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峰 《中国实用医药》2013,(16):195-196
目的观察生血宁片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肾性贫血的疗效观察。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将确诊为慢性肾脏病肾性贫血的6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口服生血宁片0.5g/次,TID,对照组口服琥珀酸亚铁片100mg/次,BID,治疗12周后判定临床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在红细胞(RBC)、Hb、血清铁蛋白(SF)和转铁蛋白饱和度(TAST)等方面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Hb、RBC、SF、TAST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治疗组不良反应少,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生血宁片能改善肾性贫血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
糜彩霞 《中国药业》2013,22(9):8-10
目的探讨补铁剂生血宁片和琥珀酸亚铁对血液透析(MHD)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方法将血液透析出现肾性贫血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各30例。D1组每日口服3次生血宁片,每次0.5 g;D2组每日口服3次琥珀酸亚铁,每次0.2 g。两组均联合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12周后观察和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和营养相关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D1组、D2组MHD肾性贫血患者的总有效率均达到90.00%(P>0.05);D1组治疗后Hb,Hct,SF和TSAT水平显著高于D2组(P<0.05),EPO用量显著低于D2组(P<0.05);D1组治疗后体重、Alb,Scr,BUN,DPI,DEI和nPNA水平,显著高于D2组(P<0.05);D1组总不良反应率为6.67%,显著低于D2组的13.33%(P<0.05)。结论生血宁和琥珀酸亚铁均能有效改善血液透析患者贫血、铁代谢以及营养不良,但生血宁较琥珀酸亚铁效果更好,不良反应率更低,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生血宁片与蔗糖铁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临床疗效。方法 30例肾性贫血分成两组,每组15例。生血宁组15例,口服生血宁片4粒(1.0g),3次/d,连续8周。蔗糖铁组15例,使用蔗糖铁总补铁量为1000mg,每次100mg,共10次,透析结束前1h输入。两组均同时使用EPO治疗,剂量为80~120IU(/kg·周),如患者的Hb达到正常值,则可将EPO的用量减少25%~50%。观察治疗8d。观察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的变化。结果生血宁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在疗效上与静脉补铁无明显差异。结论生血宁片治疗肾性贫血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进一步探讨生血宁片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式分析,将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患者,观察组患者服用生血宁片[1~2片(0.25 g)]/次,每天3次,连续服用8周,对照组患者采用蔗糖铁补铁,每次在透析前1 h输入,每次100 mg,共10次。64例患者同时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后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的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方法治疗后,其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均有明显的上升,两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变化较为明显,上升幅度大于对照组。结论生血宁片和蔗糖铁两种药物都能够有效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但生血宁片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更加显著,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王磊  钟晓琳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592-593
目的观察生血宁与蔗糖铁注射液治疗维持性血透(HD)贫血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46例维持性血透患者。随机分为口服生血宁与静脉注射蔗糖铁组,进行相等剂量补铁治疗,总疗程12周,观察血常规,铁代谢指标及肝肾功能、电解质变化,并对不良反应进行监测。结果口服生血宁与静脉注射蔗糖铁均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Hb、HCt、TSAT、SF,两组效果相似,生血宁组副作用发生少。结论生血宁用于肾性贫血达到静脉注射蔗糖铁治疗铁缺乏相同疗效,治疗更加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生血宁片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和左卡尼汀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5年10月成都新华医院肾内科收治的肾性贫血患者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sc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CHO细胞),根据促红细胞生成素使用指南来调整药量;并在透析结束后iv注射用左卡尼汀,1 g加入到生理盐水20m L中。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生血宁片,2片/次,3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贫血和铁代谢指标及氧化应激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7.23%、97.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及铁蛋白(SF)均明显升高,同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这些观察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均明显升高,同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AOPP和MDA水平升高幅度低于较对照组,但SOD和GSH-Px水平改善幅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血宁片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和左卡尼汀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较好,能明显改善贫血和铁代谢,缓解氧化应激反应,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血液透析(MHD)肾性贫血患者的治疗方法及生血宁联合右旋糖酐铁片对其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MHD肾性贫血患者40例,随机将其分为生血宁组(S组,n=20)和右旋糖酐铁片组(H组,n=20)。S组口服生血宁片(瑞克生)1g,每日3次;H组口服右旋糖酐铁片(血太)50mg,每日3次。两组均联合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12周后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铁代谢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对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的总有效率均为95.0%;Hb、Hct、SF、TSAT水平较各自组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而EPO用量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H组在治疗后总不良反应率为15%,显著低于H组(P<0.05)。结论生血宁和右旋糖酐铁片均能有效改善血液透析患者贫血和铁代谢,生血宁较右旋糖酐铁片不良反应率更低,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8.
