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观察后交通动脉(PCoA)及其穿通动脉的形态、数量与行程,为临床后交通动脉瘤夹闭的显微外科手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4具(28侧)经红色乳胶颈总动脉灌注的头颈部标本进行解剖,对后交通动脉及其穿通支的位置、走行、分支类型、口径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PCoA起源于硬膜内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背侧并向后走向大脑后动脉(PCA),并与PCA吻合,是连接前、后循环的交通支。PCoA变异多见,不仅在管径的粗细和长短上有别,在形状上也有不同,偶有一侧或双侧PCoA都缺如的情况出现。每侧PCA发出约8(1~14)支穿通动脉,穿过后穿质供血给内丘脑及第三脑室壁。结论:后交通动脉本身变异多,并且它的穿通支供应脑底部重要结构,故熟悉后交通动脉段的显微解剖结构,对后交通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翼点入路对大脑中动脉主干分支及中央支的显微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经翼点入路对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的显微应用解剖及其临床应用。方法:对10具(20侧)红色乳胶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灌注头颈部标本,于翼点入路下对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结果: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其发出后先水平向外行为水平段M 1,然后分为M 2-M 5段。大脑中动脉的中央支动脉分为内侧群和外侧群;内侧群:在大脑中动脉起点1 cm内,约3-6支,多呈直角发出,较短而细;外侧群:从大脑中动脉起点1cm以外发出,约4-8支,多起源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2mm范围内。结论:大脑中动脉主干为颈内动脉的延续,供血范围内易栓塞。其起始M 1、M 2段上壁、内侧壁发出的中央支多呈直角状,临床上易破裂出血。在M 1、M 2段下壁解剖可避免损伤其穿通支血管。  相似文献   

3.
翼点入路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经翼点入路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穿通支的显微解剖和临床应用.方法:对10具(20侧)红色乳胶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灌注头颈部标本的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穿通支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结果:大脑前动脉A1段变异多,右侧A1发育不全多见,A1外径左侧大于右侧.大脑前动脉穿通支多数由A1上壁、内上壁发出并向后、上方行走.A1近端3~5mm区域穿通支少.前交通动脉复合体中最重要的穿通支Heubner's回返动脉出现恒定且起始部多位于大脑前动脉的前交通动脉平面之远、近侧2mm范围内,起始部常与大脑前动脉平行伴行,其行程多位于大脑前动脉的上方;前交通动脉上壁有恒定的下视丘动脉发出.结论:A1变异多,这可能与前交通动脉瘤形成有关;经翼点入路在前交通动脉复合体下壁、外侧壁解剖或在A1近端3~5mm区域临时夹闭A1能减少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穿通支及Heubner's回返动脉的损伤,可作为动脉瘤手术时临时阻断的部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翼点入路显微解剖下研究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形态、毗邻及操作空间,为这一区域动脉瘤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经红蓝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体头颅标本10例。翼点开颅,在手术显微镜下逐步分离暴露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对其结构、穿支血管、毗邻血管等进行观察、测量。结果:20支大脑前动脉A1段均有穿支发出,近侧半多于远侧半;前交通动脉呈左右走行者2例(20%),前后走行者8例(80%);大部分回返动脉自前交通动脉水平处大脑前动脉外侧壁(33.3%)或A2段(42.9%)发出,且与大脑前动脉反方向走行,在大脑前动脉远侧半,回返动脉多紧贴其外侧壁,外有蛛网膜包裹。同一尸头从左右侧翼点入路观察到前交通动脉形态各不相同。结论: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存在许多变异,左右侧翼点入路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暴露有差别。  相似文献   

5.
翼点入路对Heubner‘s回返动脉的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翼点入路对Heubner's回返动脉的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0具(20侧)红色乳胶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灌注头颈部标本Heubner's回返动脉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结果:Heubner's回返动脉起始部多位于大脑前动脉的前交通动脉平面之远、近侧2mm范围内,而后依次是发自A1和A2。起始部常与大脑前动脉平行伴行,其行程多位于大脑前动脉的上方。其管径及走行方向的变异易被误认为大脑前动脉。结论:Heubner's回返动脉出现恒定,但管径、数目及走行可有变异。经翼点入路在大脑前动脉下臂解剖可减少损伤Heubner's回返动脉。  相似文献   

6.
