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肝豆状核变性是由于ATP7B基因变异所致的一种原发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是可治疗的遗传代谢病之一。治疗包括低铜饮食、药物及肝移植等。虽然肝豆状核变性是因为体内铜过多引起,然而,单纯限铜饮食并不能阻止疾病的进展,必须使用驱铜药物或锌剂治疗。一般建议在治疗的第一年限制富含铜的食物,病情平稳后可适当放宽对铜摄入的限制,无需严格的终身限铜饮食。过度限铜饮食有可能会引发铜缺乏,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营养状态。药物治疗仍是肝豆状核变性治疗的基本措施,饮食治疗是重要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2.
肝豆状核变性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豆状核变性 (WD)是由于编码铜转运的P型ATP酶基因突变而导致该酶的功能丧失 ,不能将铜伴侣传递而来的铜与α2 球蛋白结合 ,导致铜蓝蛋白合成异常 ,胆道泌铜障碍 ,使游离铜增多 ,异常沉积于肝、脑和眼角膜 ,引起相应的器官脏器损伤 ,如肝硬化、锥体外系损伤、K F环、溶血性贫血、肾小管损伤、肾性血尿和骨皮质变薄等改变。该文回顾了近年来WD的有关新进展 ,包括铜蓝蛋白、铜伴侣蛋白、ATP7B基因及相关蛋白的结构功能、基因突变及治疗 ,为进一步从根本上治疗WD提出可能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溶血与肝豆状核变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总结以溶血为首发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HLD)的临床表现及特点,加深认识,提高诊疗水平,减少误诊,对50例确诊的以溶血为首发表现的HL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0例均以溶血为首发表现,均误诊为其它原因引起的溶血性贫血,误诊时间15天-6年,结果表明;对原因不明的溶血性贫血患儿,应常规查血清铜蓝蛋白及铜氧化酶,K-F环等,以便早期诊治,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锌盐治疗19例肝豆状核变性的远期效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相似文献   

5.
不上儿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治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可治疗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以肝脏、中枢神经系统统损害为主;肝铜含量测定、24小时尿铜排泄量、角膜K-F环、血清铜蓝蛋白测定仍是诊断此病可靠的依据;基因诊断能提高此病出现症状前及无症状杂合子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分析总结以溶血为首发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 (HLD)的临床表现及特点 ,加深认识 ,提高诊疗水平 ,减少误诊。对 5 0例确诊的以溶血为首发表现的HL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 0例均以溶血为首发表现 ,均误诊为其它原因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误诊时间 15天~ 6年。结果表明 :对原因不明的溶血性贫血患儿 ,应常规查血清铜蓝蛋白及铜氧化酶 ,K -F环等 ,以便早期诊治 ,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肝豆状核变性误诊5例临沂铁路医院(276004)季作全,王爱玲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李堂肝豆状核变性系先天性铜代谢障碍所致,大量的铜沉积到各种组织内,出现多系统病变,临床上易于误诊和漏诊,现将我们收治的5例肝豆状核变性误诊病例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LD)患儿粪便中铜、锌等微量元素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4h粪便,通过烘干,稀释,进行定量分析,检测其铜、锌、铁、钙的含量。结果 20例HLD患儿24h粪便铜、钙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F分别为19.12,12.03),锌含量减低也较明显(F=5.68);而铁含量两组则无明显差异。HLD患儿粪便铜含量减低,除与胆汁排铜外,还与胃肠道对铜,锌的吸收有关。结论 在使用金属络合驱铜治疗本病的同时,应注意患儿机体内其他金属元素特别是微量元素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总结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治水平,减少误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08年11月我院收治的19例儿童肝豆状核变性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儿童肝豆状核变性以肝脏损害为主;15例行K-F环检查,其中阳性9例,阳性率60%;14例测定了24 h尿铜,均有不同程度升高(>100μg/24 h);18例检测了血浆铜蓝蛋白,均有降低(<0.2 g/L).本病首诊误诊率高,19例中首诊误诊7例.结论 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表现多样,除了主要累及肝脏外,还可以累及神经系统、血液系统、肾脏、骨骼等,还可以表现为无症状,临床工作中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结合辅助检查以及家族史及时正确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1.
