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目的 研究经皮自体骨髓浓集液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骨折延迟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6例骨折延迟愈合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3例)和研究组(63例)。对照组接受经皮自体骨髓浓集液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富血小板血浆治疗。对比两组骨髓血抽取量和治疗费用、不同愈合程度骨痂形成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胫骨骨折影像学愈合评分系统(RUST)评分及生活质量调查表(SF-36)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骨髓血抽取量少、治疗费用高(P<0.05);术后24个月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VAS评分低、RUST评分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少量骨痂、中量骨痂、大量骨痂形成时间及临床愈合时间短(P<0.05);术后24个月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SF-36评分高(P<0.05)。结论 经皮自体骨髓浓集液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骨折延迟愈合效果显著,能减少骨髓抽取量,减轻机体疼痛,促进骨折快速愈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治疗骨折不愈合的临床效果。
方法:自2009年5月~2014年5月,治疗患者19例, 男12例, 女7例;年龄18~ 77岁, 平均27岁。 骨不连部位: 肱骨2例, 腕舟骨6例, 股骨2例,胫骨8例,足舟骨1例。 骨不连时间3一12个月, 平均8 个月。治疗方法: 在x 线透视下将穿刺针准确穿人骨不连部位, 然后抽取制备好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即刻注人骨不连部位。 腕舟骨注射2ml ,四肢长骨注射4- 6 ml,足舟骨4ml,每个部位需3次, 间隔1周。患肢选用合适的固定。平均随访12.6月(6~24月)。
结果:骨折愈合18例, 愈合时间5一 9个月, 平均 7 个月。 其中1例腕舟骨骨不连未愈合, 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富血小板血浆在骨不连部位有成骨作用 , 对不具备切开植骨条件的长骨骨不连及腕舟骨和足舟骨骨不连病例, 可选用富血小板血浆注射的方法治疗。
关键词:富血小板血浆 , 骨折,骨不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慢性难愈合伤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0年4月~2012年3月期间收治的慢性难愈合创口3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给予严格清创处理后,进行自体PRP创口内注射并进行随访,观察注射后PRP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回收率及应用PRP应肉芽组织的生长及创面愈合情况。结果 PRP中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全血。第4次注射PRP后,创面完全愈合者8例,创面坏死组织及脓苔清除,组织色泽健康血供良好,外露的骨或肌肉组织被新生肉芽组织覆盖。第4次注射愈合病例明显高于第1次注射病例,且创面大小优于第1次注射病例。两次注射后愈合效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病例应用PRP注射4次后,总愈合率75%,平均创面覆盖率(90±6)%。结论 PRP能有效促进软组织伤口修复,对促进慢性难愈合伤口愈合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延迟愈合患者微循环与骨代谢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45例四肢骨折正常愈合患者为对照组,并以同期的45例四肢骨折延迟愈合患者为观察组,然后将两组微循环与骨代谢指标进行检测与比较,同时比较观察组中不同骨折部位及Weber—Cech分类者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的甲襞微循环及骨代谢指标均明显差于对照组,观察组中萎缩型的检测结果则差于肥大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骨折部位者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肢骨折延迟愈合患者微循环与骨代谢指标均呈现异常状态,且受Weber-Cech分类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正>骨愈合的能力一般较强,通过及时治疗、休息,90%左右的骨折患者可恢复至受伤前水平,但仍存在约10%左右的骨折愈合不良,出现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及精神状态,给家庭造成负担。骨折不愈合是骨科创伤治疗中的常见问题,常用治疗方法是施行切开植骨及内、外固定术,包括自体骨游离移植、吻合血管的骨及骨膜移植以及冷冻干燥骨及新鲜异体骨移植等。自体骨移植虽然成骨作用强,但需切开供、受骨区的软组织,创 相似文献
7.
8.
富血小板血浆(PRP)是一种自体血液制品.PRP富含生长因子,可促进肌腱、韧带、肌肉和骨骼的愈合.目前尚缺乏肩袖损伤的有效治疗措施,而PRP是目前研究最多的用于肩袖损伤治疗的佐剂之一.PRP可促进肌腱细胞增殖,但其临床疗效并不确切,可能与非血小板细胞成分对血小板正常功能的影响有关,特别是白细胞含量的差异.制备PRP的方... 相似文献
9.
