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比较拉坦前列素、曲伏前列素及贝美前列素3种前列腺素类滴眼液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4周后的24h降眼压效果。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09年1月至6月门诊就诊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63例(63只眼)。其中拉坦前列素组21例(21只眼),曲伏前列素组22例(22只眼),贝美前列素组20例(20只眼),分别使用相应的滴眼液,均为每日滴药1次,共观察4周,测量用药前后的24h眼压曲线。3组间用药前或用药后24h不同时间点眼压值比较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眼压波动幅度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3组患者用药4周后眼压均明显下降,拉坦前列素组眼压从(18.9±2.1)mm Hg(1mm Hg =0.133 kPa)降至(15.3±2.7)mm Hg,下降幅度(用药前后眼压差值/用药前眼压值)为19.0%;曲伏前列素组眼压从(19.1±3.1)mm Hg降至(15.3 ±2.1)mm Hg,下降幅度为19.4%;贝美前列素组眼压从(18.6±1.9) mm Hg降至(14.9±1.9)mm Hg,下降幅度为19.9%。波幅下降幅度(用药前后波幅差值/用药前波幅值),拉坦前列素组为31.0%,曲伏前列素组为31.1%,贝美前列素组为31.9%。用药前及用药后3组间眼压值随时间点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 1.501,P=0.110),3组间用药后眼压波幅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286,P=0.752)。结论 拉坦前列素、曲伏前列素、贝美前列素3种滴眼液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昼夜降眼压效果显著且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曲伏前列素滴眼液(速为坦)降眼压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试验,选取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患者,试验组入选24例(24只眼)滴用曲伏前列素滴眼液,对照组入选23例(23只眼)滴用拉坦前列素滴眼液(适利达),均为每日1次,共观察4周。观察的指标包括眼压、视力、血压、脉搏、眼部症状和体征以及不良反应。结果1试验组平均日间眼压从(2483±297)mmHg(1mmHg=0133kPa)降至(1613±292)mmHg,最大下降幅度为352%;对照组从(2396±362)mmHg降至(1614±297)mmHg,最大下降幅度为326%。2用药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结膜充血均有明显增加,试验组的眼痒明显重于对照组,但都不妨碍继续用药。未发现其他眼部改变和全身副作用。结论曲伏前列素滴眼液对控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的眼压是有效和安全的,可望成为理想的一线抗青光眼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曲伏前列素滴眼液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的降眼压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2013-03/2016-03我院收治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患者80例80眼,依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曲伏前列素滴眼液组( n=40)和拉坦前列素滴眼液组(n=40),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视力、散光度、眼压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曲伏前列素滴眼液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5%(38/40)显著高于拉坦前列素滴眼液组8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曲伏前列素滴眼液组患者治疗后视力显著高于拉坦前列素滴眼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散光度、眼压均显著低于拉坦前列素滴眼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25%(10/40)显著低于拉坦前列素滴眼液组53%(2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伏前列素滴眼液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比拉坦前列素滴眼液具有较好的降眼压效果及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0.03%贝美前列素滴眼液与0.005%拉坦前列素滴眼液降眼压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研究者设盲、平行对照临床试验.56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或高眼压症患者,随机分配接受0.03%贝美前列素和0.005%拉坦前列素治疗,观察治疗42天后降眼压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0.03%贝美前列素和0.005%拉坦前列素均能显著降低眼内压(P<0.001).6周治疗后,贝美前列素和拉坦前列素降低眼压分别为5.92~9.18mmHg(26.3%~36.1%)和7.25~9.85mmHg(31.3%~38.9%),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贝美前列素和拉坦前列素均有较好的安全性,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结膜充血.结论 0.03%贝美前列素滴眼液和0.005%拉坦前列素滴眼液均能显著降低国人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患者的眼压,而且安全、有较好的耐受性.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国产拉坦前列素滴眼液降眼压效果及安全性,研究进口和国产拉坦前列素滴眼液的成本—效果比。