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应用利妥昔单抗的背景下贫血指标-血红蛋白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临床特征及其生存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21例病理诊断明确为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不同分级程度血红蛋白组的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DLBCL患者1年、3年总生存率分别是87.42%、72.56%。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OR=10.129,95% CI:1.311~78.265)、B症状(OR=3.466,95% CI:1.151~10.437)、骨髓浸润(OR=8.147,95% CI:2.663~24.926)、Hb G2(OR=8.553,95% CI:1.022~71.549)、Hb G3(OR=22.024,95% CI:2.506~193.565)均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 初诊分期、骨髓浸润、B症状、Hb≥G2(<100g/L)与DLBCL患者的预后存在关系,初诊时患者贫血程度越深,患者的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数(ALC)与初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初发时ALC不同的患者之间临床特点及转归.结果71例患者中,ALC>1×109/L者27例(38.0%),ALC≤1×109/L者44例(62.0%).ALC不同的两组患者间,年龄、性别、临床分期、B症状等临床特征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ALC低者Hb平均值更低,淋巴细胞亚群中T辅助细胞、NK细胞百分比更低,总T细胞、T抑制细胞百分比更高(均P<0.05).共同接受CHOP方案治疗条件下,初诊时ALC低者临床缓解率相对较低,病死率较高,中位生存期更短,总生存率更低(均P<0.05).结论 ALC减少可能成为DLBCL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孙璐  韦立新 《海南医学》2014,(19):2879-2882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异质性肿瘤,捕获与患者预后相关的分子和蛋白标志物,建立生物标志物预后模型来预测患者的不良结局和进行风险分层,对更好地管理患者和指导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126例PGI-DLBCL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临床指标和实验室指标进行预后回顾性分析,影响预后的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相关指标对PGI-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截至随访日期,126例PGI-DLBCL患者中,22例患者死亡,1、3、5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5%、87.0%、82.6%.患者年龄、Ann Arbor分期、NCCN IPI评分、中期疗效评价、乳酸脱氢酶(LDH)、血红蛋白计数(H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粪便潜血试验、β2微球蛋白及淋巴细胞百分比均与PGI-DLBCL不良预后有关.Hb、前白蛋白、中期疗效评估是影响PGI-DLBCL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贫血、低前白蛋白以及中期评估不佳是PGI-DL-BCL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reactive protein?to?albumin ratio,CAR)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初诊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影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因素,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变量及多变量分析。结果:314例患者纳入分析,截至2019年6月,中位随访50个月,中位PFS和OS均未达到。生存分析显示CAR增高具有更差的PFS和OS(P均<0.001),且CAR是影响PFS(P=0.006)及OS(P=0.009)的独立预后因素。此外,将CAR与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国际预后指数(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NCCN?IPI)结合后对DLBCL的PFS和OS的预测和判别能力优于NCCN?IPI(P=0.010和P=0.002)。结论:CAR为简单易行的参数,可作为预测DLBCL临床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营养状态指标包括控制营养状态(controlling nutritional status,CONUT)评分和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在预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收集105例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血液科就诊的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出每个患者的CONUT评分和PNI,并通过ROC 曲线确定截断值。CONUT评分和PNI分别以6.5和47.28作为截断值,将患者根据截断值进行分组。依次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以及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生存曲线显示CONUT评分和PNI对患者的总生存期 (overall survival,OS)具有预测作用(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 CONUT 评分、PNI、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 dex,IPI)危险度分型、白蛋白、胆固醇均是患者OS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CONUT评分对DLBCL患者的OS具有独立预测作用(HR=2.742,95%CI:1.030~7.300,P<0.05),PNI不是患者OS的独立预测因素(HR=0.526,95%CI:0.135~2.047,P= 0.3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种营养状态指标呈高度负相关(r=-0.79,P<0.01)。结论:CONUT评分是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患者CONUT评分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survivin表达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收集有完整随访资料的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128人,均有5年以上完整的随访资料.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survivin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128例DLBCL患者中有84例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65.6%.表达阳性者与阴性者5年(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58.8%和1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积分低危患者中,survivin表达阳性者5年总生存期OS及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明显低于表达阴性者;在国际预后指标(international prognosis index,IPI)积分高危患者中,survivin表达阳性与阴性者5年OS无明显差异.结论 Survivin是DLBCL的一个较有价值的预后指标,与IPI联合应用可筛选出低危患者中预后不良病例.  相似文献   

9.
