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冠脉造影(CAG)及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伤口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冠脉介入术后对伤口予以加压包扎止血。CAG患者于术后6 h解除包扎;PCI患者于术后10 h解除包扎,记录并分析伤口出血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冠脉介入术患者842例,术后伤口出血率4.16%。伤口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为年龄(OR=1.04,95%CI=0.98~1.18,P=0.011)、性别(OR=1.93,95%CI=0.71~2.48,P=0.027)、高血压病控制不良(OR=3.54,95%CI=2.05~5.42,P=0.021)、择期PCI(OR=2.55,95%CI=1.37~3.25,P=0.006)、术前12 h内应用低分子肝素(OR=1.69,95%CI=0.75~3.52,P=0.025)、术中肝素使用量较大(OR=1.52,95%=CI1.19~1.83,P=0.004)、术中及术后使用替罗非班(OR=4.32,95%CI=2.82~6.45,P=0.005)。结论年龄、性别、高血压病控制不良、择期PCI、术前12 h内应用低分子肝素、术中肝素使用量较大、术中及术后使用替罗非班等因素对穿刺点出血发生率有影响,应个体化制定止血方案以减少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脉造影(CAG)及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TR-Band气囊压迫止血的减压方案及压迫时间。方法 CAG组及PCI组术后均予以TR-Band气囊压迫桡动脉穿刺点止血。CAG组于术后2 h减压,随机分3个亚组,分别于6 h、8 h、10 h后解除气囊;PCI组于术后4 h减压,随机分为4个亚组,分别于8 h、10 h、12 h、16 h后解除气囊。观察穿刺点出血发生率。结果 CAG组气囊压迫后2 h减压,每2 h抽出2 ml,共3次,术后8 h后解除气囊的出血率接近最低。PCI组TR-Band气囊压迫后4 h减压,每2 h抽出2 ml,共3次,术后12 h解除气囊的出血率达最低。结论 CAG组术后TR-Band气囊压迫后减压时间2 h,每隔2 h抽出2 ml,共3次,8 h后解除气囊即可。PCI组TR-Band气囊压迫后减压时间4 h,每隔2 h抽出2 ml,共3次,术后12 h解除气囊即可。  相似文献   

3.
张丽 《中国临床研究》2012,25(7):723-724
介入诊疗是近十余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融医学影像学和临床治疗于一体的新兴学科,涉及人体消化、呼吸、骨科、泌尿、神经、心血管等多个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为缺血性心脏病的诊疗开创了一片全新领域,且疗效好、操作简便、安全系数高、创伤小。在穿刺部位的选择上,因股动脉较粗大、不易痉挛、易于成功穿刺而被临床广泛采用。近年来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操作经验的不断积累,穿刺技术也有了很大改进,经桡动脉穿刺在临床上逐渐应用并日益增多[1]。但介入技术毕竟是一项创伤性诊疗活动,不可避免出现一些并发症。现将我院近几年来介入治疗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原因及其护理进行总结分析,为今后尽量避免及正确处理此类并发症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诊疗术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护理情况。方法选取本院进行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进行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诊疗术治疗。随访3个月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总结治疗和护理经验。结果 90例心肌梗死患者中,临床症状痊愈65例(72.2%),有效11例(12.2%),无效14例(15.6%),总体治疗有效率为84.4%。治疗过程中出现5例(5.6%)并发症患者,并发症包括局部轻微血肿、桡动脉闭塞等。出院后跟踪随访1年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有所改善,症状改善情况较出院时亦有所好转。结论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诊疗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临床护理亦可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脏介入术拔管后血管迷走反射(VVRS)的预防、处理。方法:分析发生VVRS30例患者的特点及处理。结果:患者发生VVRS后经大量补液,静脉应用多巴胺和阿托品后症状消失。结论:拔管前、后正确治疗能有效地预防VVRS及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陆雅娥 《护理与康复》2009,8(3):235-236
总结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后应用专用止血带止血的护理。做好压迫止血前的准备及压迫止血时的护理,停用止血带后加强观察与护理,可减少桡动脉穿刺局部出血,提高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7.