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试验,选取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患者,18例18眼滴用国产拉坦前列素滴眼液,14例14眼滴用进口拉坦前列素滴眼液(适利达),均每日1次,共4wk。观察眼压、视力、血压、脉搏、眼部症状和体征以及不良反应。并采用疗效观察和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对进口与国产拉坦前列素滴眼液进行经济学评价。结果:治疗4wk,验证组平均日间眼压从(24.0±3.6)mmHg(1mmHg=0.133kPa)降至(16.1±3.0)mmHg,最大下降幅度为32.9%;对照组从(24.8±3.0)mmHg降至(16.1±2.9)mmHg,最大下降幅度为35.1%。两组用药前后眼压相比均显著差异(P<0.05);各时间点两组间眼压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用药后验证组和对照组结膜充血均有明显增加,但不妨碍继续用药。未发现其他眼部改变和全身副作用。两组成本分别为119元、70元(P<0.05);眼压下降幅度分别为35%,33%(P>0.05);成本—效果比分别为3.39,2.11;进口组相对于国产组的增量成本—效果比为22.2。结论:进口与国产拉坦前列素滴眼液都能有效地降低开角型青光眼及高眼压症患者的眼内压,且安全、耐受。两组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及高眼压症的效果相近,但国产品是更经济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拉坦前列素用于外滤过或虹膜周切术后的残余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降眼压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试验,选取外滤过或虹膜周切术后的残余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21mmHg且≤35mmHg,前房角检查至少累计90度范围内看到部分睫状体带),拉坦前列素组每晚一次,噻吗心安对照组早、晚各用一次,共观察8周。分别记录用药前、用药后1周、2周、4周、8周9am以及用药前、用药后8周4pm的眼压值。结果拉坦前列素组入选25例(25只眼),噻吗心安组入选24例(24只眼),两组用药后眼压都明显下降,拉坦前列素组从用药前的(24.73±3.90)mmHg(1mmHg=0.133kPa)降至8周时的(16.08±3.86)mmHg,下降幅度为35.0%;噻吗心安组从(26.00±4.44)mmHg降至(17.53±3.97)mmHg,下降幅度为32.6%。不同时间点上午两组眼压没有显著差异,而用药后8周4pm拉坦前列素组的眼压(15.33±3.16)mmHg明显低于噻吗心安组(18.76±4.13)mmHg(t=-3.016,P<0.05)。结论拉坦前列素可有效降低外滤过或虹膜周切术后的残余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眼压,其作用较噻吗心安更持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四种前列腺素类药物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的疗效和耐受性差异。方法 采用随机平行试验,64例(128眼)POAG患者随机分成4组,分别使用贝美前列素(贝美前列素组)、拉坦前列素(拉坦前列素组)、曲伏前列素(曲伏前列素组)和他氟前列素(他氟前列素组)滴眼液治疗,观察并比较4组患者用药前和用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眼压、眼部检查和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评分。结果 贝美前列素组用药前眼压为(26.1±6.2)mmHg(1 kPa=7.5 mmHg),用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眼压分别为(17.1±3.4)mmHg、(15.6±4.2)mmHg、(15.5±2.9)mmHg,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408、13.016、12.352,均为P<0.001)。拉坦前列素组用药前眼压为(24.7±2.4)mmHg,用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眼压分别为(16.3±3.0)mmHg、(17.0±3.8)mmHg、(17.4±2.6)mmHg,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238、13.365、16.140,均为P<0.001)。曲伏前列素组用药前眼压为(24.4±1.9)mmHg,用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眼压分别为(16.3±2.0)mmHg、(17.4±1.3)mmHg、(14.9±1.1)mmHg,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109、14.451、11.732,均为P<0.001)。他氟前列素组用药前眼压为(25.2±2.3)mmHg,用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眼压分别为(17.2±3.1)mmHg、(17.0±2.1)mmHg、(18.1±2.4)mmHg,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540、16.129、14.006,均为P<0.001)。拉坦前列素组患者睫毛增长和虹膜变色的发生率最高,4组患者的结膜充血和角膜炎的发生率相似。用药6个月后患者的OSDI评分贝美前列素组(21.8±11.1)分、拉坦前列素组(32.1±24.1)分、曲伏前列素组(10.7±5.7)分、他氟前列素组(25.6±6.3)分,曲伏前列素组患者的OSDI评分显著低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四种前列腺素类药物均能显著降低POAG患者眼压,曲伏前列素耐受性较好,拉坦前列素的耐受性最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拉坦前列素、曲伏前列素及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OAG)的效果。方法将收治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组,每组均为40例,其中A 组患者给予拉坦前列素滴眼液;B组患者给予曲伏前列素滴眼液;C组患者给予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A、B组均为每天晚上约20:00给药1次,每次1滴,疗程为4周,C组为每天早上约08:00给药1次,每次1滴,疗程为4周。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比较,眼压无统计学差异( P >0.05),三组患者用药治疗4周眼压值均有显著下降,用药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拉坦前列素和曲伏前列素两种滴眼液组间治疗无显著性差异( P >0.05),但与噻吗洛尔治疗分别进行组间效果比对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拉坦前列素、曲伏前列素及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POAG在一个疗程内(4周)均能有效降低眼压,疗效持久,且两种前列素降眼压作用明显优于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赵文君 《国际眼科杂志》2009,9(9):1753-1754