张凯  李树建  陈小乐 《医学综述》2022,(5):1032-1035
目的 探讨术前D-二聚体水平在行根治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4月至2013年12月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行根治术治疗的237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前D-二聚体水平分布的三分位数分为三组,其中D-二聚体<0.50 mg/L者为A组(76例),D-二聚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以198例初诊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基本临床特征、免疫学亚型、CD5、Bcl-2、Ki-67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确定相关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161例行免疫学亚型检测,非生发中心样B细胞(non-GCB)型发病率(67.08%)显著高于生发中心样B细胞(GCB)型(32.92%)。134例行Bcl-2检测,阳性表达率为73.88%。84例行CD5检测,阳性表达率为19.05%。165例行Ki-67检测,其中有92.73%的患者Ki-67表达>50%。GCB型与non-GCB型患者在相关临床特征及肿瘤细胞CD5、Bcl-2、Ki-67表达方面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B组症状、PS评分、临床分期、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国际预后指数(IPI)、免疫学亚型、CD5及是否应用利妥昔单抗均影响DLBCL患者的生存时间。PS评分、IPI、免疫学亚型、是否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是影响DLBCL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DLBCL肿瘤细胞来源与临床特征无相关性;PS评分、IPI、免疫学亚型及是否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在自体高效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6年1月杭州市肿瘤医院收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1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高效CIK细胞联合R-CHOP化疗方案治疗,化疗前及化疗3个周期后,对患者进行传统CT以及18F-FDG PET-CT扫描显像检查,比较治疗前18F-FDG PET-CT与传统CT检查结果,并根据患者对化疗的反应分为完全反应组、部分反应组、无反应组,比较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病灶标准摄取最大值(SUVmax)以及完全缓解率。 结果 治疗前,与传统CT比较,18F-FDG PET-CT诊断淋巴结区域及结外器官病变的灵敏度、准确性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完全反应组、部分反应组SUVmax值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SUVmax值比较,完全反应组>部分反应组>无反应组(均P<0.05);治疗后SUVmax值比较,完全反应组<部分反应组<无反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完全缓解率比较,完全反应组>部分反应组>无反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18F-FDG PET-CT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灵敏度、准确性高于传统CT,在自体高效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中期进行8F-FDG PET-CT检查,能够明确患者对治疗药物的反应性,对治疗效果及预后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KG*2〗探讨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患者hsa-miR-23a 、hsa-miR-566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HTH〗方法〖KG*2〗选取60例初治DLBCL患者作为观察组,6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外周血hsa-miR-23a、hsa-miR-566表达水平并对比其差异。分析hsa-miR-23a、hsa-miR-566表达水平与DLBCL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HTH〗结果〖KG*2〗观察组hsa-miR-23a-3p、hsa-miR-566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hsa-miR-23a-3p、hsa-miR-566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淋巴结区受累数、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积分相关(P均<0.05)。以DLBCL患者外周血hsa-miR-23a-3p、hsa-miR-566表达水平均数3.35、1.69作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hsa-miR-23a-3p高表达组(32例)、hsa-miR-23a-3p低表达组(28例);hsa-miR-566高表达组(29例)、hsa-miR-566低表达组(31例)。hsa-miR-23a-3p高表达组3年总生存率为40.63%(13/32)明显低于低表达组的67.86%(19/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450,P=0.035);hsa-miR-23a-3p高表达组、hsa-miR-23a-3p低表达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6.73个月和32.52个月(P<0.01)。hsa-miR-566高表达组3年总生存率为37.93%(11/29)明显低于低表达组的67.74%(2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50,P=0.021);hsa-miR-566高表达组、hsa-miR-566低表达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7.45个月和32.35个月(P<0.01)。 〖HTH〗结论〖KG*2〗初治DLBCL患者外周血hsa-miR-23a-3p、hsa-miR-566均呈高表达,且与DLBCL患者临床分期、淋巴结区受累数、IPI指数及预后密切相关,有望成为DLBCL诊断的重要标记物。  相似文献   

13.