富血小板血浆促进种植体周围炎骨缺损修复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富血小板血浆对种植体周围炎骨缺损进行骨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8例30枚种植体周围炎发生骨缺损部位先采取外科清创、然后随机分为两组,PRP组15枚种植体采用富血小板血浆、Bio-oss人工骨粉及Bio-Gide生物膜进行种植体周围炎骨缺损的修复治疗,GBR组15枚种植体采取Bio-oss人工骨粉及Bio-Gide生物膜治疗骨缺损,并于治疗后的3,6,9,12,24,36,48个月通过X线、牙科CT及临床检查,观察骨修复的情况。结果修复后随访3~48个月,PRP组的15枚种植体经治疗修复后,种植体周骨缺损平均增加骨量50%~80%,并能成功地恢复了咬功能。GBR组的15枚种植体,其中2枚种植体脱落,其余13枚种植体周骨缺损平均增加骨量20%~30%。结论富血小板血浆能加快、增加种植体周围炎骨缺损的骨修复,且能获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折延迟愈合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8例骨折愈合延迟患者为观察组,另取60例健康成人、60例骨折急性期患者及63例骨折愈合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sICAM-1、sVCAM-1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骨折延迟愈合患者循环中sICAM-1、sVCAM-1分别为(206.95±28.01)μg/L、(626.19±34.89)μg/L,较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08.29±16.47)μg/L、(324.87±20.40)μg/L]及骨折愈合患者[分别为(112.74±17.68)μg/L、(340.21±25.81)μg/L]升高,而较骨折急性期患者降低[分别为(306.42±43.77)μg/L、(923.50±42.34)μ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ICAM-1、sVCAM-1在骨折延迟愈合患者中持续升高,反映机体存在慢性炎症反应状态,对骨折患者血清sICAM-1、sVCAM-1进行动态监测可能有助于预测骨折愈合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折延迟愈合患者外周血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水平的变化与其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73例骨折患者应用ELISA方法对其骨折后l、2、4、8、12、24、36、48、60周进行外周血的BMP-2检测,检测结果按照骨折延期愈合与正常愈合,延期愈合组中又按照骨折部位、对常规治疗的反应效果进一步分组,统计这些组别外周血中BMP-2的不同表达水平。结果:骨延迟愈合患者外周血BMP-2在创伤后第一周内迅速升高,第2周内迅速回落,而后维持在比正常人群还低的水平;骨正常愈合患者中第1~2周缓慢升高,至第8周才开始回落。将骨延迟愈合患者细分化后发现四肢骨近端部位外周血BMP-2表达规律接近于总骨延迟愈合患者外周血BMP-2随时间表达规律。而四肢骨远端包括掌指骨外周血BMP-2在骨折后一直未见增高。常规治疗48周后临床愈合的患者其外周血BMP-2时间表达规律与正常对照组相似,而有效和无效组外周血BMP-2时间表达规律则与总骨延迟愈合患者外周血BMP-2时间表达规律。结论:骨折后外周血中BMP-2表达水平与骨折愈合情况及骨折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西医治疗骨折延迟愈合的疗效。方法200例骨折延迟愈合患者平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予切开复位,钢板固定,实验组加用中药方剂内服,观察两组的骨折愈合效果。结果两组骨折延迟愈合患者治疗4个月盾治疗效果经秩和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t=7.11,P〈0.05),实验组愈合率为90%,对照组愈合率为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P〈O.05)。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实验组治疗起效人数比例(40%、75%、96%、100%)均高于对照组(20%、40%、70%、80%,P〈0.05)。术后随访12个月,实验组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0.5=10.3)d,对照组90例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09.2±12.3)d,实验组愈合时问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延迟愈合效果肯定,能显著增加总体骨折愈合率,加快愈合速度,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提高骨折治疗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植骨Herbert钉固定治疗腕舟骨延迟愈合、不愈合(HerbertC、D1、D2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针对56例腕舟骨骨折延迟愈合、骨不愈合,根据骨折的分型、骨折端硬化程度,采用切复植骨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定期随访,观察疗效。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6~20个月随访,平均7个月,骨折均在术后6个月内愈合,愈合率达100%。总优良率87.5%。结论采用切复植骨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腕舟骨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HerbertC、D1、D2型),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6):19-22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患者体内骨代谢和炎症因子的变化。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9月收治的1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观察组,根据是否合并骨质疏松,分为合并骨质疏松组(58例)和非合并骨质疏松组(42例),并选取来我院体检的5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对比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以及合并骨质疏松组和非合并骨质疏松组之间骨密度、骨钙素(BGP)和骨保护素(OPG)等骨代谢指标以及C反应蛋白(CRP)、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L-1β)等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骨密度值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内血清骨钙素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骨保护素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反应蛋白和炎症因子白介素-1β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