目的:以噻吗心安为对照,观察曲伏前列素滴眼液降眼压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0.04g/L曲伏前列素滴眼液1次/d或5g/L噻吗心安滴眼液2次/d,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共34例,疗程12wk,观察眼压及不良反应。未发现其他眼部改变和全身副作用。结果:试验组平均日间眼压以24.83±2.97mmHg降至16.13±2.92mmHg;对照组从23.96±3.62mmHg降至16.14±2.97mmHg。试验组结膜充血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结论:曲伏前列素滴眼液对控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的眼压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张文强  叶倩  黄志坚  黄晓莉 《眼科研究》2014,(12):1107-1110
背景 拟前列腺素滴眼液是治疗青光眼,尤其是开角型青光眼的一线药物,但价格较高.国产的类似药物拉坦前列素滴眼液已应用于临床,但大样本、多中心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鲜有报道. 目的 采用多中心观察性研究方法评价国产拉坦前列素滴眼液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和高眼压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观察性研究方法,按照统一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在中国5个地区25家医院纳入确诊的POAG及高眼压症患者576例837眼,其中POAG患者524例755眼,高眼压症患者52例82眼.本研究经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每晚用0.05 g/L国产拉坦前列素滴眼液点眼1次,用药3个月,主要观察指标为眼压控制情况,次要观察指标为视力、血压、脉搏、眼部症状和体征,采用用药前后自身对照的方法评价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患者用药后1、2、3个月的眼压分别为(19.66±5.46)、(19.59±7.86)和(19.35±5.03)mmHg(1 mmHg=0.133 kPa),均较用药前的(28.36±7.86) mmHg明显下降,各时间点眼压值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8.325,P=0.000),其中治疗后各时间点的眼压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用药后1、2、3个月眼压的平均下降幅度分别为(30.43±7.18)%、(30.19±8.72)%和(30.71±9.90)%.治疗后1、2、3个月显效率分别为95.70%、91.76%和88.05%.用药后3个月出现结膜持续充血者占13%,但不妨碍继续用药,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全身及其他眼部不良反应.结论 国产拉坦前列素滴眼液可有效降低眼压,安全性好,为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及高眼压症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近视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研究复习本世纪以来 (2 0 0 0年~ 2 0 0 4年 )有关近视药物治疗问题的文献。方法是主要通过PubMed ,对“myopia”进行检索 ,同时也参考一些重要会议最新资料。  相似文献   

12.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已经成为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一线治疗,在糖尿病黄斑水肿、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以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相关的疾病治疗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然而,积极稳妥地进行治疗效果优化以及新的适应证探索研究,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特点和患者具体情况,不断提高科学使用抗VEGF药物治疗眼底病的临床应用水平仍有大量工作要做;进一步深入研究新生血管性眼底疾病的本质特征以及影响其发生发展转归的相关因素,开发研究更新更好的治疗药物及方法尚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干扰素诱导剂聚肌胞联合维生素C及微量地塞米松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42例(44只眼),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其中浅层型24例(25只眼),治愈22只眼,治愈率88%;好转2只眼,有效率96%。深层型18例(19只眼),治愈13只眼,治愈率68.4%;好转3只眼,有效率84.2%。平均治疗天数浅层型为13.6天,深层型为25.4天,经6~22个月的随访,复发4只眼,复发率9.1%。由此可见本法对浅层型有显著的疗效,对深层型亦有较好的效果。同时对聚肌胞、维生素C、微量激素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作用原理进行了讨论。并探讨微量激素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伴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ED)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确诊为渗出型AMD伴浆液性PED并行IVR治疗的23例患者23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检测结果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记录;并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测量PED高度、PED容积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0.77±0.39,平均PED高度为(357.2±171.9) μm,平均PED容积为(0.741±1.012) mm3,平均CFT为(317.9±73.8)μm.