅶa(rFⅦa)治疗急性ICH的时间窗为4h。目前尚无证据支持在ICH发病后积极降低血压和颅内压的处理。针对血肿周围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凋亡的治疗和神经干细胞移植是有前途的治疗急性ICH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出血的治疗时间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脑出血(ICH)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比,急性ICH的研究显得非常不足。由于急性ICH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也就无法确定其治疗时间窗。重组因子Ⅶa(rFⅦa)治疗急性ICH的时间窗为4h。目前尚无证据支持在ICH发病后积极降低血压和颅内压的处理。针对血肿周围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凋亡的治疗和神经干细胞移植是有前途的治疗急性ICH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AMI)起病急,变化快,病死率高。流行病学研究证实AMI的发生并非是完全随机的,存在着一定的节律。因此AMI发病及死亡时间节律的探讨,对预防AMI的发生,降低病死率有重要的意义。1AMI发病及死亡时间节律1.1AMI发病时间节律1.1.1AMI发病的昼夜节律国外Hansen等〔1〕对瑞典Mal mo地区6763例AMI患者发病时间的研究发现,以胸痛发作为发病起点,06:00~12:00和18:00~24:00时间段为AMI的发病高峰期。MILIS和ISAM研究表明,以肌酸激酶首次出现时间作为AMI发病时间,发现AMI在上午的发病率至少是夜间的3倍〔2〕。国内研究也…  相似文献   

8.
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38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及30例正常人。的心率变异性指标及心律失常昼夜变化。结果:脑出血组HRV失去昼夜节律变化,昼夜总心率变异性降低,室性早搏,室上性早搏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出血患者两周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病,致残、致死率极高,30d内的病死率为30%~52%,多因血肿扩大、严重脑水肿及脑疝所致[1].对急性脑出血近期预后转归的正确预测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急性脑出血患者入院时最高体温、意识状态等因素和患者两周内死亡之间的关系,旨在为脑出血的救治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2周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用Logistic回归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北京市红十字会北郊医院65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入院时性别、年龄、出血量、出血部位、入院24h内最高体温、入院时意识状态等因素对2周内病死率的影响。结果65例患者中2周内死亡12例,病死率为18.5%(12/6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出血量、入院时最高体温、入院时意识状态为脑出血患者2周内死亡的预防因素。结论入院24h内最高体温与入院时意识状态可能是急性脑出血2周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至就诊时间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分析58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前延误时间分布及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段的死亡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6年3月北京安贞医院抢救中心急诊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收治的AMI患者580例,其中男性428例,女性152例,平均年龄(60.7±12.9)岁。将记录的就诊时间与发病时间的时间差作为院前延误时间(PDT)。根据PDT不同分为7个时间段:即1~30min,31~60min,61~120min,121~240min,241~360min,361~720min,〉720min。为琶计PDT分布,计算各时间段心室颤动(室颤)发生率、复苏成功率、病死率,并对不同时间段死亡原因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580例AMI患者PDT中位数时间为130min。接受溶栓治疗122例(21.0%),急诊PCI及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266例(45.9%),其他药物对症治疗192例(33.1%);比较三组PDT,溶栓组[(104.5±2.3)min]和PCI/CAB(;组[(119.1±2.3)min]均低于其他药物治疗组[(290.9±3.4)min,P〈0.05]。发生室颤46例(7.9%),其中PDT≤30min24.4%(11/45),31~60min7.7%(8/104),61~120min10.3%(14/136),121~240min6.6%(8/121),241~360min1.9%(1/54),361~720min3.3%(2/61),〉720min3.4%(2/59);复苏成功率71.7%(33/46),总病死率5.3%。年龄(OR=1.047,P=0.004)、糖尿病(OR=2.159,P=0.02)和PDT(OR=2.159,P=0.023)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缩短PDT,及早进入治疗程序,挽救濒死心肌,对预防室颤、猝死发生,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脑出血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高血压脑出血的病死率极高.发病后的意识状态、血压持续增高、出血部位及血肿的大小、继发脑及各脏器功能衰竭,对预后起重要作用.现对内科药物治疗的107例高血压脑出血死亡病例进行临床分析,以提高对危重脑出血的救治水平,降低脑出血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肺心病患者的死亡时间分析及护理山东省胸科医院(250013))王芳我们对259例肺心病患者的死亡时间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本组男128例,女131例;年龄35~82岁,平均62.4岁;病史10~35年。原发病为慢性支气管炎并阻塞性肺气肿...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索急性脑出血伴高血压患者90d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发病6h以内的急性脑出血伴高血压患者168例,入院时CT计算血肿大小;1周内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应用电子血压计测量1周内不同时间段(到院急诊、入院当时、入院后24h内每隔6h及入院24h后2次/d)的血压,随访90d后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分析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 168例患者90d死亡20例(11.9%)。其中1例在24h内死亡,占死亡人数的5%,8例在1周内死亡,占40%。与存活者比较,死亡者年龄较大[(76.2±14.2)比(63.5±13.2)岁,P0.01],入院后30 min[(176.5±14.5)比(160.1±20.0)mm Hg]、45 min[(166.3±13.4)比(156.0±18.6)mm Hg]及6h血压[(150.6±18.5)比(140.0±18.5)mm Hg]较高(均P0.05),血肿体积较大[91.7(25.0~133.7)比32.3(13.8~49.7)m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入院后30min血压及血肿体积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血肿体积大及入院后30min血压控制不佳,是急性脑出血伴高血压患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我科1988年1月~1994年12月因急性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病例进行死亡时间的分析观察,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364例意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男ZI!例,女153例,年龄29~87岁,平均59.3土2.5岁。均经头部CT或展穿确诊,其中脑血栓形成109例,脑栓塞28例,脑出血176例,蛛网膜下胜出血sl例。采用死亡时间24小时节律分析,即根据死亡时间的记录进行统计,以每2h为一组进行分析,结果采用/检验。2结果本组观察结果,364例患者死亡时间高峰集中在两个时间段内,分别为6:00~8:00死亡的有119例,占3巳7%;16:00~18:00死亡的有78例,占ZI…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的昼夜时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了辽宁省1986~1991年5年间的59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病昼夜时间的分布情况。结果发现,其高峰时间在6~10时,而峰值时间在9~10时,该高峰时间和各家报道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病高峰时间大致相似,但略迟。本文对该时间出现AMI发病高峰的机制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梗和心源性猝死发生的昼夜变化规律已为人们所熟知。以往有人认为,卒中的发病无此昼夜变化规律,同时指出出血性卒中常在夜间发生。作者对30年来发表的31篇相关材料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对象与方法通过医学文献分析与检索系统,对1966年1...  相似文献   

19.
靳长华  钟祝雅 《内科》2008,3(1):39-40
目的探讨影响脑出血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l例脑出血死亡的患者的头颅CT、出血量、出血部位、年龄和意识障碍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脑于出血、出血量〉80ml、年龄〈40岁或年龄〉70岁、意识障碍严重者病死率增高。结论脑出血死亡与多因素相关。出血部位和出血量是致脑出血患者死亡最直观准确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我院1961~1981年间82例高血压动脉硬化死于脑出血的患者的病案进行调查,对其发病与死亡的时间节律作一初步探讨。临床资料本组82例患者中平均年龄为66±17岁,其中男性42例(51.2%),女性49例(48.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