张蕖  苏超  崔丽  卞显倩  何衡杰 《安徽医药》2017,38(4):453-455
目的 观察生血宁片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合肥市第五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40例,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该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生血宁,疗程3个月。 疗程结束后检测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压积水平(Hct)、血清铁蛋白(SF)及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结果 3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的血清Hb(92.47±3.88)g/L、Hct(24.18±4.46)%、SF(165.2±31.68)μg/L、TAST(24.28±5.13)%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血清Hb(115.8±±4.46)g/L、Hct(31.24±7.86)%、SF(189.2±46.68)μg/L、TAST(31.24±8.24)%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高于对照组 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血宁片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生血宁主要成分蚕沙治疗贫血的作用机制。方法: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筛查生血宁有效成分,与GeneCards网站收集的靶点取交集后,筛选出生血宁治疗贫血的重合靶点,绘制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利用STRING构建药物治疗贫血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同时对重合靶点进行基因本体的分子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通过分子对接探究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相互作用。结果: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生血宁主要通过调节AMP激活的蛋白质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等通路发挥治疗贫血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生血宁中活性成分可与蛋白激酶B1(又称AKT1)发生相互作用,其中叶酸和AKT1氨基酸残基ARG 379、ARG 369、RG 99和ASP 540等结合。结论:生血宁的作用机制涉及多靶点多通路,为阐明生血宁治疗贫血的药效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滋肾生血冲剂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评价生血宁片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CRA)的疗效和安全性,旨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生血宁片单用或联合常规治疗(试验组)对比常规治疗或空白对照(对照组)治疗CRA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起至2019年7月。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采用Cochrane干预措施系统评价手册3.0.2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RCT,合计68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红细胞计数[MD=0.62,95%CI(0.30,0.93),P=0.000 1]、红细胞压积水平[MD=6.12,95%CI(4.97,7.27),P<0.000 01]、血红蛋白水平[MD=7.47,95%CI(5.29,9.66),P<0.000 01]、白细胞计数[MD=0.31,95%CI(0.12,0.50),P=0.001]、血小板计数[MD=3.06...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系统评价生血宁片辅助治疗妊娠期贫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7月30日,筛选生血宁片辅助治疗妊娠期贫血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系统工具评价文献质量。结果 共纳入10篇RCTs,1 20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示,生血宁片辅助治疗妊娠期贫血可以提高治疗总有效率[RR=1.20,95% CI=(1.14,1.26)];红细胞水平[SMD=2.08,95% CI=(1.51,2.60)]、血红蛋白水平[SMD=1.91,95% CI=(1.51,2.31)]、转铁蛋白水平[SMD=2.12,95% CI=(1.95,2.29)]、血清铁水平[SMD=2.67,95% CI=(1.88,3.45)]均有一定的升高作用,同时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RR=0.17,95% CI=(0.08,0.38)],所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血宁片辅助治疗妊娠期贫血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总有效率,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红细胞、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及血清铁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但纳入文献质量较低,存在一定发表偏倚,仍需要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构建龙眼肉化学成分库,联合网络药理学初步探讨龙眼肉治疗贫血的作用机制。方法 归纳整理近年来关于龙眼肉药效化学成分的文献并构建成分库,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预测龙眼肉中活性成分,利用OMIM、DrugBank、GeneCards等数据库收集贫血病症的靶点基因,筛选成分与疾病之间的交集靶点,进行蛋白互作,建立“龙眼肉-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GO富集以及KEGG分析。结果 共收集化合物256种,包括12种糖类、27种多酚类、147种挥发性成分、2种甾醇类、12种有机酸、13种脂类、11种核苷类、29种氨基酸类、3种其他类有机成分以及多种微量元素。筛选后获得活性成分32个;交集靶点24个,TOP1、TERT、MPO、PARP1等可能为关键靶点;生物功能87个,涉及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的正向调控、细胞因子活性等;通路15个,癌症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碱基切除修复系统等可能为关键通路。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龙眼肉化学成分库,基于网络药理学初步探讨龙眼肉治疗贫血的潜在活性成分、靶点信息和作用机制,为龙眼肉的药理药效研究与资源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整体动物实验分析丹皮酚治疗经前烦躁障碍症(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PMDD)的靶点及相关通路。