Heubner回返动脉显微外科解剖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前交通动脉复合体部位显微手术避免损伤Heubner回返动脉提供相关的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经双侧椎动脉 (VA)、颈内动脉 (ICA)乳胶灌注的尸头标本 2 2例 ,按翼点入路方向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 2 0例Heubner回返动脉的起点、管径、行径及其毗邻关系。 2例模拟手术操作。结果 :(1)本组观测到 4 3支回返动脉 ,其中 39支Heubher回返动脉 ;4支副Heubner回返动脉。 (2 )Heubner回返动脉 4 6 .5 % (2 0 / 4 3)起于A2 段 ,2 5 .6 % (11/ 4 3)起于A1段 ,2 7.9% (12 /4 3)起于前交通动脉 (ACOA)水平的大脑前动脉 (ACA)。 (3)Heubner回返动脉起点管径 :左侧 0 .81± 0 .2 1mm(0 .35~ 1.17mm) ;右侧 0 .84± 0 .2 6mm(0 .37~ 1.2 1mm)。 (4 )回返动脉发出后 ,与ACA反方向成锐角 ,沿A1上壁、外侧及后内侧 ,越过ICA两分叉 ,经大脑中动脉 (MCA)始段前面穿通入脑 ,少数回返动脉行走于前穿质 (APS)的后部。A1近端 3~ 5mm或中 1/ 3段穿通支少。结论 :在前交通动脉复合体部位手术时 ,A1近端 3~ 5mm或中 1/ 3段夹闭 ,并解剖寻找、剥离Heubner回返动脉 ,可避免损伤Heubner回返动脉及其它穿通支 ,最大限度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经翼点入路对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显微外科解剖和显微外科技术。方法:在15例(30侧)经颈内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头颅上模拟翼点入路,借助手术显微镜在6~25倍下通过鞍区手术间隙对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并在游离的脑标本上对它进行测量。结果: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主要分支包括眼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分为眼段、交通段、脉络膜段,它们的平均长度分别为8.96、3.45、5.6mm;它们较恒定地发出穿通动脉至垂体柄、视路、三脑室底等。经翼点入路,通过鞍区的手术间隙,可对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及其分支进行良好的显露。结论:经翼点入路对鞍区病变,特别是动脉瘤显微手术时,需熟悉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解削特点,运用显微外科技术对其分支和穿通动脉进行识别与保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解剖及观察翼点入路中颈内动脉上间隙穿通动脉的形态与行程,为临床对该间隙的手术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在显微镜下解剖12具(24侧)已灌注的尸头,观察颈内动脉上间隙中穿通动脉的直径、走行和在前穿质的分布情况.结果 所有穿通动脉均在朝向脑组织的一侧.8侧颈内动脉分叉部存在穿通动脉.11侧大脑中动脉存在内侧豆纹动脉,行程短,进入前穿质时与其他穿通动脉存在重叠;4侧内侧豆纹动脉与A1段穿通动脉间存在吻合现象.24侧大脑中动脉恒定出现中间豆纹动脉以及外侧豆纹动脉.豆纹动脉绝大部分从大脑中动脉M1段的分叉前段发出,但是大脑中动脉M1段的分叉越早,分叉后发出的穿通动脉越多.22侧半球存在大脑前动脉A1段的穿通动脉,进入前穿质时分支较多.当一支主干动脉上存在的穿通动脉较少时,穿通动脉直径则较大.结论 颈内动脉上间隙可作为一个手术间隙,部分病例可以通过主动离断部分内侧豆纹动脉及A1穿通支从而在该间隙取得一个较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穿通支显微解剖。方法:应用20例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在放大5~25倍显微镜下,对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进行显微解剖及测量。结果:眼动脉段颈内动脉自其内下壁发出2~7支穿通支,平均4支,主要分布于垂体柄及视交叉。仅有20%标本后交通段颈内动脉从其内后壁发出1~2支穿通支。脉络膜前动脉段颈内动脉自其后壁发出1~6支穿通支,平均297支,主要分布于前穿质及视束。结论:熟悉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穿通支显微解剖,可减少鞍区肿瘤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观察大脑中动脉(MCA)M1段及其穿通动脉的形态、数量与行程,为临床前脑底部的显微外科手术提供依据。方法:在显微镜下对12具(24侧)经红色乳胶颈总动脉灌注染色的头颈部标本进行解剖,对大脑中动脉的M1段及其穿通支的位置、走行、分支类型、口径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MCA起自颈内动脉(ICA)两终支中的较大一支。在起点处MCA的管径约2倍于大脑前动脉。水平(M1)段自ICA分叉部起点延伸至侧裂。MCA的中央支动脉(豆纹动脉)多起自M1段,分为内侧、外侧豆纹动脉两群。内侧豆纹动脉起自ICA分叉处附近的MCA近侧;另一较大的外侧组,起自M1段远侧。这些血管向上行通过前穿质供给基底节及其他脑深部结构。结论:M1段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豆纹动脉起自内侧壁多呈直角状容易引起栓塞,并且由于大脑中动脉段血流量高、压力大、易产生动脉瘤,其中MCA动脉瘤又多位于M1段。故熟悉大脑中动脉M1段的显微解剖结构,对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乔彬峻  范益民 《医学综述》2007,13(16):1248-1250
翼点入路自从应用到临床以来,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它适用于动脉瘤、垂体腺瘤、颅咽管瘤、鞍区脑膜瘤。翼点入路鞍区4个手术间隙的显微解剖非常重要,熟悉这4个间隙的显微解剖是鞍区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大脑前动脉A1段及其穿通支的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解剖及观察大脑前动脉(ACA)A1段及其穿通动脉的形态、数量与行程,为临床前脑底部显微外科手术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在显微镜下对14具(28侧)经红色乳胶颈总动脉灌注头颈部标本解剖,观察ACAA1段及其穿通支的直径、走行和分布情况.结果:ACAA1段变异较多,双侧A1管径多不相等,且以左侧管径大于右侧多见;A1段的穿支大多由其上壁、内上壁发出向后走行,每一侧A1发出有2~15(平均8支)穿通动脉,分布于前穿质、基底节、视交叉、额叶和下丘脑等处.Heubner回返动脉出现恒定,均起源于同侧ACA,以前交通动脉远、近侧2mm内多见,回返动脉沿A1段上方、内上方为主,向后上方走行.在一侧A1段发育不良时,可与同侧回返动脉相混.结论:应用ACAA1段及其穿通支的解剖学基本特征指导前脑底部相关手术,从而不损伤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杨雷霆 《医学文选》2000,19(1):78-79