治疗方法为手术室无菌条件下常规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雷珠单抗0.05 ml(含雷珠单抗0.5 mg),每一个月注射1次,连续注射3次,此后根据随访情况按需注射.以末次治疗后6个月为疗效判定时间点,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眼BCVA、PED高度、PED容积及CFT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0.61±0.27,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1,P<0.05).23只眼中,视力提高17只眼,视力稳定4只眼,视力下降2只眼.治疗后患眼平均PED高度为(247.7±171.7)μm,平均PED容积为(0.337±0.498) mm3,平均CFT为(302.5±89.3) μm.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眼平均PED高度、平均PED容积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2、2.502,P<0.05);平均CFT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7,P>0.05).所有患者在随访期内均未发生眼内炎、葡萄膜炎等眼部不良反应.结论 IVR能安全有效地治疗伴有浆液性PED的渗出型AMD,提高患者视力,降低PED高度,减小PED容积.  相似文献   

15.
5-氟尿嘧啶联合曲安奈德治疗眼睑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5-氟尿嘧啶联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眼睑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眼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以曲安奈德和5-氟尿嘧啶联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瘤体。结果曲安奈德组眼睑海绵状血管瘤的治愈率为67.6%,治愈好转率为73.5%;联合用药组眼睑海绵状血管瘤的治愈率为80.0%,治愈好转率为92.3%,差异有显著性(χ2=4.868,P<0.05)。曲安奈德组平均疗程为(11.7±3.1)个月,联合用药组平均疗程为(6.6±2.0)个月,差异有显著性(t=2.044,P<0.05)。结论5-氟尿嘧啶不仅能提高曲安奈德对眼睑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而且能缩短其疗程。5-氟尿嘧啶联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是治疗眼睑海绵状血管瘤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普罗布考治疗高血脂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确诊为高血脂非增生型DR的52例患者104只眼纳入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普罗布考治疗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6例52只眼.给予两组患者饮食、运动指导的同时进行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强化治疗.治疗组在控制血糖、血压基础上给予普罗布考0.5g,2次/d;对照组在控制血糖、血压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1次/d.总疗程12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1、3、6、12个月,所有患者均行视力、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相关血液及尿液检查.对比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视力、眼底、黄斑水肿、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8-羟基脱氧鸟苷(8-0HdG)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视力预后总有效率分别为44.23%、40.38%,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35,P>0.05).治疗组、对照组视网膜出血及微动脉瘤均较治疗前减轻,其眼底预后总有效率分别为65.38%、36.54%,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73,P<0.05).治疗组、对照组合并黄斑水肿分别为6、5只眼,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33、4.300,P<0.05);两组合并黄斑水肿眼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102,P>0.0S).治疗后12个月,治疗组(t=15.653、7.634、14.871)、对照组(t=13.275、7.415、13.632)TG、TC和LDLC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4、0.275,P>0.05).治疗组、对照组之间TG、TC、LDLC、HDL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857、0.133、1.671、0.875,P>0.05).治疗后1、3、6、12个月,治疗组(t=7.352、15.581、27.324、28.143)及对照组(t=6.877、8.672、14.671、14.855)8-0HdG较治疗前呈逐渐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及对照组8-0Hd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3,P>0.05);治疗后3、6、12个月,治疗组8-0HdG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34、5.917、5.226,P<0.05).结论 普罗布考治疗高血脂非增生型DR可降低血脂、稳定视功能、减轻黄斑水肿.  相似文献   

17.