小儿肝豆状核变性误诊病例分析及治疗观察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分析小儿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误诊的原因以及因误诊而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方法回顾分析初次住院的患儿,分为临床误诊、诊断不明和近期确诊三组,并对各组误诊误治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363例中217例入院前被长期误诊(59.8%),52例长期诊断不明(14.3%),仅94例 (25.9%)能在首发症状出现3个月内获得正确诊断.被长期误诊的217例中误诊病名多达50 余种,最常见的依次为各种类型肝炎、肝硬化和(或)腹水、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关节炎、肾炎及脑炎(或脑病)等, 共347例次.治疗前后三组间的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 结论本病易被长期误诊或诊断不明,早期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建议对具有上述易被误诊疾病症状的患儿常规行角膜K-F环及铜代谢检查,以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微囊化 HepG2 细胞腹腔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HLD)模型大鼠的疗效。方法:3 月龄 Wistar 雄性大鼠 120 只随机分为HLD模型组、裸 HepG2 细胞腹腔移植组和微囊化 HepG2 细胞移植组,采用铜负荷饮食法制作大鼠 HLD 模型。根据移植后标本采集时间分设 3 d、7 d、14 d、21 d、28 d 5个时间点,每时间点 8 只大鼠; 另取 8 只大鼠设为空白对照组。测定血清ALT、AST、白蛋白水平及血清铜、肝铜含量。结果:模型组、裸 HepG2 细胞腹腔移植组、微囊化 HepG2 细胞移植组大鼠各时间点 ALT、AST、血清铜、肝铜水平均较空白对照组升高(P<0.05),合成白蛋白水平明显下降(除外微囊化 HepG2 细胞移植组28 d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大部分时间点裸HepG2细胞腹腔移植组、微囊化HepG2细胞移植组大鼠 ALT、AST、血清铜、肝铜值水平较模型组下降(P<0.05),而白蛋白水平则较模型组增加(P<0.05)。7~14 d后微囊化 HepG2 细胞移植组大鼠 ALT、AST、血清铜、肝铜水平较裸 HepG2 细胞腹腔移植组明显下降(P<0.05),而白蛋白则于 14 d后高于裸 HepG2细胞腹腔移植组。结论:HepG2 细胞微囊化腹腔移植可明显减轻 HLD 大鼠的肝损害,减少肝铜沉积,加速血清铜的代谢,可成为一种细胞移植治疗 HLD 的新方法。[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12):959-96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LD)患儿合并溶血性贫血时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对11例HLD合并溶血性贫血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全部患儿进行了血常规、血气分析、血电解质、肝肾功能及铜蓝蛋白水平检测,部分患儿行24 h尿铜、血铜水平检测,并对部分患儿的一级亲属进行血铜蓝蛋白水平检测。结果 11例患儿均符合HLD诊断标准。就诊时中位血红蛋白浓度为69g/L,中位网织红细胞百分数为5.9%。所有患儿查体均伴有肝脏肿大,脾脏无肿大。直接及间接胆红素水平均升高,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升高,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不明显,AST/ALT>1,二者比值中位数为3.6,伴有血红蛋白尿患儿AST/ALT比值高于无血红蛋白尿患儿。部分患儿伴有继发性Faconi综合征。腹部B超检查可见胆囊结石。11例均予口服青霉胺联合锌盐治疗,其中7例给予输血治疗。结论对儿童coombs试验阴性的溶血性贫血患儿,若黄疸程度与转氨酶升高程度不符,AST/ALT比值>1甚至更高,且同时伴有低钾、低磷血症等继发性Faconi综合征表现者,要考虑HLD可能。对此类患儿应仔细询问家族史,及时加用驱铜治疗,对患儿及其一级亲属进行系统检查,以免误诊及漏诊。重视并及时早期诊断,尽早开始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儿童食物不耐受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对14种食物不耐受情况的分布及与各系统疾病间的关系。方法:收集从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进行食物不耐受检测的2434例儿童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分析儿童对不同食物类别耐受程度的分布及其与年龄、性别以及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结果:在14种食物中,牛奶、鸡蛋不耐受阳性率较高,分别为74.16%和66.47%;鸡肉、猪肉不耐受阳性率较低,分别为0.29%和0.21%。男女患儿间食物不耐受总项次阳性率分别为12.579%和12.470%。婴幼儿期不耐受率最高为牛奶,学龄前期和学龄期为牛奶和鸡蛋,青春期为鸡蛋。儿童单系统不耐受分布中,患有发育异常或免疫系统疾病的患儿食物不耐受总项次阳性率最高;同时涉及两个系统疾病患儿的食物不耐受总项次阳性率高达13.393%;且各类系统儿童对牛奶和鸡蛋的不耐受率较其他食物高。结论:儿童食物不耐受差异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食物种类、年龄等;性别因素影响比较小。食物不耐受与多个系统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联系,其对儿童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应该通过健康管理对儿童食物不耐受情况进行普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在儿童慢性腹泻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儿童慢性腹泻病因复杂,难以明确病因,常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目前认为食物过敏可能是儿童慢性腹泻的重要病因,特别是IgG介导的迟发型变态反应起主要作用。该文就食物特异性IgG与儿童慢性腹泻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探讨食物特异性IgG检测对儿童慢性腹泻病因诊断和治疗的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患儿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浓度,根据IgG浓度分为4级:0级,+1级,+2级,+3级。其中 0级采取“安全进食”, +1级采取“轮替”进食,+2级、+3级采取“忌食”的健康饮食指导,并观察患儿腹泻症状改善情况。结果:82例慢性腹泻患儿中,79例有1~11种不等的食物特异性IgG升高,阳性率96.2%,而对照组阳性率仅为26.7%,慢性腹泻组中对2~5种食物过敏的比例最高占58.5%。其中对牛奶、蛋清/黄敏感性最高,分别为68.3%、62.2%,而针对鸡肉和猪肉的特异性IgG升高者较少,分别为2.4%和0%。79.3%病人经过健康饮食指导治疗后疗效显著。17例(20.7%)病人症状在3个月内无明显缓解,其中5例大便培养有细菌感染,6例家属或患儿未严格执行健康饮食指导,6例原因不明。