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告了20例单纯疱疹脑炎的47次脑电图。14例恢复,3例有后遗症,6例死亡,脑电图有6种发作形式的活动。即1.慢波,2.周期性δ波发放,3.局灶性反复出现的尖波,4.局灶性棘波,5.局灶性θ波,6.长时间的基本频律改变等。在47次脑电图中只一次(在起病后第18天检查)可视为正常,表现为轻度不对称的θ波及一次棘波放电,该患者在病后30天时EEG恶化,出现了3  相似文献   

2.
脑电图与经颅多普勒在脑梗死后癫(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脑电图与经颅多普勒在脑梗死后癫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8例脑梗死后癫癎患者行脑电图及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48例患者中,脑电图异常44例,异常率91.7%,主要表现为慢波增多,出现棘波、尖波及棘慢波、尖慢波等;经颅多普勒异常42例,异常率85.7%,主要表现为频谱形态异常及血流增快及减慢等。结论脑电图是脑细胞功能的最直接反映,对预测癫癎发作及病情变化有重要价值。经颅多普勒可反映脑血管功能情况,出现脑供血不足、脑组织缺血缺氧时可致癫癎发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电图对手足口病脑炎的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25例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进行脑电图观察.结果 首次脑电图异常率100%.临床症状较重者,脑电图异常程度高,预后差.临床症状较轻者,脑电图异常程度低,预后好.脑电图有阵发性慢活动并有棘、尖波及棘(尖)慢综合波者,癫后遗症的可能性大.结论 脑电图对手足口病脑炎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Rasmussen脑炎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三九脑科医院2014年4月至2017年6月,经手术治疗及病理检查证实的5例Rasmussen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单侧大脑半球皮层炎症、药物难治性癫痫及进展性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损害。最具特征性的表现为进展性局部脑皮层萎缩和部分性癫痫发作持续状态(EPC)。癫痫发作的类型多样,但EPC发作一般不继发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脑电图表现无特异性,为患侧广泛性慢波、棘-慢波,甚至波及对侧。MRI典型表现为T_2FLAIR局灶性皮层及皮层下、尾状核头部高信号,并且病灶可以随着病程延长不同程度的扩大。PET检查表现为较局灶性病灶明显扩大的低代谢范围。本组患者均经侧裂入路行解剖式大脑半球切除术,包括岛叶皮层切除。术后随访8个月至3年,患者的癫痫发作均得到完全控制,神经功能损害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根据好发年龄及典型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Rasmussen脑炎的诊断不难。积极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外科大脑半球切除术,患者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癎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脑电图改变及治疗。方法对46例脑卒中后继发癫癎患者的发病时间、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脑电图变化进行分析。结果547例脑卒中后继发癫癎46例(8.409%)。早发型明显多于迟发型,起病时间与病变性质无关;癫癎的发生与卒中部位、颅内高压及电解质紊乱有关。脑电图改变以慢波、尖/棘波多见,发作类型以单纯部分性运动发作多见。结论脑卒中累及大脑皮质或脑血液循环障碍或机械牵拉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时癫癎易发作,早期预防,可减少卒中患者继发性癫癎发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结合术中皮质电刺激(CES),在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癫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18例FCD癫病人行MRI薄层扫描及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扫描,结合神经导航引导手术入路,CES定位运动区,皮质脑电图定位致灶,行致灶加病灶切除。结果术后病人肢体运动功能均与术前相同,病理结果均为FCD。术后随访1年,Engel分级:Ⅰ级14例,Ⅱ级2例,Ⅲ级1例,Ⅳ级1例。复查脑电图较术前明显改善,棘波、尖波基本消失。结论神经导航结合BOLD-fMRI、CES及皮质脑电图,在FCD癫手术中定位准确,减少运动功能损伤,达到癫灶切除及最大程度保护运动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Rasmussen's脑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Rasmussen's脑炎(Rasmussen's encephalitis,RE)是一种儿童期起病、累及一侧大脑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表现为难治性局灶性癫痫、部分性癫痫持续状态(epilepsia partialis continua,EPC)、进行性神经功能缺损(偏瘫、偏盲、智力下降等)。  相似文献   

8.
