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病因,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是其重要病因,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是其发病的决定性因素。斑块内新生血管、炎症反应、平滑肌细胞与巨噬细胞、核心脂质的体积等是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积极探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微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17~22个核苷酸的单链非编码小分子RNA,广泛参与调控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各种因素。同时,miRNA也参与调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生多是在不稳定斑块出现裂缝、糜烂或破裂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导致急性心肌缺血.因此研究不稳定斑块及血栓形成和发展的机制,采取措施增强斑块稳定性和阻止血栓形成,将对ACS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伴有内皮功能障碍、泡沫细胞形成以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等复杂病理改变的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微小RNA是由大约19~25个核苷酸组成的单链非编码RNA,被认为是基因表达转录后的调控因子。大量微小RNA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本文总结了微小RNA调控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衰老、增殖和迁移等,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李晶晶 《医学综述》2014,20(21):3865-3867
近年来,不同的微RNA(miRNA)在心血管系统中的关键作用得到广泛认识。miRNA是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的一种内源性RNA序列,通过调控编码基因的表达,实现对机体不同阶段基因表达的调控。是可相对稳定存在于循环血液中的新生物标志物,检测其表达谱可明确其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相关性。通过研究相关miRNA的组成及其在AS中的作用机制,将对AS的诊断、治疗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预测等方面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因很复杂,基本为动脉壁细胞、血液、局部血液动力学、环境和遗传等一系列因素.而三七皂苷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程的多个环节均有正面积极的作用,我们研究主要能使动脉硬化斑块达到一定稳定性的作用.为了找到解决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和治疗中治疗周期长且不易恢复等一些棘手的问题.研究三七皂苷(PNS)活性成分对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稳定性的改善和平衡作用.研究AS斑块在应用三七皂苷后的变化,以确定三七皂苷对动脉硬化的防治有功效.  相似文献   

6.
微栓子监测与动脉硬化斑块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微栓子检测技术是20 世纪9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可以无创、实时、动态地检测循环中微栓子,微栓子检测阳性可以高度提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本文就微栓子监测与动脉硬化斑块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祁春梅  姚理娜  李东野 《医学综述》2012,(21):3596-3598
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脂质紊乱。AS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但是,并不是所有的AS都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主要与斑块是否稳定有关。如果不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就会导致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目前,虽然多种药物可稳定易损斑块,但缺少最佳的干预和治疗方法。因此,对斑块易损性的研究与干预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AS)危险因素的深人了解和积极控制,慢性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然而,急性心血管病事件(包括心脏性碎死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级预防仍缺乏有效的措施。晚近的大规模临床研究发现,大剂量他汀类药物虽然能够显著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但仍未能消除急性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9.
程钧  李汛 《西部医学》2018,30(1):154-156
【摘要】 结肠癌是消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与死亡率仅次于肺癌,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相关研究表明,微小RNA对肿瘤细胞的分化、增殖具有调控作用,且微小RNA的异常表达与结肠癌的进展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就微小RNA对结肠癌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栓子随血液流动堵塞直径较小的动脉所导致。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能动态监测动脉血流中的栓子,广泛应用于动脉血流及侧支循环建立的检查。该文旨在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微栓子发生的关系,分析微栓子发生率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及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监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药物干预后微栓子的发生率,预测复发可能性,并综述近年来微栓子监测在临床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预防中取得的新进展、面临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引发急性冠脉综合症的重要原因,因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基本结构、影响斑块稳定的因素及防治,是心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动脉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证明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很好干预作用。中医中药在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防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陈洁  冯燕娴  李厚敏 《安徽医学》2018,39(3):363-366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 起始于大中型动脉内膜,内膜的损伤、脂质和复合糖类沉积、纤维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增生、炎细胞浸润,逐渐累积到动脉中层,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斑块出血、破裂,最后形成血栓,引发急性心肌梗死.1989年Muller 等[1] 将不稳定斑块及易引起突发心脏事件的斑块描述为"易损斑块".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成像 (MRI)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和具有广泛应用前途的非创伤性检查技术。动物模型和临床应用结果证明 ,多序列MRI能确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大小、病理构成及其稳定性。正在研究开发的血管内MRI(IVMRI)在显示动脉壁厚度及斑块的特征方面有重要价值。MRI造影增强的T1加权像 (T 1WI)能较清楚地使斑块本身、炎性斑块以及斑块中的纤维蛋白和血栓强化。MRI还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前、后疗效随访的重要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4.
癌基因及抗癌基因在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转录表达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研究以高胆固醇膳食饲养家兔建立了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选用v-sis等6种癌基因和Rb抗癌基因片段为探针,分别与硬化斑块动脉壁及正常动脉壁总RNA进行斑点杂交分析。  相似文献   

15.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4):330-334
微小RNA(mi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的小分子RNA,在细胞生命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功能。蛋白质糖基化是细胞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重要翻译后修饰过程,蛋白质糖基化异常与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就miRNA调控蛋白质糖基化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刘如辉  陈红 《中国医药导刊》2001,3(3):185-186,198
冠状动脉堵塞大多是由冠状动脉弱样硬化斑块破裂继发心血栓形成引起,预防其破裂对控制冠心病的进展与恶化有极重要的意义。近年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存在的一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关系密切,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微RNA(miRNA)是一类小型非编码RNA,与靶信使RNA的3'端非翻译区结合后,介导转录后基因调控,几乎参与所有生命活动和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通常伴随miRNAs表达谱异常,miRNA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miRNA不仅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能调控卒中后神经和血管新生,深入研究miRNA在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的靶点可为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普罗布考对颈动脉内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片对血胆固醇的作用及对颈动脉内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方法:随机抽样84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普罗布考片4~8周,对照组未服调脂药。观察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及检测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计算斑块面积。结果:治疗组服药4~8周后血脂水平显著降低,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显著缩小,对照组无变化。结论:普罗布考治疗后可显著降低血脂水平,可显著缩小颈动脉内膜斑块,对于防治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有特殊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3例老年患者卧位依次对颈总及颈内、外动脉进行横向纵向扫查。结果检出硬化斑块142例,占69%。结论通过对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对颈部动脉疾病可以定性定量诊断,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新福  朱文玲 《医学综述》2008,14(9):1305-1307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降解细胞外基质最重要的酶类。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是细胞外基质重构的过程,MMPs贯穿于AS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近年来,人们对MMPs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发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大量证据表明,MMPs与AS斑块破裂、ACS的发生密切相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本文综述了MMPs与AS斑块破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