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00例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输血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成分输血在100例肝移植围手术期的疗效,及时有效调控患者止、凝血功能,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肝移植成功率,提出科学、安全、合理用血是肝移植围手术期输血的指导原则。方法观察本院100例肝移植患者输血疗效,分析术前、术中和术后各期悬浮红细胞(R ccs)、新鲜冰冻血浆(FFP)、冰冻血小板(FPRP)、冷沉淀(Cryoprec ip itate,cryo)的输注,并对本院开展肝移植手术以来前50例和后50例输血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00例肝移植患者人均输血3,334 m l,术前占4.3%,术中53.4%,术后42.3%;围手术期成分输血率达100%,悬浮红细胞与新鲜冰冻血浆比例为1.45:1;前50例人均输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大于后50例,但术前输血率和悬浮红细胞输注比例有增加趋势。结论科学、安全、合理输血对肝移植成功率至关重要,明显降低肝移植术中、术后大出血和肝动脉门静脉血管吻合口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输成分血有以下几点好处:1.对病情需要选择,缺什么输什么,提高治疗效果。如:贫血输红细胞,粒细胞缺乏输粒细胞、血小板减少输浓缩血小板.烧伤患者输血浆等。2.减少输血不良反应,提高输血安全性。因为输入不需要的血液成分不仅是浪费,而且可引发输血不良反应。3.便于保存,使用方便。不同的血液成分可以有不同的保存方式,长期的如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物可以保存1年;短期的如血小板在22℃震荡箱内保存3~5天随时可用。4.一血多用,节省血源。血液来自健康人的无私贡献,是宝贵的资源,将一袋血分成各种成分就可派作多种用途,治疗多个患者。5.减少输血传染病。由于血液中一些致病因子多藏在白细胞、冷沉淀和凝血因子等制品中,大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1 663名地震伤员的输用治疗,了解血液成分用量和输注剂量,对提高输血疗效,指导突发事件的血液供应有意义.[方法]5月12日~6月20日期间,50家医院1 663名伤员用成都市血液中心血液进行输血治疗.对伤员输血资料统计分析,了解血液品种和用量、输血剂量分布和输血方案等.[结果]1 663名伤员年龄从新生婴儿至100岁老人,伤情复杂,有15种类型.骨折944人,56.7%.86%输血原因是手术.主要输用全血、红细胞悬液、冰冻血浆、血小板等.红细胞悬液和冰冻血浆合计占94%血液用量.扣除未输用人数,人均输血量为全血3.3 U;红细胞悬液5.3 U;血浆11.9 U;血小板6.0 U.最小与最大输血量相差几十倍~百倍.50%以上伤员输血剂量为2 U(全血67%,红悬54%,血小板69%).68%全血单独输用,而70%红细胞悬液、90%血浆和97%血小板是两种以上血液成分联合输血.3种血液成分输用的伤员仅31名(2%),却输用了91%血小板,19%血浆、13%红细胞悬液和10%全血.[结论]输血治疗在伤员救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保障血液供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大量成分输血在抢救严重创伤大出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因严重创伤大出血行大量成分输血患者54例,输血目标为维持血红蛋白在90g/L以上,根据每输注1U悬浮红细胞可提高血红蛋白5 g/L计算需要输注的悬浮红细胞量;然后按照每输入1U悬浮红细胞需要补充1O0ml新鲜冰冻血浆、1U血小板的比例,对患者进行成分输血.分析输血后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变化,及输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输血后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基本可维持在正常范围,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8.5%(10/54),1例出现出血倾向,创面大量渗血,最后抢救无效死亡,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9%(1/54).结论 科学、合理地搭配输注成分血,预防大量输血引起的并发症,能更好地发挥成分输血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临床输血后病人身体机能出现的不适症状,分析产生这些不适症状的原因,探讨减少输血后不适症状的方法,为在今后的临床输血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现搜集本单位近几年来128例输血病人案例,包括病人年龄、性别、原患疾病等相关信息,排除本身患有血液疾病的病例.针对产生输血后不适症状的病人进行观察,并对病人输血后症状进行观察与血样分析.结果 通过对产生不适症状病人的有关血液复核等试验,发现病人出现的不适症状主要包括发现发热症状32例,过敏症状96例,其他输血不适症状都较轻微,并均能在一个小时内完全消失.对于128例输血病人输血的血液制剂信息的收集统计,其中新鲜全血4例(3.13%),新鲜冰冻血浆81例(63.28%),悬浮红血球35例(27.34%),机采血小板6例(4.69%),去除白细胞悬浮红血球2例(1.56%),自体全血0例(0.00%).输血次数分为1,2,3,4,5的病人中出现不适症状的病例分别为4例(3.13%),11例(8.59%),19例(14.84%),38例(29.69%)和56例(43.75%).结论 病人输血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过敏及发热,病人输血量与病人产生不适症状的概率成正比.最容易使病人输血后产生不适症状的血液制剂主要是新鲜冰冻血浆(63.28%)和悬浮红血球(27.34%),在日常输血中应当尽量减少这两种血液制剂的输注.由结果可以看出,经过洗涤去除白细胞的悬浮红血球的不适症状产生率明显低于悬浮红血球,因此在红细胞输注时可以考虑洗涤红血球代替悬浮红血球,自体全血最为安全,基本可以认为不会产生不适症状.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输血后产生不适症状与所输血液中的白细胞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分析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改变及相关因素,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4月~2011年4月149例容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设为A组,按照再选取258例普通发生失血的患者设为B组,并分别按照输血量细分为A1、A2、A3和B1、B2、B3组,回顾分析临床资料.结果 A1与B1组术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除PLT外改变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A1组更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普通失血的患者输血量≥6U时和容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输血量>3U时,可结合其临床表现,合理补充机采的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  相似文献   

7.