一组特殊的良性儿童部分性癫(癎)的临床和脑电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一组特殊的良性儿童部分性癫(癎)的临床特征,探讨其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对在我院癫(癎)中心门诊就诊的儿童部分性癫(癎)进行随访观察,纳入符合良性部分性癫(癎)诊断者,排除能够分类的其他类型,分析患者的临床和脑电图特征.结果 入组的44例患者中,38.6%(17/44)的患儿每天均有发作,额叶失神、偏转是最常见的发作症状,觉醒脑电图有局灶、多灶、全面性棘慢波爆发3种表现,且以额部为著;睡眠时双侧同步化.截止随访日,88.6%(39/44)完全无发作,22.7%(10/44)脑电图完全恢复正常.结论 有一组特殊的良性儿童部分性癫(癎),可能是起源于额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儿颞叶癫癎的临床特征及脑电图特点.方法 收集16例颞叶癫癎患儿,对其发作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资料进行分析,对比难治性癫癎的脑电图变化规律.结果 患儿的癫癎发作形式主要表现为单纯部分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单纯部分发作频率高而持续时间短,复杂部分发作持续时间长但发作频率低并常见发作后朦胧状态.颞叶癫癎的脑电图特点:背景正常者约占62.5%(10/16);背景异常约占37.5%(6/16);异常放电及部位:颞叶棘波或慢波放电,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同步或不同步放电.结论 小儿颞叶癫癎是一组部分性症状性癫癎综合征,多表现为复杂部分发作,临床发作及同步脑电图特点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颞叶癫的临床特征及脑电图特点。方法收集16例颞叶癫患儿,对其发作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资料进行分析,对比难治性癫的脑电图变化规律。结果患儿的癫发作形式主要表现为单纯部分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单纯部分发作频率高而持续时间短,复杂部分发作持续时间长但发作频率低并常见发作后朦胧状态。颞叶癫的脑电图特点:背景正常者约占62.5%(10/16);背景异常约占37.5%(6/16);异常放电及部位:颞叶棘波或慢波放电,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同步或不同步放电。结论小儿颞叶癫是一组部分性症状性癫综合征,多表现为复杂部分发作,临床发作及同步脑电图特点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研究背景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是一组包括皮质分层异常、细胞结构异常和细微白质异常的疾病,是难治性癫的主要病因。本研究总结儿童和青少年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的临床表现、脑电图和头部MRI特点,以期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2例儿童和青少年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患者的临床表现、脑电图和头部MRI特点。结果 22例患者中13例(59.09%)单纯表现为局灶性发作,6例(27.27%)单纯表现为全面性发作,3例(13.64%)表现为局灶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发作频率较频繁,6例(27.27%)每日均有发作,13例(59.09%)≥1次/月,3例(13.64%)1次/月;21例(95.45%)脑电图监测到异常慢波和样放电。12例MRI显示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位于额叶,头皮脑电图显示7例(7/12)局灶性额区异常慢波和样放电,2例(2/12)广泛性慢波和棘慢复合波,2例(2/12)颞区尖波,1例(1/12)中央中线少量尖波;单纯局灶性发作7例(7/12),全面性发作4例(4/12),局灶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1例(1/12)。6例MRI显示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位于顶叶,头皮脑电图显示3例(3/6)局灶性顶区异常慢波和样放电,2例(2/6)颞枕区样放电,1例(1/6)无异常;单纯局灶性发作5例(5/6),局灶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1例(1/6)。2例MRI显示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位于颞叶,头皮脑电图显示1例(1/2)局灶性颞区异常慢波和样放电,1例(1/2)额区样放电;均为全面性发作。2例MRI显示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位于岛叶,头皮脑电图显示1例(1/2)双侧颞区样放电,1例(1/2)全导联尖波和尖慢复合波;单纯局灶性发作1例(1/2),局灶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1例(1/2)。结论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患者通常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发病,主要呈现局灶性或全面性发作,亦可见其他发作类型,发作频率较频繁;头部MRI是诊断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的重要方法;治疗方法主要是抗癫药物,发作控制欠佳的患者考虑癫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儿童颞叶癫痫的脑电图特征,方法 分析38例颞叶癫痫患儿发作间歇期的脑电图资料。结果 尖波棘波,棘慢波综合36例(94.7%)能定位于颞区的33例(84.8%)大多表现为非同步灶性阵发(63.2%)结论儿童颞叶癫痫患者间歇期脑电图国明显的特征是颞区的阵发,高电位尖波,棘波。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PACS2基因变异致婴儿癫■性脑病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PACS2基因变异相关婴儿癫■性脑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患儿为女性,11月龄,因“反复抽搐发作1个月”入院。患儿起病前发育基本正常。入院后相关检查:心肌酶轻度增高,视频脑电图显示醒期和睡期双侧后头部阵发2 Hz慢波,清醒期阵发双侧后颞区快波节律,有时可演变为棘波节律。血、尿遗传代谢病筛查未见异常。家系全外显子组基因测序发现患儿PACS2基因存在c.598G>A(p.Glu200Lys)新发杂合变异(NM_001100913.3),Sanger测序验证其父母均未检测到该基因变异。