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 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临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部分慢性反复发作经内科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严重出血不能控制者,采用脾切除治疗有效率70%~90%。通常脾切除术后可导致血小板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严重者可致血栓形成。2007年1月-2009年7月我院共施行ITP脾全切术54例,有效5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3.
4.
脾切除手术后致血小板异常增高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45岁,因反复发作牙龈及鼻出血2a,咯痰带血1a,尿血6d于2001年12月7日入我院。患者曾于1996年10月因车祸在当地医院行脾切除术,术后病人时患感冒,但未到医院仔细检查。近2a来患者无明显原因时常出现牙龈及鼻出血,自以为是“上火”,未系统诊治,且颜面部颜色逐渐变为紫红色,近1a又反复出现咯痰带血,曾在外院诊断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色胺酮对小鼠血小板聚集、释放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取昆明(KM)种小鼠10只麻醉采血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RP)和贫血小板血浆(PPP),再取KM小鼠50只采用多次离心法制备洗涤血小板、制成悬液后分为对照组[1‰二甲基亚砜(DMSO)]、5μmol/L色胺酮组、10μmol/L色胺酮组及0.5 mg/L替罗非班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洗涤血小板(或PRP)悬液分别与对应药物孵育,再加3种激动剂[2 mg/L胶原、80 U/L凝血酶及5μmol/L二磷酸腺苷(ADP)],以台式缓冲液(或PPP)作空白对照,采用光比浊法检测3种激动剂刺激下对照组、5μmol/L色胺酮组、10μmol/L色胺酮组及0.5 mg/L替罗非班组小鼠血小板的聚集情况并计算血小板聚集率,采用荧光强度法检测2 mg/L胶原刺激后对照组、10μmol/L色胺酮组及0.5 mg/L替罗非班组小鼠血小板三磷酸腺苷(ATP)的释放功能,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空白组、对照组、5μmol/L色胺酮组、10μmol/L色胺酮组及0.5 mg/L替罗非班组小鼠血小板中磷酸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绞股蓝总皂甙对家兔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绞股蓝总皂甙在体外明显抑制ADP,花生四烯酸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5羟色胺的释放;升高血小扳内cAMP的水平。效应与剂量呈现依赖关系。提示绞股蓝总皂甙为一血小扳功能抑制剂,作用机理与其升高血小板内CAMP的水平,抑制血小板释放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寻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效的、副作用少的治疗方法。方法对内科治疗疗效欠佳的16例患者行脾切除治疗。结果显效10例,良好3例,有效率81.3%。结论脾切除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好,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异钩藤碱(Isorhy)抗血小板聚集和释放的作用。方法 利用胶原和凝血酶诱导血小板聚集,将实验分为对照组,Isorhy低(0.33 mmol·L-1)、中(0.65 mmol·L-1)、高(1.30 mmol·L-1)剂量组和阳性药阿司匹林(ASA)(1.69 mmol·L-1)组。以比浊法测定Isorhy体外给药对家兔血小板聚集和解聚的影响,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血小板五羟色胺(5-HT)的释放,硫代巴比妥法检测丙二醛(MDA)的含量,检测肝素凝血酶凝固时间(HTCT)确定血小板因子4(PF4)的释放。结果 Isorhy在0.33~1.30 mmol·L-1浓度范围内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胶原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并促进血小板解聚;Isorhy能够抑制血小板5-HT释放和MDA的生成,延长HTCT。结论 Isorhy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释放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是内科临床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多数病人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有效,但重症ITP在治疗上仍是一个难题,我们对1963~1994年收治的31例重症患者施行脾切除治疗取得了明显疗效,并随访1~10年,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低浓度ADP诱导的血小板高聚集性试验,用于评价临床中的高凝状态。方法选择5μM、2.5μM、1.5μM、1.0μM等4个终浓度水平的ADP作为聚集诱导剂,检测高凝组与正常对照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以组间差异最显著的浓度作为血小板高聚集性试验的适用浓度,并通过检测D-二聚体含量评价高聚集性试验的有效性。结果高凝组与对照组的最大聚集率以1.5μM ADP时差异最显著(P〈0.005)。此浓度下血小板高聚集性试验参考区间为23.35±10.72%。血小板高聚集性试验阳性组与阴性组间D-二聚体含量有显著差异(P=0.013)。结论 1.5μM ADP诱导的血小板高聚集性试验可用于临床上高凝状态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天新利博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血小板聚集影响的程度.方法比浊法测定12例ICVD患者治疗前后,用二种诱聚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x±S)ICVD组用药后第5天、第10天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32.87%±14.2%,44.99%±12.3%)显著低于用药前(71.9%±11.1%)P<0.01;Adr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与用药前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天新利博对ICVD患者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抑制作用,对Adr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无影响.