韩驰 《中国医师杂志》2011,13(6):836-838
目的 探讨产后大出血时输注血浆与浓缩红细胞的比例差别对于产妇凝血功能的影响,为防治凝血功能障碍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02年1月至2010年1月产后大出血需要输血的产妇40例为研究对象,按输血成份不同分两组,对照组(10例)输注悬浮红细胞,实验组(30例)以新鲜冰冻血浆:悬浮红细胞=1∶ 1作为分界,又分为高(>1∶ ...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新鲜冰冻血浆的凝血因子Ⅷ水平进行检测,挑选出适合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血浆,从而提高冷沉淀凝血因子的合格率。方法随机选取本中心采集6 h内无偿献血者的血液,四种血型的血液各10份,其中男女各半,对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进行检测,然后提取冷沉淀凝血因子后,对冷沉淀凝血因子的凝血因子Ⅷ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制备的冷沉淀凝血因子,合格率为72.5%。进行制备前检验,要求新鲜冰冻血浆Ⅷ因子水平55%以上的血浆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则冷沉淀凝血因子合格率达到89.7%;要求新鲜冰冻血浆Ⅷ因子水平70%以上的血浆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则冷沉淀凝血因子合格率达到95.2%。结论通过对新鲜冰冻血浆Ⅷ因子水平的检测,只选取Ⅷ因子水平高的血浆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可以大大提高冷沉淀凝血因子的合格率,保障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李景兰 《现代保健》2011,(31):137-138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在急性创伤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5月~2011年7月35例急性创伤性骨折患者输血的成分和剂量。结果35例创伤性骨折患者均输注红细胞悬液,其中2例骨盆骨折患者输注血浆或血小板,1例合并创伤性休克患者输注冷沉淀。结论成分输血在创伤性骨折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输注血液成分和输血量的制定应根据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 Hct)监测联合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 TEG)对异位妊娠大出血输血的指导作用。方法 将徐州市中心医院2018年3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96例异位妊娠大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8例患者给予常规指导输血,研究组48例患者接受Hct监测联合TEG指导输血。比较两组血液成分输注量、输血前后血常规[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Hct、血小板计数(PLT)]和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悬液、血小板和冷沉淀成分输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输血后24 h RBC、Hct、PLT、Hb均较输血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输血后24 h Hct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RBC、PLT、H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后24 h TT、PT、APTT水平均降低(P<0.05),...  相似文献   

11.
王姣杰  李建斌 《职业与健康》2009,25(15):1615-1616
目的探讨新鲜冰冻灭活血浆制备冷沉淀的可行性。方法分别用新鲜冰冻血浆和新鲜冰冻灭活血浆制备冷沉淀,应用CA500全自动血液凝固仪检测Ⅷ因子(FⅧ:C)、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纤维蛋白原(Fb)的含量,比较2种原料制备的冷沉淀成分变化。结果新鲜冰冻灭活血浆制备的冷沉淀中FW:c、vWF及Fb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损失量均小于25%,仍然符合血液成分质量的国家标准。结论新鲜冰冻灭活血浆制备冷沉淀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时血浆和红细胞的比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陇西县各医院2013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52例产后出血患者资料,按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和红细胞比例分为17例血浆低比例组(1∶2.5),19例中比例组(1∶1),16例高比例组(1.5∶1)。比较各组输血情况,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各组冷沉淀、悬浮红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低比例组APTT、PT高于产前,Fb、Hb、Plt低于产前(P0.05);中比例组及高比例组APTT、PT及Fb与产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比例组及高比例组Plt、Hb均低于产前(P0.05),但中比例组Plt、Hb高于同期低比例组及高比例组(P0.05)。低比例组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为11.76%,死亡率为5.88%;中比例组及高比例组无患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与死亡,高比例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10.53%,各组均无患者发生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时血浆和红细胞比例1∶1输注能够降低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改善预后,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13.