李莹 《眼科研究》2014,(3):196-199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的发生率逐渐升高.目前,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的治疗以眼局部治疗为主,主要目的在于针对病因,减轻症状和预防并发症.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的治疗药物包括抗组胺药、肥大细胞稳定剂、双效作用药物(稳定肥大细胞/抗组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六大类.抗组胺药、肥大细胞稳定剂、双效作用药物的主要作用是减轻眼部瘙痒、结膜充血等症状和体征,也可用于急性变态反应性结膜炎患者,而NSAIDs、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则用于症状严重患者或慢性病例.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变态反应性结膜炎效果显著,可作用于过敏反应的多个环节,但是长期应用可能会导致眼压升高、视力障碍、视野缺损和后囊下白内障,有角膜溃疡的患者更应谨慎使用.免疫抑制剂具有抑制免疫的作用,可抑制局部或机体异常的免疫反应,但由于价格较高及局部刺激性强等不良反应,故也不宜长期应用.NSAIDs具有良好的抗炎效果,作用温和,刺激性小,目前在眼表变态反应性结膜炎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重视葡萄膜炎药物治疗研究,提高葡萄膜炎药物治疗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各类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治疗,糖皮质激素是首选药物.但单一药物治疗对慢性或复发性葡萄膜炎的疗效欠佳,长期应用又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因此部分患者需辅助以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治疗.不同类型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的作用机制不完全相同,因此各自的适应证、疗效和毒副作用也不尽一样.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葡萄膜炎的类型选择敏感的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治疗,同时密切观察其疗效和毒副作用.葡萄膜炎治疗中的常用药物类型、疗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和深入研究,以提高葡萄膜炎药物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苏拉明对体外培养的人眼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增生抑制作用的时效关系,了解它对RPE细胞的作用方式,进一步阐明其防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优势。方法9块96孔细胞培养板,每块取12孔,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孔。2组各孔内均接种浓度为5×104个/ml的RPE细胞0.1 ml。换液后实验组加250 μg/ml苏拉明,对照组不加。4 d后2组均更换成正常培养液;在生物倒置显微镜下观察RPE细胞生长情况;分别于加药后1、2、4 d及撤药后1、2、3、5、7、9 d随机抽取1块培养板终止培养,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同一培养板上两组RPE细胞增生情况。随机化区组 t 检验比较两组吸光度值的差异,计算细胞增生抑制率。结果倒置显微镜下,对照组RPE细胞在接种后第7天完全融合。实验组细胞间隙较对照组稍增大,接种13 d时细胞仍未融合。实验组RPE细胞加入苏拉明后第1天,增生抑制率为14.85%,第4天达最高25.79%;撤药后第1天下降到12.35%,然后逐渐又上升,到撤药后第3~5天达顶峰超过20%,之后逐渐回落,到第9天达14.71%。结论苏拉明对血清诱导的RPE细胞增生具有长时间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在撤除药物后还能再次引起后抑制作用,整个过程呈现特殊的双峰型抑制效应。(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25-27)  相似文献   

20.
多巴胺和维生素B12球后注射治疗儿童弱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多巴胺和维生素B12球后注射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方法:80例屈光参差性和斜视性弱视儿童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小剂量(2~4mg)多巴胺和维生素B12进行球后注射;对照组,采用综合疗法如光栅、后像及精细作业等训练。两组均遮盖主导眼,观察3~24个月,平均15.8个月。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率为72.5%,47.5%恢复完善的立体视觉,27人P-VFP潜时缩短。对照组基本治愈率为27.5%。立体视觉恢复率为15%,8人P-VFP潜时缩短,两级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多巴胺和维生素B12治疗儿童弱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