近年来 ,颅底外科和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日益受到神经外科医师的重视。经 Yasargil's翼点入路行 Wills环前部动脉瘤 ,蝶骨嵴内 1/ 3、前和中颅窝底、鞍旁肿瘤的显微手术中 ,常需要在视神经外侧先找到颈内动脉 (ICA) ,并由近及远逐渐打开颈动脉池和侧裂池 ,释放脑脊液 ,以利于颞叶 ,额叶充分牵开 ,暴露病灶。在经翼点入路手术中 ,熟练掌握 ICA床突上段的显微解剖结构 ,分离和保护好病变周围的血管是减少手术后并发症 ,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1 ]。本综述拟对国内外近年来有关经翼点入路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显微解剖和临床应用情况作一扼要回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底肿瘤的手术入路、技巧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经翼点入路、应用显微手术切除的颅底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率84.8%,无死亡病例。总体效果良好。结论翼点入路是显微切除颅底肿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径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颅底显微解剖的临床教学实践,探讨适合于神经外科不同层次学习者的教学方法。方法在颅底显微解剖教学中,采用解剖示范、手术入路演示、颅底手术点评并加以优化组合,探索出适合神经外科学不同层次学习者的教学方法。结果通过颅底显微解剖示范,使学员掌握更多知识;颅底手术入路演示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颅底手术点评,培养学员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获得三维立体解剖的概念。结论颅底显微解剖示范、颅底手术点评和手术入路演示,有利于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颅底显微解剖的教与学两方面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值得进一步实践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颈内-后交通动脉瘤的方法、时机、并发症以及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处理.方法 采用常规翼点及其改良入路,显微手术夹闭颈内-后交通动脉瘤18例.结果 本组17例均顺利夹闭瘤颈.1例术中动脉瘤颈撕裂,行压迫填塞止血.结论 显微手术仍具有介入治疗无法替代的优点,早期手术不仅可以降低等待手术期间再次出血的概率,还有利于动眼神经麻痹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小脑下前动脉的显微解剖学特点,为极外侧入路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5具红色乳胶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灌注头颈部标本于极外侧入路下对小脑前下动脉及其分支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结果:发现小脑前下动脉出现率为100%,其中分支有中央支、迷路动脉、回返穿通动脉、弓下动脉。中央支供血于脑干,迷路动脉走行面听神经的下方,回返穿通动脉行于面听神经之间,弓下动脉行于面听神经的后上方。结论:小脑下前动脉与脑干、展神经、面听神经关系密切。脑干腹侧及桥小脑角病变手术中应妥善保护小脑下前动脉主干及分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提供相关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 10%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颅湿标本10例(20侧).模拟颞下经小脑幕入路观察小脑幕切开前后的显露范围及周围重要结构的解剖关系,并进行测量拍照.结果 颞下入路切开小脑幕之前,暴露的上界平后床突,下界平小脑幕.包括动眼神经起始部至入海绵窦后壁,后交通动脉全长,大脑后动脉的P1P2段,基底动脉的上部和分叉部.动眼神经及后床突可作定位小脑幕中切迹周围结构的解剖标志.后岩床皱襞与小脑幕缘的交点为标志点可定位滑车神经入小脑幕点.幕切开后可明显改善对幕下结构的显露,如小脑前下动脉(Aica)的显露,显露三叉神经(Trig.N)的桥池段,及面听神经的显露.结论 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可增大对幕下结构的显露,适合切除累及幕上下及骑跨中后颅窝的岩斜区肿瘤.  相似文献   

19.
颅底动脉环是调节颅内平衡血流的重要结构,它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因为1664年Thomas willis对颅底动脉环进行了详细的解剖研究和功能研究,因此颅底动脉环又被称为willis环。willis环是由一条前交通动脉和成对的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末端、后交通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是血液补偿结构,因为willis环连接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当一侧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发生狭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翼点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可行性、适应证和手术方法。方法采用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夹闭26例患者共28枚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1例,后交通动脉瘤9例,大脑中动脉瘤6例,患者Hunt-Hess分级0~Ⅲ级。结果全部26例均成功夹闭,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和面神经额支损伤所造成的面瘫表现。19例患者术后随访DSA或CTA检查,未见动脉瘤残留、复发。结论翼点锁孔手术能有效降低开颅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术后康复,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选择性地应用于部分前循环动脉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