方法 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丹皮酚作用靶点;通过OMIM、Drug Bank、Gene Cards、DisGeNET数据库获取PMDD发病机制靶点;使用STRING数据库对丹皮酚-PMDD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使用DAVID网站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并对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复制PMDD大鼠模型,检测海马脑区5-HT1A、MAOA、MAOB的mRNA的表达水平及5-HT水平,验证丹皮酚治疗PMDD的作用通路及靶点。结果 网络药理学发现丹皮酚与PMDD交集靶点16个,主要涉及5-HT信号通路的基因如5-HT1AMAOAMAOB等;整体动物实验发现丹皮酚可以提高模型大鼠5-HT1A、MAOA、MAOB的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海马脑区5-HT水平。结论 本研究利用网络药理学成功预测了丹皮酚治疗PMDD作用靶点,结合整体动物试验证实丹皮酚治疗PMDD的作用机制与促进5-HT分解及提高5-HT1A表达相关,为丹皮酚临床治疗PMDD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黄精防治痛风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及通路。方法 利用TCMSP和Drugbank数据库获取黄精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利用TTD、OMIM和GeneCards数据库获得痛风相关靶点,将两者输入Venny 2.1中筛选得到黄精治疗痛风的核心靶点。通过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模型,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用Autodock_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研究。最后,通过LPS结合MSU诱导RAW264.7细胞模拟体外痛风模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预测共得到13种活性成分、90个潜在靶点、1139个痛风相关疾病靶点,19个黄精-痛风交集靶点,涉及MAPK14、CAT、PPARG、NOS2、VEGFA等,并推断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血小板激活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和雌激素信号通路等有关。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结合能在-10.4~-4.6 kcal·mol-1,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细胞实验显示,薯蓣皂苷元能够降低p38 MAPK及其上游ERK1/2磷酸化蛋白的表达。结论 黄精防治痛风的生物学机制可能与其调控核心靶点MAPK14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方法研究青果-槐花药对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可能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TCMSP数据库及文献检索获取青果、槐花的活性成分,TCMSP、BATMAN-TCM、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成分靶标。通过Genecards、Drugbank和DisGeNET数据库收集与Hp感染相关的靶标,并与成分靶标相比较,筛选出潜在靶标。利用STRING数据库获取潜在靶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筛选出核心靶标。在DAVID数据库中进行潜在靶标的GO分类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Autodock进行核心靶标与活性成分的分子对接。最后用体外抗菌试验验证青果-槐花的抗菌活性。结果 共收集到青果-槐花药对的20个主要活性成分,通过调节154个潜在靶标参与疾病过程,涉及TNF、FoxO、Toll样受体等通路的作用。活性成分中槲皮素、染料木素、山柰酚、鞣花酸与核心靶标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可能通过作用于TP53、AKT1、IL6等靶标,干扰Hp的侵入和定植。青果-槐花药对抗Hp活性强于单药,其最小抑菌浓度为1.25 mg·mL-1结论 本研究探索了青果-槐花药对抗Hp感染可能的活性成分、靶标和通路,其作用机制复杂多样,符合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为青果-槐花药对治疗Hp感染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菖菊止动方核心药物治疗抽动障碍(TD)的作用机制。方法:基于文献研究及检索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挖掘菖菊止动方中核心药物的活性成分并预测其活性成分作用靶点,检索Drugbank、Genecards、OMIM、DisGeNET和TTD数据库,筛选TD相关靶基因,并与药物靶点取交集。应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并进行拓扑分析,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并筛选出核心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生物过程分析和通路富集分析。通过AutoDock Vina和Pymol将获得的核心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筛选出菖菊止动方核心药物中活性成分81个,相关潜在靶点283个;筛选出TD相关靶基因2 250个,提取交集靶点125个,筛选出核心靶点18个,主要为蛋白激酶B1(AKT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β(IL-1β)、雌激素受体1(ESR1)等;共有靶点主要富集在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钙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通路上,与对...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预测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冠状病毒肺炎潜在靶点及分子机制,为揭示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潜在网络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索国内外文献获取血必净注射液主要活性成分,通过ETCM、TCMSP及Targetnet在线数据库预测作用靶点;检索GeneCards、CTD及OMIM数据库获取冠状病毒肺炎相关靶点;整合分析获取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冠状病毒肺炎的靶点;采用STRING分析靶点蛋白的互作关系;通过Enrichr数据库进行基因功能及作用通路富集分析;采用Cytoscape软件进行网络可视化;最后采用iGEMDOCK软件对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收集到血必净注射液中活性成分30个,可作用于222个靶点,进一步分析其治疗冠状病毒肺炎的17个核心成分与18个核心靶点,主要作用于甲型流感,NF-κB、HIF-1及VEGF等信号通路。发现与关键靶点对接较好的成分有羟基红花黄色素A、绿原酸及丹酚酸B等。结论本研究揭示了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冠状病毒肺炎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可为其治疗COVID-19潜在网络作用机制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