予以左乙拉西坦与丙戊酸钠联合治疗后癫■发作控制,运动发育基本正常,语言发育显著落后。结论 PACS2基因c.598G>A变异是婴儿癫■性脑病的致病性变异,该变异位点既往未见报道,扩充了PACS2基因变异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异氟烷与丙泊酚对癫癎病人术中皮质脑电图(ECoG)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评分(ASA)Ⅰ~Ⅱ级的癫癎手术病人,随机分成异氟烷组(Ⅰ组)、丙泊酚组(P组),每组10例,观察不同麻醉深度下ECoG的变化情况。结果各组切开硬脑膜即刻与减浅麻醉后15mm出现尖棘波和棘波的情况行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参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减浅麻醉后15min,所有病人均可根据ECoG尖棘波、棘波的出现情况确定癫癎灶的位置。结论异氟烷和丙泊酚对癫癎病人术中皮质脑电图的影响可能有剂量依赖性:及时调整麻醉深度后,异氟烷和丙泊酚均可安全应用于癫癎病灶切除术的麻醉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伴中央-颞部棘波的儿童良性部分性癫癎(BECCT)的临床及脑电图(EEG.)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0例BECCT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EEC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BECCT多见于4-10岁的儿童,主要表现为发作性面部、半侧肢体或全身强直阵挛抽动,发病期间EEG为中央-颞区出现高波幅的棘波、尖波,可扩散或转移到其他脑区,发病与睡眠密切相关,入睡后放电频率明显增加,预后良好。结论 BECCT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原发性部分癫癎综合征,脑电图具有特征性表现,可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50例癫失神发作患儿的脑电图分析,探讨脑电图在临床脑功能评价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日本光电4418型脑电图仪,对癫失神发作患儿进行检查。结果正常2例,异常48例,异常率96%。结论3 Hz棘慢波综合为癫失神发作所特有波形,适当延长过度换气描记时间及做睡眠诱发试验可提高EEG阳性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后异常脑电发放的临床及脑电图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6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和24 h动态脑电图特征。结果 16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87例(53.70%)24 h动态脑电图异常,其中24例(27.59%)梗死灶部位与脑电图异常放电部位相一致(一致组)、63例(72.41%)不一致(不一致组)。两组患者缺血性卒中临床分型[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分型]和病因分型(TOAST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92,0.111),梗死灶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一致组患者24 h动态脑电图可见背景节律慢化,以及尖波和尖-慢复合波,且与梗死灶部位相一致;不一致组患者各导联背景节律均发生变化,梗死灶位于单侧大脑半球者可见对侧大脑半球异常放电,梗死灶范围局限但脑电图可见异常放电范围广泛,梗死灶仅位于皮质下脑深部结构但可于头皮电极记录到异常放电。两组患者癫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8),而癫发作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梗死灶部位影响异常脑电活动的发放和扩布,其与记录到异常放电的导联部位不一致对缺血性卒中后癫发作类型和预后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的EEG诊断及对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对于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的应用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临床确诊为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的患儿EEG的改变。结果本组EEG正常2.9%,异常率97.1%,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慢波,部分出现阵发性尖(棘)波或尖(棘)-慢波。结论 EEG可作为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的诊断标准之一及判断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严重程度的价值指标;EEG的动态监测可作为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临床判断病情转归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癫(癎)发作时棘、尖样波群以外有别于背景波的θ、δ波在癫(癎)诊断中的价值,正确认识癫(癎)发作同步记录脑电图未见到尖、棘样典型病理波发放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0-01~2007-01我院收治的具有(癎)样发作患者203例的录像监测脑电图(video-EEG)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脑电图正常16例(7.5%),临床发作与典型癫(癎)样病理波同步发放者157例(77.3%),临床发作与非典型癫(癎)样病理波同步发放者30例(15.2%),发作间歇期有癫(癎)样波发放者56例,发作间歇期可见不典型癫(癎)样波发放者36例.结论 正确识别棘、尖波群以外有别于背景波的癫(癎)样波的演变过程及规律,可提高癫(癎)的准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电地形图(BEAM)选段编辑功能对阵发性棘波、尖波、棘(尖)慢综合波(称癲样放电波)的定位作用.方法将42例癫癇患儿脑电图(EEG)记录到的阵发性癇样放电波进行BEAM定量分析,以棘(尖)慢综合波的慢波高功率定位.结果 EEG癲样放电波定位于双侧额区14%、单侧颞中央区45%、颞区24%、中央区17%.BEAM选段编辑,癲样放电波定位于单侧额区14%、颞区50%、中央区36%.结论 BEAM选段编辑局部定位灵敏度比EEG高60%(P《0.01),是对癇样放电波有一定定位作用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