张二胜 《现代养生》2014,(14):145-146
目的:研究成分输血对外科大出血治疗中的应用,纠正失血性休克及时去除诱发DIC病因等综合治疗。方法:对30例临床外科大出血手术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不同患者病情分为急诊手术组和择期手术组,从冷沉淀、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悬液及机采血小板等成份血的剂量和种类方面进行研究,观察患者在术中,术后血液凝血机制的变化。结果:通过成份输血的方式对所有大出血患者进行抢救后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红细胞悬液的输注量最大,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检测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成份输血对外科大出血手术患者有显著的止血效果,不同成份血液的使用量有较大的差异,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检测结果和出血情况输注相应的成份血,避免DIC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2013年4月以来使用多美达速冻机冰冻的2176袋新鲜血浆和320袋冷沉淀凝血因子进行统计分析,找出最佳的冰冻时间,保证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质量。减少速冻机不必要的运行,延长使用寿命。方法按照不同的包装,不同容量分别放置或混合放置,到设定45min后,记录冰冻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按销售商预先设定的45min,冷沉淀凝血因子全部冻好,冻透率100%;血浆冻好1708袋,冻透率只达78.72%。结论:按预先设定的45min冷沉淀凝血因子可以完全冻好,而血浆仍有21.18%没有冻好。应根据不同的容量和不同的放置方式延长冰冻时间,最大限度减少不稳定凝血因子损失,保证新鲜冰冻血浆质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贾春媛  张楠  庞桂芝  张趁利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9):3967-3968,3971
[目的]观察血液病患者反复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66例血液病患者反复输注冰冻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后的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和血小板回收率,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试验(SEPSA)检测血小板抗体,并通过ELISA法和磷酸氯喹试验鉴定抗体特异性,评价其临床输注效果。[结果]66例血液病患者输注冰冻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后的CCI和血小板回收率分别为:14.35±9.21和103.29±76.20;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33.3%;108次血小板输注后的血小板抗体阳性者34次(28例),阳性率为31.5%(34/108),其中HLA抗体19次,HPA抗体3次,HLA+HPA抗体12次;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无效输注率(76.5%或26/34)明显高于血小板抗体阴性的无效输注率(13.5%或10/74)。[结论]检测血小板抗体并鉴定其特异性,有利于临床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血栓弹力图在指导产后出血患者合理输血中应用效果,并评价其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产后出血患者56例,利用奇偶数分组法将其分成参照组与研究组,参照组以凝血数据对患者输血进行指导,研究组以血栓弹力图对患者输血进行指导,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冷沉淀、血小板以及血浆的使用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液成分输注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研究组患者在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方面的使用量,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产后出血的产妇,应用血栓弹力图对其输血予以指导,能够帮助患者输血更具合理化,控制血制品的滥用,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指导纤维蛋白原(FIB)输注结合输血在急性创伤性凝血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患者,按照入组单双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输血治疗,观察组采用血栓弹力图指导FIB输血结合输血治疗。比较两组的血液成分用量及费用。结果 观察组红细胞、血小板、血浆、冷沉淀用量均少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人均住院费用、人均药品费用及人均血液制品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 <0.05)。结论 血栓弹力图指导下的FIB输注联合输血治疗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可减少输血量,同时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大量输血患者临床治疗中,成分输血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大量输血患者68例。回顾分析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和血红蛋白(Hb)的值与血小板、红细胞悬液、冷沉淀和血浆等成分输血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和血红蛋白(Hb)的值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此外,治疗有效率高达94.12%,而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2.94%。结论:成分输血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赖增新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3):1123-1124
目的 通过对输血患者血液输注成分的分析来观察其合理的应用.方法 我院收治了58例需要大量输血的患者,通过他们的临床相关资料,对其输注成分血液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所研究的58例患者在输注成分血液之后,他们的Hb值均上升到了20g/L以上.患者输入的红细胞悬液是最多的,它占到了71.75%;其次是输入的血浆,占24.82%;血小板和冷沉淀共占3.43%,其他的血液成分非常少.患者在输血之后,有2例产生了过敏性皮疹等的不良性反应,它的发生率为3.45%.结论 通过研究分析表明,因不同的患者病情不同,需要血液中的成分也不相同,因此按需输血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不同的缺血症状,这种方法非常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输血治疗在围生期产妇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查阅在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就诊的输血病历102份,采集患者的出血量、输注的血液类型和剂量,输血前、后的血红蛋白、凝血结果和一般生命体征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出血量不同所选血液类型和所用剂量不同。出血量500~1 000 ml与1 001~2 000 ml的产妇其平均用血量比较,红细胞类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类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1 001~2 000 ml与2 001~3 000 ml的产妇其平均用血量比较,红细胞类、血浆类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冷沉淀类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2 001~3 000 ml与3001~4 000 ml的产妇其平均用血量比较,红细胞类、血浆类、冷沉淀类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3 001~4 000 ml与4 001~8 380 ml的产妇其平均用血量比较,红细胞类、血浆类、冷沉淀类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当出血量超过4 000 ml时需要增加血小板的应用。结论应对围产期产妇出血的患者,随着出血量的增多,选用血液类型和剂量也在不断增多,同时选择快速准确的试验方法,统筹安排时间,恰到好处的将宝贵的血液资源应用于围生期产妇出血中,从而使患者得以恢复和救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