合并骨质疏松组相比,合并骨质疏松组患者血清骨保护素、C反应蛋白以及炎症因子白介素-1β水平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钙素、骨密度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率的发生率较高,检测患者体内骨钙素(BGP)、骨保护素(OPG)、C反应蛋白(CRP)、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L-1β)等骨代谢和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有利于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折延迟愈合患者血流变及血清sICAM-1、sVCAM-1、IGF-1、ALP水平检测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9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78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骨折正常愈合的39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而39例骨折延迟愈合患者为观察组,将两组患者骨折后1、4、8及12周的血流变指标及血清sICAM-1、sVCAM-1、IGF-1、ALP水平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骨折后1周两组患者的血流变及血清sICAM-1、sVCAM-1、IGF-1、ALP水平比较,P均>0.05,而骨折后4、8及12周观察组血流变中的血液黏度指标、红细胞相关指标及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血清IGF-1及ALP水平则低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骨折延迟愈合患者其血流变及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呈现较高的趋势,而血清IGF-1及ALP水平则较低,其对骨折延迟愈合有较佳的反应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伴疼痛或晨僵等,如果不及时治疗,两年致残率高达50%~([1]),严重者可导致患者出现多系统及多器官病变,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降低生活质量。甲氨蝶呤是临床公认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基础药物,具有明确的疗效且安全性较高,但仍存在治疗后疗效不佳或完全无效的结果~([2])。艾拉莫德作为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维吾尔族(维族)、汉族骨折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骨折愈合时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366例骨折患者,其中汉族154例,维族212例,男性204例,女性162例,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分析维、汉族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骨折愈合时间的影响。结果 维、汉族骨折患者年龄、性别、职业、吸烟、骨折部位、骨折类型、骨折复位时间、骨折原因、有无合并伤、固定方式、术后康复依从性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族患者的血浆HCY水平、高HCY血症患病率高于汉族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维族患者骨折愈合平均时间长于汉族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在维族患者中,高HCY患者骨折平均愈合时间长于正常HCY水平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经校正年龄、性别、职业、吸烟、骨折部位、骨折类型、骨折复位时间、骨折原因、有无合并伤、固定方式、术后康复依从性等因素后,维族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与血浆HCY水平呈线性相关(r=0.784,P=0.000)。结论 维族骨折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汉族患者;维族患者中,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能是影响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骨折患者血清骨代谢、血小板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情况。方珐:选取2011年8月-2013年6月于本院进行诊治的35例骨折患儿为观察组,并以同时期的35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骨折后第l、3、7及14天和对照组的血清骨代谢、血小板及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骨折后第1、3、7及14天的血清骨保护素(OPG)、降钙素(HCT)、胰岛素生长因子Ⅱ(IGF一11)及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骨折后第1、3、及7天血小板活性及血清丙二醛(MD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C)及过氧化氢酶(CA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O.05),而骨折后第14天两组的血小板活性及氧化应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儿童骨折患者血清骨代谢、血小板及氧化应激指标均呈现明显的波动,且不同时间均有一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盆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血小板相关指标及炎性指标的变化.方法:收集来本院就诊的盆骨骨折患者90例,作为盆骨骨折组,纳入同时期健康志愿者9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对照组和盆骨骨折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7天凝血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进行检测,比较组间差异及组内围手术期变化.结果:盆骨骨折组术前及术后第7天各项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天,盆骨骨折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短于对照组和术前,血清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术前,IL-6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这些指标开始恢复正常.结论:盆骨骨折患者术后血小板聚集活化、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另外机体应激性刺激分泌大量的炎症因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