结论:食物过敏是引起儿童慢性腹泻的重要原因,根据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结果对患儿进行健康饮食指导是治疗儿童过敏性慢性腹泻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生酮饮食(KD)对难治性癫痫患儿脂类代谢的影响,并通过血脂的变化评估经KD治疗的患儿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方法 收集2013~2017年行KD治疗的47例难治性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检测患儿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的血脂水平,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计算LDL/HDL比值、动脉硬化指数(AI)、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和血脂综合指数(LCI),来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结果 KD治疗3个月后,患儿TG、TC水平较治疗前轻度升高,HDL水平较治疗前略有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患儿LDL水平在KD治疗3个月后明显高于治疗前(P < 0.05)。KD治疗3个月后,患儿LDL/HDL比值、AI、AIP和LCI数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上升,但仅LDL/HDL比值在患儿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KD治疗会引起LDL水平升高,动脉粥样硬化指标LDL/HDL比值升高,提示KD治疗可能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食物蛋白诱导性直肠结肠炎(food protein-induced proctocolitis,FPIP)患儿肠道菌群特征。 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1年2月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小于6月龄纯母乳喂养发生FPIP患儿31例纳入FPIP组,正常健康婴儿31例纳入健康对照组;采集两组粪便样本提取DNA并通过PCR扩增,采用高通量测序分析粪便样品中的16S rDNA V3~V4片段并进行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 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示FPIP组菌群多样性Shannon指数低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菌群丰富度Chao指数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在门水平上,两组菌群组成均主要由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4个菌门构成;与健康对照组相比,FPIP组中放线菌门构成比显著降低(P<0.001),变形菌门构成比明显增加(P<0.05)。在属水平上,FPIP组主要由大肠埃希氏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肠球菌属、克雷伯氏菌属和双歧杆菌属组成;健康对照组主要由双歧杆菌属、链球菌属组成;与健康对照组相比,FPIP组中双歧杆菌属和瘤胃球菌属构成比明显降低(P<0.05),梭状芽孢杆菌属和志贺氏菌属构成比明显增加(P<0.05)。 结论 FPIP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丰富度升高;在菌群组成结构上某些细菌菌属存在差异。提示在FPIP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肠道微生物群在属水平上的构成改变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儿童肝豆状核变性(WD)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内科收治的70例W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70例患儿中,男性41例,女性29例,确诊时中位年龄6岁,首诊症状多数为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不同临床类型表型中,肝型患儿起病年龄小、转氨酶水平高;神...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低出生体质量儿食物过敏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NICU住院治疗,出院后在食物过敏门诊就诊且符合食物过敏诊断标准的低出生体质量儿作为食物过敏组(49例),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同期在NICU住院治疗,出院后在儿童保健门诊建档随访但无食物过敏表现的低出生体质量儿作为对照组(49例).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调查2组患儿性别、胎龄、产出方式、出院后喂养方式、父母饮酒、吸烟史、父母变应性疾病史及母孕期每日进食鸡蛋情况和婴儿期鸡蛋添加时间.同时查阅患儿住院期间的病历资料,分析患儿所患疾病、胃肠外营养、PS和呼吸机的应用情况.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组患儿出生体质量、性别、产出方式、出院后喂养方式、父母烟酒暴露、母孕期每日进食鸡蛋情况、婴儿期鸡蛋添加时间及其住院期间所患的各系统疾病、胃肠外营养、PS和呼吸机应用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胎龄、父母变应性疾病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食物过敏组中胎龄33~ 35周、36~37周患儿的比例高于对照组,胎龄29 ~32周患儿的比例低于对照组(x2=10.312,P =0.016;x2 =20.753,P =0.000).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出生体质量儿食物过敏的发生仅与父母一方或双方的变应性疾病史有相关性(OR=5.574,P=0.004;OR=14.487,P=0.000).结论 父母双方变应性疾病史与低出生体质量儿食物过敏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生酮饮食(KD)对全面性发育迟缓(GDD)患儿神经行为发育、情绪和社会行为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对住院的GDD患儿随机分为KD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最终常规治疗组37例和KD治疗组40例纳入研究。两组患儿均进行综合康复训练,K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生酮饮食改良Atkins治疗方案。治疗前及治疗后3、6、9个月对两组患儿进行Gesell发育量表、中国幼儿情绪性及社会性发展量表(CITSEA)/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S-M量表)评估,比较2组之间神经行为发育、情绪和社会行为及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3、6、9个月两组患儿Gesell评分比较,在适应性、精细动作、言语3个能区的评分,KD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后3、6、9个月两组患儿CITSEA/CBCL评分比较,KD治疗组改善情况亦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后9个月KD治疗组S-M量表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KD治疗期间,6例患儿出现腹泻症状,1例出现轻度泌尿系结石。结论 KD治疗可改善GDD患儿的神经行为发育及情绪和社会行为,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