冠脉介入治疗术后血管迷走反射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冠脉介入治疗术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部分病人于介入术后拔除动脉鞘管时出现低血压、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头晕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为拔管反应(SPS)。其中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的拔管反应最常见,其发生率为3%~5%。如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可危及病人的生命。本文就心脏介入诊疗术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表现、发生原因、防治和护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心导管技术的发展,心脏介入术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冠心病、心律失常、风心病及部分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治疗方面,已成为必不可少、行之有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心脏介入诊疗技术主要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心律失常的谢频消融治疗以及心脏起搏器的安置等。股动脉穿刺并置入鞘管是心脏介入治疗中的一种常用方法,但介入治疗术中、术后存在一些并发症,血管迷走反射(vaso-vagal reactions,VVRS)就是其中一种较少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发生率3%~5%。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脏介入术拔鞘管后血管迷走反射(VVRS)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 分析发生VVRS的13例患者的特点及处理.结果 患者发生VVRS后经大量补液,静脉应用多巴胺和阿托品后症状消失.结论 拔管前、后正确的治疗能有效地预防VVRS及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对冠脉介入术前桡动脉变异及术后桡动脉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52例.应用12 MHz高频超声观察桡动脉全程,分别在术前及术后1d进行探查.术前及术后1d内-中膜厚度采用配对t检验,显著性检验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1)桡动脉术前术后内-中膜厚度改变 术前前壁内-中膜厚度(0.40士0.13)mm,术后前壁内-中膜厚度(0.77士0.25) mm,P<0.001;术前后壁内-中膜厚度(0.36土0.12)cm,术后后壁内-中膜厚度(0.61±0.21) mm,P<0.001.(2)桡动脉术后并发症52例患者均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前发现2例(3.9%)桡动脉直接起自腋动脉,起始异常;2例(3.9%)桡动脉有斑块形成;术前内-中膜增厚者12例(23.1%),术后1d内-中膜增厚者44例(86.3%),且内-中膜增厚发生在穿刺点近心段长度约1 cm左右,术后桡动脉局部管腔狭窄率>15%者8例(15.6%),术后即出现管腔闭塞者5例(9.8%),术后桡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1.9%).结论经桡动脉介入术对桡动脉有损伤,损伤反应于术后1d最为明显,而多普勒超声对桡动脉术前检查可以为手术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桡动脉术后检查对并发症的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术后发生上肢血肿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术后发生上肢血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总结和分析25例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术后发生上肢血肿的原因和护理经验。结果25例发生上肢血肿的患者经治疗后,18例的局部红、肿、痛在5d内基本恢复正常;6例在7d后恢复正常;1例20d恢复正常。术后无1例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或假性动脉瘤。结论抬高患肢、局部压迫、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和病情观察对预防和治疗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术后发生上肢血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秦发伟  解晨  杨丽娟  李文慧  刘轶平  金琳 《护理研究》2007,21(23):2086-2087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焦虑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0例行PCI的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接受认知行为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术前护理。[结果]两组PCI术后两周、术后3个月(随访)SA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病人焦虑情绪明显改善;心绞痛发生次数、持续时间、硝酸甘油消耗量以及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可明显改善病人的焦虑情绪,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焦虑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0例行PCI的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接受认知行为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术前护理。[结果]两组PCI术后两周、术后3个月(随访)SA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病人焦虑情绪明显改善;心绞痛发生次数、持续时间、硝酸甘油消耗量以及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可明显改善病人的焦虑情绪,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不同表面麻醉时间预防桡动脉穿刺时疼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局部湿敷对减轻桡动脉穿刺疼痛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符合病例标准的桡动脉穿刺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首次穿刺采用传统法,第二次穿刺采用配制2%利多卡因无菌棉片湿敷法,实验组在桡动脉穿刺前10min湿敷,对照组在桡动脉穿刺前5min湿敷,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和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不同表面麻醉时间桡动脉穿刺的镇痛效果进行评估,并对患者发放“无痛穿刺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认可性及可行性调查。结果两组比较,实验组镇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评分都显著降低(P〈0.001),桡动脉穿刺前10min采用2%利多卡因浸湿的无菌棉片湿敷镇痛效果明显优于穿刺前5min湿敷,镇痛效果显著(P〈0.001),一次穿刺成功率提高(P〈0.05),患者总体满意度提高(P〈0.001)。结论表面麻醉防治桡动脉穿刺疼痛效果好,适宜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行为干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病人后续康复治疗生活行为的影响。[方法]对我院120例PCI术后病人于入院后采用自制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病人行为与生活方式调查表"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病人A型行为评定量表"进行调查和评价,并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0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予重点实施面对面相关的知识教育和行为干预,并在出院后进行每月1次或2次巩固教育。[结果]干预组健康相关行为与生活方式(合理膳食、戒烟、限酒、戒浓茶、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矫正A型行为、定期监测血压、血糖、体重)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实施个体化行为干预能帮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病人建立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对促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病人的康复和提高其生活质量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适宜的压迫止血时间。方法540例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术后的患者,使用TRBand压迫止血器对桡动脉进行压迫止血。按止血减压时间不同分为A、B、c三组,每组180例,观察三组术后止血效果及压迫止血的并发症。结果B组术后压迫止血2h后逐渐减压,穿刺部位出血、血肿、肢体远端紫绀、麻木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A、c组少(P〈0.05)。结论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术,术后压迫止血2h后逐渐减压的方法止血效果确切,皮肤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同期介入治疗冠心病合并锁骨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于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16例冠心病合并锁骨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管腔狭窄至少70%)确诊患者同期行锁骨下动脉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先行球囊血管成形术,再植入支架。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随访时,分别进行彩色超声和血管造影检查,评估再狭窄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16例患者共计38处动脉狭窄病变,均成功进行了经皮介入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彩色超声及血管造影检查均未见动脉管腔再狭窄。结论采用同期介入治疗的方法治疗冠心病合并锁骨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微创、效果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临床重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进行相应护理措施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375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88例和对照组187例,实验组采用自身设计的调查表对患者进行心理和术后健康指导,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术后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局部出血情况、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心绞痛、深静脉血栓形成、肾功能损害、局部感染情况等.结果:实验组穿刺处出血、心律失常、迷走神经反射、心绞痛出现次数等均较对照组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对预防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行为干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病人后续康复治疗生活行为的影响.[方法]对我院120例PCI术后病人于入院后采用自制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病人行为与生活方式调查表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病人A型行为评定量表进行调查和评价,并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0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予重点实施面对面相关的知识教育和行为干预,并在出院后进行每月1次或2次巩固教育.[结果]干预组健康相关行为与生活方式(合理膳食、戒烟、限酒、戒浓茶、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矫正A型行为、定期监测血压、血糖、体重)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实施个体化行为干预能帮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病人建立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对促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病人的康复和提高其生活质量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