监测其血小板聚集率时,应选用ADP作为诱聚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6-(4-取代苯基)哒嗪酮类化合物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6-(4-取代苯基)哒嗪酮类化合物分别加入人富含血小板血浆(PRP)中,用多功能血小板聚集仪测定 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结果该哒嗪酮类化合物对 ADP 诱导血小板聚集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1.04μmol/L 和2.80μmol/L。结论新的6-(4-取代苯基)哒嗪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抑制 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络泰粉针剂对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络泰粉针剂对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用毛细管法及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研究络泰粉针剂对动物凝血时间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结果:络泰粉针剂可使凝血时间明显延长,血小板聚集能力明显下降。另外,络泰粉针剂还能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结论:络泰粉针剂有抗凝血及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内皮素(endothelin,ET)及血小板聚集率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作用及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及血凝测试仪同时抽血测定55 例正常妊娠组及55 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血浆中的ET 及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较正常妊娠组ET 升高(P〈0.01),血小板聚集率增高(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间比较随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加重,ET及血小板聚集率呈逐渐增高趋势(P〈0.05);直线相关分析表明:随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加重,ET与血小板聚集率的关系越密切,呈正相关(r1=0.478,P〈0.05;r2=0.612,P〈0.01;r3=0.732,P〈0.01).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存在着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内皮素增加血小板聚集率增高,且二者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程度密切相关.内皮素与血小板可能参与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测定内皮素与血小板聚集率有助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Ca^2+浓度对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 在不同Ca^2+浓度下,用比浊法测定ADP诱导洗涤人血小板聚集百分率。结果 ADP诱导血小板聚集作用与外源性Ca^2+浓度相关。结论 建立了ADP诱导人洗涤血小板聚集反应时胞浆外Ca^2+的最适浓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了43例原因不明的皮肤散在瘀斑和/或牙龈出血、鼻衄、月经过多等,排除了其他可能病因所致的继发性出血性疾病,经凝血象、外周血常规检查、血小板功能检查(指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未见异常,但用抗凝剂刺参酸性粘多糖作血小板聚集诱导测定,发现其中有13例(占30.2%)缺乏聚集反应,符合沈迪代病的表现。同时探讨了本病的特点和可能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8.
川芎嗪对人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剂量川芎嗪对人血小板聚集ADP,AA,PAF三条激活途径的抑制作用,以期进一步探讨川芎嗪抗血小板作用及活血化瘀机理。结果表明:0.14~0.56mg/ml的川芎嗪均能显著地抑制三条激活途径,且随川芎嗪浓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呈现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9.
对90例不同疾病(外伤性脾破裂30例、肝硬变脾亢3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0例)脾切除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发现术前肝硬变脾亢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全血粘度和血小板聚集功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提示多种因素可导致和加重术前出血症状。术后近期3组脾切除患者和对照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升高,是术后高凝期,应予重视。术后远期3组脾切除患者全血粘度仍为高值,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但导致的原因并不相同。对增高明显者,为防止脾切除后血栓和栓塞形成,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0.
碱离子水饮用后血小板聚集率的的变化(附3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30例饮用豪斯牌碱离子水前、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方法:饮用碱离子水前、后(2~3月,>3~6月)作比浊法血小板聚集试验,以1分钟、5分钟及5分钟内最大聚集率(Max%)为指标,同时检测部分血粘度指标及凝血因子,并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糖、血脂、主要电解质及部分肝、肾功能。结果:饮碱离子水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而以疾病组(Max>80%)下降尤为明显,P均<0.001。饮碱离子水后血小板聚集率的下降,部分可能与损伤的血管内皮得到修复有关。主要电解质及部分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改变。结论:由于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多明显升高,饮碱离子水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且长期饮用对主要电解质及部分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改变,作者认为碱离子水使用方例、安全、有效、价廉,因而对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防治方面可能是一种积极的辅助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