林晓燕  张杰明 《广东医学》2022,43(3):302-307
目的 比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滤泡性淋巴瘤(FL)的静脉血栓栓塞(VTE)发病风险,明确VTE发病对DLBCL患者和F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从病历中收集患者资料。对比分析DLBCL和FL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VTE发病和预后指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淋巴瘤患者VTE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1)579例DLBCL患者确诊后5年VTE发病94例,VTE 5年发病率16.23%;256例FL患者确诊后5年VTE发病9例,VTE 5年发病率3.52%。两组患者的5年VTE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DLBCL亚组中,94例VTE患者5年生存46例,5年总生存率为48.94%;485例非VTE患者5年生存331例,5年生存率为68.25%;两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FL亚组中,9例VTE患者5年生存6例,5年生存率为66.67%;247例非VTE患者5年生存203例,5年生存率为82.19%;两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LBCL、ECO...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和非HBV相关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和生存差异,评估DLBCL患者HBV再激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2月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诊治的134例被诊断为CD20+DLBCL的患者。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HBV再激活的预测因子。采用Kaplan-Meier方法探索HBsAg阳性和HBsAg阴性患者之间的生存差异。结果在入组的患者中,26例患者HBsAg血清阳性,108例患者HBsAg血清阴性。统计结果显示,HBsAg阴性患者的年龄显著高于HBsAg血清阳性患者(P=0.035)。在治疗后,HBsAg阴性组的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疾病稳定率和疾病进展率分别为63.89%,16.67%,0.93%和18.51%,显著高于HBsAg血清阳性组(P=0.007)。Kaplan-Meier分析显示,HBsAg阴性的DLBCL患者预后较好(P=0.009)。一共有11例HBsAg阴性患者治疗后出现HBV再激活。在HBV激活的患者中,HBsAb阴性比例显著高于HBV非激活的患者(P <0.001)。多变量分析显示,HBsAb是保护因素,而阳性HBcAb是DLBCL患者HBV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BV相关DLBCL患者的特征和预后差于非HBV相关的DLBCL患者。HBsAb阴性/HBcAb阳性患者在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强的松(R-CHOP)化疗后发生HBV再激活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及临床特征对老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选取确诊的505例老年DLBCL(≥60岁)患者。基于MaxStat算法获取GNRI的最佳截断值,应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PSM)以均衡组间协变量,比较匹配前后两组基线特征、总生存期(OS)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分析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8岁,男性273例(54.1%),中位生存时间为62.9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GNRI、年龄、乳酸脱氢酶(LDH)、Ann Arbor分期是DLBC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基于Maxstat统计量计算出GNRI的最佳截断值为99,经PSM后,成功匹配GNRI <99与GNRI≥99组各102例。亚组分析结果显示,GNRI可以对BCL-2~-组、BCL-6~+组和CD5+/-组、Ann Arbor分期中Ⅲ~Ⅳ期和IPI评分处于中高危和高危组的患者进行精准分层。结论GNRI、年龄、LDH和Ann Arbor分期是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以树突状细胞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为效应细胞的过继免疫治疗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细胞免疫功能调节的影响。 方法 选择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4月—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初诊DLBCL患者23例,经过化疗或化疗联合放疗至少达部分缓解。采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制备DC-CIK细胞,每例患者至少输注4个疗程。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总T、Th、Ts、Treg、NK细胞水平,ELISA方法检测INF-γ、IL-2水平,观察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4个疗程DC-CIK细胞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2.17±1.58)×109/L]明显高于治疗前水平[(0.83±0.79)×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eg细胞水平[(4.92±2.38)%]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6.01±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总T、Th、Ts、CD3+ T、CD3+CD4+ T、CD3+CD8+ T、NK细胞、IL-2和INF-γ平均水平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自体DC-CIK细胞治疗可以通过提高ALC、降低Treg细胞水平改善初治DLBCL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弥漫性大B细胞型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3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表型测定。结果:中心母细胞淋巴瘤占78.26%(18/23),免疫母细胞淋巴瘤占4.35%(1/23),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占8.70%(2/23),富于T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占8.70%(2/23)。形态学上瘤组织表现为淋巴结结构破坏,肿瘤细胞呈片状或结节状生长,瘤细胞弥漫排列,染色质粗颗粒状;CD-20肿瘤细胞均呈阳性,均不表达CD-3和Cyclin Dl。结论:DLBCL属有异质性的一组淋巴瘤,掌握其病理特征对于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bcl-6、bcl-2、ki-67蛋白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cl-6、bcl-2、ki-67 3种蛋白在32例DLBCL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bcl-6、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6%和71.9%,ki-67蛋白高表达率为65.6%;bcl-6蛋白表达与Ann Arbor分期相关,bcl-2蛋白表达与LDH、Ann Arbor分期相关;ki-67蛋白表达与年龄、LDH及Ann Arbor分期相关;bcl-6阳性组、阴性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54.8月和22.2月,bcl-2阳性组、阴性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26.5月和68.1月,ki-67高表达组、低表达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26.5月和59.6月;bcl-6阳性组、bcl-2阴性组、Ki-67低表达组预后较好。[结论]bcl-6、bcl-2、ki-67蛋白表达与DLBCL预后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判断DLBCL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